Tuesday, October 9, 2018

邱剛健主題書展


書展時間:2018.10.11-11.22 書展地點:清大圖書館知識集、水木書苑
書展,以邱剛健為核心延伸四個主題:「香港,In other words.」、「朋友、文學、邱剛健」、「香港電影,新浪潮」、「不是這個人/是這座墳墓」,展出書籍特地從香港訂購,希望對邱剛健其創作、時代有興趣的朋友,得以藉著這些推薦主題書籍,進一步閱讀探索,飽滿精神糧食。書展場地除圖書館一樓知識集主展場之外,在水木書苑亦有展區,想購買邱剛健兩本重要作品評論集《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詩集《亡妻,Z,和雜念》、《再淫蕩出發的時候》,以及其他主題書展的書籍,皆可到水木書苑參考。


香港,In other words.

香港,一座身世曖昧的島嶼,也是初嶄露頭角的邱剛健的文藝試煉場。在香港的十餘年間,他寫下了一部又一部兼具口碑與藝術高度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奠定他華語編劇大師的地位。當邱剛健以劇本為刃,切開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慾望與夢想,香港人也同時以筆墨灌溉自己的文學森林,書寫著這座島嶼的繁盛與沒落、歡愉與孤獨。
這些文學作品錯落在不同的時空、由不同背景的作者寫成,希冀透過多聲道、多視角的方式拼湊出一面明鏡,引領觀影者能與邱剛健筆下的香港相互映照與比對,進而深入理解香港這片土地的曖昧身世,以及更多發生在之上的人事物。


朋友、文學、邱剛健

認識一位作者,除了深入閱讀他的作品之外,其實也能從影響他的作品以及他身邊的友朋,側面暸解他的生命景觀。從港台《劇場》發跡,邱剛健後至香港開拓編劇事業,期間曾移居紐約,後至北京延續編劇生涯。於他七十三年的精彩歲月中,邱剛健曾與許多兩岸三地的創作者激迸出不少精彩的火花,也創作出不少的異色經典,包含劇本、小說、詩作等等。
身前好友羅卡所編著的《美與狂》,可說是暸解邱剛健此人此生最佳的出發點。邱剛健的詩作雖然量少,但一首首都是像是濃而烈的酒,字字撼動心靈與感官。除了他創作的劇作外,他所譯介或改編的國外經典,也可一窺邱剛健在其創作生涯所關注且進而轉化的各種創作母題。而邱剛健也與眾多創作者合作,樹立了華人文藝圈的幾個重大里程碑,包含《劇場》的編輯群、其編導作品的合作夥伴等。將他們的作品並列閱讀,更能明白風格各異的邱的同代人,是如何觀照當代的社會風貌。


香港電影,新浪潮

七零年代,邱剛健從台灣來到香港加入邵氏,為既有的電影類型與框架,染上他獨特的異色風格。而後在八零年代,邱剛健與多位香港新浪潮的導演如許鞍華、關錦鵬等人,有著極緊密的合作,而他大獲影壇佳評的編劇作品如《投奔怒海》、《地下情》、《胭脂扣》等,也是寫於此一時期。而邱剛健的編劇生涯,恰好遇上七零八零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進而帶動電影產業的興起。因此,深入暸解香港電影的發展,尤其是新浪潮時期百花爭鳴的種種事蹟,觀影者更能明瞭邱剛健其編劇作品,在藝術價值跟歷史定位上的不凡之處。
除了紮實而完整的香港電影歷史與學術論述之外,幾部導演專書以及當代香港電影從業者的親身告白與訪談,則補足了大脈絡論述下,電影人的歡笑與淚水。畢竟「人」,才是一部部電影所關照的核心。


不是這個人/是這座墳墓*

雖在華人電影界享有盛譽,但邱剛健作為一名詩人,對台灣的詩讀者來說,可能是陌生多於熟稔。一來是邱剛健的詩產量不多,僅出版過兩部詩集(皆出版於二十一世紀,且一部是生後由他人編纂),二來是因為邱剛健活躍於台灣詩壇的時間僅有擔任《現代文學》及《劇場》編輯的短短幾年;七零年代至香港發展後,邱雖仍持續創作詩,但多發表在香港刊物上,亦無出版個人詩集,也就較少受到讀者關注。但邱剛健在當時即以露骨而駭俗的意象,精準且大膽地挑戰讀者的詩感官,也曾獲得不少文藝同輩的關注。
寫詩,是邱剛健很重要的精神生活,其量少而質精的作品,也展現出他對創作的偏執與藝術的堅持。當他的詩在二十一世紀於台灣集結出版後,也再度凝聚一批邱詩的愛好者。除邱剛健的詩作外,亦陳列部分邱剛健同輩詩人,以及風格相似的詩人作品,帶領觀影者能以詩人的身份,認識更多面的邱剛健。
*選摘自邱剛健〈海葬〉

※書展文字撰寫:余韋達
※特別感謝香港聯合書刊協助進書,水木書苑提供場地與協力宣傳,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流通訊息。

【回主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