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 2017

電影職人專題講座第4場-廖慶松




 剪輯之心 

主講 | 廖慶松
時間 | 2017.12.20(三)19:00 (11/15公告改期)
地點 | 清大合勤演藝廳.自由入場



文/許伯謙
人稱「廖桑」的資深剪接師廖慶松,1973年自中影第一期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畢業,隔年進入中影製片廠任職剪輯,開啟他的電影生涯。廖慶松是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非常重要的幕後工作人員,曾與多位導演合作,包含楊德昌、侯孝賢、陳坤厚、萬仁等。除了長期與侯孝賢導演合作操刀剪輯,也擔任侯導多部電影的製片。更曾經擔任導演,於1987年執導第一部作品《期待你長大》,隔年完成《海水正藍》。獲獎無數的廖桑,於2006年榮獲國家文藝獎,在得獎感言中說道:「總以為自己『無我』觀念的剪接是不容易被體會的。」

廖慶松被譽為「台灣新電影保姆」,他曾替許多新電影時期的導演剪接電影,也深受當時年輕導演有別於傳統的新觀念影響,進而對其剪接方式與觀念產生啟發。當時的新導演雖然在拍片技術上不到非常專業,但他們的觀念卻是相對先進,在電影中總有渴望傳達的想法,非常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導演技術不足的狀況下,已在中影工作多年的廖慶松抱持著幫助朋友的立場,為這些新導演排除困難。早期中影片場官僚文化當道,新導演進入中影後,廖慶松發揮他在片廠的影響力,幫助新導演堅持他們的夢想。與年輕導演合作的過程中,廖慶松在剪接台上開始感受到電影理論的存在。對廖慶松來說,在那之前的剪接工作都只是連動作,剪輯相當一份無聊的工作;然而,替新導演剪接時,能完全沉浸在電影裏頭,不但剪接觀念獲得成長,同時廖慶松也受到新導演作品的衝擊與啟發。

「對我而言,剪接是修煉,也是一個呈現。就像羅丹去石頭裡找靈魂,羅丹說,他只是把石頭的靈魂解放出來。剪接一如雕塑,我在做一個氣韻。影片是有形的,我的工作則是無形的;我也在雕塑,可我雕塑的是個看不到的東西,但對我來說,那卻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每部影片都是一個形像,我會很努力的讓它活過來,那個形像不是我去設計的,而是影片 拍完之後,它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廖慶松對於剪接的理念。剪接,是發掘電影的靈魂,將電影打磨,塑造出原有的光澤。廖慶松剪接無數的台灣電影,但在其中卻看不見「剪接風格」,他認為:「就是要『無我』,若是『有我』,就不是它的本來面貌了。」這樣的體悟使他能體會導演的想法,看見電影的內涵。廖慶松將剪輯工作比喻為水,「我希望像水,水是隨著容器而改變的,水是看不到的,我不想拘泥於哪個流派。尤其是剪接,每位導演都不一樣,你應該去適應他的個性,也許導演就是容器,我就像水,我要去適應他們給我的形式、材料,某種程度我要去抓出外在形式與內容精神,然後將之連結起來,讓內在、外在合而為一。」

四十餘年過去了,後輩們仍尊敬地稱呼廖慶松為「廖桑」,他也持續幫助現今的新銳導演。中國新導演張大磊首部劇情長片《八月》,在2016年以黑馬之姿奪下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獲獎後,張大磊再度主動邀請廖慶松,共同完成「重新剪輯版」。在台灣新電影時期,廖慶松便樂於幫助進入中影的年輕導演;至今,廖桑亦不斷和中港台三地的新導演合作,持續扮演「褓姆」的角色,提攜後進。

主介紹連結






最新訊息公告於清大校務訊息、通識教育中心網頁、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專頁
主辦|國立清華大學
合辦|國立清華大學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藝術中心、校友會、圖書館、TIX創新學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