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6, 2008

華氏451度



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 Base on the Novel by Ray Bradbury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66|UK|Color|112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8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66威尼斯金獅獎入圍
★1967英國學院最佳英國女演員入圍


「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的小說原作出自Ray Bradbury之手,由同高達一樣屬於法國新浪潮的名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執導,在1966年拍成,中立冷酷的風格與楚浮的其他電影相差很大。影片描述的是一個禁止閱讀、恐懼知識的焚書社會,小說與影片的名稱與內容顯然啟發了最近備受爭議的「華氏911」。有些年紀稍長的觀眾在二十幾年前可能曾經看過這部電影,當時被當成反共電影在電視上放映,這是一次重新回味的機會。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1, 2008

阿爾伐城



阿爾伐城 (Alphaville)

高達 (Jean-Luc Godard)
1965|France|B&W|99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5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65柏林影展金熊獎


法國新浪潮的怪傑高達(Jean-Luc Godard)導演的「阿爾伐城」(Alphaville)會是觀眾比較陌生的一部影片,強烈的黑白影像風格與演員冷酷的表現讓這部片子獲得過柏林影展金熊獎。這部影片是九部中唯一沒有原作小說的電影,不過閱歷豐富的觀眾也許會發現,劇情有一點接近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名導演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也曾經將類似的主題用於他的越戰經典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這將是許多觀眾認識這部作品的難得機會。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Sunday, March 30, 2008

大都會



大都會 (Metropolis)
-- Base on the Novel by Thea von Harbou

佛列茲朗 (Fritz Lang)
1927|Germany|B&W|87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大都會」(Metropolis) 是這次影展中最老的片子,Fritz Lang在1927年完成,劇本根據他當時的妻子Thea von Harbou所寫的小說。在沒有特效的年代,導演能夠利用極具創意的佈景設計,以及默片時代懾人的演出方式,展現出高度未來感的影像畫面,劇情也表達了深刻的社會批判,的確堪稱為劃時代的科幻電影傑作。

日本動畫始祖手塚治蟲生前曾將「大都會」改為漫畫,2002年大友克洋(光明戰士阿基拉、蒸汽男孩)根據漫畫改成動畫電影,重點放在人與機器人的關係,欠缺了Fritz Lang電影中對社會階級的關心,內容差異很大。如此老的無聲電影對許多觀眾會是一次特殊的觀賞經驗,我們放映的是1990年新增配樂的版本。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清大藝術中心科幻影展



清大藝術中心科幻影展
NTHU Arts Center Science-Fiction Festival


我們的科幻影展,兩歲了。

二零零七年,我們縱身躍進了以科幻為訴求的浩瀚影海,要給大家「最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的電影,是我們載浮載沉時咬牙堅持的原則。最後十部片子出線,片片精彩得讓觀眾們意猶未盡。

影展結束了,留下來的是許多被引發的省思-對人性的體悟、對科技的思考。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想說:值得一看的科幻影片,絕對不止十部。

在這個理工研究發展蓬勃的花園裏,也許同學可以試著低下頭來注意花叢間,穿梭的蜂蝶。

人,與科技之間,還有甚麼我們沒有發現的呢?再追加十部電影,恐怕也是說不盡的。

今年四月,清大藝術中心在 力晶半導體 獨家贊助之下,除了推出全新企劃的「2008年科幻影展」之外,也將重新上映「2007年經典科幻影展」中的九部名作,希望未能參與去年科幻饗宴的電影同好們,別再錯過這次的機會囉。

觀影之外,此次影展更準備了《 蓋章抽獎活動 》,獎品內容有 "首輪電影套票"、"經典電影DVD"、"電影原聲帶"、"貓屋排餐券",詳情請見下文。






  • 2007 經典科幻影展 (重映)
    2007 Classic Science-Fiction Festival (Rewind)

    • 地  點:清大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 時  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 電影場次:

  • 大都會
    Metropolis
    4/1 (二) 20:30

    阿爾伐城
    Alphaville
    4/5 (六) 20:30

    華氏451
    Fahrenheit 451
    4/8 (二) 20:30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4/12 (六) 20:30

    飛向太空
    Solaris
    4/15 (二) 20:30

    第五號屠宰場
    Slaughterhouse Five
    4/19(六) 20:30

    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
    4/22 (二) 20:30
    接觸未來
    Contact
    4/26(六) 20:30
    索拉力星
    Solaris
    4/29 (二) 20:30


蓋章抽獎活動



影展期間,各場電影播映結束後,可持電影卡至服務台蓋章。每集滿3枚戳章,即可兌換一張抽獎券。主辦單位將於4/19、4/29兩天各抽出5位幸運影迷,名單將公佈於 藝術中心網頁 並以email通知幸運得獎者。





  • 獎品:

  • 十張首輪電影套票 1名
    經典電影套裝DVD 1名
    蘇格貓底精緻排餐 + 電影雙票卷 2名
    電影原聲帶 + 電影雙票卷 1名


  • 索卡資訊:

  • 4/7(一)~4/11(五)中午12:00~13:00至校內小吃部前攤位索取。
    4/7(一)起可至清大藝術中心、水木漫畫屋、水木書苑、蘇格貓底二手書屋、總圖書館、人社圖書分館等領卡端點索取。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獨家贊助:力晶半導體 力晶文化基金會





Tuesday, March 25, 2008

北方的南努克



北方的南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

羅伯特‧J‧佛拉哈迪
(Robert Flaherty)
1922|USA|B&W|7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29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北方的南努克》在被喻為第一部「具有真實紀錄意義的紀錄片」。導演羅伯特‧J‧佛拉哈迪(Robert Flaherty)以南努克一家為中心,呈現出愛斯基摩人在冷冽極地上種種的生活面目。

這部影片除了拍攝的成就,也是影史上「紀錄片」概念形成的契機。導演與南努克一家曾經長期相處,在生活互動之間培養人性之間的溝通。此紀錄片雖同為影像、經驗的再現(拍攝時,南努克的生活已經不全然是導演所呈現出的原始),但在當時卻更富含拍攝者與對象互動經驗底下,另一種「真實」的自然和關懷。

影片中南努克一家生活在四處浮冰、凍雪的惡劣環境,依然展露積極的求生和不時樂觀的笑容。在大自然中與海豹搏鬥、馴養獵狗、造伊格魯(冰屋)、流冰島上的遷徙……等,都是今日物質便利的我們很難想見的生存智慧和應地制宜的作息面貌。

導演感念因他要離開而徘徊哀傷的南努克,寫下「他永遠不會明白,我為什麼必須要走,也不會明白,為什麼我會如此麻煩地為他做這個『大彈球』(指這部電影)。」。今日能得看這部『大彈球』的觀眾,想必更能從影像中自行思索和延續導演心中的意義,也不失當作留給這位佛拉哈迪眼中友好、勇敢、單純的南努克一個答案!


撰文:小昱


Saturday, March 22, 2008

無糧之地



無糧之地
(Land Without Bread)

布紐爾 (Luis Bunuel)
1932|Spain|B&W|3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25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此片帶我們到一個看似無人知曉的神祕地帶,充滿著濃厚的探索味道,它同時打破了現實世界封閉的和平假象與無知:從未聽過「麵包」的居民、扁桃腺紅腫在道路旁躺了三天而不久死亡的女孩、因甲狀腺發炎而蒼老如60歲的32歲婦女、受毒蚊感染發燒顫抖的中年男子、老婦沿街為嬰孩死亡哀悼頌詞的夜晚。透過科學式的眼光,我們無法在重重的死亡氛圍中自在安逸,那同時像是一場莊嚴而肅穆的導覽,隨著古典樂的起伏,隱隱觸動觀看者內心的平穩而搖晃了起來。

從超現實到現實,此片是布紐爾(Luis Bunuel)一次巨大的轉換,他唯一一部的紀錄片,重新扭轉了真實的界線,亦打開了超現實的視野。羊從懸崖上的掉落成了一種現實與象徵之間的微妙辯證。此片在播映之初遭到西班牙政府禁止,直到1937年才於巴黎放映,原因是毀壞了當時的國家形象。這不單只是一部單純知識性突破的影像紀錄,映照的火光更燒及此處貧困村落的未來命運及自身。科學的進步並不意味著機械式的操作,更需要人性的擁護與介入。


撰文:冠文


Tuesday, March 18, 2008

推銷員



推銷員 (Salesman)

梅索斯兄弟
(Albert and David Maysles)
1969|USA|B&W|9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2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故事一開始即進入某個推銷的現場,在裡頭,主角保羅是一隻“獾” (Badger;困擾與糾纏),導演無多做說明、採訪,好像我們看到「真實」,不知道他們的背景、個性,興趣與喜好(我們是否同樣以如此方式跟人相處?),一場被迫性的交易將不同身分、文化、家庭成長的兩個人導入話語系統之中,以語言當成他們彼此隱藏自我的面具(一個是極力要你完成儀式─掏出一筆錢;另一個則試圖推拖逃逸,或者找尋能否在這場決定付款的命運裡拗到一點利益可圖),離開之後,各自回到正常的生活作息。

台灣的一部紀錄片「Sales」(導演:曾吉賢,2001)同樣講述著一位銷售員的故事,場景換到了汽車買賣現場,看到一個疲於奔波周旋於顧客之間,善盡自己的表達能力,進行一場極緊張的心理角力戰,對於顧客來說只不過是個擔心受騙與接受拒絕的過程,但對銷售員來說卻意味著榮譽與希望的賭局。在「Salesman」裡拍攝到公司開會時,上頭一面鼓勵與叱責,說著「我對你們的噁心與疲倦,感到噁心與疲倦」,其他人表情木然,也許正喚起了他們自己工作失意時的身影。

梅索斯兄弟(Albert and David Maysles)的「直接電影」,沒有開始與結尾,保羅亦是,對他來說這樣的比賽從無止盡,即使在影片結束之後,他並沒有隨著我們離開而脫離這悲苦的宿命,但那已不是我們能掌握的,同時亦是他目前的生命處境,未來從不清晰,他只是在一面在酷熱的佛羅里達或者冰天凍地的波士頓找尋下一個幸運人,然後酸苦地哼著「我希望成為一個有錢人!」。比起好萊塢電影可能發生的戲劇化轉變,可能出現的美好結局、皆大歡喜,在這裡只剩凝滯的沉默,鏡頭裡的人跟鏡頭之外的我們一樣,無法給他或者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

撰文:冠文

Saturday, March 15, 2008

哈連郡



哈連郡
(Harlan County)

芭芭拉‧科普勒 (Barbara Kopple)
1976|USA|Color|10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18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76年 奧斯卡 最佳紀錄片、1977年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最佳紀錄片、1991年 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指定為美國經典影片、2007年 國際紀錄片協會(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ssociation)五部史上最佳影片之一

面對貪婪的煤礦企業
一群手無寸鐵的礦工起身組織工會 企圖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
「你站在哪一邊?」(Which side are you on?)
哈連郡的礦工發出最聲嘶力竭的生命請求

1973年,肯塔基州哈蘭郡布魯克塞礦區的人們投票加入美國礦工聯合協會,意欲尋求應有的權利保障,然而杜克能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伊斯特歐瓦採礦公司」卻拒絕簽訂合約,於是礦工們展開了為期十三個月的罷工。

礦工們長期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沒有獲得相稱的薪資報酬更沒有健康上的保障,以致於到了老年紛紛因肺塵病而去世。相反地,獲利巨大的煤礦企業根本不重視礦工的權利,甚至派出槍手想要危害哈蘭郡抗議的人們。眼看衝突日遽激烈-工賊的開槍掃射、婦女的尖叫,哈蘭郡的人們究竟該如何面對?

本片為美國導演兼製片人芭芭拉.科普勒(Barbara Kopple)無心插柳而成的紀錄片,她原本是要研究阿諾.米勒競選美國礦工聯合協會主席一事,沒想到在不久之後她注意到肯塔基州哈蘭郡的罷工事件,於是她召集夥伴與她一起到哈蘭郡當地和人民一同生活,並且拍下當時的罷工情形。她和哈蘭郡的人民站在同一陣線,不論是糾察線的激烈衝突或是法庭上的針鋒相對,她都一一記錄了下來。本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許多感動人心的音樂-肯塔基州的青草音樂(blue grass music),首首都是唱自哈蘭郡人們心中的肺腑之歌。

撰文:一平


註:很少有紀錄片製作者被提名奧斯卡,更少有得奧斯卡,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紀錄片製作者做的到,那就是本片的製片人-芭芭拉.科普勒(Barbara Kopple)!(文字內容摘自「美國哈連郡」影音光碟並做部分改寫)

參考資料:

1、http://www.cabincreekfilms.com/films_harlancounty.html
      (資料、圖片來源)
2、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lan_County%2C_USA
3、http://blog.roodo.com/dkchen10/archives/4753761.html
4、http://stanley5.blogspot.com/2007/01/harlan-county-usa.html
5、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5215

Tuesday, March 11, 2008

正義難伸




正義難伸
(The Thin Blue Line)

艾洛莫里斯 (Errol Morris)
1988|USA|Color|10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15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89美國影評人協會 最佳紀錄片獎

一直以來,對紀錄片的印象都停留在discovery之類的動物片,或是無聊的史事紀錄,心中一直把紀錄片與沉悶畫上等號,但是,這部片讓我對紀錄片完全改觀,並且受到很大的震撼,原來紀錄片這麼好看,傳達的東西這麼多。

一部紀錄片,能夠紀錄到什麼?

這部片深刻的探討了人性與法律。一樁沒有目擊者的兇殺案,有兩個嫌疑犯,要如何判定兇手?陪審團在判,紀錄片在拍,坐在螢幕前面的我們在猜。於是,陪審團跟我們應該要如何去相信,該去相信什麼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像是當我們考試不會的時候,丟橡皮擦隨便猜測一個答案那樣的單純,而是奪去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判那個「我們判定」的兇手死刑。於是在這個結果的前提下,法律摻雜了人性,就有了無可避免的掙扎。這樣的掙扎使得本片從頭到尾充斥著極大的張力。看到兩個嫌疑犯的時候,心裡就會想著,其中有一個在面前的人是一個真正的兇手吶!一個泯滅人性、殺了一個人的兇手,平靜的站在螢幕前面為自己辯解著。這種攤在眼前的極惡,對生活在單純學生環境中的我來說,令我極度的受到震撼,在看這部片的時候甚至不自主的感受到寒冷而打起冷顫。

總括來說,這部片非常精采,也算是經典的一部紀錄片,非常值得一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由曾經幫《楚門的世界》、《時時刻刻》、《美女與野獸》等經典作品配樂過的大師菲力普葛拉斯(Philip Glass)配樂,更為這部電影加分不少。

撰文:薛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