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盧布烈夫
Andrey Rublyov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ksy)
1969|Soviet Union|B&W|205 min
2/16 (六)20:30
1969 費比希獎,1971 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1973 芬蘭國家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伊凡的童年》在國際影展得了大獎。對一個甫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導演,出道 後首部長片能有如此成績,確實是一大鼓舞。但是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能透過這 次「資格鑑定1找到導演之路的方向,才是最大的收獲。從《安德 烈魯布烈夫》開始,我們將看到導演清楚地拒絕其它多餘的風格,並且不斷精 粹自己獨特的電影筆觸,終於完成像《鄉愁》這樣無與倫比的傑作。
電影取材於這位俄國著名畫家的生平。身處在十五世紀俄國,韃靼人大舉入侵, 動盪不安的年代,魯布烈夫如何面對人間殘酷的悲劇,在作品中找回愛與信仰等 理想,是塔可夫斯基最感興趣的部份。
和前作相比,這部電影的鏡頭變長,攝影機的運動放慢,相對地,場面調度整個 靈活了起來;剪接變少,但每一個剪接「斷」的成份少了,「連」的意味更加強 烈,一種內在節奏貫穿了所有影像;故事分成十個短劇,除了兩段回溯以外,大 致按照時間順序,但短劇之間的邏輯不一定連貫,而且時間跳躍,組合成一個有 機的整體印象。
儘管這部作品手法不夠凝煉,時間也拖得太長,卻標示著塔可夫斯基風格的原點 。不過,電影中有些暴力及裸露的情節,請小心服用。
(撰文:pm5)
觀賞電影片段
----------------------------------------------------------------------------
1.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頁 41。「《伊凡的少年時代》對我尤其重要,它是我的資格鑑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