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7, 2011

盧貝松影展





盧貝松影展
Luc Besson film festivall








播映時間:2012年元月 / 每週二、六20:30
播映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1/23、28遇春節停播

盧貝松(1959-)大概是法國最靠近好萊塢的導演,結合喜劇與警匪,率先創造法國新種類的票房強片,成為成功商業導演的代名詞。本影展主要介紹他早期作品的天真浪漫,縱使特效與經費不如現在的規模,卻濃濃透露出創作者對作品與自己的誠實,充滿零散和卡通式的幻想。








01/03(二)
碧海藍天The Big Blue(1988)168min


01/07(六)
霹靂煞Nikita(1990)118min


01/10(二)
最後決戰The Last Combat(1983)92min


01/14(六)
天使A Angel-A(2005)91min
 *英文字幕

01/17(二)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126min


01/21(六)
地下鐵Subway1985(1985)104min


01/31(二)
終極追殺令Leon(1994)110min










清大夜貓子電影院部落格
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共同主辦:清大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Tuesday, December 20, 2011

來自硫磺島的信



來自硫磺島的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6/Color/USA/141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27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6 美國國家電影評論協會 最佳影片
★2006 美國電影協會 最佳影片
★2006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
★2007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混音
★2007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兔獎 最佳導演





硫磺島戰役是二戰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一戰。日軍22,060名,只有216人生還;美軍則有26,029人傷亡,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唯一一場傷亡比日軍慘重的戰役,也造就了許多英雄事蹟,總共有27人獲得榮譽勳章。此戰役的對美軍而言意義相當深遠,硫磺島成為美軍轟炸機的跳板,在日本本土境內橫行無阻。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在2006月底完成這部作品,該片與同年較早上映的《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合稱電影二部曲「硫磺島計畫」。不同的是,這部片從日方的觀點來看帶這場戰役,一改美國英雄式的風格。裡頭沒有太多驚險犯難、萬夫莫敵的戰爭畫面,反而透過一等兵西鄉昇寫給妻子的書信,一筆一劃勾勒出每個人內心的故事。

這部片真實地呈現了該戰爭中的幾大特色,例如該島遍地草木不生的火山地型,以及日軍挖掘的綿延坑道。但真正成名的地方在於雙方近乎野蠻的戰爭模式,包括美軍看到地堡一律以火焰放射器和汽油彈伺候,日軍在絕望之中集體自殺、或持手榴彈近距離自殺攻擊美軍等。

在絕對效忠天皇的權威下,士兵們總是被期待不靠任何援軍自行打退敵人,若辦不到只能選擇光榮的自殺,但絕對不可投降。本片細膩地刻劃如此身心壓力下每個小兵內心的故事,包括士兵引爆榴彈自殺前痛苦的表情、企圖投降者在裡外不是人處境下的煎熬………….

當愛國主義誓死不降的情結,對上允諾家人會平安賦歸的承諾時,透過一等兵西鄉昇和陸軍中將栗林忠道之口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究竟英勇自殺和努力活下來何者更有價值?究竟效忠天皇的意義是自我引爆身上的手榴彈,還是先迴避敵人的主力,等適當時機再反擊?

無論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何,盼望讀者都能從戰爭片看到和平的可貴,並珍惜我們現在得來不易的生活


(撰文:謝明豪)




影片片段: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1

陌生的孩子



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8/Color/USA/14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20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9 土星獎 最佳女演員
★2009 金衛星獎 最佳女演員(戲劇類)
★2009 美國電影視覺效果工會獎 最佳繪圖背景、劇情影片最佳輔助視覺效果





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單親媽媽克莉絲汀[安潔莉納裘莉飾]下班後發現兒子華特失蹤了。
雖然立刻通報洛杉磯當地警方,但五個月過去後華特仍是音訊全無。一天她接獲通知,警方發現了失蹤已久的華特。驚喜交加的她於是前往火車站,在團團記者包圍下期盼著與兒子重逢。怎料從車廂走出的卻是個陌生的孩子。在警方的強硬說服下,克莉絲汀只得配合著與「華特」於媒體之前演出母子重逢的感人戲碼,而風紀敗壞的紐約市警局則藉此大肆宣揚己方千里尋子的功績。
為何這個男孩口口聲聲喊自己媽媽?克莉絲汀不明白。從生活習慣到種種身體上的特徵都顯示他是另一個人,然而此時令她更擔憂的卻是兒子華特的生命安全。她訴諸警局希望繼續華特的協尋工作,卻換來對方息事寧人的冷淡態度。作為母親的她並沒有因而放棄,透過熱心的牧師、華特的老師與牙醫等人的協助作證,她轉向各家報社揭發警方的惡行。此舉著實令洛杉磯警局臉上無光,不堪名譽受損的警方終於忍無可忍,以出現幻覺等理由逕自將克莉絲汀移送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裡,克莉絲汀飽受折磨。她不斷被迫簽署一份替警方脫責的認錯聲明,若不屈從,院方便強制給予藥物治療。堅持自己的清白與對華特的不放棄,克莉絲汀硬是咬牙忍受種種非人道對待,同時她也發現在這裡亦有許多和她一樣,因為觸怒警局而被送進來的女人──「第十二條」下的受害者。
故事至此,我看到的是人民保母的腐敗以及渺小個人在龐大體制下毫無相搏之力的悲哀。
對於當今社會金玉其外的表象我是嗤之以鼻的,在這講求個人自由、民主法治的現代社會中,似乎人人有權發聲來對抗那些不公不義,但骨子裡的敗絮卻是個人自由以及法治的蕩然無存;為了成就某少部分人的利益,體制可以用任何的理由、手段來埋葬任何人。面對如此巨怪,尋常百姓還能倚賴什麼?我以為最直接有效的武器即是媒體,而如今唯新聞性是圖的功利媒體能否有這樣正面的發揮能卻令人質疑;更甚者,許多弱勢者連說話的機會也沒有,就直接被坑殺淪為無名的犧牲者。回到電影上,即便遭遇如此可憐,劇中的克莉絲汀仍是幸運的,身旁有許多支持者用盡各種管道、資源替她發聲,讓此事件受到矚目,進而獲得翻案的機會。
小人物對抗體制並成功平反的故事,自是激勵人心。不過並非所有故事都有這般美好結局,甚至有些故事我們從來也不會知道。司法體制下的受害者究竟有多少?置身事外的我們又是什麼立場?我想,諸如江國慶與邱和順之名終是被媒體消費的過往雲煙吧。


(撰文:陳冠長)




影片片段: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1

登峰造擊



登峰造擊
(Million Dollar Baby)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4/Color/USA/13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17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5 奧斯卡 最佳影片獎
★2005 奧斯卡 最佳導演獎-克林•伊斯威特
★2005 奧斯卡 最佳女主角獎-希拉蕊•史旺
★2005 奧斯卡 最佳男配角獎-摩根•費里曼





登峰造擊,這部電影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個關於藉由拳擊挑戰極限的熱血動作片,令人想起美國許多英雄式的拳擊手,藉由拳擊挑戰顛峰,激勵人心給人鬥志。當開始觀賞此片時,主角出人意料的是位社會階級低下的清潔婦人,不論怎麼看都不像是所謂的英雄拳擊手。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女子,藉由和一位退休的拳擊手教練請益,開始踏上了拳擊之路。憑著她強烈求勝的鬥志和對夢想的渴求,一路過關斬將,甚至到了挑戰拳王的地步。整部片充滿了小人物為了夢想積極付出的勵志元素,藉由主角─瑪基,充分表達出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意念。因為瑪基不認命、不安於一輩子只是個清潔工,積極為自己生命找出路的熱情才感動法蘭奇這位難搞的教練,藉由訓練瑪基的過程,這位看似難搞教練背後的創傷也漸漸被治癒。

雖然整部片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練習場上,但是整部影片呈現出來的卻不是熱血和暴力,更多的是貼近生活的故事。這部片不是訴說一個打不倒的英雄事蹟,而是一個被打倒的英雄,他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我們很少想到,當一位英雄因為一時的誤判被狠狠擊倒,一輩子無法站起時,其中心境的複雜變化。由天堂掉入地獄的心靈創傷,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痛,總會在黑夜靜默中潛伏出來侵蝕他們的心靈。片中的教練,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因為一場比賽的意外使他留下決定性的創傷,這個傷就這樣一直跟著他,使他一直陷在過去中。瑪基的出現促使他開始正視自己,處理這個傷疤,試圖克服心理障礙突破自己。雖以拳擊為名,但是片中出現的動作份量卻很少,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出現在影片中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往留下的創傷,在彼此接觸連結的過程中,開始使傷痕慢慢消逝。這樣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串起這部電影,讓這個電影看起來格外真實,像是日常生活中隨處角落都可能發生的故事,也因此格外感人。瑪基和教練的情感變化,是片中最感人的部份,從一開始的嘲諷鄙視到後來的師徒關係,甚至到最後把對方當做自己的父親和女兒,藉此來填補失去親人的悲傷,走出過去的痛。這樣轉變的過程由許多看似平常的話語呈現,更顯兩者情感的真實深厚。

這部電影得獎的歷程在某種層面上也和片中的內容有相似之處,在初開始提名時沒人看好這部片,隨著電影上映,許多原先不看好的人竟也被片中真摯的情感和人生的態度與哲學給影響,漸漸的支持的聲音開始出現,最後形成一股風氣,此片就乘著這股風氣,奪下4座奧斯卡。《登峰造擊》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不是一個單純關於實現自己夢想的故事,它更包含了人性和現實面進去,使的這個夢想實現的過程看起來更加艱辛也更加真實。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帶著一些過去遺留下來的傷疤,那可能是在追尋夢想途中失敗留下的遺憾,當這樣的人看著影中的每位角色,就像自身從那種過程拉拔超脫出來一般,這樣的過程非常的痛,那是挖開傷口使之癒合的痛,正因為非常的痛,才有成長突破的價值。
《登峰造擊》這部電影非常地貼近生活,正也因為如此才能感動如此多的人、得到如此大的迴響。影片太真實,也太痛,就因為痛才有反思的必要,也因為真實才有其所應該被正視的價值。


(撰文:黃致豪)




影片片段:



Tuesday, December 6, 2011

麥迪遜之橋



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1995/Color/USA/195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10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6 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 最佳票房電影
★1996 日本藍絲帶獎 最佳外語片
★1996 西班牙佛投格拉瑪斯獎 最佳外語片
★1996 日本電影旬報 最佳外語導演
★1996 日本每日電影特別賞 最佳外語片





《麥迪遜之橋》改編自Robert James Waller在199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也許是對影像閱讀能力還不足的關係,我採用原著與電影交互參看的方式,完成了兩者的閱讀。但不覺得繁瑣,而是相互滲透,擴散出思考空間。

嚴格說來,這篇文章並不能算是影評,是一種對於參看電影與小說的心得罷了。但也希望看過電影的朋友都能找時間借小說來看看(已絕版),相信感受會更多。

先看了書裡第一章「序曲」,交待這個故事是由女主角Francesca Johnson的兒女委託作者寫出來,所以是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剛巧作者和女主角一樣也住在愛荷華,更拉近小說與真實之間交錯迷人的距離。再看第二章「若柏.琴凱」,認識了Robert的個性:一個浪子、一個天才,擅文字、懂音樂、具攝影長才,內在暗藏著不羈的靈魂。接著我開始看電影。電影一開始以倒敘的手法帶到兒女在整理媽媽Francesca的遺物,接著回溯到過去Francesca和Robert的故事。

Francesca(梅莉史翠普飾)從義大利那不勒斯嫁到愛荷華州麥迪遜的農莊。她的故鄉那不勒斯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的氛圍,可以想見應該也是個嚮往浪漫與自由的人。電影裡,在用餐時間打點好一切的Francesca喚丈夫與孩子們用餐,並打開收音機,聽自己喜歡的紓緩的音樂。但是女兒卡洛寧一走進餐廳便毫不顧慮地將收音機轉到搖滾音樂。這一幕十分經典,既簡單、細膩又有力道,清楚刻劃Francesca的處境──為家庭犧牲奉獻的農莊婦女。這一段是導演於小說之外特別加上去的。Francesca看著丈夫、兒子、女兒自顧自吃著早餐,手托著下巴,一會兒看看這,一會兒看看那,好像這早餐並不屬於她,只是為了家人而準備。那她呢?喜歡什麼?什麼類型的音樂?什麼食物?究竟有人關心嗎?相夫教子的生活讓她彷彿被禁錮了。

Robert(克林伊斯威特飾)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為了拍攝遮蓬橋開車到麥迪遜county。兩人的邂逅便從問路開始。像是註定相遇般,他們很快地被對方深深吸引,短短四天的相處,卻成了一生恆久的掛念。那年Francesca45歲,Robert52歲。

不年輕的年紀。

讀過小說第一章對Robert的描述,便容易理解他何以這麼迷人,何以讓Francesca很快地愛上他。一個擁有不羈靈魂的男人,一個從那不勒斯來的浪漫女人,原來就該彼此纏繞的。

至於接下來的劇情,在此不多著墨,簡而言之,在相處4天以後,兩人終究分開了。

電影中,Francesca在第三天晚上突然生氣。她對於兩人註定要相遇感動莫名,很快地答應要跟隨Robert遠走高飛,然而對家庭的責任無法逃脫,也讓這種複雜的心情十分期盼被了解。倘若孤注一擲,而這個男人並不會給予長久的承諾,那麼她終將讓自己和家人都蒙羞。因此,她質問Robert只不過把她當成另一個風流的女人。這一段也是導演特別在小說外加上去的。

當然,事實想必並非如此。電影裡,他對於Francesca決定回到家庭感到傷心,他說:「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但是Robert完全尊重她的決定,即使多麼不捨。

小說中,Robert在臨終前託朋友交給Francesca一封信,寫滿思念與永遠的愛:「我畢竟只是一個凡人。而所能想出的一切哲學推理並沒有使我放棄想念妳,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無法與妳共處的時間,在我內心深深哀泣著。我愛妳,深切地、完全地愛妳。而且也將永遠如此。

這麼多年了,原來Robert想念著Francesca,難以忘懷。

小說中,薩克斯風樂手康明思曾與Robert熟識。Robert將埋藏心中多年的過往情懷向康明思傾訴。康明思說:「他談話的時候竟然在哭泣。掉下大滴大滴的眼淚,一種老人才會掉的眼淚,一種薩克斯風才能奏出的眼淚。…喜愛這傢伙,任何一個能夠對女人懷有這種深刻感情的人,有資格得到別人的喜愛。

這一段就放在小說的最後一章,並沒有安排在電影裡。它更完整交待了Robert對Francesca的愛,足以證明Francesca和Robert之間的感情,是深刻而真誠的。

試想,如果一段不被祝福的愛情,兩個人遠走他方,的就能心安地放下一切,長久地美好下去嗎?也許對於該走還是該留下來,觀眾的看法不一,但在看到小說中Francesca寫給兒女的信之後,可以明白的是,至少她很清楚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也沒有後悔。她寫道:「如果說某一刻鐘我只自私地想到自己,我就不能確定我是否做了正確的選擇,但是在考慮家庭圓滿的部分時,我十分確定我的選擇是對的。」Robert死後,骨灰就灑在她家附近的羅斯曼橋,而她也請兒女將她的骨灰灑在相同的地方,這樣就夠了。她寫著:「我把我的生命獻給了我的家庭;我要把我所遺下的獻給若柏.琴凱。

寫這篇影評時,正聽著主題配樂Doe Eyes,旋律是簡單的,由導演克林伊斯威特親自譜寫。這就是小說中薩克斯風樂手為Robert所寫的紀念Francesca的歌嗎?「我讓薩克斯風發出不同以往的聲音;讓它為所有那些分開他們的距離和歲月而哭泣。在第一小節有一個小的裝飾性旋律,像是在發她的名字──『Fran-ce-s-ca』。」小說作者在序曲第一句寫著:「有些歌悠然自在地從鳶尾草,從百千條鄉村道路的灰塵中傳來。這即是其中一首。」相信看過電影的人,也將會讓這首歌在心中盤旋迴盪。


(撰文:若怡)




影片片段:



Saturday, December 3, 2011

經典老爺車



經典老爺車
(Gran Torino)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8/Color/USA/11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6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8 美國電影協會 年度最佳電影
★2008 美國國家影評會 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劇本
★2009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 最佳導演





早年以飆客三部曲走紅的克林伊斯威特,在大銀幕上以西部硬漢印象深植人心。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克林伊斯威特,可不如既定印象的那樣鐵漢,相反的,他心思細膩、觀察獨到,易感,且深深熱愛爵士樂。從演員轉而執導的導演生涯,在獲金球獎的《菜鳥帕克》(Bird,1988)後,開始得到矚目。而自一舉拿下奧斯卡獎的《殺無赦》(Unforgiven,1992)起,克林伊斯威特幾乎每部作品都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如兩屆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的《神秘河流》、《來自硫磺島的信》,以及直接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登峰造極》。
2008年,克林伊斯威特拍了兩部電影:《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2008),與《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2008)。前者探討母愛、女權,以及30年代腐敗黑暗的洛杉磯警界;後者將目光放在背負歷史傷痕的老兵身上,並且順著老兵的視線,看向白人社會下,黃種人與黑種人生存的艱難與失衡。不同的議題,不變的是他樸實無誇的表現手法。克林伊斯威特用他特有的、沉歛但充滿力度的敘事,將你拉進他所架構的世界,一同既重且痛的感受裡頭真實的情感。

一台老爺車,一個挺直背脊、拿著來福槍瞪著觀眾的老頭,就這樣構成了《經典老爺車》的海報。不明所以的觀影者,大概都會像我一樣,在心底隨著克林伊斯威特的鐵漢形象,勾勒出這部電影大概的雛形。因此,當電影一開始,Walt Kowalski以眉頭緊皺、渾身散發出「生人勿近」氣息的模樣,在妻子葬禮上對一切都露出不滿的表情時,我想,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應該都更加深了這樣的看法。接著,透過對爺爺十分厭煩的Walt的孫子,在地下室和Walt互動的一幕,我們了解:啊,原來這是一名曾經參與韓戰的美籍士兵。然後,在兒子離去時,Walt的自言自語:「買美國車會要你命嗎?」以及兒子與妻子沒好氣的對話後,我們又更明白:啊,原來這是一名在韓戰後,於美製車廠工作了五十年的老人。兒子的批評、孫子的憎厭、神父的無奈,都一再讓Walt Kowalski的形象越顯鮮明:一個固執、講話刻薄、孤傲,且有著強烈種族歧視的「顧人怨」老頭。
是的,「顧人怨」。不合群,脾氣壞,說話以髒字開頭,粗話結尾。這樣一個不討喜的老人,卻在一次事件中,出手拯救了隔壁鄰居──一個苗族移民家庭。
Walt隔壁的苗族移民,住著奶奶、媽媽,姊姊Sue和弟弟Thao,沒有一家之主。這個沒有成年男人的家庭,便時常遭受Sue與Thao的堂哥加入的幫派騷擾,原因是想拉Thao參與他們。Thao一度屈服,在他們的指示下,試圖偷取隔壁老人,也就是Walt的「經典老爺車」 (Gran Torino),但失敗了。想退出,又不斷被混混們騷擾,無奈的Thao一家人莫可奈何。陰錯陽差下,他們得到Walt的幫助:混混們踩到Walt辛苦維護的草坪,憤怒的Walt拿起來福就對準他們的頭,也因此趕走了混混們。歉意加上謝意,Sue與Thao的母親堅持要Thao到Walt家協助Walt,於是,Walt就這樣跟Sue與Thao,結成一段忘年之交。
之後的劇情發展呢?容筆者在這裡賣個關子,讓有興趣的觀眾自行了解。但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要忘記,從此刻開始細細感受Walt展現的另一面:一個貪嘴、好心腸、正義、對事一絲不苟的美好長者。他可以在苗人宴席上,因為美食大肆讚美苗族婦女(我為此笑得合不攏嘴);也可以為了Thao的未來,透過人脈幫他找工作、借他工具;更可以為了Thao一家人,義無反顧的做下決定;當他為了訂製西裝量測身形,說著:「我這輩子還沒穿過訂做的西裝。」時,我幾乎潸然淚下。
不管在故事的開頭,你喜歡,或不喜歡Walt Kowalski,相信看到最後,所有人都會因結局大吃一驚,並為Walt以他的固執貫徹的正義、對Thao可愛的關懷方式而深深喜歡上這個「顧人怨」老頭的。


(撰文:黃旭寧)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