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2, 2010

駭客任務



駭客任務
(The Matrix)

華卓斯基兄弟Wachowski Brothers
1999/Color/USA/13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1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9年奧斯卡獎最佳剪輯(Zach Staenberg)、最佳效果(音響編輯)(Dane A. Davis)、最佳效果(視覺)、最佳音效
★2000年英國金像獎最佳特別視覺效果、最佳音效
★2000年美國科幻恐怖片大獎土星獎最佳導演




我想《駭客任務》絕對標誌著一個時代,1999年,它不只帶給電影工業視覺特效上的震撼,更大的衝擊在於,華卓斯基兄弟從科幻領域開啟了一個哲學命題的預言,越過人面對人造機器人的「人性」辯證,我們集體進入了科技時代,「電腦」化身為肉體,「符碼」化身為靈魂。我們開始熟練地搜尋(searching)、傳輸(transmissing)、下載(downloading),直至身體變成了資訊,資訊變成了身體。這就是《駭客任務》的主旨,原來,真實世界才是虛擬的幻象,是一堆電子符碼的建構與傳送,刺激著我們大腦的認知,一個互動的虛擬世界,也就是電影裡所謂的「母體」(The Matrix);而網際空間竟然才是真實的戰場,我們在裏頭與電腦人搏鬥,試圖喚醒同類。於是,一場虛擬與真實的戰鬥於焉展開。

先來談談電影本身。《駭客任務》的視覺特效,絕對是這部電影裡最撼人的元素,但光有視覺特效若無一個完整且具哲學思考的故事節奏,《駭客任務》可能票房仍然會很好,但卻無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首先,記得電影一開場,女主角崔妮蒂就為我們展示一記令人屏息的正面飛踢嗎?這就是《駭客任務》讓人為之經典的手法─「子彈時間(bullet time)」,也就是將攝影機以360度鑲嵌的方式,製造轉瞬時空凝結的「慢速環場」效果,延長肉眼無法感受的那一瞬間。因此「崔妮蒂的大鵬展翅」、「尼歐的下腰閃子彈」、「尼歐與電腦人衝向對方,子彈削過臉頰的畫面」,才會那麼深刻的印在我們腦海中。再來,第二令人驚艷的,想必是尼歐吞下紅色追蹤定位藥丸後,那一段變成真實人的「再製」過程。破碎的鏡面,本來反射了兩個尼歐,但卻在尼歐注視時凝合成如水銀般的張力鏡面,接著當尼歐碰觸它時,墨菲斯說:「你曾作過一種夢彷彿實實在在發生過?要是你醒不過來呢?你該如何分辨夢世界與真實世界?」真實與虛擬的辯證,是《駭客任務》最為精彩的部分,也是《駭客任務》對資本化的機械世界最大的反諷。而墨菲斯這群真實鬥士的化身,為了保護純種人類最後的盛地「錫安」,背負使命尋找救世主(The One)的邏輯,仍是西方「天賦人權」的宗教觀,但這次「人權」的爭奪場域,轉移到虛擬世界,由墨菲斯所帶領的這群「真實鬥士」,也仍得經過母體的再製。

再來,我想《駭客任務》標誌了一個時代,也在於它集合了20世紀人類文明世界幾項關鍵改變,第一、工業的發展與機械文明的崇拜;第二、電腦的發明與資訊時代的來臨;第三、科技與生物技術上的突破(也就是電影中所謂的AI);第四、前三項變因對於「人」之所以為「人」,此一物種,在演化意義上所帶來的改變。因此,我們在《駭客任務》裡看到電腦人史密斯,對著代表傳承人類使命的使者墨菲斯這麼說:「我在試圖把你們這種生命體進行分類時,發現你們其實不是哺乳類。地球上的每一種哺乳類,都有一種適應環境變化而取得平衡的演化本能,但你們人卻沒有。你們就像一種病毒,為了生存的唯一辦法就是無限擴散,直到所有自然資源都被用盡。」這暗諷著什麼呢?當《舊約‧創世紀》裡的神,照著祂的形象,創造了人,並使人管理海裡的魚、地上的牲畜,和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到了《駭客任務》中,我們卻面臨電腦人的威脅,他們試圖分類、研究、創造另一套程序語言,使得「秩序」更容易掌控,在他們眼裡人類的失控,就像病毒,是地球上的癌症,必須消滅。這其中的寓意,層次豐富,令人拍案。

科幻作品,常被置入「後人類」的討論框架,而呈現一種虛無與狂歡的氣息。不是過度厭惡科技,便是誤認虛擬世界的「無根」為一種必然。我較傾向一位研究者的觀點,他認為當現代科技早已進入我們生命每一部份、甚至血液和細胞時,我們必須重新評估什麼是人、什麼是文化。而科技所造成的第二自然,不斷會反過來衝擊我們,尤其是在科學與技術之間,後者已逐漸脫離人類文化系統的掌控。尖端科技造成一個不斷使宇宙間的物質複雜化的現象,整個科技領域通過技術製成品亦儼然佔有中介者地位,主動要求我們作出回應。而怎樣去適應一個所謂「科技真實 」(technological real)的情況,當然也就是研究科技文化學者的重要課題。當我們進入一個後人類文化想像,一方面避免停滯在一個簡單的『科技恐懼』(technophobes)層次,另一方面又可以從城市人的生活點滴,逐一從具備體驗能力的角度上,反證其中種種的文化深層意義1

若你問我的意見,我或許較傾向於電影中那位背叛者賽佛,他選擇相信感官認知,是所謂的真實。「看。用你的感官,像嬰兒一樣好奇。真理與知識來自大地。」亞里斯多德如是說。

1 王建元,《文化後人類:從人機複合到數位生活》(台北:書林,2003年2月。)










(撰文:林柳君)


影片片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