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4, 2011

阿拉伯的勞倫斯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大衛‧連David Lean

1962/Color/UK/21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8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63年奧斯卡最佳彩色美術指導(John Box)、最佳彩色攝影(Freddie Young)、最佳導演(David Lean)、最佳剪輯(Anne V. Coates)、最佳原創配樂(Maurice Jarre)、最佳影片(Sam Spiegel)、最佳音效(John Cox)
★1963年金球獎最佳彩色攝影(Freddie Young)、最佳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劇情類電影男配角(Omar Sharif)、最佳導演(David Lean)
★1958年英國金像獎最佳英國男演員(Peter O'Toole)、最佳英國電影、最佳英國劇本(Robert Bolt)、最佳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土耳其趁機入侵阿拉伯半島,島上阿拉伯各族群四分五裂,無力對抗外敵的侵略,不得不依靠外國力量支持得以補給。原屬英國情報局部門下的勞倫斯因通曉阿拉伯民情,被指派至南部阿拉伯,協助部族首領費瑟王子。勞倫斯向費瑟王子提出大膽的建議,穿越沙漠奇襲艾卡巴,為佔領大馬士革鋪平道路。勞倫斯的突襲隊屢建戰功,得到了阿拉伯部族的尊敬,他換上了阿拉伯人的服裝,成了享譽國際的英雄”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對大馬士革發動的總攻勢中,勞倫斯的阿拉伯軍比英軍提前一天攻入,贏得勝利。但英阿卻在管轄方式上有了嚴重的分歧。勞倫斯困於複雜的外交鬥爭中,最後退役,失意返鄉。

好萊塢製造了不少英雄人物,然而近年興起的反英雄趨勢也不是新鮮事,但即使如此,再回頭重看《阿拉伯的勞倫斯》,然仍驚訝於這部電影在史詩英雄主題上所展現異樣特質(或許用奇怪更適合)。當勞倫斯被派去當「聯絡員」接近費瑟的部族,軍方要他做的其實是間諜,他卻反過來向阿拉伯族人接近,打著費瑟王子的名號,以游擊軍隊和爆破火車對抗土耳其軍,宛如剽悍的阿拉伯兵。回到英軍的勞倫斯一身長袍裝扮,同袍間瀰漫著一種不自然的緊張氣氛,士兵們一群湧上為勞倫斯道賀時,他卻是倉皇逃跑。身分認同上,勞倫斯是孤癖的,我以為,這裡所指的並非只是國家或宗教的認同,指的是更個人性的歸屬的問題。勞倫斯在英阿之間擺盪不明,在德拉比(DERRA)遭受到暴力壓毀了他自我的英雄形象時,乾脆說出:「”Any man” is what I am .」

這並非跋山涉水屠龍救美的故事,影片側重勞倫斯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事實證明,勞倫斯的確有軍事上的長才與謀略,但究其所得的勝利我認為有一半是膽量,更多的則是運氣。喜好玩徒手捻熄火焰的遊戲暗示了勞倫斯的冒險性格,但也正如勞倫斯所說:「The trick is not minding that it hurts.」帶出其一意孤行的危險因子。電影的規格是巨大的,包含橫跨沙漠風景、歷史轉捩點中的戰爭史詩,大風景中大衛連的敘事功力收放自如,既可粗獷,又不失細膩。勞倫斯的缺點使其成了一個複雜的人物,如初試阿拉伯長袍的憐影自盼;親手射殺被自己所救的人所受的折磨;炸毀土耳其人火車時,臨風踩在火車之上,眾人在底下追逐影子歡呼喝采,那神氣的情態十足顯現出勞倫斯的輕率和自命非凡。勞倫斯既剛強又軟弱,仁慈也殘忍,彼得‧奧圖帶著陰柔氣質的演出,演活了勞倫斯的矛盾和脆弱,從一名小舞台劇演員一躍成為了電影明星,而飾演阿里的奧瑞碼‧雪夫更參與了日後《齊瓦哥醫生》的演出。

我並不欣賞勞倫斯,但卻沒辦法乾脆的不喜歡他,當人物性格中的矛盾越發明顯,情感中的曖昧越發濃烈,不就越貼近真實的人嗎?越是像一個真正的人,我就越沒辦法輕下結論,只能折服於導演的功力和電影魅力。30年前我母親在人山人海的戲院裡坐在地板上看《阿》片時,感受到的沙漠的熱浪和震撼,至今仍可以從影格中感染。











(撰文:鄭雯芳)


影片片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