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 (Salesman)
梅索斯兄弟
(Albert and David Maysles)
1969|USA|B&W|9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2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故事一開始即進入某個推銷的現場,在裡頭,主角保羅是一隻“獾” (Badger;困擾與糾纏),導演無多做說明、採訪,好像我們看到「真實」,不知道他們的背景、個性,興趣與喜好(我們是否同樣以如此方式跟人相處?),一場被迫性的交易將不同身分、文化、家庭成長的兩個人導入話語系統之中,以語言當成他們彼此隱藏自我的面具(一個是極力要你完成儀式─掏出一筆錢;另一個則試圖推拖逃逸,或者找尋能否在這場決定付款的命運裡拗到一點利益可圖),離開之後,各自回到正常的生活作息。
台灣的一部紀錄片「Sales」(導演:曾吉賢,2001)同樣講述著一位銷售員的故事,場景換到了汽車買賣現場,看到一個疲於奔波周旋於顧客之間,善盡自己的表達能力,進行一場極緊張的心理角力戰,對於顧客來說只不過是個擔心受騙與接受拒絕的過程,但對銷售員來說卻意味著榮譽與希望的賭局。在「Salesman」裡拍攝到公司開會時,上頭一面鼓勵與叱責,說著「我對你們的噁心與疲倦,感到噁心與疲倦」,其他人表情木然,也許正喚起了他們自己工作失意時的身影。
梅索斯兄弟(Albert and David Maysles)的「直接電影」,沒有開始與結尾,保羅亦是,對他來說這樣的比賽從無止盡,即使在影片結束之後,他並沒有隨著我們離開而脫離這悲苦的宿命,但那已不是我們能掌握的,同時亦是他目前的生命處境,未來從不清晰,他只是在一面在酷熱的佛羅里達或者冰天凍地的波士頓找尋下一個幸運人,然後酸苦地哼著「我希望成為一個有錢人!」。比起好萊塢電影可能發生的戲劇化轉變,可能出現的美好結局、皆大歡喜,在這裡只剩凝滯的沉默,鏡頭裡的人跟鏡頭之外的我們一樣,無法給他或者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
撰文:冠文
1969|USA|B&W|9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2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故事一開始即進入某個推銷的現場,在裡頭,主角保羅是一隻“獾” (Badger;困擾與糾纏),導演無多做說明、採訪,好像我們看到「真實」,不知道他們的背景、個性,興趣與喜好(我們是否同樣以如此方式跟人相處?),一場被迫性的交易將不同身分、文化、家庭成長的兩個人導入話語系統之中,以語言當成他們彼此隱藏自我的面具(一個是極力要你完成儀式─掏出一筆錢;另一個則試圖推拖逃逸,或者找尋能否在這場決定付款的命運裡拗到一點利益可圖),離開之後,各自回到正常的生活作息。
台灣的一部紀錄片「Sales」(導演:曾吉賢,2001)同樣講述著一位銷售員的故事,場景換到了汽車買賣現場,看到一個疲於奔波周旋於顧客之間,善盡自己的表達能力,進行一場極緊張的心理角力戰,對於顧客來說只不過是個擔心受騙與接受拒絕的過程,但對銷售員來說卻意味著榮譽與希望的賭局。在「Salesman」裡拍攝到公司開會時,上頭一面鼓勵與叱責,說著「我對你們的噁心與疲倦,感到噁心與疲倦」,其他人表情木然,也許正喚起了他們自己工作失意時的身影。
梅索斯兄弟(Albert and David Maysles)的「直接電影」,沒有開始與結尾,保羅亦是,對他來說這樣的比賽從無止盡,即使在影片結束之後,他並沒有隨著我們離開而脫離這悲苦的宿命,但那已不是我們能掌握的,同時亦是他目前的生命處境,未來從不清晰,他只是在一面在酷熱的佛羅里達或者冰天凍地的波士頓找尋下一個幸運人,然後酸苦地哼著「我希望成為一個有錢人!」。比起好萊塢電影可能發生的戲劇化轉變,可能出現的美好結局、皆大歡喜,在這裡只剩凝滯的沉默,鏡頭裡的人跟鏡頭之外的我們一樣,無法給他或者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
撰文: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