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 2011
發條橘子
發條橘子
(A Clockwork Orange)
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1971/Color/USA/13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3 (四) 20:30
合勤演藝廳
★1971 紐約影評協會 最佳導演、最佳影片
★1972 雨果獎 最佳影片
★1973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 最佳導演
★1973 堪薩斯市影評圈獎 最佳影片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發條橘子》,作者為英國作家Anthony Burgess(安東尼.伯吉斯),1962年書籍出版時,還遭受刪減。電影版的部分也是刪減版的,導致作者十分不滿,因此影響到他對此作的態度,表示樂意畫清界線。電影版出版於1971年的英國,它的流傳,卻相當廣泛。
坦白說,這部電影是我至今看過最讓我不舒服的一部電影。這部片長達一百三十七分鐘,保守估計讓人不舒服的狀態,可達一百三十八分鐘……
《發條橘子》在節奏與場景設定上十分前衛。即便在現今看來,也能以「前衛」稱之無愧。據說,希斯萊傑在《黑暗騎士》所飾演的小丑,靈感啟發來自於《發條橘子》中的主角亞歷。這兩個電影角色,最讓人覺得可怕之處,在於他們的邪惡沒有邊際、在於他們都在挑戰著人性最黑暗的極限──然而,又不能說他們的邪惡沒有原因,假定「活在現代,乃至於活在未來」,就是一個生存面臨困境的問題呢?「自由」被迫與「當下」進行著協商……
亞歷,聰明、帥氣、家庭溫馨,無可挑剔的各式條件下,他喜歡和同伴出入牛奶吧,四處作惡。械鬥、強暴女人、欺負老人與侵入民家。電影的陳設,充滿了性與暴力,對於世界的不安全感的張力。大量暴露的身體與性象徵,再再地企圖折射出人的壓抑性。亞歷挑戰的,或許不是作惡的花樣多端,而是當人的本質與世界格格不入時,究竟可以「破壞」這樣的協調性,與自以為共識的和平,到達怎樣的地步?
終於,亞歷因為過失殺人,而被判了十四年重刑。在獄中,他表現優良,好讀聖經。但他讀聖經,只是喜歡聖經殺戮的部分。為了讓自己可以更快出獄,他參加了政府的療法,這個療法是為尚在實驗階段的科技,可以讓想犯下錯誤的人,感到想吐,身心非常不適,而更正了自身行為。
終於,剩下的十二年刑期,縮短為治療的二個星期,他出獄了。科技,真的改變他了。但這裡所牽涉到的問題是科技改造的人性,是否還是人性?如果,本質不被社會所接受,就必須被迫改變?以政府之名,擴張了科技的管轄界線,當人與人之間的自由,產生抵制時,科技能否介入處理呢?在人們渴求安身立命的狀況下,亞歷,從壞胚子變成了實驗品。
亞歷因為科技的治療,恢復「所謂的正常」了,他想要回到原先的生活,卻發現自己不被接受。過去,像是翻轉,又像是倒帶。被他欺辱過,全來欺負他。
最後,被反動派作家報復,把他當成對政府的武器。以他被改造遺留下來後遺症的方法(不能聽到貝多芬的第九樂章),逼他自殺。但他沒死,政府為了挽回自己的聲勢,百般討好他,將他又改造成壞人本質的自己。為了補償他,還給他高薪的工作,父母因為歉疚也重新接納他了。
這樣的過程中,使得電影前半與後半的風格,在氛圍與感受上,出現了十分迥異的差距──前半段,亞歷讓人恨得叫牙切齒;後半段,這世界的疏離與權謀,讓亞歷變成令人同情的、犧牲品式的受害者。
又,為何我對這部電影,有著極大的不舒服感呢?
(一)改造前亞歷的壞,壞到入骨。
(二)改造中的過程,讓人看正義假政府、科技之名,無限放大。
(三)改造後的他,良善而謙卑,卻被世界拒於門外。
(四)政府為了選舉的勝利,又運用了科技的力量,將他改造回來。此時,雖然世界決定要接納他,但他早變回壞到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亞歷了。
他擺佈了現代,也被國家機器擺佈。此後,他又將在兩者之間,徘徊……像是,玩具的發條橘子般,受人(政府/社會/科技)控制。但受控制的深層本質內在,又不受控制。
(撰文:白依璇)
影片片段: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