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7, 2012

最後決戰



最後決戰
(The Last Combat)

盧貝松 (Luc Besson)
1983/黑白/France/9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0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3 法國阿沃利亞茲奇幻影展 評審特別獎
★1983 布魯塞爾奇幻影展 評審獎







電影開始播放後十分鐘,筆者一直試圖尋找為何世界成為滾滾沙漠的緣由,也一直不斷地猜想為何片中的人物皆用行動溝通而非使用語言?為何明明代表著文明的未來人們身上卻都嗅得到野性的氣味?然而一直到後期,筆者才漸漸地發現,原來這才是導演佈局一切的巧思。

本片是法國名導演盧貝松於西元1983年首次執導的作品。當年二十四歲的盧貝松以黑白膠片完成此片,而且大膽地在全片當中不使用對白,在當時可說是相當令人震撼與訝異的突破,也因此讓盧貝松打開了知名度。彩色電影在1983年已普及,然而盧貝松卻堅持使用黑白膠片,筆者猜想,或許盧貝松是想表現出社會因為某一個不知名的浩劫而產生的絕望與枯燥感。這場浩劫,讓世界徹底崩壞,人們即使有幸存活也喪失了人類與動物間的最大差別─語言。人類社會講求的是一種合作,然而在面對利益衝突時,自私是人類不易改變的本能,是故片中人類不用語言、不溝通卻亦能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以片中找尋水源為例,眾人不需要語言就達成共識逼使一個弱小的人進到地下為眾人取水。片中人們散發出的野性,似乎反映著現在社會人們內心隱藏著的野性,男人對於女人的渴求,以及對於破壞的躁動。

整部片看下來,筆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明明故事的情節很簡單,一個半小時就能夠演完,然而在無法開口的背景下,盧貝松有很多畫面都充滿哀傷感。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主角在喝醉酒後拿著一本小書翻閱著,他的嘴巴不斷的開闔卻無法發出任何聲音,當他趴伏在地上痛哭的時候,哀傷彷彿也隨著他的絕望從螢幕上蔓延出來…

因為失去了語言,本部片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對白出現,面臨浩劫摧殘,整個社會似乎正用沉默來漠視一切,安靜地宛如墳場。但盧貝松適時利用一些輕鬆的配樂與音效來引導故事前行,有時候甚至會故意讓音樂與畫面產生強烈衝突,緊張的對打卻以輕鬆節奏襯托。整部片幾乎利用立場完全對立的衝突拼湊而成,片中人們在克難的環境下,卻依舊堅持吃飯要喝酒、要有音樂作陪。除了生活習慣的衝突,人性的衝突也在片中強烈呈現,殘暴的人對於社會採取的是絕對地破壞,面對女人也是習慣性地殺害;而主角,願意與醫生合作,願意為了醫生對藝術的熱愛而冒險去尋找畫作來裝飾診所,對於女人則是相視一笑的心靈溝通。

完全對立的衝突沒有誰對誰錯,盧貝松只是敘述出一個故事,然後完全交由觀影者來定奪。


(撰文:曹妤安)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