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7, 2012
X戰警-第一戰
X戰警-第一戰
( X-Men: First Class)
馬修范恩
2011/color/USA /132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16(二) 20:30
合勤演藝廳
★2011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2012土星獎最佳化妝
2000年,福斯公司推出第一部《X戰警》電影,挾著觀眾熱烈的迴響,席捲了各大戲院,為21世紀的超級英雄電影開拓疆土。《X戰警》系列至今一連拍了五集,預計在2014年推出下一部續集《X-Men: Days of Future Past》,顯然,相較於其他短命的個人英雄,觀眾似乎更認同這群被社會邊陲化的超能力者。
其中大功臣是前兩集的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他的用心耕耘替《X戰警》建立起豐富的層次與內涵,讓電影有機會跳出舊有的範疇,與社會現實產生對話。告別「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英雄(如超人、蝙蝠俠),在由超能力者組織成團隊的《X戰警》裡,「英雄」的命題離開了自我內心光明與黑暗的鬥爭,移轉到超能力者社群中的自我認同,嘗試把「超能力者」納進社會架構下進行討論,也讓突變(天生差異),同化/異化的主題在超級英雄系列中開展出一條不一樣的論述道路。
姑且不論漫畫原著中的設定,次文本中的指涉與情節安排,《X戰警》系列堪稱十足的同性戀電影。超能力起因於基因突變,在充滿偏見與歧視的社會,因不被了解,而被大眾排拒,被迫隱身在社會的邊緣社會。例如當冰人跟父母坦承自己變種人的身份,宛如同性戀向父母出櫃的戲碼,或是討論該不該注射血清,「治療」變種人的橋段;另外,透過身分與立場的對調(金鋼狼要忍受一發怒,刀爪便穿出皮膚的疼痛,小淘氣更是一接觸他人,便會吸收他人生命力或能力),讓兩位異性戀角色無法與彼此輕易接觸,也藉此令觀眾反思。
《X戰警》展開對社會議題的寬容性,使得這部電影得承載更多主題,不論是對美國政治的影射、族群衝突、或是(性別)身分認同,都使作為娛樂的大眾電影,提供了觀眾反省社會現況,甚至進一步與社會對話的空間。《X戰警:第一戰》與其說是在探討超能力是否就是人類的未來,不如說是在討論作為一個「異樣」的變種人,如何自處並在廣大的人群中與「正常人」相處。而變種人與人類社會的第一個分裂點,正是《X戰警:第一戰》中所揭示的。
在原初續集每況愈下的情形下,福斯公司找來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為X戰警系列重新開機,動用五位編劇,著重在角色耕耘上,補足了後兩集大亂鬥中捅出來的漏洞。節奏緊湊外,並加入了野史與正史虛構趣味,使得影迷們願意再次重新擁抱這系列電影,而不至於在聲光效果氾濫的螢幕上死去。
(撰文:吉尼)
影片片段: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