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9, 2011
誰能帶我回家
誰能帶我回家
(The Mirror)
賈法潘納西Jafar Panahi
1997年/Color/伊朗/91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4/23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7 盧卡諾影展 金豹獎
★1998 伊斯坦堡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
★1998 新加坡國際影展 銀銀幕獎
這天下午,伊朗正和南韓在足球場上一決死戰,而米娜則焦慮地在放學後冷清的校門口,苦等不到母親來接她回家。
她搏命穿過馬路走進電話亭給家裡打了通電話,而顯然地,沒人在家。千辛萬苦回到校門口,正和學校職員沙吉太太爭執的將軍又把米娜當作和談條件似地強迫她接受他幫助。坐在將軍機車上,無奈的米娜終於決定自力救濟。她跳下機車後座,搭上早晨載她上學的那班公車,天真地以為可以這樣回到家。但當她發現她被載到相反方向的終點站時,她無助大哭。無奈的司機先生只好將她交給同事帶她走回原來路線。
「我不演了!」米娜說。身旁的大人面面相覷、交頭接耳,「你到底對她說了什麼?」「她只是個小孩,要溫柔點對她」「那現在怎麼辦?」
原來這是一個電影的拍攝現場。而現在主角米娜決定罷演並執意回家,這部電影該如何拍下去?最重要的是,米娜又要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回到她現實生活中的家?
電影表現技巧
《誰能帶我回家》於1997年發行,而本片導演賈法潘納西(Jafar Panahi)與主角米娜穆罕默德漢妮(Mina Mohammad Khani)早在兩年前就合作了《白氣球》(The White Balloon)一片。
我想仿記錄片的拍攝方法與聲音運用,是這部電影和其它劇情片相比之下較特殊的表現方式。
本片自米娜罷演後的眾聲譁然便開始採用紀錄片式(說得精確些,其實更像窺視)的拍攝方法──搖晃不定的鏡頭、大幅度擺盪的攝影機運動,甚至偶爾跟丟目標物──米娜。還有聲音品質不定的現場收音,以及受到米娜走過的環境干擾而收不到聲音的無聲狀況。但有趣的是,無論米娜走到哪,她配戴著的麥克風幾乎都可以收到收音機廣播的足球賽況。而聲音,特別是畫外音──鏡頭呈現的畫面外事物產生的聲音,我認為是這部電影的觀影趣味之一。例如:當米娜卸下電影角色後,劇組人員依然跟拍她回家試圖完成電影,但因違規而被警察攔下,畫面收不到米娜身影。不過因為劇組一直收錄著米娜麥克風的聲音,所以觀眾和劇組人員雖然沒有看見米娜,仍然可以知道她在移動並走到何處。
鏡子──現實與虛構
無庸置疑,導演在片中呈現的寫實要素與異國風情為本片增色不少,如:回教國家為婦女設立的公車婦女區、礙於風俗而隔著柵欄眉目傳情的男女、足球狂熱和混亂交通。
本片全長約90分鐘,大致上可分為前45分鐘的「劇中劇」和後45分鐘的「現實」。英文片名忠實地隨伊朗文原文片名譯作《The Mirror》,更能傳達上述劇情大架構的概念──「現實」和「虛構」。
這兩項元素在本片中的分野處於一個弔詭地帶,任何事物都不能用這兩個名詞輕易切割,它們似乎彼此處處印證。例如:「劇中劇」裡,群眾的議論(算命、抱怨)地點在公車上,而現實生活中,編劇幽默地將眾議(談性別和家務責任)搬到計程車上舉行。此外,「劇中劇」裡,在公車上把米娜趕起來讓座的老太太絮絮叨叨地對隔壁婦人談及自己的家務事。她自言因為口音和尷尬的身分導致自己在兒子家中受到排擠,如今她打算出走,離開那裡。誇張的姿態和語氣多半會讓觀眾不快且生厭。但直到米娜罷工,在公園長椅遇見這名臨演老太太時,觀眾才驚覺這又是一樁老人安養的社會問題。而這也正呼應了電影剛開始那位一直無法自力過馬路卻沒人伸手幫助的老人,他到底是劇中劇安排的角色,還是再真實不過的社會寫照?
孩子眼裡的世界孰真孰假?
「劇中劇」電影拍攝的意圖從幾個地方可以推測(劇中)創作者欲藉由小孩的眼睛和「回家」這趟旅程呈現社會冷暖。雖然「劇中劇」裡有良善角色,但力道卻比反面傾向的人物──不將米娜焦慮當一回事的沙吉太太、現實的將軍、等公共電話的年輕女人和無情趕人的老太太等人物──薄弱許多,因此可以看出劇中劇試圖批判大人世界(現實社會)。
然而當米娜拒演,嘗試靠自己的力量回家時,遇到現實中的人雖然不乏敲詐的計程車司機之流,但絕大多數卻設法幫助她。即使不斷圍攏到米娜身邊的大人一直繞著相同的問題(「迷路了嗎?」「要去哪裡?」)打轉顯得好笑,但卻令人溫暖。反觀,回到現實時空後我們退回鏡頭後面,才發現最大的冷漠者是一心只想完成這部諷刺社會冷漠的電影而放任小女孩四處亂闖碰壁的劇組人員。
我想,《誰能帶我回家》確實藉由米娜這孩子的眼睛一窺了大人世界。當她只是因為再單純不過的理由不想拍戲時,身邊的大人卻為了利益計較不休──劇組人員為電影拍攝費力算計、,大動肝火;玩具店老闆一頭熱地想再引薦新演員,還配合劇組去關心米娜只為了拍攝最後的鏡頭。甚至米娜可能也想不通沙吉太太為何要和將軍爭什麼服裝得不得體的面子問題。
影片最後,米娜帶著疑惑和防備的神情望著玩具店老闆離開的方向,這時屬於孩童的不解或許得等到她長大那天才能了悟所謂「大人的世界」。
(撰文:吳依伶)
影片片段: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