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9, 2016

生生長流 Life and Nothing More…

生生長流
Life and Nothing More…
1991 / 95min / 坎城影展羅塞里尼人道主義精神獎
10/29(六)20:00合勤演藝廳 




1990 年伊朗大地震,寇科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一位導演帶著他的兒子,開著車,沿著寇科地區被地震破壞的道路,沿途尋找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海報上的兩位小男主角。沿途殘垣斷壁、家屋頹傾,前往寇科的主要道路也已阻斷,大卡車、工程車與災民進行著災區重建。 本來以為災區籠罩在哀慟之中,但這對父子一路上遇到的災民大多看起來精神抖擻,甚至熱心為他們指引道路;在抵達寇科前的災民臨時安置所時,大人與孩子們甚至還熱切地架設天線,掛念著當晚世足賽的勝負。

〔短評〕 地震發生後,阿巴斯心繫當年拍攝《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兩位小演員,於是開車前往災情嚴重的寇科,沿途拍攝記錄,進而發展出《生生長流》這部電影,有些場景甚至讓你驚訝於是事後搭景。阿巴斯挑選了一個獨特的凝視災區的角度,讓他的關懷,如其片名,展現伊朗人生生長流的韌性。(文/柳君)

十段生命的律動 Ten



十段生命的律動 Ten
2002 / 94min /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10/29(六)16:00 合勤演藝廳 



這部電影為英國BBC選出21世紀百大電影的第98名,阿巴斯展現了罕見的拍攝方法,將攝影機架在車頭,以仿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一位剛離婚的女計程車司機與乘客的互動。乘客有她的兒子、剛失戀的朋友、女大學生、朝拜的老婆婆等等,所有場景都發生在車內,鏡頭隨著車子在德黑蘭街頭前進,進入乘客的內心世界。一部攝影機,六個女人,十段對話,道盡女性千百年來追求自由獨立的生活困境。

〔短評〕 延續《愛情對白》裡的女人心事,阿巴斯似乎覺得不夠真實,在《十段生命的律動》,他甚至捨棄了劇本,將手持DV架在車前,隨著女計程車司機的路程記錄下車內的一切,仍不斷嘗試用影像挖掘真實。阿巴斯受訪時曾表示,「藝術的職責應當是尋找生活的真實,也就是努力接近人的本質存在。我的每一部電影都是通向這個目的地的一把鑰匙。真實是不可以得到的,只能接近它。」(文/柳君)

櫻桃的滋味 A Taste of Cherry



櫻桃的滋味
A Taste of Cherry
1997 / 95min /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0/29(六)14:00 合勤演藝廳 






鏡頭一開始,聚焦一位駕著車的中年男子的側臉,透過他的眼神,你看到車窗外的伊朗人群與街景,他似乎尋覓著什麼,你只能從他的眼神中感到一些迷惘,試著看出端倪。他從城市一直開到塵土飛揚的黃土地,沿途幾位乘客上了他的便車。透過交談,原來他在找能幫他一個大忙的人,這個忙卻難以啟齒,有違穆斯林的道德規訓。到底是什麼樣的請託,讓這部電影雖獲得1997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卻在伊朗上映後備受爭議?

〔短評〕 阿巴斯早期反映伊朗學齡兒童問題的紀錄片,如《一年級新生》,《家庭作業》等,到劇情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風帶著我來》、《十段生命的律動》,甚至2000年受IFAD(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邀請,前往非洲拍攝愛滋病紀錄片《ABC在非洲》,都可以發現阿巴斯對兒童、生死、婦女的關注與同情,展現作品之中;本片《櫻桃的滋味》更是勇敢挑戰伊斯蘭教義裡「自殺」的禁忌,無不希望國內對此議題多所思索。(文/柳君)

特寫 CLOSE UP


焦點影片 特別推薦
特寫 CLOSE UP 
1990 / 98 min /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10/25(二)19:30 合勤演藝廳


德黑蘭日報刊出一則新聞:「假冒馬克馬巴夫被捕。」一名窮途潦倒卻熱愛電影的男子假冒名導演馬克馬巴夫,先是與富家阿恆哈家的太太在公車上相遇,當時他正閱讀著馬克馬巴夫的電影小說《騎自行車的人》,成功誤導婦人他就是作者,碰巧婦人的兩個兒子都熱愛電影,男子因此與富豪阿恆哈一家人成為朋友。阿恆哈一家起初信以為真,提供吃住、金錢,甚至協助「取景」,準備讓兒子擔任下一部電影的主角。殊不知破綻日益明顯,一日,阿恆哈先生帶著記者與兩名軍警,逮捕了他……

〔短評〕 本片根據真實的新聞報導改編,阿巴斯甚至找來事件要角,重演事件當時情景;法庭審訊一幕,阿巴斯採用16毫米DV拍攝,取得一種新聞式紀錄片的效果,與同片其他情節的35毫米形成對比,讓他非常滿意。騙與被騙、冒牌與本尊的虛實交錯,成了阿巴斯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特色。侯賽因薩布吉安在法庭上的陳述與思辯,也值得熱愛電影之人為其傾聽。(文/柳君)

風帶著我來 The Wind Will Carry Us



風帶著我來
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 118min / 威尼斯影展 最佳首部電影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評審團大獎
10/22(六)19:30 合勤演藝廳 




一位遠道而來自稱是「工程師」的男人,和同伴帶著裝備抵達名為「黑村」的庫德族聚落,住在一個小男孩的家,每天嘗試向他打探家裡高齡老婆婆的病況。一天一天過去,老婆婆的病況時好時壞,工程師也愈來愈焦慮,村民開始懷疑工程師來此的目的,他究竟為何而來呢?

〔短評〕 阿巴斯的作品擊中人心的,不僅是那些悠遠綿長的運鏡及荒美的高原鄉村風景;更多的是對人的關懷。在《風帶著我來》中,運用許多遠景,將觀看的視角拉遠,似乎在暗示觀眾與導演自己:你我都是一個外來者。並且自我追問:身為一個觀察和記錄者,面對異文化該如何擺放自己的位置?(文/陳容)

愛情對白 Certified Copy



愛情對白
Certified Copy
2010 / 107min / 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金棕櫚(提名)
10/22(六)16:30 合勤演藝廳 







一位英國作家(威廉席麥爾飾)來到義大利舉行新書發表會,談的是藝術原作與複製品間的差別,他主張複製品如果也能打動觀賞者,傳達藝術理念,即與原作擁有相同價值。 開贗品古董店的法國女子艾拉(茱麗葉畢諾許飾演),藉著進一步與作家深談作品的機緣,順道開車帶他遊覽義大利中古世紀小鎮風情。兩人一路從原作與複製品間的價值爭辯,衍生至生活、婚姻中該如何檢視情感的「事實」與「虛構」、「真情」和「假意」。在一家咖啡店被誤認為夫妻後,關係衍生出曖昧模糊的空間,不禁令觀眾開始懷疑,他們究竟是一對久別重逢的夫妻,還是即將擦出火花,展開一段豔遇?

〔短評〕 這是一部表現手法具實驗性,相當另類的愛情電影。老實說,觀影過程應該沒有人不被男女主角的關係所混淆吧,他們究竟是舊識?怨偶?豔遇對象?還是配合阿巴斯對觀眾施展一場劇場式的「虛構」遊戲?茱麗葉畢諾許在本片淋漓盡致的演出,為她奪得第六十三屆坎城影展影后。從《特寫》、《希林公主》到《愛情對白》,阿巴斯反覆將「定義真實」的主導權拋向觀眾,形成獨特的電影美學。(文/柳君)

希林公主 Shirin



希林公主 Shirin
2008 / 91 min / 東京國際電影 亞洲電影大獎提名
10/22(六)14:00 合勤演藝廳 




「希林公主」是寶萊塢古老又經典的故事,過去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這次,阿巴斯找來世界各地知名女演員,飾演正在電影院看電影《希林公主》的觀眾,包括法國的茱麗葉畢諾許。我們僅能以耳朵去「聽」對白,從每位女演員觀看電影的表情變化,想像《希林公主》的故事畫面。阿巴斯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電影的聲音與影像的方式,從豐富細膩的對白中,感受著希林公主纏綿糾葛的愛情故事。

〔短評〕 阿巴斯刻意顛倒主角和觀眾之間的相對關係,讓觀影者的面孔,變成整部電影唯一的影像。流轉的神情,錯置的影像遊戲,赤裸而真誠地呈現在真正的觀眾——你、我面前。阿巴斯此次的拍攝場景是在自己家裡,搭架起布幕,擺放幾把椅子,攝下眼光流動的瞬間,記錄似真似假的觀影實紀,而最終,觀看電影的我們也成了《希林公主》內容的一部分。(文/陳容)

報告 The Report


報告 The Report
1977 / 112min
10/18(二)19:30 合勤演藝廳 








一個生活平凡的收稅員,有著簡單的小家庭:深愛的太太和年幼的女兒。然而,當收稅員被指控貪汙收賄,生活也隨之翻轉。急於處理工作危機的同時,家庭也如一面裂了邊縫的玻璃窗,開始一點一滴的剝落。日常的秩序開始鬆脫,究竟,收稅員的工作與家庭衝突能不能解決?

〔短評〕 在伊斯蘭革命期間,伊朗電影創作受到嚴格的審查,在政治高壓的環境之下,阿巴斯完成了第二部劇情長片《報告》。這部作品在1978年公映時受到歡迎,但因為內容陳述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後來又被新政權列為禁片。在此之前,阿巴斯已有多部短片作品,漸漸展現出導演風格,或有人玩笑地說這部作品最「不阿巴斯」,然而主角所面對的生命困境,在在是阿巴斯所關心的。(文/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