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6, 2011

海灘的一天



海灘的一天
(That Day, on the Beach)

楊德昌
1983/Color/中華民國/16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9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3 亞太影展 最佳攝影獎




第一幕從黃昏海灘上嬉戲的人群背影開始,這場戲就註定不是單純地只想講一件事。
故事由林佳莉與青青這兩位久未碰面朋友的對談內容所引導,佳莉是青青年輕時男朋友的妹妹。核心主線記述著佳莉在大學畢業後,從被家庭庇護中的年輕女孩轉變成為今日獨立自主新女性的過程。穿插著生命過程裡遭遇的不同事件,與不同人物的邂逅,以至於心境輾轉的不同階段。整部電影所概括的就只是兩人聊天的一個午後的時光,而給觀眾經歷的卻是兩人闊別後長達十三年的人生起伏。
長達近三個小時的影片,伴隨著臺灣社會的五◯年代至八◯年代,由農業社會、父權為主的傳統式家族主義轉變而為經濟起飛、人口往大都市集中,家庭的組成元素也逐漸濃縮至小家庭、甚至只有單親或一個人的自處環境。
在這部有很大一部份講述現代人愛情生活的電影中,引領臺灣新浪潮電影世代的楊德昌導演,用的不是瓊瑤式那誇張對白與濫情橋段,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扮演角色的知性及深化探討。傳統中的中國女性,在歷經長時代的男尊女卑思想與日劇時代父權至上觀念的侷限下,如何從農業轉向工業的大環境裡、走出家庭,選擇自我的生活與工作,在《海灘的一天》中也表現了屬於這一個臺灣世代的中國女性位處社會轉型期的自我成長及獨立。
但楊德昌導演要講的故事不單單只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還有在面對家族親友壓力下女性的自主意識抬頭;面對長輩為自己安排好婚姻時,人生中的愛情與親情拉鋸;以及一個堅忍女性想要維持住心中那個對於幸福人生的小小想望時,面對強留已出走的愛情、或是鬆手讓兩人自由的智慧抉擇。藉由不同時間點、不同片段的故事串接,緊湊的生活與平凡人生裡的衝擊,在在都寫實了一個新時代臺灣女性,在大環境時空下,不可超越的宿命性。
在電影裡,不論是導演或誰的巧思,有幾幕場景是我特別喜愛的。
在家中,佳莉與哥哥佳森的對談光景裡,兩人對於父親為兒女安排婚事的截然不同反應,以及對於被定型了的苦乏生活所抱持的不同態度,在兩人娓娓道來的對談時空裡,時間似乎像是靜止了一般。沒有那摻和在平日生活裡的鬱悶,也沒有擾人心情的俗事煩身,靜謐的小小的一張桌子兩張椅子的空間裡,包容進了兄妹二人所承受的家族、時代的壓力。在電影結束後的回味裡,是令我回味再三的氛圍。
在片中佳莉描述的那個「帶著輕微的幸福,走回家的路上,充滿希望的清晨」景象,在多年婚姻爭吵的疲憊之後,唯獨那個清晨令人再度全身注滿了重生的勇氣。佳莉走過街道,清晨的陽光從行道樹的間縫洩下,路上的車稀少緩慢,而佳莉步伐自信中帶著些許輕快。只有短暫幾秒的時間,但彷彿跟著劇中人物走了一遭那段不悅生活的我也得到了救贖。
片末,整個故事並沒有明確的結局。佳莉的醫生父親所經營的診所,接續被哥哥佳森所繼承,隨著時代的推移,家庭診所漸漸式微。佳森與佳莉的談話中,佳森說道,過去太相信自己了,沒想到時間淘汰了自己,以及那間診所。被時代所牽制的醫療診所已經走不出新的道路,新社會下的女性則需要去信賴自己,去做選擇。兩相對比間的一起一落,正對上了轉折世代的交接矛盾。
生活總都是平凡的。那偶爾來的小滿足,是建立在人格由純粹理想邁向成熟的過程中,才能夠體會到的抽象。處在這個環境下的我們,不管選擇的是什麼樣的生活、追求的是什麼樣的人生,都該問問,「自己真的快樂嗎?」


(撰文:林伯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