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飛向太空



飛向太空
Solaris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1972|Soviet Union|Color|165 min

2/19 (二)20:30

1972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1972 費比希獎,1972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這部電影雖然廣為人知,卻是導演本人較不喜愛的作品之一。塔可夫斯基相當喜 愛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law Lem)的小說。而他的前一部電影《安德烈魯布 烈夫》遲遲無法獲得當局核準發行,因此拍攝這部電影提供了及時的工作機會 與收入。但塔可夫斯基的興趣不在於拍一部科幻片,因此他刻意減少科幻的視覺 效果與對白,而專注在角色的心理描寫上。

電影緩慢的運鏡與獨特的剪接筆觸較前作更精簡純熟,不刻意連戲,也不刻意不 連戲,而像是對情節表達某種整體的感覺。鏡頭的推進拉出,飄浮,突然中斷, 渲染等等,都是故事的一部份。場面調度刻意打斷空間關係,讓人在太空站裡一 不小心就迷失方向。先前作品出現過幾次「流動感」的視覺母題,也開始佔重要 地位。

人類積極地嘗試與外星生命接觸,到頭來卻不一定能接受真正與自己不同的生命 型態。這是個緩慢,複雜,內心戲份很重的故事,值得一看。 (撰文:pm5)

更多關於Solaris文章:清大藝術中心2007年經典科幻影展部落格
影片片段:


安德烈.盧布烈夫


安德烈.盧布烈夫
Andrey Rublyov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ksy)
1969|Soviet Union|B&W|205 min

2/16 (六)20:30

1969 費比希獎,1971 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1973 芬蘭國家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伊凡的童年》在國際影展得了大獎。對一個甫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導演,出道 後首部長片能有如此成績,確實是一大鼓舞。但是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能透過這 次「資格鑑定1找到導演之路的方向,才是最大的收獲。從《安德 烈魯布烈夫》開始,我們將看到導演清楚地拒絕其它多餘的風格,並且不斷精 粹自己獨特的電影筆觸,終於完成像《鄉愁》這樣無與倫比的傑作。

電影取材於這位俄國著名畫家的生平。身處在十五世紀俄國,韃靼人大舉入侵, 動盪不安的年代,魯布烈夫如何面對人間殘酷的悲劇,在作品中找回愛與信仰等 理想,是塔可夫斯基最感興趣的部份。

和前作相比,這部電影的鏡頭變長,攝影機的運動放慢,相對地,場面調度整個 靈活了起來;剪接變少,但每一個剪接「斷」的成份少了,「連」的意味更加強 烈,一種內在節奏貫穿了所有影像;故事分成十個短劇,除了兩段回溯以外,大 致按照時間順序,但短劇之間的邏輯不一定連貫,而且時間跳躍,組合成一個有 機的整體印象。

儘管這部作品手法不夠凝煉,時間也拖得太長,卻標示著塔可夫斯基風格的原點 。不過,電影中有些暴力及裸露的情節,請小心服用。
(撰文:pm5)
觀賞電影片段

----------------------------------------------------------------------------


  • 1.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頁 41。「《伊凡的少年時代》對我尤其重要,它是我的資格鑑定。」



  • 壓路機與小提琴



    壓路機與小提琴
    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ksy)
    1961|Soviet Union|Color|46 min

    2/2 (六)20:30

    《壓路機與小提琴》究竟說了什麼故事呢? 沙夏 (Sasha) 是個小男孩,在 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某日他遇見了駕駛壓路機的工人塞吉 (Sergei),兩人發 展出一段友誼。這是個簡單的故事。塞吉的身份背景和經歷都與沙夏迥異,劇情 就可以用兩人從對立到和解的過程作為基本架構,很適合給這位當時仍在學校的 年輕導演作為畢業作品。但是塔可夫斯基有些很不一樣的想法。

    電影開始一會兒,我們就看到沙夏盯著路上的櫥窗發了呆,沈浸在自己的幻想世 界,直到被飛起的鴿群驚醒。我們給嚇了一跳,又感覺有些悵然若失。電影裡遍 是這樣充滿渲染力的片段,像一個個美麗的音符,在每段情節的結尾釋放所有情 緒張力。塔可夫斯基能夠這樣不透過文字與故事,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讓這部 電影有很簡單的故事,卻有著濃烈的感情,甜美而哀傷。

    這部畢業作品為塔可夫斯基贏得電影學院的最高榮譽,也開始他和攝影師華汀尤 索夫 (Vadim Yusov) 的長期合作。他們一起拍攝的四部作品,將構成塔可夫斯 基決定性的風格印記。 (撰文:pm5)




    伊凡的少年時代


    伊凡的少年時代
    Ivan's Childhood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ksy)
    1962|Soviet Union|B&W|95 min

    2/12 (二)20:30

    1962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62 舊金山國際影展金門獎


    塔可夫斯基完成這部作品才確定個人的導演之路。用他自己的話,「……我放鬆 韁繩,順其自然,儘量不自我壓制;如果拍出來的影片不錯,那麼,我便認為自 己有資格從事電影。」1 這部作品引起了國際間的震動。 《伊凡的童年》改編自同名小說,敍述一名少年在俄軍前線擔任敵後偵察工作 的故事,裡面沒有什麼戰爭場面,卻有很多戰爭底下的生活。

    延續《壓路機與小提琴》美麗而深刻的影像,電影裡廢墟般的戰場,沈靜的樹林 ,陰暗的地窖,都像是具有特別的寓意。電影交織了幾段夢境,有的很清楚是伊 凡做的夢,有的不那麼明確,大部份的意涵都很模糊,但如果注意到電影的影像 質感與氣氛,會發現夢境與現實部份是連貫的。電影運用夢境,把螢幕上的氛圍 投射在主角身上,進入我們的詮釋,讓故事在平緩的敍述裡飽含著壓抑的張力, 在最後一刻潰決湧現。這的確是部傑作。柏格曼(Ingmar Bergman),以及日後的 派拉查諾夫(Sergei Parajanov),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都坦言 受到這部電影的影響。 (撰文:pm5)

    觀賞電影片段

    -------------------------------------------------------------------------------

  •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頁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