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星際大爭霸(迷你電視電影版)


星際大爭霸(迷你電視電影版)
(Battlestar Galactica (mini series))

麥克.萊墨Michael Rymer
2004/Color/USA/183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9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3年,科幻頻道(Sci-Fi Channel)決定重新翻拍格林.拉森於1978年的科幻電視影集《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並找來了曾參與著名科幻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製作的羅蘭.莫爾擔任製作人。麥克.萊墨則擔任導演。

本部迷你電視電影版可以被視為《星際大爭霸》影集的前導劇。之所謂前導劇,就是觀眾可以直接透過這部三小時電影,立刻釐清《星際大爭霸》的故事背景以及世界觀。譬如什麼是賽隆人 (Cylon)?為什麼只剩下這艘戰艦在宇宙中尋找一個未知的星球……

《星際大爭霸》的故事開始於某個星系的人類與賽隆人簽署停戰協定40年之後,賽隆人突然對於人類生存的十二個殖民地發動毀滅性的攻擊。賽隆人是由人類創造出的機器人生物,但他們卻背叛了人類,想將人類滅絕。人型賽隆人的誕生,使得人類更難分辨敵我。而僅存的戰艦Galactica像是聖經中的諾亞方舟一樣承載著人類的火種,延續著生存的希望,只是這次的浩劫不是由上帝降下,而是人類一手促成。人們創造的科技這次帶來的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人類文明的毀滅。

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反撲一直是電影圈的熱門題材,但這同時是我們不能忽略的議題。科技真的會為人類社會帶來進步嗎?更精密的儀器是否將我們帶往一個無法獨立生活的世界?當生活正一步步被科技吞噬的時候(請想像一個沒有電腦、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世界),人類是應該無條件的接受,還是對於這個現象有所反思?當科技不再造福人類,而是帶來毀滅之時,我們又該怎麼應對?

另外,有關機器人/外星人對於人類生命的威脅,我想在好萊塢的世界裡面也已經司空見慣。觀眾早已習於看到一名英雄會在人類延續存亡之刻,瀟灑地與壞人對抗,最終成功消滅這些壞蛋。可是在《星際大爭霸》中,卻沒有這樣的「英雄」,而是由一個個有性格缺陷的「人類」保護著人類的最後希望。新版的《星際大爭霸》對於人性的黑暗面以及性格缺陷皆有不少著墨,故事情節也比較黑暗與隱晦。

但這也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特別之處。人不是機器人,所以有情感,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有對於過去的懊悔,有不能提起的秘密。在《星際大爭霸》裡,可以看到每一個角色一方面在與賽隆人作戰,一方面也在與自己的生命瑕疵搏鬥。當然,他們可以忽略那些錯誤,但是唯有當他們承認失敗,才能迎向新的視界,並一同為人類之火奮鬥。

「作為一個人類,我們為什麼值得被拯救?」Galactica的戰艦指揮官阿達曼如是問。而我想這也是貫串整部電影的一個重要命題。在電影中,賽隆人很少亮相,多數的鏡頭都著墨於人類角色的互動。或許在這個危及存亡之秋,觀眾們更能夠找到回答這個命題的解釋吧。

《星際大爭霸》可以只被視為一部科幻娛樂片,畢竟劇中的情節緊湊,高潮迭起,以打擊樂為主軸的配樂編制也讓觀眾的心情更容易隨著情節脈動。但是在這些娛樂之外,我想《星際大爭霸》還放入了更多對於人類社會的反思,值得觀眾再三品味。










(撰文:余韋達)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