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 2009

驛馬車



驛馬車
(Stagecoach)

約翰 福特(John Ford)
1939|B&W|USA|9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5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一、淺談西部片的發展
西部電影(Western)和公路電影一樣,都是屬於源自美國的電影文化。但是任何國家都可以拍出屬於自己的公路電影,唯有西部片,是其它文化的電影所無法擁有的獨特藝術。

當年許多清教徒隨著五月花號來到美國東岸,在美國原住民的協助下順利拓展家園,因此美國有了感恩節。但同時也因為這群白種外來移民帶著自認高尚的歐洲文化,因此將原住民視為次等的、野蠻的。當這群移民的勢力壯闊後,和原住民之間的衝突就日益壯大,後來,東部人為了要拓展西方的疆土而來到美國西岸後,東部文化代表了美國人的人文精神、西部則成了美國人堅忍不拔的精神象徵,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日後電影創作的主題。

在西部電影裡,特別是40年代以前、最早期的,如:約翰福特的西部片。這些電影裡通常都描述男主角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與他的同伴排除萬難、剷除奸險,最後獲得勝利。從某方面來看,這種設定和30年代末期開始興起的東方武俠片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受到歷史文化以及白人優越的影響,在傳統的西部電影裡,如果有群戰的畫面,反派角色十之八九都是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

此外,在西部電影裡,女性則是家庭、穩定、和平的象徵,甚至有時候是被物化的,因此在西部片裡,女性屬於被動的角色。除此之外,西部片裡通常還會有代表邪惡資本主義的角色(這類角色通常是中年的、白髮的白種男性扮演)、忠厚老實的擁護者(這類角色通常憨厚得很『蠢』,甚至帶點丑角的味道)、以及一個警長。在這些角色的構築下,西部片豎立了濃厚的個人主義以及英雄主義,甚至還完成了勇者無敵、智者無懼的英雄神話。這種設定不但是傳統西部片一貫的基調,還影響了後來好萊塢的警匪片、英雄電影。

由於30年代末期有聲電影的普遍和彩色電影的出現,使得西部電影的光芒漸漸被歌舞片取代,雖然二戰過後有復甦的跡象,但因為後來越戰的開打、人權意識與反種族歧視的興起,使得傳統西部電影的內容──特別是醜化原住民、壓抑女性角色的劇情──備受人權分子抨擊,使得西部電影再度沒落。受到這些因素影響,使西部片後期面臨轉型的必要性。60年帶來自義大利的賽吉歐里昂(Sergio Leone)連續推出了義大利式西部片「鏢客三部曲(無名英雄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這三部成功豎立了克林伊斯威特的西部英雄形象);捧紅保羅紐曼和勞勃瑞福的《虎豹小霸王》;或是90年代克林伊斯威特自導自演的《殺無赦》,都是屬於反傳統的西部片。這些電影不再有著邪惡的印第安人、白人至上的情節,資本主義的嘲諷和女性角色的定位也和以往不同,英雄不再刀槍不入。加上《虎豹小霸王》的兩位主角到處搶銀行、以及《黃昏三鏢客》的男主角金毛和小混混圖科為了南方政府金幣而私下結盟,都象徵了傳統西部片英雄優越和道德束縛,在此時被徹底解放。

二、約翰福特的《驛馬車》
雖然賽吉歐里昂在60年代成功掀起一股義大利式西部片風潮,不但後人拍了不少對他致敬的電影,甚至還深深影響了後期的警匪片、動作片,但若要談論西部電影的發展基石,還是要回歸西部片之王──約翰福特(John Ford)。

約翰福特一生得過4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拍過140部電影,除了紀錄片和戰爭片外,他最被視為經典的則是西部片:《驛馬車(Stagecoach,1939)》、《俠骨柔情(My Darling Clementine, 1946)》、《搜索者(The Searchers, 1956)》和《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1962)》。其中《驛馬車》和《搜索者》更被視為西部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驛馬車》取材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脂肪球(Boule de suif,又譯:羊脂球)》,把莫泊桑筆下的普法戰爭改在美國內戰後、開發中的西部荒野。電影裡,不同階層的人因緣際會搭乘在同一輛驛馬車裡,旅客裡有賭徒性格的法官之子、警長、軍官的妻子、總是喝得醉醺醺的醫生、逃亡的銀行家、銷售員、妓女,以及逃獄者。路程中為了躲過阿帕拉契族的追殺,這些不同階層的人不得不齊心協力。

《驛馬車》裡,約翰福特就利用這種不同階層人群的交往與摩擦,提出他對人性的看法。故事安排大家在第一個驛站裡同桌吃飯,除了逃獄的男主角、酒販和醫生外,沒有人願意和妓女坐在一起。而當他們出發前,鎮上的「道德法治婦女組織」甚至還用「那東西」來形容因家破人亡不得不流落風塵的女子。此外,當大家因軍官之妻生產而被困在第二的驛站時,銀行家不顧產婦的身體,堅決對大家提出趕路的要求,此時能夠發言提出反對聲音的就只有男性,女性只能被趕到廚房替大家煮咖啡。

另外,在白人的眼中,他們認為印第安人是野蠻而不和群的,因此開頭就演出夏葉族寧願賣情報給白人軍隊,也不願和阿帕拉契族友好;以及驛站老闆為了避免受到阿帕拉契族的騷擾,刻意娶了一位阿帕拉契妻子來保障自己的安危。但即便這位阿帕拉契族的女子成了自己的妻子,驛站老闆依舊任由其它白人稱自己的妻子為野蠻人。當他的妻子偷了東西逃走後,這位驛站老闆痛苦的不是妻子的背叛,而是抱怨妻子偷走了他那匹任勞任怨、挨鞭子也不哼一聲的愛馬,因為在這群男人眼中,女性是物化的,妻子跑了再娶就行了,這點在《搜索者》中表達地更直接,其中一位男配角只用一頂帽子就換來了一位原住民女性。

約翰福特故意利用社會的傳統階級意識,來反映在極端狀況下時的人性反差,他甚至安排大家來個「民主」投票,來決定是否要繼續這趟危險的旅程。此時,人性的懦弱、女性的堅強、紳士的風骨、酒鬼的振作與資本家的惡劣就再度被挑起,成為電影裡反覆咀嚼的韻味。

在逃難的過程中,軍官妻子生了一個小女嬰,象徵了西部精神的生生不息。而電影裡醫生暗諷法官之子對著別人的背後放槍,以及片尾壞人故意在暗夜挑選散彈槍和男主角決鬥等場景,說明了傳統西部片「無論如何絕不可以暗箭傷人」的道德束縛。這種西部電影獨有的強烈的道德感,一直到60年代才被賽吉歐李昂等後輩打破。
白人的優越感、資本主義的惡劣、男性主義、女性的被動、原住民的野蠻與不可信任、對英雄的期許,這些劇情或許設定傳統,但卻真實地反映出西部時代,或者美國二戰前後對於女性弱勢、原住民等少數族群的歧視、對英雄主義的渴望,以及對於資本家的批判。

故事結尾,約翰偉恩最終靠著神準槍法報得滅門之仇,毫不在意妓女的過去,在警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一起駕車前往邊境外的牧場共結連理。這種「世外桃源」的設定,完全符合了當初美國拓荒者懷抱著夢想與希望的心情。

約翰福特的《驛馬車》當年獲得奧斯卡7項提名,但因恰逢史上數一數二的巨作《亂世佳人》打擂台,因此只獲得「最加電影配樂」和「最佳男配角」兩個獎項。此片還捧紅了約翰偉恩,爾後二人共有21次合作,其中《搜索者》更被公認為約翰偉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從約翰福特的導演風格裡,不難看出他是位相當誠心且傳統的美國愛國者,他不但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時更被封為美國海軍預備役少將,和詹姆斯史都華為好萊塢「惟二」的兩位將軍。

從導演的作品類型和經歷,我們也不意外約翰福特是位共和黨員,與他多次合作過的演員裡,除了亨利方達屬於民主黨外,約翰偉恩和詹姆斯史都華等人都是共和黨員。事實上,不少好萊塢明星──特別是英雄類型片或動作類型出身的演員──都是共和黨員,如:克林伊斯威特和阿諾史瓦辛格,早期演了許多聖經舊約裡救世主類型角色的卻爾登希斯頓不但是共和黨中的極右派,還是美國步槍協會的主席。這或許可以說明,愛國、槍枝、英雄正好是某一部分的美國精神代表,也因此才能造就如西部片這樣獨特類型的美國電影文化。

(撰文:mimibao)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