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華爾街



華爾街
(Wall Stree)

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1987/Color/USA/12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2/2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8年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Michael Douglas)
★1988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男主角(Michael Douglas)
★1988年義大利奧斯卡獎最佳外籍男演員(Michael Douglas)




此篇並非介紹1987年的《華爾街》,而是透過2010年的續集《華爾街:金錢萬歲》,引領觀眾進入奧利佛•史東的創作歷程裡。在觀賞完1987年的版本後,已來到下個世紀的我們,重新觀看奧利佛•史東如何藉著在兩個時代下,對相同主題所產生的變奏,來揭示越來越露骨、暴烈的金錢遊戲。

《華爾街:金錢萬歲》
威廉•奧利佛•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2010/Color/USA/133分鐘
入圍坎城影展

威廉•奧利佛•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1946年9月15日-)其主要的作品在探討政治與戰爭,《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天與地》,三部以越戰為題材的作品被譽為「越戰三部曲」。另一主題則是社會批判,其中以《華爾街》作為指標,而《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則為續集。沒有暴力情節,主要圍繞在人心與家庭,更正確地說,也許應該是「沒有肢體暴力行為」。

本部電影的劇情接續1987年的《華爾街》(Wall Street),在此先做一個簡短的介紹。巴德(Bud Fox)是證券經紀公司的一名交易員,深具能力並野心勃勃,一直想著一步登天賺進大把鈔票的方法,於是他找上了葛登(Gordon Gekko),希望葛登成為他的客戶。他先故意被葛登問出他父親所在航空公司的內部消息,讓葛登因此大賺一筆。在獲得葛登信任後,巴德順利得到葛登這個大客戶。葛登將財富交由巴德操控,並且採取內線交易的方式,最後消息終於爆發,葛登被判刑入獄,而巴德卻極力為自己辯護,表明自己並沒有違反證券法,因此免除了牢獄之災。

2010年,作為續集的《華爾街:金錢萬歲》依然影射近幾年美國金融危機,一如奧利佛.史東社會批判風格。2008年雷曼兄弟因為一次財務虧損導致公司的股票狂跌,其餘銀行也不願收購,因此雷曼兄弟以破產收場。是否有人在幕後操控?如果當初其他銀行給與其協助,雷曼兄弟還會如此嗎?這則結合賺錢的角力與人心的遊戲的時事,在奧利佛史東2010年的續集中,具有相當高的時代意義。

開頭即是葛登刑期屆滿,即將出獄的畫面,當年那個在股票市場呼風喚雨的傳奇人物,如今也是滿面的滄桑。他主張貪婪對人是好的(Greed is Good),人們因為貪婪才會去掙錢,為了掙錢才會工作,工作才會帶動社會進步,讓社會有穩定的發展;但是反思其中,人如果有過多的貪婪呢?如果人的貪婪太過自私,甚至讓他幾乎泯滅了人性,貪婪還是好的嗎?

葛登的女兒薇妮(Winnie Gekko)歷經父親入獄、母親發瘋、哥哥病逝後,無法再接受他的父親。即便父親出獄,依然沒有主動連繫。她和華爾街的交易員雅各(Jacob “Jake” Moore)交往,兩人雖然不是非常富有,但是生活也還算過得去。雅各是一個極具潛力與抱負的年輕交易員,非常崇拜多年前因內線交易案而入獄的葛登,稱他為「傳奇」。一次財務虧損中,雅各所在的公司KZI股價嚴重下跌,其恩師因而自殺。為了幫恩師報仇,雅各請葛登幫忙。在親情與愛情交錯的關係之間,葛登選擇了親情,得到女兒薇妮的原諒。但是在這金錢萬歲的世界裡,他們就此通往幸福美滿的結局嗎?

如果看過1987年版本,《華爾街:金錢萬歲》可能對大部分的觀眾來說,對於這個續集的期待是會有些失望。它並不是像片名一樣下得那麼銅臭味,金錢撕殺並沒有當初來得激烈,反而將重點一分為三,顯得溫和多了。這三個重點分別為「貪婪」、「情感」和「社會」。「貪婪」講的是人們的貪欲,尤其經典的是裡面的一段對話,「『What is your number?』『More』」,意思是「你想要賺多少錢才收山不幹了?」回答則是「更多」。「情感」的重心放在三個地方,葛登和薇妮、雅各和他母親的親情,薇妮和雅各的愛情。而「社會」則是圍繞在那些銀行家與資本家。上述三個重點在劇中彼此纏繞,形成錯綜複雜的裙帶關係,似乎每件事都互有關連但卻又彼此不相關;這就是這部片迷人的地方,時時都在發生事件,時時都在思考事件的關連性,卻也時時懷疑他們的關連性。例如葛登在女兒薇妮的親情感召下,竟軟化了他「貪婪」的性格。諸如此類的相互纏繞,讓人在看完之後,仍然沉浸在電影的情境中,反覆思索,反覆咀嚼。










(撰文:林彥宏)


影片片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