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 2011

桂河大橋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大衛‧連David Lean

1957/Color/UK/16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4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58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Alec Guinness)、最佳攝影(Jack Hildyard)、最佳導演(David Lean)、最佳剪輯(Peter Taylor)、最佳配樂(Malcolm Arnold)、最佳影片(Sam Spiegel)、最佳改編劇本(Pierre Boulle)
★1958年金球獎最佳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劇情類電影男主角(Alec Guinness)、最佳導演(David Lean)
★1958年英國金像獎最佳英國男演員(Alec Guinness)、最佳英國電影、最佳英國劇本(Pierre Boulle)、最佳電影




〈桂河大橋的「荒謬」與「瘋狂」〉

大衛連在《桂河大橋》中似乎有意省思戰爭的矛盾本質,一座橋的建造與毀滅,中間牽涉了許許多多價值觀,以及政治力、民族意識和人性之間的斡旋。

英國戰俘尼克森上校在被俘虜的情勢中,仍決定盡力將橋造好,一種民族的自尊,讓他期許英國軍隊能證明他們在這方面讓日本人相形失色,即使自由被管束著,他們至少能在精神體能上表現英國人的能力─謹慎、理性、有組織等等民族形象。尼克森上校最初的念頭,是在一向只行破壞的戰爭中能夠建造起什麼,對他來說橋的貢獻是超越時間的,在戰爭之後,那座橋將能服務當地人群、不分敵我,英國人的付出也將被永久紀念。沒想到也是這樣的想法讓英軍在歸鄉無期的苦悶中找到生活動力,在造橋的團結氣氛和成就感中暫時忘記被俘的恥辱。

造橋工作起初是日本上校和英國戰俘之間的引爆點,但隨著尼克森歸隊指揮,兩方反而是相安無事,甚至產生了那麼一絲革命情感,看著完工的桂河大橋,兩個彼此為敵的日、英上校的心情卻是相仿的,而在講到軍人生涯時恍若也有了共同的感慨。影片亦呈現了在戰爭中人性的共同面向:英國戰俘尼克森上校為了維護軍人人格而抗議奴隸式的勞動,即使被關緊閉也不屈不饒;殘暴的齊藤上校默默決定在橋完成後切腹自殺、貫徹武士道精神;又或者是英國突擊隊長中彈後命令同伴丟下他繼續前進,為了完成任務死而後已………殘酷的戰爭中那些抽象的─每個人所秉持的原則、理念、自尊、榮譽變得更形重要,支撐著他們在戰爭中保有自我,或是,活著。

這部片同時提供了另一組人物作為對照。英國突擊隊中年輕的海軍士兵喬伊斯對於殺人的行為感到猶豫不決,因此在長官遴選突擊隊員時對其能力抱持觀望態度,顯示善良的人性在戰爭中反被視為懦弱。另外一個顯眼的角色美國少校史爾茲,船難中被救起至英國戰俘營,在營中寧願假裝抱病也不願加入工作,逃出來之後也是出於窘迫才加入突擊隊回到桂河進行任務。他乍看似乎是貪生怕死的最佳代表,但在英國突擊隊長華登少校中彈後命令同伴先走、繼續完成任務時,他卻拒絕服從這樣的命令,寧願延後出發也不願拋下他,說道「為何你寧願像紳士一樣的死去,也不能像一個人一樣活下去!?」他對於尼克森上校和華登少校效命於軍隊或原則的愚忠嗤之以鼻,但這句話也讓人不禁反省,在戰爭中政治立場或榮譽高於個人的時候,反而許多最基本的人性選擇會被忘記。

影片的節奏到後來越見緊湊,即使這座橋的鐵路是打通印度、中國運送物資去打自家英國人的,發現英國突擊隊佈下的炸彈時,尼克森上校卻充滿了矛盾複雜的情緒,一心只想阻止橋的引爆,影片最後變成同種相殘。在國家、民族的大旗下,人們不斷區分異己,英國戰俘若是為日人服務,便被等同為敵人一同消滅摧毀,二戰的仇恨、緊張即使在桂河大橋建造後期暫時遠去,但平和寧靜仍舊不長久。或許戰爭就是如影片起初和最後由不同角色不斷說出的「荒謬、荒謬」「瘋狂、瘋狂」吧!











(撰文:邱憶群)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