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北野武的性愛狂想曲



北野武的性愛狂想曲
(Getting Any?)

北野武
1995|Color|Japan|10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9/15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夢境與現實的衝突

「衝突」是我歸納北野武一個盡可能的起點(我討厭「歸納」這個詞彙),不管是戲內角色之間,或者作品之間,甚至作品與觀眾之間,最後是他自己作為漫才藝人與電影導演之間,總是有種「你們太認真了囉?」,雖然他是很「認真」的要告訴大家這件事。與其說為了衝突而去「營造」甚麼風格,倒不如說,那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我們無意的「定型」進而「衝突」也就產生了。六○年代的Bob Dylan不是也有這種問題嗎?從最初Woody Guthrie的民謠歌手繼承者,到代表群眾的抗議歌手,他都一一逃開了;而歌迷則氣憤的嚷著「他已經不是我們的Bob Dylan了」。後來也因為車禍改變了自己。在絕對的死亡面前,相對於過去厭惡無聊的生活,反而想努力在生時做點甚麼吧。

裡面的主角,即使沒有過去充斥著嚴肅的暴力,卻仍瀰漫著一股純然的味道。主角從單純的欲望念頭開始,想都沒想就去做了吧。《3-4×10月》(1990)裡最後終究只是一場看似真實的夢,而這裡似乎把真實「夢境化」了。對我們而言,那只能存在於我們漫天的幻想中吧。但如果夢境是一種可能實現的形式(甚麼都有可能),那這部片則讓所謂的夢與現實碰撞。一般的人是區分的很清楚的,不會混淆兩邊之間的界線,該是在哪裡完成的,就躲在各自的框框裡膨脹,但永遠不會互相穿越、錯置。主角的現實幾乎是為了夢而存在的。但像他這樣的行動,我們則會嗤之以鼻:「怎麼可能啊,又不是作夢!」

夢應該是以現實為基礎而成立的吧。因為遇到現實的逆境,而不斷嘗試幾近夢境的行為,那不才是所謂的夢嗎?從一開始就安全的分開,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罷了。這一切都是為了與女人在車上做愛的緣故。我們嘲笑的究竟是這樣的欲望本身還是努力達至目標的過程呢?與其說他為了這單純而可笑的願望,做些異想天開的舉動,包括買車(階級)、賣器官(人倫)、搶銀行(資本)、拍戲(商業)、變成透明人(科學)等等,仔細想想這些不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嗎?或者主角更精準的抓住了:如何可能與美女共度車震,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只是他都失敗了而已,不是他不能,那種所謂「荒謬」的幻想,真實的不得了,一旦你擁有這些條件根本一點都不是問題。他的存在,是不應該存在於我們以為的「現實」人物的,他的出現讓某些現實的「結構」(網)交織的清清楚楚,也因為他「什麼都沒有」,才能「甚麼都可以」,如「浮世繪」一般,以「個人」(純淨的,無社會性限制的)穿過所有各種場景。給予社會一種「玩笑」似的重擊。

(撰文:冠文)

影片片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