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0, 2013

麵包與玫瑰





麵包與玫瑰

( Bread and Roses )


肯.洛區 Ken Loach
2000/英/Color/11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01 /29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8年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
1998年英國獨立影展最佳影片、導演、原著

肯.洛區的《麵包與玫瑰》說的是一場美國夢,以及做夢背後的代價。來自墨西哥的瑪雅到美國與姊姊蘿莎相聚,姊姊蘿莎除了工作之外,更必須承擔起同是非法移民的丈夫在沒有醫療保險照護下的無情病痛:她為了支持家人的生活,不惜從事性工作、為了妹妹得以在大樓中當清潔工而與領班發生關係。因緣際會之下,妹妹瑪雅愛上了一名政治狂熱的律師,並跟著他積極參與工會的抗爭活動,在不友善的社會結構下,瑪雅的美國夢難以實現不如親手粉碎──到加油站竊盜搶劫。《麵包與玫瑰》由這兩個在惡劣環境中努力、掙扎、妥協的底層女子演繹出的鮮明故事軸線,交織出肯.洛區電影一貫的犀利觀點與人性溫暖。

麵包與玫瑰,生存與尊嚴,難道最後只能是非法移民者的一場幻夢嗎?肯.洛區透過本片揭露了現代國家中的底層移工所面臨的困境:低廉的薪資、任意解僱、醫療與教育等福利制度的缺乏、權力不對等、文化語言不平等、性別不平等……等問題。即使被敬稱為現今影壇少數「社會良知寫實主義大師」,肯.洛區的電影絕不是非黑即白那樣善惡絕對、單方面地淪為激情或偏頗,他總是以紀實的鏡頭、公平的態度,去記述劇中每個角色在面臨種種艱難的考驗時、在人性拉扯的取捨間,那份最真摯的情感與姿態。

電影中,清潔工蘿莎對工會律師說:「你做過工嗎?上過大學的小白臉!」令我震撼不已。知識份子是否能夠真正與勞動階級站在同一陣線、有一致的目標,關係到整個運動的成敗。肯.洛區除了揭發資本家階級的惡行惡狀外,亦回過頭來探討「工會」這組織本身的複雜性:當工會鼓吹非法移民站出來爭取權力時,若行動失敗,工會仍可持續;但非法移民們無一不是冒著身分曝光遭遣送出境的風險來拼搏。是誰的理想?是誰的代價?這恐怕是在運動中時時刻刻需要一再檢視的問題。

 《麵包與玫瑰》全面、具體地剖析了雇主與勞工、工會與勞工的關係。肯.洛區拍出了底層人民的掙扎、不堪;道出了看似理想美好的抗爭、運動背後的複雜,在在襯托出這些移工們面對夢想、面對生存,那份破釜沈舟的勇氣,那樣的勇氣不論什麼時代、什麼樣的世界,都是最缺乏也最彌足珍貴。

 

(撰文:君薇) 

影片預告: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3

甜蜜十六歲




甜蜜十六歲    

Sweet Sixteen )


肯.洛區 Ken Loach 
2002/英、德、西班牙/Color/10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01 /2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2歐洲電影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入圍
坎城影展競賽片、最佳編劇
英國獨立電影獎之最佳獨立電影及新人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入圍



肯洛區導演關注的社會議題,在1998年《我的名字是喬》已透露出青少年逃不出犯罪黑洞的無奈。本片《甜蜜十六歲》再次關注社會低階層家庭生活。主角連恩為了家計不得不上街販毒,在他16歲時為了和甫出獄的媽媽重新開始生活,和朋友計畫一項陰謀得到大筆資金,卻陷入更無法逃脫的困境裡。


主角馬丁坎波斯頓Martin Compston 17歲就讀高中時被肯洛區起用,因表現優異獲得影壇熱烈迴響,並前後獲得坎城影展提名最佳男演員及蘇格蘭影藝學院最佳新人獎,開啟他日後的演藝事業。

(撰文:韋達)


影片片段: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我的名字是喬



我的名字是喬    
( My Name Is Joe )

肯.洛區 Ken Loach 
1998/ENG/Color/10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01 /22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8坎城影展金棕櫚最佳男主角獎、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







作夢的權利,人人平等


喬是個酗酒到無法自拔的失業青年,三十七歲的他,在一次酒後失手毆打女友後決定痛改前非。他開始定期參加戒酒聚會,「我的名字是喬。」,他總以這句話開端,接著與大家分享他的戒酒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想像。他一再失敗、一再重頭努力。

喬以失業救濟金度日,他訓練一群小混混打足球,幻想著它是個夢幻隊伍、是全世界頂尖的足球隊。他站在陰暗的角落裡掙扎著想要走向光明,嘗試著戒酒的日子裡,他愛上了一個美麗的社工,莎拉,但她卻無法了解他那個已被貧窮、酒精及藥物支配的世界。

一切恍若漸漸轉好。莎拉把陳述酗酒歷史的喬拉入懷中,輕聲說:「沒關係!」莎拉接納了喬、與他相戀。曾幾何時,喬所訓練的「夢幻球隊」也有了整齊劃一、光鮮亮麗的鮮黃色球衣。

然而,當喬決定兩肋插刀為好友連恩解決和地方藥頭的糾紛時,情況急轉直下。喬和莎拉在不同的成長背景、社會階級之下,他們所擁有的資源與支持體系大不相同,所做的選擇亦大相逕庭。莎拉聽著淪為毒販的喬哭喊著:「我不這麼做,連恩怎麼辦?現實是殘酷的,我不能見死不救,因為我在場,我沒有選擇。莎拉妳得相信我,我盡快搞定,以後永遠脫離,這件事不會傷害我倆。」,她哀莫大於心死,緩緩說:「已經傷害了,你失去我了。」……


被稱為現今影壇少數「社會良知寫實主義大師」的肯.洛區,他的電影從來就不是票房寵兒,那些掀開社會光鮮亮麗的外衣,展示底層鮮血淋漓的創口的電影,無不環繞著「社會階級」、「資源」、「族群」……等議題。肯洛區的電影讓我們看見那些不幸,並且自省:在層層鏈結之下,我們無一不是這個受破壞的世界的成因;我們都是造成身邊周遭不幸的幫兇,我們必須對這社會施予更多關懷,乃是因為我們必須彌補與贖罪,而不是帶有優越感的「施捨」。


(撰文:君薇)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