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1, 2012
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
(The Way Back)
彼得威爾(Peter Weir )
2010/Colour/USA/133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21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 2011奧斯卡最佳化妝提名
★2011 IFTA 最佳女配角
一群西伯利亞古拉德集中營的「罪犯」,憑藉對自由的信念而決定逃跑出來,徒步穿越西伯利亞、蒙古、西藏、喜馬拉雅山。在缺糧斷水的情況下,還要面臨雪山的嚴寒、沙漠的酷暑,一路還要躲避德蘇的爪牙、面對醜惡的人際關係,最終到達英屬印度。4500英里的旅途只有一個目標:自由。
改編自Slavomir Rawicz半自傳小說《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 (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楚門的世界》的導演彼得威爾 (Peter Weir) 繼《怒海爭鋒:極地征伐》後,睽違影壇七年打造的集中營題材,橫跨多國拍攝的壯闊格局、動人心弦的人性刻劃與驚險萬分的逃亡歷程。
這是一部充滿象徵性意義的電影。電影在保加利亞、印度和摩洛哥等地取景,季節巧妙地隨地理環境雪山、森林、河灘、沙漠轉變,暗示了漫漫征途中,所渡過的漫長時間。全片充滿著濃厚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數十年冷戰的氣息,令人感到大時代下人的渺小與無力。在惡勢力下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反抗,因為人們有不同的羈絆,有許多人在受到壓迫後,被迫選擇加入納粹;而種種原因將幾位主角聚在一起,共同展開後來的逃亡之路。
逃亡之路想必不容易,而任何一種生活怕的不是艱苦,而是人性滅絕的那種絕望和掙扎;電影的豐富性體現於絕望和希望的交織。直到由莎柔絲羅南飾演的愛蓮娜加入逃亡隊伍後,才成功化解原本彼此互不信任的一行人的心防,展現人性之美,讓眾人從絕望中振作。儘管當他們發現界碑上史達林和蒙古領導人的肖像時,草原的寬廣和自由頓時蕩然無存。但是因為對自由的信念,確保了希望的存在,得以繼續前進。貝爾加湖邊蘇聯農民教會的驅蚊辦法和蒙古牧民贈與的那一袋水,恰恰也證明:人類之所以能夠懷抱希望,那就是人性之中的善不會因為一切惡劣而徹底淪喪。
電影後半段,美國老人的故事和波蘭青年逃跑的動因逐漸揭示,這條漫長的旅程通向的是身體自由與心靈的雙重自由,生存故事背後的含義由此被擴展和豐富,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刺激1995》中男主角身上。在同一個環境下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意念,而決定了他們不同的道路。
導演本人是屬於很難界定的類型,雖然他也參與劇本創作,選擇的題材也總是具有政治、歷史、社會、人性多重意義,可是普通影迷往往只是記得電影,而難與其作者相聯繫。可能就是因為他在展示題材內容的同時從來不放棄電影的可視性,故事的可述性;而面對敏感的話題,他都是以一種中間人的視角,儘量從人性方面去挖掘本質,而這本質才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本片保持著彼得威爾一貫的優良水準,影片從宏大的視覺所抒發的積極情緒,加上遍佈全球最為艱辛的拍攝外景,還是非常感人和享受的。體會自由之路,每個人的終點都不一樣。能達到心中嚮往的自由或者心裡覺得自由,那就是自由了。
(撰文:歐陽建文)
影片片段: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