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8, 2012

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
( Somewhere in Time)
吉諾特茲瓦克
1980/Colour/USA/104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18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1年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1981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




克里斯多夫李維(Christopher Reeve)那俊俏的面孔,相信對許多五、六年級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他在演出兩集的《超人》電影之後,便接演這部《似曾相識》的男主角,沒想到在戲院上映時票房不佳,直到在電視劇重播之後,意外地重新被觀眾注意到,觀眾不但對穿越時空的淒美劇情大受感動,同時對電影原聲帶愛不釋手,引發一陣熱潮。

劇本改編自美國知名編劇兼作家李察.曼德森(Richard Matheson)在1976年所寫的小說《重返的時刻》(Big Time Return),電影推出後則再版並且改為與電影同名,李察.曼德森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同時也為電影和電視劇寫劇本。

故事以倒敘手法從1976年開始說起,男主角理查是一名劇作家,在慶祝劇本首演成功的派對中收到陌生老婦人致贈一只懷表,直到八年後在一家歷史悠久的旅館見到牆上的肖像,(正是老婦人年輕時的照片,而當時他並不知道兩者是同一個人),對其一見鍾情,於是對畫中女子的故事興起一股追索的欲望。他透過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1912年,女主角愛麗絲.麥坎納(Jane Seymour飾)是明星,受經紀人保護。令人玩味的是,經紀人竟有某種預知未來的能力,老早便告訴她會遇到一個男人,並且很可能扼殺她的演藝生涯。一方回到過去,一方預知未來,至此穿越時空的劇情便巧妙而合理地銜接起來了。不過這故事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也許是因為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

本片主要的配樂「Somewhere In Time」是拉赫曼尼諾夫(Sergie Rachmaninoff)的「帕格尼尼變奏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第18段,這段樂曲一方面在電影中從唱片、音樂盒等實體物件自然地響起(Source Music),另一方面則隨著劇情的發展出現在理查見到麥坎納的照片時、兩人相遇相戀的橋段(Score Music)等,這樣以各種形式運用帕格尼尼變奏曲,幾乎自然流竄在每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裡,而不會覺得太多餘,反而因為詮釋出深刻的對時空乖隔、已逝事物的傷感,而成功地烘托劇情,配樂與劇情結合得相當緊密。

電影配樂分為原著音樂與非原著音樂,原著就是指作曲家依電影量身訂作譜寫樂曲,而非原著則取自既存的音樂。自1930年有聲電影發展以來,古典音樂家便對電影配樂貢獻良多,現代電影同樣大量運用既存的古典音樂作配樂,像是莫札特、巴哈、貝多芬、舒伯特、拉威爾等,藉由結合劇情或製造反差等方式,使得音樂大師的音樂與電影相得益彰。配樂家成功的地方,在於他們取用哪一首既存音樂、取用哪一段、以及用在哪裡、與劇情的結合,都是充滿巧思的電影語言。由此我們了解,這就是為什麼John Barry引用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變奏曲」的第18段作為本片的配樂,能夠造就《似曾相識》成為現代電影搭配古曲樂的經典範本。


(撰文:若怡 )




影片片段: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第七號情報員




第七號情報員
(Dr NO)
約翰貝瑞
1962 /Colour / English /11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11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第二十一屆金球獎- 最有潛力新人獎




《第七號情報員》(Dr. No),諜報電影007系列的「開山祖師」,光是此名號,就相當值得一探究竟!

英國情報局派駐在牙買加的情報員John Strangways正準備依規定時程,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時,卻遭到殺手暗殺;同時另一組殺手也侵入Strangways的辦公室,把女助理也殺了,並且搶走兩份文件。電影開頭,簡明快捷的敘事節奏,讓觀眾摸不著頭緒,卻又懷著緊張刺激的心情,更想看下去。對於已經看過近幾年新拍的007電影的觀眾,或許會對電影中很多的橋段——像是結局龐德一定會把壞人基地炸毀——感到無趣不新鮮。但是,我們必須想到,這些007系列電影的必備場面,都是奠定於《第七號情報員》的呢!

電影一開始龐德由螢幕右側走進槍管的鏡頭,以及其所伴隨的配樂,在在都是007系列的恆久經典。除此之外,這許多諜報片不可或缺的元素:賭場、美女、暗殺、特務機關、飛車追逐也源自於此,就連「龐德」這個近乎全才的情報員形象,也是許多諜報片的參考樣本。話雖如此,歷代的龐德都因不同的演員而各有特色,嚴肅、一板一眼的Sean Connery ﹔幽默風趣的Roger Moore;剛強溫柔兼併的Pierce Brosnan。對於這些性格截然不同的「龐德們」褒貶各有,全然端看觀眾的喜好。然而,不若角色會隨著演員的詮釋方式而改變,其經典的配樂是恆久不變的。

《第七號情報員》(Dr.No)雖然不是配樂大師約翰.貝律的第一個作品,但無疑的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品之一。「The James Bond Theme」總是隨著龐德帥氣的出場,兩者已是密不可分。以規律的低音銅管搭配主旋律開場,然後帶點西部風格的吉他彈奏穿插而入,樂器慢慢地堆疊而上,接著由薩克斯風為主的銅管樂器以高昂的音調漸漸帶出007電影中最著名的八個小節,以高音低音交織而成的高潮!如果說史恩康納萊是龐德的代表人,那創造出這橫跨逾四十年的經典之作的約翰.貝律絕對有資格成為007電影配樂的代名詞。後來,約翰‧貝律繼續替007的系列電影譜寫配樂,從1963年的《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1964年的《金手指(Goldfinger)》、1985年的《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到1987年的《黎明生機(The Living Daylights)》等,共十二部的龐德諜報片配樂。

從一九六二年到現在,007系列電影已拍攝不下二十部。雖然有人詬病電影中的「梗」一用再用,早已成老套。但是看看近年的幾部龐德電影,仍常常穩坐高票房寶座。罵歸罵,詹姆士.龐德這個完美男人的魅力,對於007迷來說仍是有增無減吧!


(撰文:近言 )




影片片段: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遠離非洲




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
約翰貝瑞
1985/Colour/USA/16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08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第五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遠離非洲》以風景如畫的非洲草原為背景,以女主角凱倫(Karen)的奮鬥與成長為軸,細細描繪了十餘年來她所經過的人生風景:她自一位愛慕虛榮的大女孩漸漸成為一個令人欽佩、認真生活的女人。改編自丹麥女作家以撒.丹森(Isak Dinesen)同名半自傳小說的經典電影《遠離非洲》,除了刻劃男女主角在草原上那一段唯美浪漫的愛情之外,亦處理了白人統治非洲時的階級與性別衝突、樓起樓塌的人生際遇,反覆觀看幾遍,總讓人覺得餘韻無窮。

獨立且勇敢的凱倫,離鄉背井獨自一人經營偌大的農場、不畏艱險護送物品去戰地、在最後離開非洲前,更不惜下跪懇求總督,請他為土著留下一塊讓他們得以安家的土地;在大火燒光她所有收成時,她也沒有流下一滴淚。而丹尼斯,一如暴烈的野馬,有著不羈的夢想與孤獨的靈魂;孤傲而出眾的他愛好自由、像草原上吹起的狂風一樣來去自如,以草原和天穹為家。性格迥然不同的兩人在廣袤的非洲大陸上相識、相戀,其中有甜美,亦有因價值觀相異而爭吵的苦澀。而造化弄人,上天自作主張地將他永遠地留在非洲,生離死別,「等我,星期五見。」竟成了一句永遠無法實現的誓言。

除了賺人熱淚、發人深省的劇情之外,唯美的配樂也是本片賣座的一大重點。導演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曾如此讚揚:「約翰的音樂給了電影更開闊的空間,創造了真正羅曼蒂克的迴響。」曾獲得多座奧斯卡電影配樂獎的音樂家約翰.貝律說:「我第一次看到《遠離非洲》那場男女主角合搭小飛機翔遊在非洲草原上的毛片時,我就知道我可以謀殺觀眾了。」這段由丹尼斯駕駛著雙人座小飛機,載著凱倫飛上雲端遍覽非洲原野風情的片段,令影史上許多觀眾震撼不已。蜿蜒的山脈似是一條巨龍、一望無際的高原襯著無垠的藍天、朵朵白雲緩緩掠過、長頸鹿與斑馬成群地在草原上奔馳著,搭配慢板略帶悲壯氣息的音樂旋律,莊嚴神聖的力量油然而生,感染力萬分。凱倫與丹尼斯兩人盈手一握,不需要任何語言就已道盡了千言萬語,全片在此時只剩下約翰的音樂陪著他們一起飄浮、一同浸泡在愛情的甜蜜裡。「我的音樂其實就是捕捉他們之間的愛情感覺,兩手緊握的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整部電影的精髓高潮就在那一刻,再簡單不過了,音樂的功能就是替電影添上一抹香味,讓一切的情緒都能統合在一起了。」約翰.貝律如此說。

無論是丹尼斯與凱倫之間永誌不渝的愛情、凱倫與當地土著間令人動容的人情,抑或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在在都訴說著「真正的愛不是占有,而是理解」,而這無非是《遠離非洲》的主要命題。一如丹尼斯在與凱倫共乘小飛機時所說的:「我帶著你去看,而你將會了解。(I will show you,and you will understand.)」我們藉由親身經歷,讓自身過往的生命經驗與我們所遇見的個人或群體他們的生命經驗互相對話、交互辯證,開展彼此的生命視野。藉由相遇與深入了解,我們交換不同的人生素材,讓生命更加豐盈、充實。


(撰文:君薇 )




影片片段:

Tuesday, September 4, 2012

卓別林與他的情人



卓別林與他的情人
( Chaplin)
約翰.貝律
1992/Black&White,Colour/ English /142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04(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卓別林在美國好萊塢山丘上喃喃自語:「有聲電影……」
一個經歷電影改革年代的默劇喜劇大師卓別林,在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交替、無聲電影逐漸落寞的年代裡,卓別林不顧世人反對,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拍出了一系列影響後代的創作!這部電影《卓別林與他的情人》取材於查理卓別林的自傳,透過直述的方法,讓大師的生平在螢幕上活靈活現。

電影從卓別林母親費拉在舞台遭觀眾噓下台開始,小兒子卓別林在這難堪的時刻,卻衝上台拯救自己的母親,把自己的表演才華展露無疑!失去工作機會的母親,迫於生計的困頓,不得不將卓別林與哥哥送走,更患上精神疾病。14歲的卓別林將自己母親送到精神病院的那一幕,充滿著咒罵與淚水,是期盼也是恐懼!或許就是因為在這樣環境長大,卓別林一生的創作,總是帶著反諷資本與關懷勞工的色彩。

從片名不難看出此部影片在卓別林的感情上著墨很深!電影裡每個卓別林邂逅的女孩,彷彿也述說不同時期的卓別林。在與初戀女友夏蒂交往的過程中,卓別林眼中散發的光芒,正是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情與期待的演員。卓別林甚至在第一次約會便大膽提出結婚的要求,更展現了他擺脫世俗成見的態度。

由於卓別林名聲的高漲,他也與許多女子交往,甚至結婚。然而在這些起起伏伏為期不長的感情裡,卻沒有一段感情的深度能抵過他的初戀情人夏蒂。當卓別林得知夏蒂過世時,所露出的震驚表情,對比虛幻和名聲帶來的愛情,讓卓別林不得不感慨的說:「我看到女孩便會試圖去想像之間的可能性,似乎只有工作時可以避免掉。」

雖然在美國得到很高的名聲,回到英國的卓別林卻遭到無情的對待。在痛苦的時刻裡卓別林流下眼淚,但下一秒卻又以微笑迎向熱情的人民,這樣的內心衝突其實不斷在電影出現,不論是在返回英國的片段,或是與哥哥在好萊塢討論有聲電影的興起,《卓別林與他的情人》透過多方向的堆疊,將喜劇大師內心爭吵的聲音,以及對藝術本質的執著,靜悄悄的傳達給觀眾!

卓別林的複雜人生,不是外表不合身的可笑衣著、希特勒式的八字鬍,或荒繆幽默的企鵝舞步,這些外表的刻板形象可以涵蓋的。或許電影裡並沒有很直接去揭示不合身衣服背後的意涵,但在卓別林對無產階級的關心和納粹的鄙視,我們不難在電影許多細節中去體會「流浪漢」角色的意涵!

要在短短一部電影去介紹卓別林比登天還難,這也是此部電影最可惜的地方!電影裡巧妙安排一個虛構的角色,透過卓別林與此虛構角色的對話,將許多細部的概念在對話中交代。雖然出現的時機非常恰當,但卻少了一絲絲的震撼與真實感,而看事情的角度似乎也因此遜色幾分!

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電影配樂大師約翰.貝瑞的加入絕對加分不少,曾以《冬之獅》、《獅子與我》、《遠離非洲》和《與狼共舞》獲得四座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配樂大師,在此部電影約翰貝瑞更是將自己的專長弦樂搬上螢幕,讓觀眾可以隨著悠揚的音樂,一起沉浸在劇情裡。

或許我們沒辦法在一部電影裡體會到卓別林禮帽小子的內心世界,但這絕對是一部可以撥動你心弦的影片,就像卓別林說的:「想認識我,就來看我的作品吧!」,而同樣的我也相信《卓別林與他的情人》可以讓我們在短短兩小時內,一起向這位大藝術家卓別林致敬,就像電影以奧斯卡獎台作為結尾般,我們可以知道他說的「We think too much and feel too little.」




(撰文:雪涵)




影片片段:

Saturday, September 1, 2012

約翰貝瑞聲影影展






約翰.貝律
John Barry





約翰.貝律(1933-2011)是英國作曲家,堪稱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師級電影音樂家之一,曾以《獅子與我》、《冬之獅》、《午夜牛郎》、《遠離非洲》和《與狼共舞》五部電影配樂獲得五座奧斯卡金像獎;早期配樂作品則以007系列最為膾炙人口,鮮明的音樂形象與歷久不衰的流傳魅力比美同時期的名作曲家Ennio Morricone與John Williams。

名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曾說過:「世人常認為1960年代的英國 是個革命年代,但我認為這個革命是先從音樂起步的,Beatles改變了搖滾樂,約翰.貝律則改變了電影音樂。」



約翰.貝律的母親是一位鋼琴師,父親經營多家劇院(也可作音樂廳)。因此,約翰自幼即與許多歐洲知名交響樂團或音樂家有所接觸,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很早就迷上電影與電影音樂;一度想進入電影音樂的領域,卻不得其門而入,時局與境遇種種因素所迫,他毅然進入軍中服役,在軍樂隊中擔任樂手。三年後,約翰.貝律結束軍旅生涯返回英國,組成爵士樂團「John Barry Seven」,在流行音樂界頗為成功,這段經驗也直接影響了他往後的電影配樂風格。

約翰.貝律的爵士樂與龐德
約翰.貝律最早期的作品無疑是爵士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混合體,節奏強烈、曲調鮮明是其特色。1962年,第一部龐德電影《第七號情報員》讓他創造出橫跨40餘年動作片迷們最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The James Bond Theme>,此後十餘部龐德諜報片配樂皆由他操刀;如果說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是詹姆士.龐德的代言人,那約翰.貝律無疑是《007》電影音樂的代名詞。爵士樂那靈活多變、形式自由的曲調就像是花招百出、讓人不禁拍手叫好的諜報動作片;爵士樂那豐富的音樂表情、高度的樂音延展也一如諜報員龐德鮮明的個人形象。龐德系列不僅讓約翰.貝律揚名影壇,更建立了讓往後電影配樂作曲家爭相仿效、學習的諜報鬥智電影音樂的基本形象。同樣在爵士音樂上有不凡表現的《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1969)更融合了流行音樂的流暢美感,音樂在影像之間流瀉流出夢幻色彩,在文明社會的午夜陰影中帶領觀者逐步探索同性情慾。

唯美愛情
除了爵士樂外,優美的管絃伴奏也是約翰.貝律電影配樂中的一大特色。這樣以管絃結構敘事的唯美音樂風格在七零年代漸漸發展成熟,而過往爵士音樂的曲調則隱藏起來,但我們仍可在優美的管絃樂聲背後那略帶哀傷反覆的精神意涵中找到那丁點抑鬱的爵士樂色彩。《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1980)電影主題曲裡唯美的管弦樂像是一紙泛黃的舊照片,音樂呈現出的情感內斂深刻,細膩唯美,配上那段穿越時空、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總令人嗟嘆不已。

史詩鉅作
近年來電影工業中的史詩電影大行其道,製作者皆不惜以大成本請來動輒一兩百人的大型交響樂團製作雷霆萬鈞、氣勢磅礡的電影配樂,以帶給觀眾更大的聽覺震撼。而這時,我們不能不提到1964年的史詩電影《祖魯戰爭》(Zulu,1964),這是約翰.貝律以編制龐大的交響樂團譜作配樂的濫觴,銅管樂那高昂壯闊的外放式音樂語法構築了氣勢宏偉的氛圍,將祖魯人英勇強悍的民族精神表露無遺。

大地風景
約翰.貝律擅長處理一望無際的遼闊感,曾執掌多部具有異國遊記特色的電影配樂且大受好評。本次影展所挑選的《獅子與我》(Born Free,1966)、《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1985)和《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三部片的電影配樂在在都展現出大草原那一望無垠的景況,輕緩的音波織就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景致,令人們無限嚮往;爵士與管絃搭配出輕盈活潑又略帶惆悵的樂章,讓人們恍若置身世外桃源。1966年的《獅子與我》是約翰.貝律的創作歷程中重要的轉折點,這部電影配樂讓他得到了生平第一座奧斯卡獎的肯定,更開啟了他日後特有的管絃語法風格:輕柔、優美的管絃樂像是在你耳邊低語,細緻柔美、浪漫動人。1985年由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所共同主演的《遠離非洲》之電影主題曲是約翰.貝律式的管弦配樂極致,他用雅致的樂句、精彩的篇章,輕輕地訴說在那風光絕美的非洲草原上的一段永誌不渝的愛情故事。1990年的《與狼共舞》則是約翰.貝律大病初癒後復出的力作,極具特色的變奏裡既有孤寂的悲調,也有激盪人心的段落;柔美的曲調裡中有著剛毅不拔的堅忍,一如作曲家三十年來配樂生涯的縮影。

堅持自我風格
精雕細琢的旋律與超凡脫俗的唯美情懷是約翰.貝律作品的經典印象,在他的配樂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浪漫柔情,也能感受到他堅持理想的熱情。創作無數浪漫唯美配樂的他,性格卻是出名的火爆,當現實環境阻礙他對電影配樂藝術的理想時,他毫不妥協。自70年代開始,因流行樂壇的改變、迪斯可及電子合成樂的發跡,使得原本一向以古典和爵士為主的電影配樂方式漸趨式微;許多導演也霎時對電子合成樂和迪斯可趨之若鶩。約翰.貝律為保有藝術創作的獨立性,他憤而辭退了《終極保鑣》(The Bodyguard,1992)、《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1993)等流行音樂比重較高的賣座名片配樂工作。這些源自他對電影配樂藝術的愛好與高度堅持的創作,如美酒般越陳越香,經時間淘洗後益發閃耀。1992年,寶刀未老的他又以《卓別林與他的情人》(Chaplin,1992)一舉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雙料提名。即使時序已邁入九零年代,本片配樂仍保有他一貫的管弦樂浪漫、唯美動人的風格,他用音樂為這個影史上意義非凡的奇男子的愛情故事留下了美麗的註腳。

約翰.貝律無疑是調配音符、畫面與情緒的魔術師,擅於觀察、捕捉各式動作與情緒的他匠心獨具地將畫面配上各種聲響使故事具象化,留下了永垂不朽的經典與後世爭相模倣的理型。他曾在訪問上揭露他的配樂要訣:「動作片配樂的基本精神就是跟著動作走,像飛豹一樣追逐英雄榮光,無需夾雜任何的纖細感情;文藝愛情電影的配樂關鍵在於你要懂得電影主角的感受,懂得他們的心,你就捉住了愛的力量了。」聽來似乎簡單,但那唯美、浪漫的氛圍,在影史上至今無人能夠超越他。約翰.貝律曾自豪地說:「我不過是創作了音樂,卻能擊碎人家的心,確實是太美妙的事了!」

而你,準備好為他的配樂電影心碎了嗎?


(撰文者:君薇)



2012年9月 / 每週二、六20:30
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09.04(二)
卓別林與他的情人Chaplin (1992)143min


09.08(六)
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 (1985)161min


09.11(二)
第七號情報員Dr NO (1962)110min


09.15(六)
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1969)113min


09.18(二)
似曾相識 Somewhere in Time (1980)103mi


09.22(六)
祖魯戰爭Zulu (1964)138min


09.25(二)
與狼共舞Dance with Wolves(1990)181min


09.29(六)
獅子與我Born Free (1966)95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