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 2009

華爾街



華爾街
(Wall Street)

奧利佛 史東(Oliver Stone)
1987|Color|USA|12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7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華爾街為何會被廣大影迷奉為經典,因為它關切議題不同一般,展現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資產─訊息;因為演員表現精湛,飾演Gekko的Michael Douglas以本片獲得奧斯卡影帝寶座;更深一層的原因是因為它直指人性,細膩的描述人在迷失後如何找回自己。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一般觀眾看這部電影,絕對會被導演Oliver Stone營造的快節奏所吸引,滿足的暈頭轉向,而且影片除了揭露資本市場向錢看齊的本質,還更進一步加入了其他觀點,賦予更多血肉。

年輕氣盛的華爾街股票交易員Bud Fox,一心想證明自己與眾不同,處心積慮的要接近股市投機大戶Gorden Gekko,希望利用他做成揚名立萬的交易,得到巨大財富與父親的認同。但想不到Gekko的生財之道非循正當手段,而是違法蒐集市場內幕,進行短線進出的內線交易,但Bud抵擋不住紙醉金迷的誘惑,最後不但被Gekko收編,甚至被Gekko利用出賣父親公司的內部資訊。Bud後來得知Gekko收購公司根本無心經營,只是想要清算資產,吞掉員工的退休基金,陷入兩難的Bud面臨抉擇。

男主角與父親的價值觀差異─飾演父親的Martin Sheen與男主角Charlie Sheen是真實父子,兩人在片中數度交手。藍領階級出身的父親想法樸實,認定苦幹實作賺來的金錢才是真的,要陌生人買東西的推銷行為,金融市場的數字買賣,都是不腳踏實地的虛幻;兒子卻認為父親觀念陳腐,而且工作苦悶報酬低,守舊的想法註定一輩子勞碌命。其實兩人一直都互相擔心著對方,但卻沒機會好好的溝通,總是各說各話。父子情感的衝突、交流與回歸,這是筆者認為本片更值得注意的地方。

『醒醒吧朋友,你若不是内幕人士,就是局外人了。』1987年的電影到現在,超過20年,世界還是逃不出貪婪陷阱。從當前的金融海嘯,到國內諸多內線交易弊案不斷,涉及層面不減反增,不但有企業人士和政客,甚至連執政者和他身旁的親戚、底下的雞犬也止不住隱,走下高台,攜手加入遊戲,真的,對他們來講這些只是遊戲,就像電影裡的Gekko一樣。他們每天只是閒聊,偶爾看看圖表,討論下一頓約在哪裡吃飯;用什麼名牌鋼筆、手錶,買賣藝術品掩飾銅臭;躲進私密的料理店裡談判,交換情報,運用內幕消息,運用來路不明的資金,散布謠言,炒作訊息,營造虛有行情,最後獲利了結,全身而退,坑殺來不及逃走的菜籃族,留下住套房的散戶。吃虧的不只是投資人,還有被他們利用的公司,影響所及甚至包括底下的員工,以及公眾辛辛苦苦建立的市場秩序。

假如說,這部影片創造了什麼真正的經典,那就一定是Michael Douglas飾演的投機大亨Gekko,意外的也可以說是不意外的,他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大眾對華爾街大亨的刻板印象。電影裡他的許多對白被視為經典,『Greed is good』,『Money never sleeps』,『Because it’s wreckable』,『Greed will save USA』。許多人都希望能像他一樣,在股票市場上呼風喚雨,賺到沒有時間可以浪費,24小時在世界各地殺進殺出,獲取巨大財富,擁有跑車、豪宅、美女、私人飛機和奢華的物質生活,集財富、權勢、名聲於一身。

Gekko講出『I created nothing, but I own things』的豪語,一語道盡一切,這種把世人都當做傻瓜的態度,同在現實世界引發金融海嘯的華爾街人一樣:公司發生鉅額虧損,依然坐領高薪;把股東的錢賠光,照舊領取年終紅利;公司財務槓桿失衡,破產倒閉卻自認委屈;沒有及時紓困,怪政府無能;搞的國家要用人民的納稅錢買銀行,捅出來的信用擴張黑洞要所有人買單,一個國家的一小撮人亂搞,居然拉全世界一起陪葬。最誇張的是,大家居然能容忍這群人,繼續任他們胡作非為,因為市場必須自由化,政府不能訂太囉嗦的遊戲規則,只能大呼無恥。

美國貴為全世界最龐大、最成功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許多次大小不一的泡沫化與經濟衰退,2000年的網路科技泡沫化至今也不過8年時間,仍舊沒有記取教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若無法走出慾望迴圈,也只能繼續接受貪婪支配。

(撰文:張師堯)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