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 2010

恐怖角



恐怖角
(Cape Fear)

傑·李·湯姆遜 J. Lee Thompson
1962/B&W/USA/10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04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本次播放學校收錄1962年黑白片的版本,1991年馬丁史科西斯重拍,似乎又有另種詮釋架構與基礎。

這是一部標準正邪對立的電影,因此,選角顯得特別重要,飾演正反派的演員:Gregory Peck(律師山姆)與Robert Mitchum(麥斯)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最令人激賞的應屬律師女兒南西的角色(Lori Martin),將《恐怖角》中的恐怖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導演的剪接也為演員加了不少分。

優點闡述到此為止,接下來請包涵我對這部電影的碎嘴。

我不討論法律,也不想從這部電影去深究律師溢出法律正當性的問題,即便本次影展的主題為「法律」。我仍希望能以電影為基礎,談出我認為它不足的部份。

首先,法律作為本部電影最高準則的意念,就應該被強烈質疑。我懷疑的不是法律這件事,而是就本片的個案來說,似乎只要符合理想正義,正方就可以恣意地用任何方式,懲罰他所認為的壞人。而當我們以為法律藉此被導演拆解的時候,結局卻又重提法律的正當性,可作為懲罰反方的方式。在這裡,法律成為與犯罪同等的凌遲武器,只是它掛有正義的招牌而已。

再者,相對於代表正方的律師,我們完全看不到導演對犯罪者的心理描寫。如果律師因為身家性命受脅、出現遊走法律邊緣的行為,是情有可原,難道犯罪者就真的只是因為單純的報復心態、或心理不平衡,就會做出違反道德的殺戮行為嗎?我完全無法接受導演失衡的角色建立。

如果犯罪者不存在任何立體的犯罪動機,那麼死刑就不應該被一再討論廢或不廢;因為世界都是由一群瘋癲者建立,生不生、死不死,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撰文:王欣瑜)


影片片段:
1962年:


1991年:



法律影展






法律影展
Law Film Festival









當代導演將對法律之社會角色的關注,觀察人們與法律的關係,在電影中呈現出什麼樣的法律形象?近代法律作為國家控制人民的手段,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維持市場運作的工具,是西方電影中所描述探討的對象之一。

法律專業人士如法官、檢察官以及代言者律師,經常被指控為不義的執行者警察,使用法院的案件當事人,以及受司法拘束與監禁自由的受刑人,是法律電影中最常出現的人物角色。法律更是美國好萊鎢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主題,美國高度資本化社會中無所不在的法規、陪審團制度所產生的問題、律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都是電影中喜愛探討的議題。

此次影展的八部片,分別探討了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實踐面向上的不同主題。《恐怖角》探討了正義的定義與界線,片中強暴犯Max認為當年他的律師Sam沒有盡力替他辯護,出獄後便展開對Sam以及他家人的報復。《造雨人》中麥特戴蒙飾演窮困潦倒的法學院學生Rudy Baylor,他的夢想原本是幫助所有需要法律協助的弱勢,但在律師生涯的開始,即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當 “ambulance-chasing lawyer” 混口飯吃。片中的醫療保險糾紛,表現出小市民對抗大保險公司與律師事務所、小蝦米對抗大白鯊的法律故事。主角對法律生涯的覺醒與幻滅,也是片中不容忽視的主題。

《以父之名》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英國,肇因於北愛爾蘭人為爭取獨立所製造的炸彈事件。電影中展現深入的人權議題,人們對於恐怖份子的偏見而產生的政府濫權追訴,經由刑求得來的自白能否作為證據的問題,以及禁錮主角及其父親的冤獄,父親病死獄中,主角化悲憤為力量,與女律師合作,最後終於發掘出警方隱藏真相、羅織罪名的證據,正義終於在十五年冤獄後得到伸張。然而,遲來的正義還是不是正義,也是片中發人深省的問題。片中探及的冤獄與刑求自白的議題,在台灣社會中也有直接對應的例子,如帶起民間司法改革運動的蘇建和案及陸正案。

《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改編自美國最神秘低調之小說家Harper Lee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是一九三○年代種族歧視氛圍濃重的美國南方,透過主角兄妹的孩童視野去述說成人世界種種的複雜與衝突,他們的父親是白人律師,替遭指控強暴白人女子的黑人湯姆羅賓森辯護,在小鎮上引起喧然大波,父親由原本受敬重的地位轉為遭人嘲諷攻擊。片中鋪陳小鎮人們對黑男人強暴白女人的憤怒,指出種族與性別交錯的複雜議題。

美國社會中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經歷民權運動及其他社會改革運動後逐漸得到改善。八○、九○年代逐漸被看見的另一遭污名化的社會弱勢──同性戀──的議題,在電影《費城》中被深入探究。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律師安迪,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罹患了愛滋病,被人發現他的同性戀傾向,旋即被事務所上司藉機開除,為了爭取個人尊嚴與權利,他請求另一名律師喬(丹佐.華盛頓飾演)為其辯護。起初喬並不願意幫忙,但隨著彼此的互動增加,了解漸深,喬開始積極為其辯護,並在安迪病逝之前,為他打贏了這場官司。《親愛的!是誰讓我沉睡了》中探討刑事證據如何判斷的問題,以及法律之下個人面對情感衝突與良心糾葛的主題。《十二怒漢》則反省了陪審團制度的問題。

《秋菊打官司》較不同於向來美國法律電影的議題,說的並非法律專業人士與人民之間的故事,而是一個弱者為了維護自己受損的自尊,藉由法律途徑要求「道理」的故事。片中描述中國西北農村中的村民慶來與村長發生爭執,慶來遭踢傷下體,他的妻子秋菊此時已懷有六個月身孕,去找村長說理,村長自覺有理而不認錯。為了給這件事一個「說法」,秋菊挺著大肚子到鄉政府告狀,調解的結果是村長賠償她家的經濟損失。當秋菊去索要賠款時,村長仍不認錯,並把該賠的錢扔在地上,好強的秋菊沒有撿錢,又踏上了告狀的路途。這個民告官的故事中所呈現的,與其說是法律與正義的議題,不如說是道理與人情之間熟輕孰重的問題。

透過此次影展的八部片,我們或許能看出,法律電影此一類型電影中獨特的情節發展、敘事手法或美學經營。更進一步地,法律電影是否也形塑了我們對法律的想像?是觀影者在此次影展中可以細細去體會的。





(撰文:陳正維)




2010.5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5/04 (二)
恐怖角 Cape Fear-- (1962) 105min

5/08 (六)
造雨人 The Rainmaker-- (1997) 135min

5/11 (二)*范建得教授、陳仲嶙教授
以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133min

5/15 (六)
費城 Philadelphia-- (1993) 125min

5/18 (二)*彭心儀教授、林昀嫺教授
秋菊打官司 The Story of Qiu Ju-- (1992) 101min

5/22 (六)
親愛的!是誰讓我沈睡了 Reversal of Fortune-- (1990) 111min

5/25 (二)
梅崗城故事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 129min

5/29 (六)
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 (1957) 96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