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3, 2011

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
(The Hours)

史帝芬.德奧瑞(Stephen Daldry)
2002/Color/US&UK/114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16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3 奧斯卡 最佳女演員
★2003 柏林影展 最佳導演、銀熊獎(最佳女主角)
★2003 金球獎 最佳戲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改編自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的普立茲小說獎的同名得獎作品《時時刻刻》(The Hours),故事主軸由三位生活於不同時代的女性生命當中,短短一天的零碎片刻所交織而成。她們的生命乍看沒有關聯,但是當看到影片最終,卻會組成一幅震撼人的生命景貌。

這三位女性分別是1920年代的英國著名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她飽受精神疾病所苦而移居鄉下,這一天,她正在撰寫小說《戴洛威夫人》(Mrs. Dalloway);第二位是1950年代,懷孕的家庭主婦蘿拉.布朗,她喜歡閱讀《戴洛威夫人》,而這一天,是她先生的生日;以及2000年代的女同志編輯克勞麗莎,他病入膏肓的詩人朋友理查,因為她的名字與戴洛威夫人相同,因而總暱稱她為戴洛威夫人,而這一天,她正在為理查榮獲詩人終身榮譽獎籌備宴會幫他慶祝,這恰恰好與吳爾芙小說筆下的戴洛威夫人的生命旅程相似。

戴洛威夫人的幽靈頻繁地現身在電影之中,無論是創造她的人,或者受她影響或者隱喻的人,都無法逃脫她的陰影,雖然不曾讀過原著,但就我從電影的觀察,戴洛威夫人就是那些深陷於瑣碎生活中女性的縮影——從不曾為自己而活,她們生命總是去成全別人的生命,尤其是男人的生命。她們被稱為戴洛威夫人(Mrs. Dalloway),而不是自己的名姓,自己的身影,消遁在別人的陰影之下。

《時時刻刻》裡的時光雖然橫渡了八十餘年(1920年代、1950年代、21世紀),故事場景也橫跨大西洋(英國、美國),但是未來的女性,還是很難逃出戴洛威夫人巨大的陰影,她們都步履於她的足跡之中,成為一個個沒有臉孔的戴洛威夫人們。電影的開頭,透過將三位女性的晨間梳洗過程的巧妙剪接,或許暗示著這三個看似迥異的女性,其實經歷的是相同的生活,可以輕易被相互取代以及替換。不過,《時時刻刻》終歸不是去哀嘆此般的現狀,而是講述片中的三位女性角色,如何在這一天中,最終擺脫戴洛威夫人龐大的陰影,艱辛地脫離自己飽受限制的生命。當然,會面對這樣生命困局的不僅僅只有女性,只是在社會的歷史脈絡裡,女性所受到的社會束縛總比男性來的多。

對我來講《時時刻刻》最深刻的部份,莫過於當理查講到:「我還是得去面對宴會之後的時光,不是嗎?我指的是,宴會之後的時光,以及時光之後的時光。」在生活裡,可能會用各式各樣的手段去矇住自己的眼睛,假裝自己在生活著,而逃避生命的責任。但是時光仍在流動著,每一次的欺矇,只是延後了認真面對生命的時間。電影中,吳爾芙在寫給丈夫的信中,也寫道:「你無法透過逃避時間獲得平靜。」誰都無法逃離時間的限制,逃避時間的洪流,只是讓自己更晚做出反應,而被沖的更遠,更難以回頭。

《時時刻刻》吟誦著生命與時間的流動,也追悼著蹉跎歲月。


(撰文:余韋達)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