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2, 2011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1987/彩色/伊朗/9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4/1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7 伊朗影展 最佳導演、評審團獎
★1989 盧卡諾影展 銅豹獎、評審團獎、費比西特別推薦
★1989 坎城影展 藝術電影獎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顧名思義便是主角尋找朋友的家所經歷的旅程,然而這部片子特別的地方在於男主角只是個小學二年級的小男生,而九十分鐘的電影所敘述的故事也只發生在短短兩天內:電影的開頭是在伊朗的小學裡,主角阿哈瑪德的同學內瑪札迪因為連續兩天未將作業寫在學校規定的作業簿上而被老師警告:如果再犯就會遭受到退學的嚴懲。放學後當阿哈瑪德拿出作業簿打算開始寫作業的時候,卻赫然發現同學內瑪札迪的作業簿正躺在他的書包裡。心急如焚的他不顧一切衝向山的另一頭打算把作業簿還給同學,然而山的另一頭卻怎麼也找不到朋友的家……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在嘗試過各種方法後,最後終於在回到家後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之道。
伊朗籍名導演--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利用這部電影探討了一個生命中很基本的元素:愛。對比了成人因為成長而漸漸不再外放的愛,與男孩阿哈瑪德天真表達的愛,在尋找朋友家的途中,也引導我們去尋找埋藏在內心最深處的對愛的表達方式。
許多人都說這部電影會因為觀看的次數不同而擁有不同的感受力:第一次所專注的是孩子的視野,第二次以後便會看到更廣更深的意涵。以電影中的一個木匠為例。在阿哈瑪德尋找朋友的家的過程中曾遇到一名年老的木匠,木匠以他緩慢的步伐帶領阿哈瑪德尋找到一戶錯誤的內瑪札迪家,路途中還不斷的朝這個孩子敘述他所經歷的故事──木窗如何被鐵鋁窗所取代的歷史,不僅花費了阿哈瑪德不少的時間,而且仍舊毫無所獲。第一次觀看的人都只會覺得木匠是在浪費阿哈瑪德的時間、拖累他的步伐;然而當你再度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原來兩人之間的交流有著許多的體貼與愛。例如木匠因為怕阿哈瑪德在晚上遇到一群惡狗,即使為了追上孩子的速度使他氣喘如牛也堅持要陪著他行走;而阿哈瑪德則是在發現木匠帶錯地方時沒有告訴木匠事實,反而細心的把作業簿塞進衣服裡假裝自己已經還給朋友,不願傷害老木匠的心。許多諸如此類的小細節在電影裡到處都遍尋得著,就有待觀影者在看電影時自己細心感受了。
電影中的許多場景都顯示出八零年代的伊朗被資本主義入侵下在發展與未發展之間過渡時期的蛻變,筆者在看電影的同時,腦海裡卻不斷浮現父母親口中所勾勒出的四、五零年代的台灣印象,這似乎就是每個國家所必經的成長歷程。也因為這樣的原因,讓筆者對於「伊朗」這個幾乎只存在在報章雜誌的名詞有了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另外導演利用一個孩子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衝突情結便能輕易的讓觀影人陷入電影的情緒中,跟著他在關心孩子的同時也看見了一個真實的伊朗。阿巴斯曾說過他在藝術創作中所追求的,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中最根本的東西:「如果說我和觀眾之間有什麼聯繫的話,那就是這些。我的作品是來自於我內在的東西,由於我們之間有這種相似性,所以我的內在能夠傳達給觀眾。」。筆者在觀看《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時,所探究到的阿巴斯的內在是一種對愛的表達與追求,您如果也想知道自己與阿巴斯之間有何相似性的話,不妨趁著夜晚來夜貓子看看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的作品吧!
(撰文:曹妤安)
影片片段: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