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7, 2008

無米樂



無米樂 (Let it be)

顏蘭權、莊益增
2004|Taiwan|Color|112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1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2004年 南方影展 不分類首獎/觀眾票選獎,2004年 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台灣競賽類首獎,2004年 金穗獎 紀錄片優等獎

吳念真:想看可愛的台灣人? 有! 「無米樂」 這不是廣告,是建議。

「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就叫做無米樂啦!」當一位七十五歲的老農夫-----崑濱伯在講這句話時,他的心情是豁達開朗的,儘管種稻的歲月是多麼的漫長,儘管經濟上的衝擊是多麼的劇烈,儘管老天爺的臉色是多麼的喜怒無常,但他依然保持熱情,以他獨特的人生哲學----禪(音似稻田的台語),笑著看待這世界:「禪,就是不讓你抵抗,你甘心忍受。」此外,崑濱伯與崑濱嬸不時的拌嘴吵鬧,也為本片增添許多活潑氣氛。

「我們這裡說起來,注定應該生產稻米,給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吃,不能蓋工廠、賺錢啦!」總是一臉笑容的煌明伯說起村裡的古往今來,雖然心中對無法恢復以前的光榮繁華有著無限的稀噓,但他有著身為農人的使命感,無私的為台灣人供應稻米,不過在他濕透的汗衫背後,還是有許多沉重的負擔,煌明伯在種稻之餘賣力的彈著手工棉被,維持家計,汗又一滴一滴的流下,浸溼了汗衫。
擁有村裡唯一一隻牛的文林伯,說起他的牛朋友,有著無限的喜悅與自豪,誰說種稻只能靠機器,傳統的牛耕也能發揮巨大的效益,文林伯對他忠實的朋友----水牛,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也展現了台灣農民對天地萬物的感情與關懷。

後壁村裡的農民們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他們刻苦耐勞、樂天知命,發展出人與天與地的相處法則,但是現在面對了WTO的巨大挑戰,雖然心中有苦,但他們依然努力的去調適它,相信台灣的農業不會倒,因為背後有一群人在默默的付出,撐起台灣的一片''田''。
本片撥出後,一群從台北出發到台南後壁鄉的 ''水噹噹姐妹團 '',南下去體驗農間生活,當片中主角崑濱伯和文林伯出現時,大家更搶著和他們拍照,人氣不輸天王巨星。無米樂不僅帶動國片市場,更激起人們對農業的關懷與深思,意想不到的是,也帶動了當地的休閒觀光經濟,堪稱是''無米樂風潮''。


撰文:雅琪




非劇情影展


非 劇 情 影 展 -- 用心靜聽那,關於「真實」的呼吸
Non-Feature Film Festival

時 間:2008-3-01 (六) ~ 2008-3-29 (六)
地 點: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游惠貞

如果你想當然耳地認為所謂紀錄片,乃是一種以真實的人事物為拍攝標的的電影,請來觀賞台灣老農畫像「無米樂」和美國礦工悲歌「哈連郡」,前者呈現幾位樂天知命的台灣米農,後者紀錄美國中部一個即將關閉的礦場工人的困獸之鬥,影片中的樸實人物因為簡單,所以富有飽滿的力量。

再看經典的勵志電影「北方的南努克」,看導演如何透過描繪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的方式,傳達人定勝天的力量,只是不要從人類學的角度去理解影片的內容;「企鵝寶貝」更讓觀眾在空靈的樂聲中,了解南極的帝王企鵝的生與死,觀眾很難不讚嘆這種黑白毛色的大型企鵝的可愛模樣,並且不由自主地為其中的幾隻企鵝加油。如果主角換成是外貌較不討好的蚯蚓或土狼,大概比較難引起共鳴!

當然也可以跟著幾名在美國中西部挨家挨戶兜售聖經的「推銷員」,這一群步入中年危機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讓人感受到真實的人生多半並不勵志也不堅毅不拔。然而這一切都是真的嗎?凡夫俗子真的願意在鏡頭前示弱和獻醜嗎?如果你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就可以看看「正義難伸」,這部曾經不被視為紀錄片的電影,告訴我們,所謂眼見為憑這件事頗值得商榷,導演以現場重現的方式證明一樁殺警案的多名目擊證人其實只看到自己想像的真實,這部紀錄片也破天荒地平反了一樁冤獄。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布纽爾的「無糧之地」彷彿在對世人發出嘲弄的笑,多處明顯配合旁白說明而「安排」的紀錄影像,直接挑釁所謂的「真實」。「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索性另闢蹊徑,先下結論,再找影像「證據」,如果你被導演的論述說服了,那麼這算不算紀錄片,誰又在乎呢?


2008.3月【非劇情影展】播映場次:

  • 3/1  (六) 無米樂 Let It Be
  • 3/4  (二) 科倫拜校園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
  • 3/8  (六) 企鵝寶貝 The Emperor's Journey
  • 3/11(二) 我的建築師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
  • 3/15(六) 正義難伸 The Thin Blue Line
  • 3/18(二) 哈連郡 Harlan County
  • 3/22(六) 推銷員 Salesman
  • 3/25(二) 無糧之地 Land Without Bread
  • 3/29(六) 北方的南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


Monday, February 25, 2008

鄉愁



鄉愁 (Nostalghia)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1983|Italy|Color|12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2/26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83 坎城影展最佳導演,1983 費比希獎,1983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鄉愁》是一部沈重的電影。在這之前,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主角們也許困頓焦 慮,但還不曾陷入如此動彈不得的憂鬱中。

電影維持一貫的緩慢長拍。不同的是,場面調度壓縮成前後幾個平面,人物在其 中左右移動,好像陷在畫面裡,顯得格外受到壓抑,只在出鏡入鏡之間得以喘息 。空間已經高度抽象化,工整方正。唯一尚存一息自由的空間,只有回憶,但這 回憶是不可得的。主角安德烈在電影開頭就說了:「我不想要。」("I don't want to.")延續《鏡子》描述的激烈而矛盾的私密情感,《鄉愁》表現出更 強烈的壓抑傾向,而主角仍受困其中。

但相對於《鏡子》刻意打散而均質的影像時間,《鄉愁》則是「清醒-陷 溺」的反覆循環。主角身在其中,孤獨,受挫,似已無路可走。
這部電影的結尾仍然是開放的。塔可夫斯基堅持自己的作品是關注人類普同的問 題,而非某個特定人物或故事。這是給每個人看的電影。願各位在其中找到自己 的救贖。

撰文:pm5




Friday, February 22, 2008

鏡子



鏡子 (Зеркало)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ksy)
1975|Soviet Union|Color|10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2/23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從《伊凡的童年》到《飛向太空》,電影裡的戲劇成份逐漸減少,情節開始 仰賴一種非邏輯性的關係串接起來。這樣一來,塔可夫斯基在下部作品裡捨棄傳 統的故事,打亂時間順序,混淆情節的區別,也許是不令人意外的發展。令人意 外的是這部作品與二戰後歐洲藝術電影的差異。這或許源自於作者對於純粹藝術 的精神力量所抱持的信念。

《鏡子》的開場很有意思。停滯如凝視般的鏡頭與連串的話語有種特殊的張力 ,隨這段情節嗄然而止解除我們的心防,把我們拉進故事核心。電影圍繞著私密 的情感,在幾個最出奇不意的片段,影像閃耀著啟示般的光芒,宛如一則神諭。 氣氛就像幾部前作,隨著情節推進緩慢地累積,收緊,直到最後一刻,催眠解除 ,我們的視野幾近透明,內心情感滿溢。

或許每位導演的生涯之初都曾在心裡埋藏過一個意念,等待有朝一日終能拍成作 品而心滿意足。《鏡子》的概念在塔可夫斯基心中蘊釀了十年,一再琢磨,結 果深刻而動人,是他一生中獨一無二的作品。



鏡子

這部電影的目的在於重現那些我所摯愛與熟識的人們的生活,我要敘述一個深為痛苦所困的人的故事,因為他感覺無法回報家人所給予他的一切,他覺得自己不夠愛他們,這一念頭不斷折騰著他,令他無法釋懷。

《鏡子》並非企圖談論我自己,完全不是。而是我對自己所摯愛的人的感情;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我對他們永恆的同情以及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的職責尚未完成。

— 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鏡子》及映後影評座談
2008/2/23(六) 8:30 pm
地點: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資料來源:《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著,李泳泉、陳麗貴譯。



Thursday, February 21, 2008

不能睡

不能睡,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我等了十年才等到,千萬不能睡,誰來給我ㄧ杯咖啡...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最新預告!


塔可夫斯基《鏡子》及映後影評座談
2008/2/23(六) 8:30 pm-10:30pm
地點: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夜貓子邀請到兩位由影癡成為專評的電影達人
一位是退休銀行總經理,一位曾任法院院長!!
他們將會在當晚對談塔可夫斯基的電影
難得的週六夜晚,說什麼也要撥出時間來

我們等你。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飛向太空



飛向太空
Solaris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1972|Soviet Union|Color|165 min

2/19 (二)20:30

1972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1972 費比希獎,1972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這部電影雖然廣為人知,卻是導演本人較不喜愛的作品之一。塔可夫斯基相當喜 愛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law Lem)的小說。而他的前一部電影《安德烈魯布 烈夫》遲遲無法獲得當局核準發行,因此拍攝這部電影提供了及時的工作機會 與收入。但塔可夫斯基的興趣不在於拍一部科幻片,因此他刻意減少科幻的視覺 效果與對白,而專注在角色的心理描寫上。

電影緩慢的運鏡與獨特的剪接筆觸較前作更精簡純熟,不刻意連戲,也不刻意不 連戲,而像是對情節表達某種整體的感覺。鏡頭的推進拉出,飄浮,突然中斷, 渲染等等,都是故事的一部份。場面調度刻意打斷空間關係,讓人在太空站裡一 不小心就迷失方向。先前作品出現過幾次「流動感」的視覺母題,也開始佔重要 地位。

人類積極地嘗試與外星生命接觸,到頭來卻不一定能接受真正與自己不同的生命 型態。這是個緩慢,複雜,內心戲份很重的故事,值得一看。 (撰文:pm5)

更多關於Solaris文章:清大藝術中心2007年經典科幻影展部落格
影片片段:


安德烈.盧布烈夫


安德烈.盧布烈夫
Andrey Rublyov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ksy)
1969|Soviet Union|B&W|205 min

2/16 (六)20:30

1969 費比希獎,1971 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1973 芬蘭國家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伊凡的童年》在國際影展得了大獎。對一個甫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導演,出道 後首部長片能有如此成績,確實是一大鼓舞。但是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能透過這 次「資格鑑定1找到導演之路的方向,才是最大的收獲。從《安德 烈魯布烈夫》開始,我們將看到導演清楚地拒絕其它多餘的風格,並且不斷精 粹自己獨特的電影筆觸,終於完成像《鄉愁》這樣無與倫比的傑作。

電影取材於這位俄國著名畫家的生平。身處在十五世紀俄國,韃靼人大舉入侵, 動盪不安的年代,魯布烈夫如何面對人間殘酷的悲劇,在作品中找回愛與信仰等 理想,是塔可夫斯基最感興趣的部份。

和前作相比,這部電影的鏡頭變長,攝影機的運動放慢,相對地,場面調度整個 靈活了起來;剪接變少,但每一個剪接「斷」的成份少了,「連」的意味更加強 烈,一種內在節奏貫穿了所有影像;故事分成十個短劇,除了兩段回溯以外,大 致按照時間順序,但短劇之間的邏輯不一定連貫,而且時間跳躍,組合成一個有 機的整體印象。

儘管這部作品手法不夠凝煉,時間也拖得太長,卻標示著塔可夫斯基風格的原點 。不過,電影中有些暴力及裸露的情節,請小心服用。
(撰文:pm5)
觀賞電影片段

----------------------------------------------------------------------------


  • 1.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頁 41。「《伊凡的少年時代》對我尤其重要,它是我的資格鑑定。」



  • 壓路機與小提琴



    壓路機與小提琴
    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ksy)
    1961|Soviet Union|Color|46 min

    2/2 (六)20:30

    《壓路機與小提琴》究竟說了什麼故事呢? 沙夏 (Sasha) 是個小男孩,在 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某日他遇見了駕駛壓路機的工人塞吉 (Sergei),兩人發 展出一段友誼。這是個簡單的故事。塞吉的身份背景和經歷都與沙夏迥異,劇情 就可以用兩人從對立到和解的過程作為基本架構,很適合給這位當時仍在學校的 年輕導演作為畢業作品。但是塔可夫斯基有些很不一樣的想法。

    電影開始一會兒,我們就看到沙夏盯著路上的櫥窗發了呆,沈浸在自己的幻想世 界,直到被飛起的鴿群驚醒。我們給嚇了一跳,又感覺有些悵然若失。電影裡遍 是這樣充滿渲染力的片段,像一個個美麗的音符,在每段情節的結尾釋放所有情 緒張力。塔可夫斯基能夠這樣不透過文字與故事,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讓這部 電影有很簡單的故事,卻有著濃烈的感情,甜美而哀傷。

    這部畢業作品為塔可夫斯基贏得電影學院的最高榮譽,也開始他和攝影師華汀尤 索夫 (Vadim Yusov) 的長期合作。他們一起拍攝的四部作品,將構成塔可夫斯 基決定性的風格印記。 (撰文:pm5)




    伊凡的少年時代


    伊凡的少年時代
    Ivan's Childhood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ksy)
    1962|Soviet Union|B&W|95 min

    2/12 (二)20:30

    1962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62 舊金山國際影展金門獎


    塔可夫斯基完成這部作品才確定個人的導演之路。用他自己的話,「……我放鬆 韁繩,順其自然,儘量不自我壓制;如果拍出來的影片不錯,那麼,我便認為自 己有資格從事電影。」1 這部作品引起了國際間的震動。 《伊凡的童年》改編自同名小說,敍述一名少年在俄軍前線擔任敵後偵察工作 的故事,裡面沒有什麼戰爭場面,卻有很多戰爭底下的生活。

    延續《壓路機與小提琴》美麗而深刻的影像,電影裡廢墟般的戰場,沈靜的樹林 ,陰暗的地窖,都像是具有特別的寓意。電影交織了幾段夢境,有的很清楚是伊 凡做的夢,有的不那麼明確,大部份的意涵都很模糊,但如果注意到電影的影像 質感與氣氛,會發現夢境與現實部份是連貫的。電影運用夢境,把螢幕上的氛圍 投射在主角身上,進入我們的詮釋,讓故事在平緩的敍述裡飽含著壓抑的張力, 在最後一刻潰決湧現。這的確是部傑作。柏格曼(Ingmar Bergman),以及日後的 派拉查諾夫(Sergei Parajanov),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都坦言 受到這部電影的影響。 (撰文:pm5)

    觀賞電影片段

    -------------------------------------------------------------------------------

  •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頁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