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8, 2012
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
( Somewhere in Time)
吉諾特茲瓦克
1980/Colour/USA/104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18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1年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1981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
克里斯多夫李維(Christopher Reeve)那俊俏的面孔,相信對許多五、六年級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他在演出兩集的《超人》電影之後,便接演這部《似曾相識》的男主角,沒想到在戲院上映時票房不佳,直到在電視劇重播之後,意外地重新被觀眾注意到,觀眾不但對穿越時空的淒美劇情大受感動,同時對電影原聲帶愛不釋手,引發一陣熱潮。
劇本改編自美國知名編劇兼作家李察.曼德森(Richard Matheson)在1976年所寫的小說《重返的時刻》(Big Time Return),電影推出後則再版並且改為與電影同名,李察.曼德森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同時也為電影和電視劇寫劇本。
故事以倒敘手法從1976年開始說起,男主角理查是一名劇作家,在慶祝劇本首演成功的派對中收到陌生老婦人致贈一只懷表,直到八年後在一家歷史悠久的旅館見到牆上的肖像,(正是老婦人年輕時的照片,而當時他並不知道兩者是同一個人),對其一見鍾情,於是對畫中女子的故事興起一股追索的欲望。他透過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1912年,女主角愛麗絲.麥坎納(Jane Seymour飾)是明星,受經紀人保護。令人玩味的是,經紀人竟有某種預知未來的能力,老早便告訴她會遇到一個男人,並且很可能扼殺她的演藝生涯。一方回到過去,一方預知未來,至此穿越時空的劇情便巧妙而合理地銜接起來了。不過這故事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也許是因為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
本片主要的配樂「Somewhere In Time」是拉赫曼尼諾夫(Sergie Rachmaninoff)的「帕格尼尼變奏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第18段,這段樂曲一方面在電影中從唱片、音樂盒等實體物件自然地響起(Source Music),另一方面則隨著劇情的發展出現在理查見到麥坎納的照片時、兩人相遇相戀的橋段(Score Music)等,這樣以各種形式運用帕格尼尼變奏曲,幾乎自然流竄在每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裡,而不會覺得太多餘,反而因為詮釋出深刻的對時空乖隔、已逝事物的傷感,而成功地烘托劇情,配樂與劇情結合得相當緊密。
電影配樂分為原著音樂與非原著音樂,原著就是指作曲家依電影量身訂作譜寫樂曲,而非原著則取自既存的音樂。自1930年有聲電影發展以來,古典音樂家便對電影配樂貢獻良多,現代電影同樣大量運用既存的古典音樂作配樂,像是莫札特、巴哈、貝多芬、舒伯特、拉威爾等,藉由結合劇情或製造反差等方式,使得音樂大師的音樂與電影相得益彰。配樂家成功的地方,在於他們取用哪一首既存音樂、取用哪一段、以及用在哪裡、與劇情的結合,都是充滿巧思的電影語言。由此我們了解,這就是為什麼John Barry引用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變奏曲」的第18段作為本片的配樂,能夠造就《似曾相識》成為現代電影搭配古曲樂的經典範本。
(撰文:若怡 )
影片片段: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