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猛步.香港影展
HONG KONG MAMBO
一九九七之前與之後
電影放映 / 專題講座 / 攝影展
日期:2019.10.08 (二)~11.28 (四)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圖書館、交大人社二館
「浮城」指香港,「猛步」為曼波(Mambo),意涉香港的精神狀態。本影展以「1997」之前與之後作為時間定位,探討香港殖民身世,以電影放映為核心,選映1984《中英聯合聲明》簽署至1997後十年間香港電影,呈現香港面對難測的未來,刻畫了一道道生存難題、社會抗爭的屐痕。專題講座從放映出發,注入電影、文學和文化研究等討論面向,邀請香港文化人來台傾談,解讀香港今昔,從而借鏡香港、思考台灣;另特別規畫香港導演阮智謙攝影展,凝思香港城市光影裡的抒情面容。
.影展手冊
李滄東與是枝裕和
文/王筱珺
好的文學家善於塑造穩固的結構,好的電影創作者長於細膩精緻的鋪墊,這解釋了為什麼這兩者總是脫離不了關係——影視產業大量改編小說及真實故事。是枝裕和與南韓的李滄東二人,兼具電影創作者與作家的身份,兩人的電影作中,都有著兩種身分的特長:錯綜而不混亂、細緻且深具誘惑力。
「你也是容器嗎」——是枝裕和所觸及的生死
文/許子芸
是枝裕和多將敘事主軸放在親情與家庭關係上,但在《第三次殺人》中,他試圖以他獨特的角度來挑戰生死與社會議題。若單純將《第三次殺人》視為以推理、懸疑為主軸的類型片來看可能會稍嫌薄弱,畢竟一開始兇手的自白便減少了觀眾尋找犯人的參與感;但若著墨於犯案動機與牽連其中的家庭關係來看,這是部讓人無法停止思考的精彩作品,也可和《空氣人形》所帶來的人生體驗做進一步連結,探尋更多生者在生命中渴望找到的解答。
是枝裕和電影中的批判與審判
文/王筱珺
是枝裕和擅長以緩慢的節奏提供觀眾練習解讀的空間:練習觀察人物細微的表情、動作,然後反思在自己眾多的社會角色之中,習以為常而不自知的盲點。導演擅長用長鏡頭和大量的環境音說故事,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在諸多分鏡之中,擷取各種元素、了解導演欲傳達的意念、並整理自己對電影的認知。他對現象提出批判,但是並不尖銳地作出審判。在劇情角色的細膩刻劃中,讓觀眾放慢腳步看電影,也看生活、社會、體制。
那些圍繞在男性周遭的故事
文/蕭淑文
是枝裕和有不少電影圍繞著男性的角色,像是《橫山家之味》的橫山良多、《我的意外爸爸》的野野宮良多、《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明、《第三次殺人》的三隅高司等等。這些男性角色通常都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若想要知曉他們的內心深處的想法,就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完全了解他的家庭背景與感情聯繫才能辦到。那些訊息通常都藏在舉手投足之間,甚至有時來自觀眾自身的投射。
釀家家酒
文/林俐君
餐桌戲時常是劇情關鍵處。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在無法繁複設計的動作裡,只憑兩三句話精準表現角色性格,如何讓漫不經心的常溫對話湮滅不了即將高溫爆發之角力,如何有節制地煽動起劍拔駑張,如何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各據何方,又該怎麼弄刀舞筷,行氣氛上的刀光劍影,若拍得精彩,是於畫面、於情節,色香味俱全。交鋒的對話一來一往餵飽了心裡看戲的慾望,一方面,卻又令觀眾感覺胃裡空蕩喧鬧,咕嚕升起食之慾望。
日常走進是枝裕和電影
文/李諭樹
一個鏡頭可以有無限延伸,一幕畫面可以有千百萬種解讀。在電影中,若要說能讓角色性格突出、鮮明,除了演技、對白要能夠到位之外,用畫面、物件來與角色互動能創造出更深刻的形象。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便常使用那些既日常,卻又能顯示角色們性格的畫面、物件設計。

成為怎樣的大人?──《比海還深》
文/張琳
成為不想成為的人
《比海還深》中,良多與徵信社同事前往某高中,向一位與導師談戀愛的男高中生索取封口費,在車內等待放學時,良多陷入回憶般地向同事分享著自己高中時候的夢想,問道:「你高中時想成為怎樣的人?」,同事回答他已經忘記了。當他們拿到錢,高中生用極度鄙視的眼神對良多說:「我長大以後絕對不想變成你這種大人。」良多的眼神從無所謂瞬間轉為憤怒:「你給我聽好,你以為能輕鬆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他大可以認為那只是小毛頭狂妄自大,不懂人情世故,但我們都明白,良多的憤怒來自於高中生道出了他一直不願接受的自己。
片刻永恆――《比海還深》與《橫山家之味》
文/白祐綸
電影《比海還深》與《橫山家之味》皆探討家人之間的關係――有親情的支持、牽掛與牽絆,同時也有著「來不及」。《比海還深》的良多是一位不務正業且「被離婚」的父親,執持著未能實現的夢想,直到中年才慢慢明白一些道理,這是慢熟,也是來不及;後者的良多與父母之間都有著對彼此的期待,然而卻都慢了一步,同樣有種來不及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