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3, 2022

離返之間,棲身閃閃發光的宇宙【崔舜華.詩是一種需要:選談游靜詩作】講座記錄

離返之間,棲身閃閃發光的宇宙

【非家非類──游靜影像與文字創作專題】講座II 詩是一種需要:選談游靜詩作
時間|2022.11.18 (五) 10:30-12:30
地點|清華大學水木書苑
講者|崔舜華(詩人)
主持|李癸雲(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記錄|葉欣嵐(清大台文所碩士生)
編校|陳芳儀(夜貓子電影院德國後勤)

這場講座由清大藝文總中心與台文所共同主辦,邀請詩人崔舜華選談游靜詩作。策展人陳若怡於開場時說明專題的核心概念 ――「『非』是不然、不是、不對,不『只』是這樣,有抵拒定義的用意」,引導觀眾思考「家」、「原生家庭」、「離/返」等,個體尋找自我時無法避開的原初議題。

崔舜華認為游靜的文字和生活貼近,易懂但耐人尋味:「簡易的字詞之中有許多因語言的曖昧性和雙面性而產生的深意與趣味,值得思索」,游靜把日常語句鑿出縫隙,從而產生意義的辯證。崔舜華透過「家在何方」、「生而為人」、「香港何在」、「貓在我懷」四個主題切入游靜的詩作,深入欣賞游靜的「非類」與「不只」,思考詩為何作為一種需要。

家在何方

家是精神與肉體上的自我孵育所,在紐約、倫敦、香港、台灣輾轉生活的游靜不斷思索何以為家、何以為我。自我及情感認同的建立來自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崔舜華取〈母後〉詩作中的四段,展現游靜思家、尋家、尋己的痕跡。從「直至遇見/我母」因母親離去而重新認識、遇見母親,思考關於女人、母愛這些被視為天性的特質,感受到難以擺脫的「有種貧血叫窮/一鍋黑油」,一輩子黏答答地附著的情感貧窮與渴望,或其他母親背負、想給予的東西。當回顧母親的原生家庭、母親心中的家、母親給的家,卻「花了三個人生的時間,仍未找到那個家」。而無法翻轉的恥辱記憶,讓生活彷彿隨處可見母親剪影「世上千千萬個你/不斷提醒」,不願叫喚母親、無法直面孕育自己的身體,影響了自我認同的尋求,「曾經以你為恥/成為我餘生/以我為恥/的起步點」,以致餘生都難以認同自己。

此外,家的概念和思辨亦在游靜的日常生活浮現,比如洗衣的種種描述。〈洗衣服〉彷彿只是生活家務的牢騷,但同時側寫了香港的移民、展示了多元語類的環境。生活、自我與家是相互交織的,「離家越遠/越懶離家」是抽象概念,指涉原生的家與自己現在的家,呈現出抽象及具象概念的拉鋸。家務瑣碎令人無力沮喪,那麼「不如寫詩」。

生而為人

「什麼是人應該有的樣子?」崔舜華舉〈生而〉為例,說明日常現實中的實踐和行動如何折射出生而為人的各種意義。在翻攪的洗衣機中看見「紅塵/在白茫茫中滾滾」,且不提個人累積的知識或成就,而是「活了五十年/研發洗衣配方」,可見自我調侃的幽默。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魚蝦蟹的同理心、表白生而為人的抱歉。最後,「生而為人/陽光正好」展現了微小但確實的日常幸福,亦是作為人所能掌握的、確切存在感受。
「人」由細碎日常建構,卻承受外在巨浪推進。另一首詩〈公路〉則將生命經驗、時間與空間性,比喻為公路與旅程,究竟是人駕車行走於公路,抑或是公路驅使著車與生活,促使人往前?「在公路旁被遺棄的衣服」、「輾過一頭鳥的殘骸無法辨認」是現實的折損,在命運之下,人被動而渺小。

香港何在

「面對被架空主權與個體、宛如荒漠空城的香港,是不論身為個人或加入群體都無法迴避的缺口」,崔舜華以〈香港的紅嘴鷗〉說明游靜詩作談及「家」的指向。「紅嘴鷗不絕鳴唱/對小島一廂情願/堅持認荒漠為親」,香港何在?哪裡是香港?想回去的、被視為家的是哪個香港?未來又在哪?香港生活圖像、繁榮街景的描繪裡,充滿對於不知何去何從的、漫長迷途狀態的無可奈何。而經過斷裂、轉折、再續、遊蕩的香港經驗,寫於天安門事件前、重寫於反送中之後的〈浮〉不僅是無根之感,也描述了港、台、中的浮動狀態。三地的關係無法被輕易、單一地定義,寫作亦然。

貓在我懷

崔舜華以同樣身為貓奴的心情分享〈談判──給算算〉〈點點話〉,談游靜如何從貓的角度去看人的奇怪、不討喜與不可理喻,描寫人貓之間的微妙關係。若說「非」有其邊緣性,那麼站在貓的視角看人類,趣味之餘顯然也是一場可愛而深切的定義對抗。

詩何以作為一種需要?崔舜華答道:「寫詩必須先面對自己,自我的位置與概念為何?如何闡釋、觀看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寫詩為涵納多層面意義的載體,構成可討論的空間,且回應了這些反身的需要。「每首詩都是閃閃發光的宇宙」,我們寫詩、讀詩以進入各種維度,找到自己安身的位置。

◆ 編按
文章大標與小標為編者所加

◆ 各詩出處
《史前紀》:〈香港的紅嘴鷗〉、〈母後〉、〈生而〉、〈浮〉
《大毛蛋》:〈洗衣服〉、〈公路〉、〈談判──給算算〉、〈點點話〉

◆ 講題出處
〈收你的毛〉
你問我寫散文是否比
寫詩容易我不想就
笑了怎麼說呢詩
是一種需要不是選擇或
策略即使看似
對於各種笨拙的表達 ―― 不
對於你這有點
現代有點傳統有點中有點日西
菲律賓有點後現代的
城市為了忠實對於我
只好放棄突然面對面的
雙頭筆畫出黑白明朗分隔你
我 ―― 搖搖頭只好
就寫成了

我的意思是
七十七種明晦隱昧中如果願意留心看
還是可以發現在我們錯綜
橫亂的脈絡中有忠實與
需要的成份
拉着又推開
彼此

1989.2.4 初稿
2020-2021 修訂

收錄於游靜《史前紀》(石磬文化,2021)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