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9, 2009

俠骨柔情



俠骨柔情
(My Darling Clementine)

約翰 福特(John Ford)
1946|B&W|USA|97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23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 1948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 最佳外語片
★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指定典藏



這部片是根據雷克《懷特‧伊爾普傳》改編,是導演約翰・福特的代表作之一。同樣是以約翰・福特招牌西部場景開場,西部未開發的曠野景緻牛群、雜叢、巨岩、狂沙一覽無遺。在這裡雖然有大批的放牧牲畜,但是人跡卻是稀稀落落。開場便是以熟悉的男演員,那位從《憤怒的葡萄》家園出走的亨利・方達Henry Jaynes Fonda所演出-懷特。懷特與幾名牛仔正在相詢某特定小鎮,而就在帥氣的馳騁背影下,那告知去向者,卻暗露一股飄疑的眼神……

劇情以一件兇殺案開始,懷特為了替曠野喪命的弟弟報仇,答應當上原本只是經過的小鎮警長。這個小鎮無論發生的風波與風情都有十分典型的西部片色彩,比如胡亂開槍的印第安醉客、移民社會嫁接前英國的生活娛樂、小酒館的風琴樂團和牌桌賭技等,拍出西部開拓者粗獷的閒餘生活與文化情境。然而不久一位名叫哈樂迪的回鎮男子,引起了兩雄對峙的局面。哈樂迪一種在地英雄的化身,似乎原本就頗得當地人的敬畏與女性的仰慕。懷特與哈樂迪兩人相互引出一種英雄形象的雙元性。懷特的耿直,帶有一種毅然的瀟灑,而為弟弟復仇的心思讓他顯得四處觀照動靜而敏銳,以警長的身份出沒對地方更有一種安定的保護感;哈樂迪同樣是豪傑的風采,不同於懷特行動的俐落與張揚,原本就散佈在這個小鎮的名聲讓他添加一種過去事蹟的神秘性,而時時懷著憂鬱心思的面容,讓人反而對他有種想與英雄相知的憐惜感。只是哈樂迪的不明身份也引來懷特根本地質疑起他是否就是殺死弟弟的元兇,兩人也引發出槍術的較勁、追殺的衝動到最後結局的一同齊進,兩英雄可以說從爭執、懷疑、相鬥到相惜。

俠骨的相惜外,女主角克萊蒙丁的出現讓復仇者-懷特,在緊張而一心尋敵心思下,露出瀟灑而溫柔的眼神。不過,女子卻是為哈樂迪遠道而來。當懷特發現這位自己喜歡卻是對手不想珍惜且一心遣開的女孩,英雄在意的義氣與由衷對一個女子產生的欣慕同時在他身上並存。沒有辦法延續的浪漫與多為她付出丁點的照顧,當懷特看著克萊蒙丁離去的背影,詢問酒店老闆「你知道戀愛嘛?」讓人感到當無法遣懷的溫柔繫緊著剛強時會有種難以言道的酸澀感。俠義的骨氣與細膩的動情,都是導演在此部片會多處特意捕捉懷特凜然姿態與幽微眼神的地方,也因此讓牛仔的英雄形象更為多面且瞭然。

而最後的槍戰當然也是本片的重點之一,導演如何以槍聲、塵土,以及演員的走姿和對決時夥伴眼神的溝通,完成一場蓄勢待發到驚心而動的槍戰,也都是值得一看的精彩片段。

(撰文:小昱)

影片片段:


Saturday, May 16, 2009

菲律賓浴血戰



菲律賓浴血戰
(They Were Expendable)

約翰 福特(John Ford)
1945|B&W|USA|13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19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約翰福特在二戰時期參與過的最知名的戰爭,一般而言認為是諾曼第戰役中的奧馬哈海灘登陸。但在他參戰的這段期間,約翰福特並未停止拍攝,他多次以軍方攝影師的名義紀錄了許多珍貴的戰爭畫面,在二戰期間還得過兩次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分別是《中途島戰役(The Battle of Midway)》和《十二月七日((December 7th))》。《中途島戰役》完成於1942年,是以美國海軍為名出品的「半紀錄片(semi-documentary)」,當時約翰福特正以美國海軍攝影師的名義停留在中途島,因此用他的彩色膠卷留下相當珍貴的戰爭歷史。而1943年的《十二月七日》由於是由美國空軍出品,一般被人認為是軍方「宣傳片(propaganda film)」,電影名稱「十二月七日」點出故事在講述1941年12月7日軍偷襲真珠港事件,為一部黑白紀錄片。而《菲律賓浴血戰》算是二戰結束前約翰福特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製片是他的老東家米高梅,但電影裡場景、武器、PT魚雷船,則全權由美國海軍支援。

戰後,退役的約翰福特再度回到西部電影,戰後的首部作品為《俠骨柔情》,這部電影的成功讓世人清楚知道戰爭結束了、而美國人的西部片之王回來了!但在這部電影之前,約翰福特則拍了一部讓他有點尷尬的《菲律賓浴血戰(They were expendable, 1945)》,這部電影改編自William L. White的書,William L. White的故事則是取材自二戰時期魚雷船分遣隊指揮官John D. Bulkeley等人的事蹟。事實上,無論是書本還是電影,裡面所描述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但因為故事雖沒指名道姓,卻巧妙地以形象描述安插了麥克阿瑟將軍的現身,以及實際和美國海軍借調數艘PT魚雷船進行電影拍攝,由於約翰福特本人的經歷加上栩栩如生的電影情節,使《菲律賓浴血戰》的故事在二戰剛結束的那段期間,一直被不少美國人視為真實發生過。

《菲律賓浴血戰》是少數描述美軍戰敗撤退的好萊塢電影。故事設定在1942年初,主人翁為兩位PT魚 雷艇的指揮官,兩人從一開始平靜的馬尼拉,到數次以快艇和日本船艦交鋒,最後喪失數位同袍,想留在菲律賓繼續奮鬥、替夥伴報仇,卻又不得不接受國家的強硬 命令,只能抱著遺憾回到美國。主要劇情連結了當年日本從珍珠港開始一連串的閃電攻擊,到美軍損傷慘重、以及麥克阿瑟將軍現身,替士兵打氣,卻又不得不聽從 小羅斯福總統的命令,率領部隊撤離菲律賓。片尾最後打上了麥克阿瑟將軍當年離開菲律賓前留下的名言:I shall return,除了替電影背景做了完善的收尾,交待了當年美軍苦守菲律賓、甚至多位軍人淪為俘虜的慘況,更呼應了1945年2月,麥克阿瑟將軍終於收復菲律賓的戰績。這種安排簡單卻又有效地把觀眾從調性哀傷的電影主題,再度喚至滿懷希望的未來。

電影裡的主人翁由Robert Montgomery和約翰偉恩主演,和約翰偉恩一貫的角色類型差不多,故事裡約翰偉恩飾演較為衝動熱血的軍官,對他而言同袍、尊嚴、勇氣遠比上級給予的命令來得重要;而Robert Montgomery相較之下較為冷靜,屬於會多方思量、不會刻意硬碰硬的指揮官。此外,這部電影由於安插了麥克阿瑟將軍的現身,使得象徵意義遠大於故事本身。電影裡,導演雖未指名道姓,但從旁人呼喚「將軍」,以及演員的打扮(特別是那副顯眼的雷朋墨鏡)、眷屬年齡來看,Robert Montgomery和約翰偉恩一行人進行的秘密任務,正是護送的麥克阿瑟將軍一家。
米高梅原本打著愛國電影、振奮士氣的企圖,找來約翰福特拍攝《菲律賓浴血戰》,但好巧不巧,電影製作到一半時原子彈投就投到長崎和廣島了,過沒多久日本就宣告投降,加上電影裡對麥克阿瑟將軍非指名道姓的「隱喻」,使得《菲律賓浴血戰》的立場變得尷尬。

因為拍攝美軍失守菲律賓、加上麥克阿瑟將軍「I shall return」的慷慨宣言,當戰爭打得正熱時應有振奮士氣的效果;但當戰爭已經結束,一切被一一掀出來探討追究時,包含當時的戰爭電影裡所有的一切都會被世人拿出來檢視,特別是影片裡有護送麥克阿瑟一家離開菲律賓Clark基地的情節,反而使這部原本拍來振奮士氣的電影顯得諷刺(註:失守菲律賓可說是麥克阿瑟軍旅生涯的首次失敗,因此棄守Clark基地成為他被世人反覆討論的尷尬點)。

當電影與政治、歷史碰觸時,不可免俗地會被世人反覆討論導演的政治角度,因此《菲律賓浴血戰》錯失適當的推出時間,使約翰福特一貫的愛國立場變得尷尬。約翰 福特甚至宣稱自己是被逼著拍這部電影的,實際上他根本不愛這部電影、甚至沒看過電影成品。儘管如此,《菲律賓浴血戰》還是成為當年全美票房Top 20之一,也因此片得到以影評起家的英國新浪潮導演林賽安德遜(Lindsay Anderson)的支持。林賽安德遜的風格偏重瑣碎細緻,和約翰福特的俐落的簡明風格恰為互補,兩人成為好友,至Lindsay Anderson晚年還以他犀利的文筆寫了一本【About John Ford】,剖析約翰福特的一生。

(撰文:mimibao)

影片片段:


Wednesday, May 13, 2009

翡翠谷



翡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約翰 福特(John Ford)
1941|B&W|USA|11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16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42年,奧斯卡最佳導演
★194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1942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1942年,奧斯卡最佳攝影
★1942年,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
★1941年,紐約影評人協會獎之最佳導演獎


雖然片名是《翡翠谷》,但這部電影關注的明顯是人而非景物。像費里尼的《阿瑪珂德 》一樣,《翡翠谷》試圖保存並重現一段美麗但難再續的生活記憶。

本片由Richard Llewellyn寫的同名小說改編,描繪一個在威爾斯小鎮以挖煤礦為生的Morgan一家人和其他鎮民曾經安居樂業,但在受工業化影響之後工資調降,人們的處事態度迅速轉變,小鎮也不再純樸寧靜。電影以Huw Morgan預備離開家鄉開始,倒敘他記憶中的舊日情景,事件一個接一個發生,也許沒有所謂的高潮迭起,不過觀影時似乎可以看到這個煤礦小鎮如何被煤灰漸漸覆蓋,在視線中越來越模糊。

Huw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家中巨變,但也有暖暖的溫情。身為全鎮道德楷模的Gruffydd牧師對Huw有重要的影響力,在Huw生病時鼓勵他,讓他懂得堅強,可惜Gruffydd和Huw的姊姊Angharad未能開花結果的戀情反而成為鎮民嚼舌根的話題。Huw也是家中唯一能到學校受教育的人,來自小鎮、寒酸的他立刻受到老師和同學欺負,使他不得不學習打架以保護自己。生命中總是有那麼多無奈。最後父親過世,支持著整個舊日生活的砥柱猛然塌陷,但那些親友的行為舉止與笑容、鎮民愉快的歌聲將永遠縈繞於心。

對Huw來說,在礦坑中的生活構成他童年的珍貴回憶,他的兄長Ivor和父親卻也都死於礦坑。礦工的生活實際上困苦不堪,這份工作對個人生命和健康都是嚴重的威脅。經過工人抗爭和政府刻意關閉礦場的情況下,如今煤礦只存在老威爾斯人的記憶深處。礦工們曾經承受過的壓迫、長時間工作只換得微薄的工資,也都隨著時間消弭,然而這些礦場主人的貪婪所造成的悲劇是不應該被遺忘的。透過John Ford這部1942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觀眾可以以導演的方式一窺像Huw這樣受過教育最後離開煤礦小鎮的青年,如何看待那悲喜交織的歷史。


(撰文:Debby)

影片片段:


Sunday, May 10, 2009

怒火之花



怒火之花
(The Grapes of Wrath)

約翰 福特(John Ford)
1940|B&W|USA|12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12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4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John Ford)
★194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Jane Darwell)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指定典藏



「嗯,如果你計劃要開車西進
走我走過的高速公路最棒
高高興興開上66號公路吧

它從芝加哥一路蜿蜒到洛杉磯
總里程超過兩千英哩
高高興興開上66號公路吧」
--Nat King Cole 〈Route 66

  已成遺跡的66號公路,承載了無數住在東部或中部的美國人的夢想,一路通到他們幻想中的新天堂—陽光普照的加州,的確有西進發展成功的例子,最知名的就是蓬勃的好萊塢電影工業,不過也有不少人抑鬱而終。本片《怒火之花》拍攝的是經濟大恐慌時期,期望前往加州能遠離貧困卻面臨殘酷事實的家庭。

  Joad一家人面臨風災之後土地欠收,被地主暴力趕出家園的困境,一張來自加州、提供800個採收水果工作機會的傳單燃起了他們的希望,忍受離鄉的痛苦,剛假釋出獄的殺人犯兒子Tom開著一台破舊貨車載著全家人上路。爺爺倔強不願意離開家園,由家人半哄騙半強迫抬上車,後來死於中風,是第一個在旅途中犧牲的角色。即使路上有人告訴他們加州並非想像中的美好,他們也只能繼續前進,因為再無退路。原本人口興旺的一家隨著情況越來越惡劣,有人過世有人離開,目睹的兩座農莊一處以武力驅逐工人,一處受警方管制並壓低工資以容納湧進的人們,都如此的不堪入目。在與資方的一場衝突之中Tom因友人Casey的死而殺了人,臉上被劃了一道傷痕使他成為顯眼的逃犯,一家人匆匆離開第二座農莊,終於到達人性化管理的第三個社區。在一連串事件後,Tom逐漸明白自己的使命,不再當牧師、在革命中犧牲的Casey一席話「人並沒有自己的靈魂,而是巨大靈魂的一部份」深深影響了他,他矢志要和所有受欺壓的人們聯合起來反抗。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極為生動,Tom從浪蕩子漸漸成熟變成革命志士、Casey無法再為信仰獻身,終於在工潮中發現自己真正認同的信念、孩子們天真頑皮、女兒Rosasharn美麗而孱弱,都讓人無法移開視線。最令人心疼的角色是母親,作為全家精神支柱,她努力維持家人和睦,照顧祖父母、兒童和有孕在身又面對丈夫離去的女兒,在路上遇到臨檢時,為了順利通過州界而隱瞞祖母已逝的事實,後來又得送別求去的Tom,滿臉滄桑的她最後說,身為人,就得堅強的活下去。鏡頭拍出蒼涼大地和其上人們之間的親密感,以演員臉上表情的細微變化表現他們在困厄之中的態度。

  本片改編自普立茲獎和諾貝爾獎得主John Steinbeck的小說《憤怒的葡萄》,是John Ford導演除了西部片之外,備受肯定的另一類型作品。電影前半部大致上和原著相同,後半部則改編幅度較大,Joad一家人在結尾的生活情況要比原著當中好許多,引發爭議的結局也予以刪去,也許和John Ford本人較趨保守的政治立場和市場考量有關。然而本片隱涉的左派思潮,特別是關於工人起義的部分,還是為當時體制堅實的美國社會帶來不小的衝擊。


(撰文:Debby)

影片片段:


Tuesday, May 5, 2009

青年林肯



青年林肯
(Young Mr. Lincoln)

約翰 福特(John Ford)
1939|B&W|USA|10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9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要使我们這個國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永生,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在1863年11月19日,發表的蓋茲堡演說的最後一句話這麼說,而這句話成為現在民主政府的定義之一。這位高挑、聰明又仁慈的總統解放了黑奴,讓美國成為自由之邦。而導演約翰福特,在題材是這位偉大的總統時,他會怎麼拍?

這部電影,一開頭就以母親的口吻訴說著:「不知道我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那是一種極為動人、安靜的方式,母親那種無邊無際的愛,是觀眾立刻能夠可以感受到的。甚至可以說,整部電影也是用愛來貫穿的。村莊裡樸實的人,一家人緊密的愛,還有在人群中顯得不平凡的林肯,都被導演細膩的呈現。年輕的林肯聰明並有群眾魅力,高挑的他也總是輕易能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而約翰福特在這部片,要說的不是他的總統頭銜,而是在當上總統前年輕的林肯形貌,他的人格、他的人性、他的生活、他的愛。

另外,除了風度翩翩的林肯,這部片我十分喜愛的一個特點,是約翰福特把片中的女人拍的非常美麗。在河邊清秀美麗的安,即使出現的時間短暫,但她那樣子提著籃子在水邊這麼一站、一笑,就把觀眾的心給擄走了。另外,無論是溫婉的鄉村少婦受到欺侮時,那焦急慌亂又帶點委屈的姿態,或是調皮的鄉村少女牽著愛人的手笑著跑步,乃至於母親那盈滿淚水的眼眶,哭著說「I can’t.」這些女人的畫面都是非常直接,非常美麗,並且不做作的。看到畫面上的這些女人,教人好生憐愛。

(撰文:光利)

影片片段:


Sunday, May 3, 2009

驛馬車



驛馬車
(Stagecoach)

約翰 福特(John Ford)
1939|B&W|USA|9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5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一、淺談西部片的發展
西部電影(Western)和公路電影一樣,都是屬於源自美國的電影文化。但是任何國家都可以拍出屬於自己的公路電影,唯有西部片,是其它文化的電影所無法擁有的獨特藝術。

當年許多清教徒隨著五月花號來到美國東岸,在美國原住民的協助下順利拓展家園,因此美國有了感恩節。但同時也因為這群白種外來移民帶著自認高尚的歐洲文化,因此將原住民視為次等的、野蠻的。當這群移民的勢力壯闊後,和原住民之間的衝突就日益壯大,後來,東部人為了要拓展西方的疆土而來到美國西岸後,東部文化代表了美國人的人文精神、西部則成了美國人堅忍不拔的精神象徵,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日後電影創作的主題。

在西部電影裡,特別是40年代以前、最早期的,如:約翰福特的西部片。這些電影裡通常都描述男主角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與他的同伴排除萬難、剷除奸險,最後獲得勝利。從某方面來看,這種設定和30年代末期開始興起的東方武俠片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受到歷史文化以及白人優越的影響,在傳統的西部電影裡,如果有群戰的畫面,反派角色十之八九都是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

此外,在西部電影裡,女性則是家庭、穩定、和平的象徵,甚至有時候是被物化的,因此在西部片裡,女性屬於被動的角色。除此之外,西部片裡通常還會有代表邪惡資本主義的角色(這類角色通常是中年的、白髮的白種男性扮演)、忠厚老實的擁護者(這類角色通常憨厚得很『蠢』,甚至帶點丑角的味道)、以及一個警長。在這些角色的構築下,西部片豎立了濃厚的個人主義以及英雄主義,甚至還完成了勇者無敵、智者無懼的英雄神話。這種設定不但是傳統西部片一貫的基調,還影響了後來好萊塢的警匪片、英雄電影。

由於30年代末期有聲電影的普遍和彩色電影的出現,使得西部電影的光芒漸漸被歌舞片取代,雖然二戰過後有復甦的跡象,但因為後來越戰的開打、人權意識與反種族歧視的興起,使得傳統西部電影的內容──特別是醜化原住民、壓抑女性角色的劇情──備受人權分子抨擊,使得西部電影再度沒落。受到這些因素影響,使西部片後期面臨轉型的必要性。60年帶來自義大利的賽吉歐里昂(Sergio Leone)連續推出了義大利式西部片「鏢客三部曲(無名英雄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這三部成功豎立了克林伊斯威特的西部英雄形象);捧紅保羅紐曼和勞勃瑞福的《虎豹小霸王》;或是90年代克林伊斯威特自導自演的《殺無赦》,都是屬於反傳統的西部片。這些電影不再有著邪惡的印第安人、白人至上的情節,資本主義的嘲諷和女性角色的定位也和以往不同,英雄不再刀槍不入。加上《虎豹小霸王》的兩位主角到處搶銀行、以及《黃昏三鏢客》的男主角金毛和小混混圖科為了南方政府金幣而私下結盟,都象徵了傳統西部片英雄優越和道德束縛,在此時被徹底解放。

二、約翰福特的《驛馬車》
雖然賽吉歐里昂在60年代成功掀起一股義大利式西部片風潮,不但後人拍了不少對他致敬的電影,甚至還深深影響了後期的警匪片、動作片,但若要談論西部電影的發展基石,還是要回歸西部片之王──約翰福特(John Ford)。

約翰福特一生得過4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拍過140部電影,除了紀錄片和戰爭片外,他最被視為經典的則是西部片:《驛馬車(Stagecoach,1939)》、《俠骨柔情(My Darling Clementine, 1946)》、《搜索者(The Searchers, 1956)》和《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1962)》。其中《驛馬車》和《搜索者》更被視為西部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驛馬車》取材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脂肪球(Boule de suif,又譯:羊脂球)》,把莫泊桑筆下的普法戰爭改在美國內戰後、開發中的西部荒野。電影裡,不同階層的人因緣際會搭乘在同一輛驛馬車裡,旅客裡有賭徒性格的法官之子、警長、軍官的妻子、總是喝得醉醺醺的醫生、逃亡的銀行家、銷售員、妓女,以及逃獄者。路程中為了躲過阿帕拉契族的追殺,這些不同階層的人不得不齊心協力。

《驛馬車》裡,約翰福特就利用這種不同階層人群的交往與摩擦,提出他對人性的看法。故事安排大家在第一個驛站裡同桌吃飯,除了逃獄的男主角、酒販和醫生外,沒有人願意和妓女坐在一起。而當他們出發前,鎮上的「道德法治婦女組織」甚至還用「那東西」來形容因家破人亡不得不流落風塵的女子。此外,當大家因軍官之妻生產而被困在第二的驛站時,銀行家不顧產婦的身體,堅決對大家提出趕路的要求,此時能夠發言提出反對聲音的就只有男性,女性只能被趕到廚房替大家煮咖啡。

另外,在白人的眼中,他們認為印第安人是野蠻而不和群的,因此開頭就演出夏葉族寧願賣情報給白人軍隊,也不願和阿帕拉契族友好;以及驛站老闆為了避免受到阿帕拉契族的騷擾,刻意娶了一位阿帕拉契妻子來保障自己的安危。但即便這位阿帕拉契族的女子成了自己的妻子,驛站老闆依舊任由其它白人稱自己的妻子為野蠻人。當他的妻子偷了東西逃走後,這位驛站老闆痛苦的不是妻子的背叛,而是抱怨妻子偷走了他那匹任勞任怨、挨鞭子也不哼一聲的愛馬,因為在這群男人眼中,女性是物化的,妻子跑了再娶就行了,這點在《搜索者》中表達地更直接,其中一位男配角只用一頂帽子就換來了一位原住民女性。

約翰福特故意利用社會的傳統階級意識,來反映在極端狀況下時的人性反差,他甚至安排大家來個「民主」投票,來決定是否要繼續這趟危險的旅程。此時,人性的懦弱、女性的堅強、紳士的風骨、酒鬼的振作與資本家的惡劣就再度被挑起,成為電影裡反覆咀嚼的韻味。

在逃難的過程中,軍官妻子生了一個小女嬰,象徵了西部精神的生生不息。而電影裡醫生暗諷法官之子對著別人的背後放槍,以及片尾壞人故意在暗夜挑選散彈槍和男主角決鬥等場景,說明了傳統西部片「無論如何絕不可以暗箭傷人」的道德束縛。這種西部電影獨有的強烈的道德感,一直到60年代才被賽吉歐李昂等後輩打破。
白人的優越感、資本主義的惡劣、男性主義、女性的被動、原住民的野蠻與不可信任、對英雄的期許,這些劇情或許設定傳統,但卻真實地反映出西部時代,或者美國二戰前後對於女性弱勢、原住民等少數族群的歧視、對英雄主義的渴望,以及對於資本家的批判。

故事結尾,約翰偉恩最終靠著神準槍法報得滅門之仇,毫不在意妓女的過去,在警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一起駕車前往邊境外的牧場共結連理。這種「世外桃源」的設定,完全符合了當初美國拓荒者懷抱著夢想與希望的心情。

約翰福特的《驛馬車》當年獲得奧斯卡7項提名,但因恰逢史上數一數二的巨作《亂世佳人》打擂台,因此只獲得「最加電影配樂」和「最佳男配角」兩個獎項。此片還捧紅了約翰偉恩,爾後二人共有21次合作,其中《搜索者》更被公認為約翰偉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從約翰福特的導演風格裡,不難看出他是位相當誠心且傳統的美國愛國者,他不但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時更被封為美國海軍預備役少將,和詹姆斯史都華為好萊塢「惟二」的兩位將軍。

從導演的作品類型和經歷,我們也不意外約翰福特是位共和黨員,與他多次合作過的演員裡,除了亨利方達屬於民主黨外,約翰偉恩和詹姆斯史都華等人都是共和黨員。事實上,不少好萊塢明星──特別是英雄類型片或動作類型出身的演員──都是共和黨員,如:克林伊斯威特和阿諾史瓦辛格,早期演了許多聖經舊約裡救世主類型角色的卻爾登希斯頓不但是共和黨中的極右派,還是美國步槍協會的主席。這或許可以說明,愛國、槍枝、英雄正好是某一部分的美國精神代表,也因此才能造就如西部片這樣獨特類型的美國電影文化。

(撰文:mimibao)

影片片段:


Thursday, April 30, 2009

約翰福特影展



約翰福特 影展
John Ford Festival



電影開始時,銀幕上是一個身穿風衣的背影,走在熱鬧的市集人群中,鏡頭也亦步亦趨。我轉頭對朋友說,「這人一定是主角。」「為什麼?」她問。

「因為電影一直不讓我們看到他的臉。畫面上這麼多人,只有這個角色被這樣處理,目的是製造神秘感,引起我們最大的好奇心與注意力。所以他一定是主角。」

不一會兒電影開始在人群與背影之間交互剪接。「那個白衣男子一定也是主角之一,」我看著他的黑眼黑髮與紅色嘴唇。「電影用幾個對比強烈的顏色,把他的外型從人群中勾勒出來,並且不只一次,給他超過一秒鐘以上的時間有意無意地面向鏡頭,讓我們能辨識出他的東方人五官。如果他不是主角的話,電影在這裡就浪費太多注意力了。」

「妳看,現在出現的這個人也是主角之一。一部電影有三位主角已經很多了,所以不會再有新的主角出現了。」

「為什麼最後一個人也是主角?」她問。

「因為她是女的。」

這是發生在朋友家客廳的一段真實對話。如果我們嘴巴不是那樣壞,也不要在電影院這類敏感場合煞人風景,上面這段對話倒是清楚說明,電影在嘗試敘述一個故事時,所可能援引的觀眾反應與敘事原則。

一般而言,如果故事可以透過角色的對話、行動、困惑與成長而展開,有幾種手法能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這些角色身上。

電影可以透過視覺與聽覺的對比,透過反覆強調,透過這些角色異於旁人的行動來正面描繪;電影也可能刻意隱藏這些角色的活動與動機,製造神秘感,來反面刻劃。再有一個方法,就是運用明星和女性形象。

一旦有了成功的角色,故事往往也就水到渠成。而就像「從爪痕即可辨識一頭猛獅」,有時候看電影如何著手一個故事,就能看出大師的手筆。

要綜論約翰.福特的電影無疑是件難事。但也許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得出一點味道。

固然,在福特為數眾多的作品裡不乏像亨利.方達、約翰.韋恩這些「帥到不可能不是主角」的明星演員,一般而言,他塑造角色的手法是要比尋常導演來得細緻深刻許多。

他不常用誇張的攝影角度,也不用刻意操弄剪接,而偏好稍有距離的、緩慢的、單純的畫面、含蓄的對話細節、眼神與動作。

他的主角們充份地溶入背景,又不失其形貌。往往,只是平穩地鋪陳故事背景,隨情節推進,他就可以讓角色自然而然地從場景中浮現出來。

有時候,他放著故事逕自跑個二十分鐘,再讓主角出場。有時候,他任由角色的生命隨波逐流,直到某個關鍵的時刻,才突然拔地而起。正因為這些角色是浸潤在如此具體可感的處境中,她們具有難以言喻的紮實厚度,而非只是抽象戲劇功能的化身。

或許可以這麼說:在福特的電影裡,我們先看到處境,然後才是其中的人。是這樣寫實生命的況味感動了我們。

(撰文:吳柏旻)




2009.5月播映場次:

5/05 (二)
驛馬車 Stagecoach-- (1939) 96min

5/09 (六)
青年林肯 Young Mr. Lincoln -- (1939) 100min

5/12 (二)
怒火之花 The Grapes of Wrath -- (1940) 128min

5/16 (六)
翡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 (1941) 118min

5/19 (二)
菲律賓浴血戰 They Were Expendable -- (1945) 135min

5/23 (六)
俠骨柔情 My Darling Clementine -- (1946) 97min

5/26 (二)
要塞風雲 Fort Apache -- (1948) 125min

5/30 (六)
雙虎屠龍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 (1962) 123min

2009.6月播映場次:

6/02 (二)
一將功成萬骨枯 Rio Grande-- (1950) 105min

6/06 (六)
原野神駒 Wagon Master-- (1950) 86min

6/09 (二)
蓬門今始為君開 The Quiet Man-- (1952) 129min

6/13 (六)
光榮何價 What Price Glory-- (1952) 111min

6/16 (二)
騎兵隊 The Horse Soldiers-- (1959) 115min

6/20 (六)
虎帳狼煙 Drums Along the Mohawk-- (1939) 104min

6/23 (二)
珊島樂園 Donovan’s Reef-- (1963) 109min

6/27 (六)
驛馬車 Stagecoach (重映)-- (1939) 96min

6/30 (二)
搜索者 The Searchers-- (1956) 119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 辦: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抵用卷,以公益活動單次入校二十元計。

金融海嘯影談會

金融海嘯影談會

時間:5/2(六) 14:00
主講:鄭有傑 Cheng Yu-Chieh (電影《陽陽》、《一年之初》導演)
地點: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77年出生於台南市。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曾經擔任電影短片及MV導演、助導、場記、演員及攝影助理。鄭有傑從小就對電影極感興趣,大一時便開始和朋友以V8攝影機隨興創作,不久後接觸到戲劇和表演藝術,主演了多部的學生電影並開始嘗試自己創作劇本。大三時以DV形式完成第一部個人短片作品《私顏》,後來在製片岡本誠一和導演葉斯光的協助之下,再以一年半時間用16mm底片重新拍攝完成本片,並受邀參加2000年金馬國際觀摩影展之短片動畫單元,2002年獲得台北電影節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評審團特別獎,2001年完成的16mm電影作品《石碇的夏天》也獲得了多個獎項。2003年完成『一年之初』電影劇本,獲選為新聞局92年度優良劇本徵選之最佳劇本。2005年退伍後,於林書宇導演之《海巡尖兵》中演出,一直到2006年才完成了個人的首部35mm劇情長片《一年之初》,同時獲得不少佳評。年紀輕輕的他,資歷不深但其成熟的拍片手法,是目前國片導演中極被看好的一位。

引用來源:台灣電影筆記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337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4/7-5/2,每星期二、四、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 辦: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抵用卷,以公益活動單次入校二十元計。


當幸福來敲門



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蓋布瑞 穆契諾(Gabriele Muccino)
2006|Color|USA|117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你玩過魔術方塊嗎?在參考高手分享的秘笈前,
先試著重新排列那些五顏六色方塊的過程十分有趣,但也折煞人的耐心。

不過為了餬口而必須做出的努力就不見得如此五彩繽紛又迷人了。

Chris是個有妻子和稚兒的男人,由於他投資的骨質密度掃描機銷售失利,讓他無法維持家計,妻子選擇離他而去,兒子只能就讀三流的托兒所,旁邊牆壁上塗鴉的字"Happyness"還是"Happiness"的誤拼,是本片片名的由來。在絕望之際,Chris看到證券經紀公司招募無薪實習生的機會,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從20人當中脫穎而出。即使他厄運連連,和兒子不但被趕出公寓,銀行存款又因欠稅的關係全數充公,導致他和兒子必須睡在教堂庇護所、地鐵、甚至公共廁所,但他還是努力在兒子面前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並專注堅持朝著想要的目標前進。

也許有人會認為本片對幸福的定義--得到一份穩定並高薪的工作--顯得庸俗,不過對苦苦求生的人來說,得到溫飽是基本需求,也是能夠踏上追求幸福之路的重要通行證。Chris在片中一直不停地跑,奮力銷售儀器,趕上一個個必要時刻,在舊金山迭盪起伏的街道間為生計奔走,隨著Chris在追趕中踏出的每一個步伐,觀眾的心也隨之震盪,無法不為所動。

《當幸福來敲門》是由美國知名股票經紀人Chris Gardner的自傳改編,描寫他如何從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轉變為企業家,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正經歷一次經濟泡沫化,Chris因而必須在一片愁雲慘霧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他手邊的器材成了時光機,曾經讓他和兒子能暫時脫離現狀描繪美夢,街友堅持能透過它回到更美好的60年代,人人渴望幸福,但幸福只能在當下發掘,Chris也竭盡所能,面對成功人士時不卑不亢。因為是真人真事改編,飾演Chris和兒子的Will Smith和Jaden Smith實際上也的確是父子,觀賞時覺得劇情格外貼近現實。作為此次「金融海嘯影展」拍攝年代距現今最近的電影,對抗橫逆以及一個父親為保護孩子無底限的付出,是歷久彌新的題材,現在觀賞一樣令人動容。

(撰文:中嬿)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