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9, 2008
紐約之王
紐約之王
(A King in New York)
卓別林 (Charlies Chaplin)
1957|B&W|USA|11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12/30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撰文:吳柏旻)
影片片段: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舞台春秋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巴黎婦人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城市之光
Sunday, December 14, 2008
朝聖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馬戲團
Sunday, December 7, 2008
大兵日記、狗的生涯
大兵日記、狗的生涯
(Shoulder Arms/A Dog's Life)
卓別林 (Charles Chaplin)
1918|B&W|USA|46min
1918|B&W|USA|4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12/09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小時候比多數同輩的孩子提早接觸英文,才小學二年級 --- 現在當然不算多早了。做么兒的好處是,爸媽在姐姐身上培養了什麼才藝,少不了小的一份。我就這樣跟著一整班的哥哥姐姐們學了幾年英文。
那時候上的英文課還不是學校老師開的,教教會話和 KK 音標。我爸媽不曉得哪兒打聽到一對夫婦,美國先生台灣太太,在自己家裡開了一班二十來個學生的班級。教法也不循此地學校的規矩。那兩年英文課裡,我們用插畫卡片學單字,唸了好幾本 Dr。Seuss 的圖畫書,聽 Beatles,看 Pink Floyd 的 The Wall(還有 Beatles 的 Yellow Submarine),還有看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與「馬戲團」。幾件事都對我影響深遠。
後來有回在路上看到卓別林的錄影帶,就拚命央求大人們買給我。那次買到的片子,就是「大兵日記」和「朝聖」。小時候看電影也就是看熱鬧的,只記得片子裡卓別林紮綁腿穿軍服配上他的招牌走路姿勢,還看到大家都泡在水裡睡覺,覺得非常好笑。
關於電影類型
1918 年推出的「狗的生涯」與「大兵日記」,是卓別林加入第一國家(First National)電影公司的頭兩部作品。才大約一年前,卓別林在共通電影公司推出了最後一部短片「越獄」,完成合約,又以前所未見的高薪被第一國家公司聘請過去。
換了新東家之後,頭兩部作品長度都在四十分鐘左右,是之前的兩倍,製作時間也增加不少。
兩部作品的故事還有種相似的感覺,都在描述位處於邊緣的小人物如何變成英雄。兩個故事都關於夢想 -- 一個故事裡的夢想實現了,另一個的則沒有。卓別林似乎在回顧「輕鬆街」和「移民」這些作品用過的情節,試著開發新的可能。
新的可能是顯而易見的。卓別林在第一國家公司之後主要的作品都有兩段以上情節;加深了角色刻劃,我們對流浪漢產生的認同感也不再只是因為電影給了這角色較多的篇幅,或是他的動作比其它人更生動特別這樣抽象的因素,而是來自對他的處境有愈來愈具體的瞭解。
以角色的深化與成長做為推動敘事的主要力量,這就是劇情片的情節構成原則。我們看到的,事實上是二零年代好萊塢的顯著發展之一,也就是類型片的掘起。喜劇、西部片、黑幫片、恐怖片這些過去屬於次要類型的題材,從二零年代起積極地投入製作劇情長片。劇情片的故事因此不再受限於文學改編、戲劇改編、史詩,或是少數的原著劇本,而能夠與當下特殊的社會情境有較緊密的關聯。類型片也因此加深了內涵與影響力。
日後的表現主義電影,還有法國新浪潮這些電影運動,也都是從類型片的格式裡,找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與能量。某個角度來看,是重新踏過前人留下的道路,卻踏出了不同的風景。
故事還沒講完
回到二零年代。卓別林大概不會是帶領這股類型片風潮的人,儘管當時在他影壇與媒體版面都已經是動見觀瞻。不過這段歷史發展畢竟有其背後的成因。國際電影市場的急速擴張(大部份被戰爭期間掘起的好萊塢所佔據),導致對劇本與題材的大量需求,是主要動力。
不過我們可以知道卓別林非常早就開始往這個方向前進。外在的原因是,我們幾乎肯定他比當時所有的電影工作者都享有更多的自由。與共通電影公司簽訂的合約給了他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年薪(一年六萬七千美元),外加一筆高額簽約金。而第一國家公司所承諾的,則不僅是數字本身就已是新聞的薪資額度,並且還有創作上專屬的資源與自由度。於是卓別林可以在沒有(有形的)時間資源壓力之下全力實現他的想法。
但內心戲才是關鍵。我們得沿著卓別林的生平,往前往後再追溯一點,才能看到他這個想法的成型經過。另一方面,電影公司的「創作自由」是有界限的,而且通常就在不遠處。卓別林與第一國家公司的合約結束並不順利,最後他有點迫不及待地投奔到了下一個公司,也就是此後他一直待著的聯美影業(United Artists)。而這些則是後話了.
(撰文:吳柏旻)
影片片段:
Tuesday, December 2, 200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