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9, 2009

金融海嘯影展





浮沈生靈,於金融海嘯
Surviving Souls, in the Financial Hurricane

清大藝術中心2009年春季主題電影展








從去年三月到九月,象徵美國資本主義的五大投資銀行紛紛遭逢巨變。這些曾經讓華爾街成為全球經濟動能來源的金融高塔倒下了,激起了所謂的金融海嘯,驚濤巨浪幾乎沖垮了各國的金融市場,氾濫的債務如洪水橫流,生產衰退使就業沈淪漩渦。你我能做什麼呢?這應該是看電影的時候。

  當上個世紀(1929)發生經濟大蕭條的時候,將近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平均每週進戲院看一場電影。當時剛剛進入有聲電影時代的好萊塢,藉著現代工業的片場制度,大量製造各式各樣具備聲光效果的影片。也許是為了消磨失業空閒的時間,或者是為了麻醉生活上面對的不安,浮沈在動盪苦海中的人從電影裡找到了一點生活的慰藉。

不過,現實人生終究要成為電影創作者的靈感與使命。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說深刻描繪出大蕭條時顛沛流離的美國家庭,一年之後約翰福特(John Ford)就改編拍出了「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1940)。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不少電影作品呈現了經濟困頓下的人生變化,以及剖析經濟問題的社會批判。雖然這些電影未必能夠幫助解決社會經濟或者個人生活的問題,也未必能夠解釋景氣變化的因果,不過我們希望觀眾能夠看到電影藝術作品在貼近現實的主題上對生命的關切。


如果經濟景氣帶來的恐慌如洪水猛獸,那麼能讓生命在浪濤中不被吞噬的力量就是人與人的情感扶持。人性在打擊中接受考驗,也從奮鬥中展現光輝。在「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 1948)裡,父親喪失僅存的生活工具之後,還必須面對年幼小孩的期待,那份生命的勇氣是刻骨銘心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在「岸上風雲」裡被擊倒後能夠站起來的力量,來自於對兄弟的情義。「搶錢大作戰」(Boiler Room)中,名校高材生的迷失與救贖都是為了從嚴厲的父親那兒得到一份肯定。


這些電影裡也建構出不少代表著災難核心黑暗力量的人物。「華爾街」(Wall Street, 1987)裡的企業大亨Gordon Gecko對著股東大會上的眾人說:「貪心是好的」,「搶錢一族」(Glengarry Glen Ross, 1992)裡金牌營業員對著野心勃勃的年輕人說:「這一行的ABC就是一定要成交」(ABC stands for Always Be Closing),都成為另一種經典的文化象徵。而我們絲毫不能否認,驅使他們所作所為的也是人的本性。


  「經濟」還不曾被歸類在「類型電影」中,我們盡力選了切合這個主題的十二部影片,讓清大藝術中心的電影系列再做一次大膽的嘗試。透過反映出現實與人性的刻畫,這些電影不僅僅是娛樂,還會是一項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中檢視每個人生命價值的功課。

(撰文:劉瑞華)






開幕講座

時間:4/7(二) 19:30
主講:劉瑞華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經濟系副教授)
地點: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影 談 會

時間:5/2(六) 14:00
主講:鄭有傑 (電影《陽陽》、《一年之初》導演)
地點: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2009.4月播映場次:

4/07 (二)
華爾街 Wall Street -- 1987, Oliver Stone

4/09 (四)
怒火之花 The Grapes of Wrath -- 1940, John Ford

4/11 (六)
風雲人物 It’s a Wonderful Life -- 1946, Frank Capra

4/14 (二)
單車失竊記 The Bicycle Thief -- 1948, Vittorio De Sica

4/16 (四) ※此場次地點改至遠距教室
岸上風雲 On the Waterfront -- 1954, Elia Kazan

4/18 (六)
懶夫睡漢 The Bad Sleep Well -- 1960, Kurosawa Akira

4/21 (二)
鍚人 Tin Man -- 1987, Barry Levinson

4/23 (四)
大亨遊戲 Glengarry Glen Ross -- 1922, James Foley

4/25 (六)
征服錢海 The Big Kahuna -- 1999, John Swanbeck

4/28 (二)
搶錢大作戰 Boiler Room -- 2000, Ben Younger

4/30 (四)
錢線對戰 The Bank -- 2001, Robert Connolly

5/02 (六)
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2006, Gabriele Muccino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4/7-5/2,每星期二、四、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 辦: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抵用卷,以公益活動單次入校二十元計。




Saturday, March 28, 2009

最後地下鐵



最後地下鐵
(Le Dernier métro/ The Last Metro)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80|Color|France|131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31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還記得,日本人剛來台灣的首幾年,他們給台灣人兩年的時間離開,不想成為大日本帝國皇民的人可以趁此機會回到清帝國的懷抱,這樣的政令替日本統治者留下了寬厚仁慈的印象,相反的,留下的也就似乎沒甚麼好抱怨的,不過如此對歷史的解讀,只有在像當今未能夠親臨那時代的我們才會提出的偽問題:既然有機會,怎麼不走?就像七○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大量一波的移民潮,謔稱「牙膏主義」,紛紛飛往美國,這個問題反倒被問得不多,當時經歷那一代的人民至今仍舊活著,他們為什麼不(能/想)走的原因心知肚明;直到如今,抵制官員、民意代表擁有綠卡的聲浪更是毫無疑議地檢視、勘驗,儼然成為全台官民上下南北一致的對內「政治正確」(我毫不避諱的坦誠自己亦同意此立場),雖然這其中可能包含著複雜的政治權力鬥爭,從電影(《海角》)到棒球(經典賽)甚至到郭灌英(那魂蛋!),「台灣共同體」的形成已然擁有了某種「歷史主題」(林濁水語)式的必然與雛形,我們開始思考「我們應該是或擁有甚麼?」,而不是鎮日焦慮「我們如何離開?」;若回到日治初期,或許可以試著問:兩年到底可以幹嘛?如果這時間對他們而言根本毫無意義,那麼緊接著追問的是,那些普遍無能力離開的人民「糾~竟」過著何種生活?就如同1968年「布拉格之春」後,那無能離開捷克的人民,如何一邊與強大的極權魁儡政府對抗,一邊討生活,所謂的知識份子、藝術家如何在言論自由受監視與箝制的環境中出版地下音樂與文學作品;相對的此片名亦像是一個開始:「最後一班地下鐵,之後?」

整片以舞臺為中心,幅射出各自獨立與層次的樣貌,表面上的搬演與實際演員之間的相處像是一個對反,而演員、戲劇的排練與審查人員之間又像是一個對反,整個地面生活與劇作家的「地下」又是另一個對反,彼此之間像是隔絕、隱藏,卻又在人與人間留了一道互通聲息的縫隙(如可接收表演廳聲音的孔洞),楚浮像是時時要將我們引入當下生活的恐怖氛圍,卻又不斷的以戲劇的舞台形式提醒這道疏離界線的存在,我們僅能夠過收音機播放的反猶太宣示、幾幕擔任劇目演出的男主角與神秘友人接觸的場景、秘密警察搜尋地窖的時刻,來知悉這時代的不尋常(那個滑稽的肥胖審查員根本達不到此效果),相對的,一旦我們放鬆的將自己陷入劇中情愛糾葛的男女、女女關係時,他又適時告知我們:佔領區的存在、戰爭的存在。最後更是嘲諷地藉由槍戰的「戲劇」化展示戰爭本身的荒謬性,劇作家本身亦身在其中,指導著整齣劇目的走向,現實社會現是另一個更巨大的「舞台」,我們身在其中,讀著自我幻想的劇本,扮演面對周遭朋友、父母、社會、國家、時代的各種角色,以及自己,最後,我們把劇中每一年齡層的角色都演過一遍,直到我們相信這齣戲有多麼真實,同時又如此虛假。

(撰文:冠文)


影片片段:



Tuesday, March 24, 2009

鄰家女



鄰家女
(La Femme d'à côté / The Woman Next Door)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81|Color|France|10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28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La Femme d'à côté / The Woman Next Door

She must seem to archaic to them.So obsolete,so foreign.She spent first half of life feeling less and less like an immigrant,and now she's spending second half feeling more and more like one.A refugee from land of middle age,stranded in the country of young. 
By Atwood, Margaret The Robber Bbride

她覺得她擱淺了,在以年齡劃分的國度。他她也擱淺了,在重新相逢的時候,在楚浮的電影裡……


故事由祖太太擔任說書的角色,開始倒敘。 

一切,從兩間房子開始……

原先,貝納一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沒想到幸福快樂的日子,就在隔壁搬來新鄰居後,有所改變。住到鄰家的女人瑪蒂,居然是貝納先生七年前愛得瘋狂的情人。一開始,貝納還能忍住前情人時不時的撩撥,後來還是無法壓抑熱情,進而天雷勾動地火,兩人開始背著自己的另一半,在酒店的十八號房偷情。細微勾勒著人與人互動關係的轉變,正在楚浮的強項。

楚浮總是不相信人性,對於人性充滿著不安,從而懷疑真愛的存在,他將此議題加諸於電影寫實拍法,沒有過多的拍攝花腔,使得人性的矛盾愈加顯而易見;楚浮並不突顯「背德」等社會層次問題,他在意的是人在愛中的猶豫與流浪。楚浮對於愛情的無法信任,顯示在貝納及瑪蒂的偷歡過程之中。曾深愛彼此的兩人,沒辦法進行心靈層次上的交流,偷情總是建立在身體的性關係上,交歡幾乎成為兩人見面的例行事項。誰都耽溺過去,也誰都無法切割現在的幸福,矛盾的情人,致使他們時常有一方要結束這段不尋常的關係,卻從來沒有同時取得共識。於是,一方放棄,一放追逐,當另一方又放棄,而一方又開始追逐了起來,沒有結果的迴旋使偷情關係,持續著藕斷絲連的聯絡,他們為自己以及彼此製造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旋渦,並且深陷而無法自拔。

兩人背叛和原婚配之間的愛情,原婚配知道後還是選擇深愛自己的另一半,愛一個或許可以愛一個人的全部,卻無法掌控對方的感情,現任的包容卻依舊阻止不了貝納與瑪蒂之間的「致命吸引力」……

(撰文:依璇)


影片片段:



Sunday, March 22, 2009

消逝的愛



消逝的愛
(L' Amour en fuite / Love on the Run)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79|Color|France|94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24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還記得,小王子在各個星球的浪漫旅行嗎?所有的出走,都是為了歸返。終於,小王子發現在遊星B六一二號的玫瑰花,是世間唯一的玫瑰花。安東尼也在楚浮的安東尼系列電影流浪,終於,他也尋獲那世間唯一的……

而,我們呢?


楚浮從《四百擊》開始,二十多年來拍了五部關於安東尼的電影,皆由尚皮耶李奧擔任男主角,《消逝的愛》便是其中一部,如此有連續性的拍攝,除了商業考量外,不難體會出楚浮有意以小故事造就大敘述的企圖,一名男子的愛情故事,在楚浮的處理下,沒有現今好萊塢式(Hollywood,又譯「荷里活」)的浪漫感人,而是以寫實差插意識流,與昔日回憶組成,真實細膩的人生,歷歷在目。

 昔日回憶的部份,由從前楚浮講述安東尼的電影畫面擔綱,舊片段來到現時故事,令人有電影也是連續劇之感,也彷彿電影人物具有生命力地在電影世界,活動。

安東尼,一名多情的男子,離婚,有一子,出版了一本自傳。書裡寫得都是關於自己的愛情故事,然而,裡頭的故事全遭到安東尼的修改,隱喻了情感之中,躲匿虛實的不確定性。電影透過真實生活和故事的交錯,故事為順敘插入倒敘的描述手法展開,安東尼在愛與愛裡之中,迷失。節奏緩緩地描繪安東尼在愛與不愛間的猶疑,天生浪漫的他,耽溺愛,耽溺自由,不拘世俗標準,這樣一名多情浪子,正應合了我們對法國男人的想像。然而,這些過往,卻影響了安東尼的「現在進行式」……

 在現實裡,我們都可能是安東尼,也可能是安東尼的情人,也許在許多的意料之外,誰都在來來回回,而楚浮告訴我們,愛情正在逃跑,於是我們都得賣力追趕。


(撰文:依璇)


影片片段:


Thursday, March 19, 2009

零用錢



零用錢
(L' Argent de poche / Small Change)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76|Color|France|9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21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近年來,「青春」一直是一個熱門的電影題材,青春讓人想到自己曾經在感性與理性間掙扎擺蕩,在義氣與熱血間瀟灑揮霍,更或許是對某些逝而不返的衝動,我們都有所追憶吧。然而,想想人生是不是還有更多「姿態」值得我們去追憶呢?

將青春的徬徨感往前推進,我們是否也關心過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兒童階段呢?那時候,我們「落風」地牙牙學語,總是盡力表達什麼,但在別人眼中卻可能意無所指;我們靠著直覺與世界接觸,搞不懂大哭大笑也是要看場合(直到不斷挨罵,才知道發洩也是要講分寸的);我們有「不擇手段」一定要到手某物的慾望,小奸小惡的事(如找出媽媽的私房錢、預先開冰箱吃完下一餐的零食)對我們來說世界好像是冒險而沒有犯法這回事。

長大後的我們,進入語言的象徵系統,學會用符號生活並與他人建立關係。童年缺乏語言符號的我們,雖然沒有完整的敘述能力,對世界也有很多渾沌、莫名感,但細心的回想,卻能發現留下許多真實無比的「第一次」情感的滋味。那恐怕是再多語言也無法「再現」的眷戀與感受。

還記得自己對世界的第一個印象嘛?是不是記得「曾經」自己的世界怎麼開始的?怎麼被我們印象化,而形成記憶呢?是看見爸爸叫你喊「爸・爸・」的表情?是身邊那台電話機嚇到自己的鈴聲?是看見姊姊穿上的洋裝花紋?是和朋友分享的第一個玩偶?第一次搞清楚左、右邊是什麼?這些印象看似平凡,但想想或許就是我們最初被啟蒙身體感性或理性機制的關鍵。當我們步入知性、理性的生命階段,不斷的充實各種知識、學問、資訊來理解世界,是否曾關心是什麼成為我們踏足這個世界的第一個開關,而自己一路又是怎麼走來?

楚浮以一群教室的男孩,輻射出約學齡前後的兒童生活,如新生嬰兒、剛起步學語、就學的孩子。以他們的眼光,體會並看見他們「看見」、生活的世界。看孩子們如何天真無邊際、無遮口的幻想與交談、看孩子們小聰明的靈活耍詐、看他們有股望遠鏡也滿足不了的好奇心,但也看他們如何不自覺的步入創傷,與漸漸學會隱藏或逆來順受。從心理學的眼光,童年的眾多「初體驗」往往扮演我們一生啟蒙的重要關鍵。往往以各種形式伴我們一生。費里尼曾經在<八又二分之一>中,表現出他童年與教士生活時因女人受罰而終其一生對女人有某種恐懼感;去年上映的<六個童年的大師>也試圖表現出大師們童年遭遇的事情,產生他們可能的精神特徵。他們都以電影的形象化,進行大師們心靈深處的探測。<零用錢>並非楚浮的童年療傷,不過想必他也深諳「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力的巨大與難以察照。因此他更深的關懷是表達這些孩子可能潛在而不予人知的問題,提醒大家切莫讓眾多世間浮華的現實利益,而忘記你我彼此都曾走過的「童年」,犧牲更多孩子的成長。

(撰文:小昱)


影片片段:



Sunday, March 15, 2009

巫山雲



巫山雲
(L' Histoire d'Adèle H. / The Story of Adele H)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75|Color|France|9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17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可愛的黃昏來臨的沁涼薄暮裡
一位似天鵝,另為像鴿子
兩人都美麗,歡笑而溫柔!

             -1842.6雨果


法國現實主義詩人-雨果,曾經以「我的兩千金」為女兒作詩,然而楚浮卻在《巫山雲》中拍出其被比喻成鴿子的阿黛兒生平一段癡心絕對的追戀。

取其真實事件,一八四二年,正值美國南北戰爭開打,阿黛兒為了曾經相愛的青年從英國小島支身到美國異地,但情人早已無意相戀。身懷姐姐溺水夢靨的和加上被拋棄的打擊,阿黛兒精神逐漸耗弱。她帶著詩人獨有般的狂熱,對舊情人苦苦糾纏,最後不免落得悽慘發瘋。

阿黛兒的迷戀讓人感受到激烈的愛給人的瘋狂和無措,在美麗的法國女星Isabelle Adjani詮釋下,楚楚動人有其憐情之處;然而懷著心思的追愛,卻讓人感到相逼的窒息感。或許這樣更接近「愛」的真實模樣,只是阿黛兒的不幸,於她於她的舊情人,都讓人發現近乎執迷的「愛」,不僅無法寬待對方該有的自由,甚至無法克制自己心緒,最終將是折磨掉「愛」的空間。阿黛兒這樣多情的女子,原本該是映證愛情的美好,然而如飛蛾撲火的義無反顧,讓她放棄了最後「愛人」可以捨予的祝福。是奇情?還是喪志?她的迷亂與崩潰,真叫人看見愛情,也會讓人失去心智的美麗,讓人忘了歡笑,也忘了該怎麼溫柔…….

(撰文:小昱)


影片片段:



Tuesday, March 10, 2009

日以作夜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 Day for Night)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73|Color|France|11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14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74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英國電影學會獎 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
★1974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 最佳影片
★1974 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



日以作夜,是一種拍片手法,以特殊的濾光鏡,把白天當黑夜,減少晚上拍片的危險;同時也形容整個團隊們日夜趕工,時時刻刻為處理枝微末節和完成進度而焦頭爛額。每個人物,他們擁有怎樣的特性去扮演角色,他們在呢喃著屬於生命故事的台詞時,戲裡戲外,是否其實有互相對應的特質?

這部片有點像對於”拍電影”的紀實,將一部電影如何從演員的安排、場地、拍攝手法、各個工作人員生活在一起引發的牽扯、道具的細節,具體而微的用最簡單的方式,慢慢堆疊成像是坐在溫暖的壁爐旁,聽老奶奶說著美麗交織冒險,時而迷惑,時而屏息的再真實不過的故事,捨不得聽漏半字半句。在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之後,另一部”戲中戲”。

很感謝楚浮拍了這種形式的電影,他自身面臨的挫折、沮喪、喜悅,牽起故事每個環節場景,或許是如實的生命歷程,在楚浮寫下這個故事同時,其實是寫下了自己的故事。有一幕導演收到包裹,拆開後是希區考克和柏格曼的書,像是對他們致敬,另人莞爾一笑。飾演電影裡導演的人正是楚浮本人,他說:”拍電影的開始,就像是坐上驛馬車一樣,起初總是充滿刺激期待,隨著時間過去,你只想保佑能夠順利抵達終點。”

看楚浮的電影,就像看他這個人,沒有隱瞞。

當導演助理洗把臉而後說出:
“I’d drop a guy for a film, I’d never drop a film for a guy.”
這樣的驚人之語,輕易的被他們對於拍電影的真誠、執著、和敬業感動。

(撰文:詩媛)


影片片段:



Saturday, March 7, 2009

美女如我



美女如我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 A Gorgeous Bird Like Me)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72|Color|France|9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10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本片的女主角Camille出生在暴力家庭,常遭父親毒打,有一日她再也無法忍受,決定拿自己的生命作賭注,她在父親上屋頂工作時移開梯子,父親如她所願地跌下屋頂身亡,但她也因此進入了感化院。

如此便開啟了她的人生,總是有擋在眼前的阻礙需要她排除。自從她爬牆逃出感化院,在路上色誘開車經過的男人成為她的丈夫後,她便領悟到美色是她所擁有的,最容易讓她獲得成功的利器。現代女性會如此認為的應該已經是極少數了,然而Camille未受教育,夢想成為歌手卻缺了一副好嗓子,為了適意地活下來,她願意不計一切代價。她周旋於情夫間,數度企圖謀殺色情狂丈夫,即使因為直接造成情夫之一的死亡而入獄,她如磁石的魅力還是讓拿她的案例作研究,到監獄與她訪談的社會學教授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Camille在社會大眾眼裡也許正如愛慕社會學教授的年輕金髮助理所說的,是個粗俗的蕩婦;她沒有同情心、不知罪惡感為何物,但她只是盡力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存活下來。她的出人意表讓理性、邏輯化的學術研究變成不可能,也讓人思考道德的標準是什麼。

《美女如我》被歸類為楚浮的「B級電影」之一,但出色的拍攝手法和畫面的美感(如教授和助手為了讓Camille出獄而四處奔走的幾個快速場景變換)抹糊了「B級電影」與「藝術電影」的界線。楚浮少時是個頑劣的孩子,迷戀著墮落、邪惡、殘暴,猶如繼承了文學史上頹廢派的風格,他揉碎情節表面上的醜陋,以輕鬆明快的步調表現這個驚世駭俗的故事,令人稱奇。

(撰文:中嬿)





Tuesday, March 3, 2009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Les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 Two English Girls and the Continent)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71|Color|France|11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7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島:填記憶之海,造陸

島,關於你想知道我的過往的人生,我的記憶,我會慢慢去想的,不,事實上我是經常想著的,只是我還不想潦草地告訴你罷了,給我一點時間,也給你自己一點時間,好嗎?

─〈島〉(2000),賴香吟

島,我的下腹滲出血絲,所謂安胎劑使我昏軟不已。
島,你怎麼也不會預料到吧,你這樣不要這個世界,卻留下一個新的生命,讓他從頭再走一遭。
島,如果你果真還在甚麼地方,你見過這個生命嗎?他長得甚麼模樣,像你還是像我?
島,醫生說進入六七個月,每當他踢鬧我的腹部,我就應該輕輕撫按那個被他踢打的地方,讓他可以感覺到我的回應,到懷孕末期,我也可以和他說些使他足以感覺的話語,像是手、腳、口或是愛……

─〈熱蘭遮〉(2000),賴香吟


這次,少了年份,彷彿從一開始克勞德就站在那裡,遙想著島嶼終將被淹沒的場景,他看了自己的臉,浮現過往不曾有的滄桑、老態,彷彿歷經了超過百年的離別與哀愁,事實上,他正在不斷的年輕、茁壯,只是某一部分他亦正隨著記憶被廣大人群所翻起的泥土掩埋而漸漸死去;將所有一切不固定的事物固定,飄晃而鬆動的情感黏著不再移易。從島到陸,水、泥至土,那是一段多麼細緻幾乎難以察覺的漫長過程。

偶而,我們的後代,會在孩童戲耍的場景裡,於挖攪岩層地槽的探勘玩樂中,敲出了幾隻軀體碎裂、肢解的蚯蚓,緊接著是幾枚刻印著久遠文字的硬幣,若再繼續往更深處刺去,會發現幾口造型迥異的器具、幾雙腐爛的舊鞋,又或者一幅相框,上面站著幾個很難辨識的人影,隱約可以猜出是兩女一男,彼此既親密又疏遠,頸部以上似乎刻意保持距離,身體卻近乎貼合,而再往下摸,搜出幾枝筆,墨水還在,汁液未乾,孩子的臉頰幾乎要碰觸地面,手仍不斷往洞內鑽,越往下底部延伸,土質越是鬆軟,同時愈加感到溫暖,孩童們露出驚慌欣喜的眼神,他們隨後找到了一個與自己等身大且用草繩綑綁的木盒,他們急忙解了套,合力扳開,木盒嘣地打開,嘩的一聲,盒內的東西散了一地,有日記本有信件有畫紙,幾張來不及用手壓住的被一陣突來的風吹走了,「討厭的風!」他們說。紙張彷彿脆弱得一不小心就會捏碎而化為灰燼,散落至四周與泥土無異。上頭密密麻麻的文字,孩子們一面爭相恐後地用自己的話語唏唏窣窣解讀著,一面戰戰兢兢地扛著木盒,往祖母的房內走去。

祖母年輕時就已近乎眼盲,但仍有閱讀與書寫的能力。這個時代除非像她這樣年紀的長者,幾乎很少人擁有這項技藝。時代是為了需要而存在的,其餘的不是丟棄、摧毀,就是輾軋填海,我們總還是冀望著陸地的雄偉壯闊。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把木盒擺置在祖母腳邊,輕輕地挑起紙張,詢問,並等著祖母解答方才的疑惑,看誰的猜測準確獲得勝利,祖母不經意地接過一疊疊厚實的古老,感受出土的餘溫趨緩傳至掌心,定神一看,忽地跳起,張開嘴想喊聲卻梗在喉頭,孩子們著實下了一跳,祖母像是被甚麼給喚醒了似的,急忙要他們帶她前往這木盒的發現地點,孩子們不敢怠慢,急忙扶著祖母衰斜的軀體。來到洞前,祖母一看,輕微扭開孩子們的攙扶,一咕嚕地跌趴在地上,右手鑽入洞中,和他們一樣拚命的往裡掏鑿,她徒手不眠不休地耙著沙土、礫石、硬岩,面積一日一日擴大,孩子們到最後也跟著祖母跳入坑內,幫忙將土給一層一層剝開,逐漸顯現出一條街道、幾座斑駁城牆,緊接著是一整塊城鎮,鐵路、寺廟、車,孩子們似乎已被這驚人的景象震懾住了,他們好似跟著變老、變熟悉,觸摸時像是想起了甚麼似的,祖母則是回到了二十多歲女孩的模樣,皮膚、眼神、肉身光滑得不得了,白皙透紅,而他們彷彿已知道祖母要的是甚麼,彼此之間沉默不語,只是盡情挖呀挖的,直到「看見海,」祖母安靜地說:「那就是島了。」

(撰文:冠文)


影片片段:




Sunday, March 1, 2009

騙婚記



騙婚記
(La Sirène du Mississipi/ Mississippi Mermaid)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69|Color|France|12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3/3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楚浮1969年的作品,改編自William Irish的小說Waltz into Darkness。

你會如何相信愛情,並願意為它勇敢向前,哪怕顯得盲目甚至陷入瘋狂的深淵?

留尼旺島的煙廠老闆路易,透過登報徵婚,和一位名叫茱莉的女子通信一段時間後,男女雙方都覺得彼此適合,於是茱莉搭乘「密西西比號」(即片名Mississippi Mermaid所指)渡輪遠從法國來到印度洋的留尼旺島,和路易舉行婚禮。

結了婚以後,路易才發現他的妻子「茱莉」似乎是另一名陌生女子假冒的,並且已經捲走他所有財產不告而別。路易氣死了,他想要「茱莉」被繩之以法,甚至要她的命,但他卻沒發現他的心裡其實已經愛上了「茱莉」。他會如何面對這場騙局?

雖帶有濃重冒險色彩,本片背後的主題實圍繞在愛情上。要了解一個陌生人是不容易的,要和一位陌生人步入婚姻更是一樁人生的賭注。在面對未知的人事物的狀態下,人多少都有偽裝自己的傾向,而相反的是愛情卻無法在偽裝之下成長,它需要兩人共同的包容與坦誠,需要經歷從兩個獨立的個體漸漸鎔為一個共生體的痛苦期。尤其是成長背景大相逕庭的一對男女,所要面對的阻礙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或精神層面上,彼此都需要相當程度的犧牲與妥協來度過磨合期。你會為此走到義無反顧的地步嗎?

本片的男、女主角分為法國凱薩獎影帝楊波.貝蒙與影后凱薩琳.丹妮芙。貝蒙在詮釋路易這個角色上把一種深情而又壓抑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路易在本質上是較謹慎而保守,但在愛情上卻有果敢而堅決的一面;相反地丹妮芙所飾的「茱莉」在本質上果敢、恣意而為,在愛情上卻是膽怯而猶疑,兩人的反差在隨著劇情的進展會如何調和成一個個體的均衡狀態呢?

本片架構在情欲的動機與道德的模糊上,編織出一部夾帶冒險歷程的羅曼史。比較細膩的觀眾應該不難發現楚浮用一種希區考克式的懸疑氛圍來呈現這部電影,相信會帶給你有別其他作品的感受。

(撰文:景東)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