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9, 2009

香蕉天堂



香蕉天堂
(Banana Paradise)

王童
1989|Color|Taiwan|11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8/1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第二十六屆金馬獎 最佳男配角(張世)




「香蕉天堂」在哪裡?

像看見椰子樹就想起南洋一般,「香蕉」一直是用以聯想及標記台灣的一個具代表性的重要農產。它不只物美價廉,在富含豐潤甜美口感的同時,還擁有許多營養價值及飽足感。這種既樸實又豐富的意象,更早之前,許多人正是這麼想像及理解台灣。

戰後初期,受到國共戰爭的影響,許多「外省人」跟隨國民黨軍隊「退守」台灣。起初,對他們來說,這不過就是一次的遠行,而「遠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歸返」,誰也沒想有到一次的漂洋過海,不只是「遠行」而已,那不是為了「重逢」所具備的前奏「分別」,而是情非得已卻又無可避免的「分離」。

因大環境政治局勢使然,門閂與得勝為了生存毫無選擇地跟著部隊來到台灣,為了生存,各自換過一個又一個的人名及身分,把真正的自己遺忘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原本以為,來到台灣,只不過是短暫的停留,有一天的返家是指日可待的。台灣物產富饒豐沛的印象,讓他們滿心期待:「應該就是一趟有趣的旅程吧!,等我們在『香蕉天堂』安心避禍之後,總會有撥雲見日,重返生活常軌的一天。」

沒有想到,「旅行」成了「退守」及「播遷」,時間過得越久,家鄉竟變的越遙不可及,更令人難以釋懷的是:「天堂」到底在哪裡?對門閂及得勝飄零的人生而言,無法歸屬的地方怎麼稱得上天堂?即便門閂、得勝還有月香,最終也都在台灣安身立命了,卻總不是他們把日子過了下去,而是歲月經過了他們,造就了結果。

沒有人是依著自己的期待成為想像中的那個人,大家都是過著「借來的人生」。如果說,吳念真《多桑》(A Borrowed Life)中的本省人父親,經歷了跨時代的遽變,在戰後遍尋不著自己所在的社會歷史位置。那麼,《香蕉天堂》中外省人的門閂、得勝與月香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扭曲的商借,即便到了解嚴以後,人民不再生活於「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陰影之下,台灣也開放大陸探親及旅遊觀光了,門閂還是無法回到自己的位置,得把向李麒麟借來的身份,用一輩子的時光好好地過完。

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借來的人生充滿無奈,門閂、得勝與月香卻都努力地過了下來,正是因為共同面對殘酷時局,因而發展出了相濡以沫的革命情感,這是人生中不可抹滅的真實。不論他到底是門閂、九妹、左富貴或是李麒麟;還是李得勝、柳金元或是李傳孝,至少在他們彼此的生命中,感情的真實交會是無從置喙的。還好有他們的存在,「香蕉天堂」才能在不完美的一生中找到了完美的片段。

(撰文:惠玉)



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
(In Our Time)

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
1982ColorTaiwan10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7/04 (六) 20:30
7/30 (四) 20:30 重映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關於光陰的幾個思考
─從健而不實到實而不健

如果哪一天,我們成了導演、編劇、小說家、廣告製作,被要求必須寫一個則故事,那題目叫:光陰,一個屬於自己的光陰,不是由他人口中代替建構、訴說,而是由自己親手打造,切身關於自己記憶的時候,你會如何搬挪、考究、截取、放大、感懷或者提問?材料有了(自己的腦袋),工具(紙、筆、橡皮擦、相簿、母親、師長、《追憶似水年華》、渣友、名人回憶錄數冊、攝影機、幾本歷史參考書、資金、膠卷、燈光設備)也有了,所有一切準備就緒,你將選擇哪個片段被公開?那涵攝了你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足以表現你個人,同時又能映照時代的某個光譜,而不落俗套、老調常彈,所謂的光陰,放到自己身上,又會反射出何種光影呢?

這四則故事,各自以人生的四個階段拍攝而成,相較於過去的「健康」,他們反倒呈顯出了某種病態、自膩、滑稽與無助,個人的位置在成長階段被孤立出來,以放大的效果被觀者無可迴避的凝視著,若於當時,內心浮現的巨大羞赧、鄙夷來自於群體之外不可彰顯的個人被大剌剌地放置於螢幕之上,潛在的真實自我正在與社會成規的建制產生抗衡,緊接著是矛盾與掙扎,隨後泛起紅潮,流露出一絲涓涓快感,為如荒漠而沉悶的文化,注入色味紛雜的欲望之泉,濁黑表面所反照的倒影更為清晰鮮明。

某段屬於集體的個人敘事,它所深掘的是被「集體」壓抑下的「自我」,透過觀看,發現存在體內的真實,並以此將原有的他者刻板想像具體、血肉、複雜化。一種無止盡航向他者的過程。從單音走向眾聲,從靜謐、肅殺走向喧嘩、顛覆,與其說那是一部城市人民的成長史,倒不如說是同一時代下四個世代的橫切面,我們或許可以將故事倒回展讀,想像活在那世代最懵懂年紀的孩童如今已茁壯成三十歲數的精壯青年,他們此刻鎮日奔忙、焦慮、徬徨以至於精神貧乏模樣,是否有別於最後一則故事裡的成年上班族來得更「健康」而「幸福」?而這不正是看似線性、無能歸返的進步史觀下的台灣社會,一個更巨大且悲哀的輪迴與諷刺嗎?


(撰文:冠文)



Sunday, July 26, 2009

我這樣過了一生



我這樣過了一生
(Kuei-mei, a Woman)

張毅
1985|Color|Taiwan|152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7/28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怎麼就這樣過了一生?!

小時候作文課總不免出現類似「我的志願」這樣的題目,那時每個人都懷有雄心壯志,雖然現在當總統、當行政首長已經不再是熱門選項,畢竟總統和行政院長,一個整個國家也只有一個名額,小孩已經很精明,不會再幹這些粥多僧少的蠢事。然而,光鮮亮麗的空姐、科技新貴,專業精明的律師、醫師、會計師,許多玲瑯滿目的社會中堅,仍舊是不少人小時候的未來首選。

小時候的志向總是有遠大的無限可能,年紀越來越大以後,才越來越覺得,每天繞在自己身邊打轉的父母有多不簡單,即便看來是如此平凡無奇的生活,換成是自己,卻也不必然有把握能像他們做得一樣好。上有年邁的長輩、下有年幼的子女的生活會是怎麼樣?如何扛起一家子的經濟重擔?如何教育、導引子女對社會有所貢獻?這些看來沒什麼特色的細碎瑣事,或許都是「非常的日常」。

《我這樣過了一生》,改編自「蕭颯」的原著小說《霞飛之家》,片中,由楊惠珊所飾演的桂美,被形塑成一位傳統且堅毅的女性。桂美隨表姐自大陸來台,可惜未婚夫未能順利逃出,抵台幾年之後,下嫁給在飯店端盤子的丈夫做續絃,並與丈夫一同撫養其與前妻的三個兒女。丈夫的賭性堅強,差點把家弄得分崩離析,憑藉著堅毅的桂美,將全家攏緊,一同度過丈夫失業、家計入不敷出、赴日本幫傭使家人相隔兩地那段窘迫的時日。好不容易,家境逐漸好轉,兒女也逐漸有成,桂美卻又面臨丈夫外遇與癌症的考驗,最後在病榻上安靜地結束了她的一生。

就像常聽見的那句俗諺:「查某人菜籽命」,桂美在結婚之後開始了「出嫁從夫」的一生。從單身小姐一下子變成了三個孩子的媽,婚前聲稱不煙不酒的先生,事實上卻離不開賭。面對這一切,桂美總是毫無選擇地概括承受,外柔內剛地支撐全家渡過低潮,並與一向排斥自己的女兒-正芳發展出一種特別的情愫。在桂美陪著正芳處理未婚懷孕的事件時;在桂美在丈夫因外遇離家後又返家之際,說出:「遇上這種事,你只有兩個選擇,不是離開他,就是原諒他。雖然這兩個選擇我的不喜歡,但你總得選一個。」的那一剎那,為了維持一個家庭最平凡不過的存在運作,卻是憑藉她非常的鎮定及付出才得以成功。

故事的情節看來平凡無奇,或許都是些左鄰右舍也會上演的日常生活,而正是這樣的單純平凡,才更容易使觀眾感同身受。怎麼就這樣過了一生了呢?!但,在這樣過了一生之後,才發現,原來單純與平凡也是需要努力且難能可貴的。

(撰文:惠玉)



Sunday, July 19, 2009

風櫃來的人



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侯孝賢
1983|Color|Taiwan|101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7/21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84年第二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4年法國南特影展Golden Montgolfiere獎
★2000年第一屆韓國全州國際影展
★2002年第四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影展




青灣/風櫃東站

風櫃,是澎湖的聚落地名,故事乃是以阿清為主線,與三位朋友在這裡度過一段打鬧而不羈的歲月。春光的身影,三個青年打滾於沙灘邊的波浪、追逐過咕咾石的村屋、起舞在海防邊的坡堤、騎乘過大草原的線道,然而正當我們巡視著台灣海島的另外一端,卻發現他們不時在鬥狠過後,罩著夕陽斜坐在海岬的一座土地公廟,望向台灣寄放著他們被仇家追趕的「未來」。鬥毆是年輕血氣的代價,為了躲逃家人的眼光、仇家的埋伏,四人中三人選擇不告而別,登上大船決定前往港都。

港都的前工業性格,擁擠的交通幹道、魚貫的公車潮、勞力的手工業等,三個年輕人投身在這個新城景,並無什麼闖天地的打算,只有一種為出路的尋覓。而因為住宿的閣樓,他們遇上了同鄉的黃清河與和他同居的小倩。閣樓比鄰的生活,也帶給阿清隨之而來心境變化,另一方面,外鄉的境況也使阿清對家中與兒時的記憶接連的返照。放蕩的青春,開始細膩了起來……

侯導說「拍完”風櫃”之後,我對電影重新認識,我感覺那是另一種語言。」而曾擔任台灣新電影時期許多導演(包括侯孝賢《悲情城市》)的剪接師廖慶松,曾說《風櫃來的人》是他剪接上的轉捩點,是他企圖掙脫既有的規則與束縛的電影,從本片可以看到一般以為侯孝賢特有的長鏡頭凝滯、遠距的觀望,都慢慢出現一種侯導電影語言的詩性,這既是關於影像的領悟,也是剪接美學合作的發端。光陰,可以是有成長的騷動、晃盪的記憶、打拼的歲月等,但除了一種可觀可以投射的生活故事外,真正關於電影,尤其台灣電影的形式、內涵、格局也不斷透過導演的關注與提昇,從中得到其養成。或許所謂「原來的」故事,從未是導演真正想爭取的代言,朱天文認為「吸引侯孝賢走進內容的東西,與其說是事件,不如說是畫面的魅力,他傾向於氣氛和個性,對說故事沒有興趣……」。侯孝賢的個人風格,樹立出自身在台灣新電影位置上的美學特色。因此我認為從《風櫃來的人》中,觀影者也不妨如廖慶松以為剪接是一種靈魂深度的溝通所言,讓我們的心態上試著用觀一場影像語言的「敘述」,先於看一場青春年少的「故事」,流連在人物身影外,讓影像在一靜一動、一切一換、一遠一近、一長一短、一望一瞭中,說說話。

(撰文:小昱)



Tuesday, July 14, 2009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Reunion)

柯一正
1986|Color|Taiwan|10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7/18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86年第23屆金馬獎提名最佳劇情片(敗給《恐怖份子》)
★1986年第23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小野(打敗《恐怖份子》)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嗎?我們不一定是這樣長大的,可是你可以看看他們是怎麼樣長大的,他們可能是你的父親、母親,任何上一代你們親近的人。

雖說上一代,可是某些經驗絕對能超越時空隔閡;我們七年級生用能力分班取代紅黑鈕扣、用電動玩具取代彈珠紙牌、那條區隔男女界線的筆痕,仍舊深深刻畫小學時期動不動要切八斷的幼稚情緒裡。

不過當裡面的小學生調皮地彈起《兩隻老虎》時,我忽然想起《囧男孩》裡一號的改編:
  老師大便,老師大便
  不免驚,不免驚
  一定還在大便,一直都在大便
  噗噗噗,噗噗噗。
顯然,有些觀念隨著時代演進了不少。

如果電影全部都在敘述童年經驗,它頂多只能成為一部懷舊電影。本片英文名Reunion正說明這一班會一直重聚、每個成長階段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而引子則圍繞在導師上,幾個轉折都對這部順敘手法的電影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編劇厲害之處。小野不只是說故事,他說了一個有觀點、有起承轉合的故事。

我特別喜歡一個畫面:全班在喝完江蓓蓓喜酒以後,回到正在改建的學校教室,他們走上鷹架,最終導演將畫面停格在他們或坐或站、鷹架的方格把同學一個個框在鷹架裡。那是彼此互通的、又是相互限制的、腳下還是真空的,他們好像還有無限可能,卻又被過去牽絆著,他們聚在一起,那就是當下。

回顧學生生活,我們可能被哪個老師影響、偷偷暗戀哪個同學、或做過哪件荒誕不羈的事而回味不已,卻很少仔細整理這些回憶。我想,我們可能遇不見電影裡逆來順受的傳統好老師,或覺得學生生涯過於乏味,但是電影裡有件事想必大家都很愛做,那就是:回味廣告歌曲!

《綠油精》和《乖乖》的主題曲響起,你是不是也會哼上一兩句呢?

補充柯一正導演作品序:
1.藍月 (1997)
2.我們的天空(1986)
3.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1986)
4.我愛瑪麗 (1984)
5.帶劍的小孩 (1983)
6.光陰的故事 (1982)

(撰文:欣瑜)




Sunday, July 12, 2009

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侯孝賢
1985|Color|Taiwan|13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7/14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85年第22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提名
★1986德國柏林國際影展費比西獎
★1986第三十一屆亞太影展評審委員特別獎
★1987荷蘭鹿特丹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1895年
出生的那一年
失學的那一年
群架的那一年
戀愛的那一年
北上的那一年

那一年 侯孝賢開始回憶往事
拍出童年的阿孝咕
穿越生命中瀕臨的幾場生死
記憶青春下奔走的幾種來去
光陰不只是一部故事
可以
是種穿過長鏡下的氣韻
你我可能都曾共度

侯孝賢以自傳敘述拍出的〈童年往事〉,讓許多人陷入一種懷舊時空的親近。這種隨著各人成長經驗的憶往,以阿孝咕為主輻輳出他各式的生命細節與衝擊,看似平鋪中,其實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求索到自己相關記憶的「曾經」。或許,1985這一年正是我們出生不久或前後的年份,而侯孝賢所設定的時空又更是接近6、70年代的台灣社會。然而,透過阿孝咕成長時空的視角與經驗,未必不是我們穿透父母輩的成長、伯舅姨的心事、祖父母的處境的方式,而物景的記憶甚至也是我們小時候穿梭的相似。從街坊、廟庭、戲院、車站,甚至菜店(妓館),那種光亮或昏暗的各處角落的曾經,侯孝賢對一種「前現代」鄉村台灣的保留與懷舊,未必不是我們嗅聞不出的鄉愁。日本房子的格局、需要燒火的壁灶、等著熱水的大水盆、晶瑩剔透的大小彈珠、街坊鄰居的鄉音、跑得像鬼街頭巷尾的野孩子、村野樹下的撞球檯,或許那些都不復可見,但依然熟悉,光陰的故事不是只有人情,還有一種光陰的情致在其間,正當我們穿越過時間長廊,總有一種「我」或許也曾經在那的發現。

從口白中,侯孝賢娓娓道來他的家族身世,前鏡頭中他特別留給了帶著距離坐在藤椅的父親(而這也是侯孝賢對父親感到一股永遠的距離),與勤勞忙著家務的母親、端莊懂事的姐姐,還有疼他而四處喊叫他「阿孝咕」的奶奶。透過三段死亡,侯孝賢選擇將這種體會作為自己生命不同階段的轉折處。他,度過一段嘻笑打鬧四處野玩的頑童時光,隨著父親的早逝,似乎讓他在母親崩潰慟哭中感到人與情流逝的惆悵。邁向青年後,阿孝咕開展出更多親人、朋友、師長、幫派的人脈關係,一個人的歲月其實搭載著很多生命交往的可能,侯孝賢試著說出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而在紀錄般的鏡頭讓個人的心事與記憶成為簡單而深刻的真實。母親因病的離開到死亡,讓青年的阿孝咕開始自立,在充滿闖蕩的少年血氣中渡過。直到最後,陪伴他長大並且隨時想帶他回大陸的奶奶老死後,不無看見那種相伴童年與青春的感情消逝後,阿孝咕歷經過三段重要生命來去的黯然,而青春隨然還未結束他的時間,但是成長卻已經開始變化而固著的心境也決定了我們看見的往事。

光陰的故事,人人有,不同人有不同的心路,不同的世代更是有不同的代表物,不同的族群也有不同的心境過程與其中的故事。侯孝賢拍出的故事由於是自傳,因此必將不是唯一的集體記憶,不過試著從電影將青春成長的心境、鄰友家人的心事、物資環境的氣氛作為一種感染的話,那麼記憶也未必只是一種說故事的形式,一種感知的氣韻正是侯孝賢為我們保留關於記憶方式與發現的可能。而我們也正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是否也能敏銳的感受這個當下可以保留的事物或情境,以儲作日後的「回憶」?我要說的回憶與懷舊,並非只是一種對記憶對事物的考據,更有一種人文的體察和自覺。侯孝賢、楊德昌等的現實,並不只是一種關懷而已,他們都各自表現出導演作為生活的潛行者,對生活經過的種種細節有種靈巧的心思和收納的敏感。也就是他們是先有潛行者的體會,才有可能成為生活者的代言,也才能在一段光陰過後或當下,表現出簡單動人的氣息與身心可察的氣韻。而我們作為看似日復一日、無所變化的生活者,或許我們也能好好的思考,是否當這段「光陰過後」我們能如何表現或為下一輪盛世保留一種台灣「曾經」有過的文化、社會、氣質的感動。而我想,這除了是一種生命經驗的方式,也是80年代導演留給我們電影影像之外,可以對於我們存在於現實、於當下的心路啟示。

(撰文:小昱)

Tuesday, July 7, 2009

紅柿子


紅柿子
(Red Persimmon)

王童
1996|Color|Taiwan|16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7/11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96年第33屆金馬獎提名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陶述)
★1996年第33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李富雄)



我不想在觀影之前,也毫無意願在這篇文章中,討論「紅柿子」的隱喻、導演如何透過電影講述他的將軍父親形象,或是這家子來台時儼然是《美麗島》歌曲的影像版之類。

外省人來台以後的生活,透過《光陰》影展的播映將會展演幾種類型,我想,就讓觀眾自己到夜貓感受他們胼手胝足的過去。離鄉、望鄉到夢鄉,那是從小到大都還沒出過國的我很難想像的。

回到「光陰」吧。我始終非常享受臺灣新電影以降至2000年的國片觀影經驗。比如本週的《紅柿子》,對我來說,扣緊《光陰.原來的故事》主題,述說了臺灣演員的光陰故事。

胡金銓影展的印象仍停駐腦海之際,大俠變成了將軍,但是這個將軍好像不太威風。

三立偶像劇的御用母親—王琄,十多年前演著將軍夫人,歲月怎麼一點也不催人老?

首次單挑大樑擔綱電影女主角的劉若英,1994年便以《少女小漁》獲得亞太影展影后,雖然這幾年演藝重心移往中國與香港,短短幾幕觀眾仍能感受她老練演技的展現。

臺灣新電影裡處處可見國光藝校出身的演員,《紅柿子》不可免俗也加入了好幾位。《光陰》影展不只帶給觀眾臺灣的光陰故事,也見證臺灣演藝史的痕跡(《小畢的故事》裡有青澀的豆導、《海灘的一天》裡有正妹張艾嘉……)。

最讓我訝異的絕非上述幾位,當我以為同志電影是某人的處女作、當我以為某人因為《康熙來了》爆紅始走向幕前時,《紅柿子》徹底擊潰了我的自以為是。

談光陰,從《紅柿子》裡尋找光陰,便不能不提及陶姑媽的精湛表演。可以大膽的說,如果這部戲缺少陶述從中牽引,《紅柿子》將會變成一部平鋪直敘的歷史電影,三十年的戲劇經驗不但讓劇情敘事更為立體,也壓倒了所有演員的表現。

但我從不擔心這樣的危險產生,王童是不會允許這件事發生的。王童的電影就是看到片長會讓你卻步,看完以後卻回味無窮的那種。

順便讓我們期待一下八月的《香蕉天堂》!

補充:劇中播放的電影

血染海棠紅(Blood-stained begonia)
1949|B&W|HK|90min
導演:嶽楓
主演:嚴俊、白光

(撰文:欣瑜)

Sunday, July 5, 2009

小畢的故事


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陳坤厚
1983|Color|Taiwan|10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7/07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第20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



”小畢的故事”是台灣新電影年代深具代表性的作品。全片用第三者的觀點以及觀眾全面的角度去訴說劇情,這樣的方式脫離了主角第一人稱那種直接的情感。再配上新電影常見的手法--用安靜的畫面來說故事,讓整部電影看起來溫厚而平實,雖然沒有強烈的起伏,但是卻餘韻不止。

相較於同年參展的”搭錯車”(酒矸倘賣無),雖然它看準當時的時代氛圍,成功的打下好的票房,但是在許多的細節卻是有點過分矯情,不過這或許是商業片很難避免的缺失。相較之下,”小畢的故事”用樸實自然的手法呈現故事,情感細膩而不濫情,導演純用畫面說故事的功力也讓本片更有深度。也因此,”小畢的故事”在當年拿下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導演這兩個重要的獎項。

台灣新電影的浪潮讓當時的導演用自己生活周遭為題材來拍片,留下台灣社會的珍貴記錄。身為外省人的畢父以及身為本土台灣人的畢媽媽分別暗示了當時族群融合彼此的差距,眷村、黑膠唱片、玻璃瓶裝的黑松汽水都是當時獨有的符號。看一遍”小畢的故事”就能了解當時的社會氛圍以及人情味。

在片中你還可以看見許多有名演員年輕的身影,如鈕承澤、孫鵬,還有庹宗華,如果想看他們生澀的模樣就一定要看這部”小畢的故事”。

(撰文: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