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羅伯齊密克影展






羅伯齊密克影展
Robert Zemeckis Festival









禁錮的自由,自由的禁錮:Robert Zemeckis(羅勃.齊密克)

1951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Robert Zemeckis(羅勃.齊密克),從小便對影像存有高度興趣,喜歡拿家裡的八釐米攝影機東拍西拍,同時也是個電視兒童。對許多人來說,電視節目或許不是最好的影像教育(甚至還是充滿問題的),但Zemeckis並不諱言自己年紀小時候喜歡看電視,電視甚至也是他毅然決然進入電影學校的關鍵因素。

不顧父母反對,Zemeckis進入南加大就讀電影藝術。在這裡,他遇到了爾後共同撰寫《回到未來》劇本的Bob Gale(同樣是1951年5月出生),當時的他們一起懷抱進入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夢想。Zemeckis曾說,他們對法國新浪潮有興趣,也喜歡Clint Eastwood、James Bond和Disney電影,觀看Zemeckis的歷年作品,這些喜好不僅僅有潛移默化的味道,也能看出許多直接相關的影響。

Zemeckis除導演工作,也參與劇本創作與製片,帶著美國電影學院教育的品牌,在好萊塢打滾多年,快活過一甲子的他可說飽足了面子和裡子。然而,Zemeckis其實並非只拍攝鈔票取向的作品,而是在順應好萊塢電影模式的同時,一邊尋覓自我發揮空間,因此才能達成作品的幾次高峰。即便到了21世紀,他還在繼續完成未完夢想——動畫,他就是一個知道怎樣花錢在刀口上,怎樣回收白花花的銀子,又同時追尋影像種種可能的聰明導演。

本次夜貓子電影院的選片,都是Zemeckis最為人所知的經典作品。觀賞Zemeckis的電影,我只想提醒觀眾一件事:「時間」和「空間」的玩耍與調度,我認為這是Zemeckis作品一直以來的核心命題。

(撰文:欣瑜)



2010.1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1/05 (二)
綠寶石 Romancing the Stone-- (1984) 106min

1/09 (六)
回到未來 Back to the Future-- (1985) 117min

1/12 (二)
回到未來二 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I-- (1989) 108min

1/16 (六)
回到未來三 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II-- (1990) 118min

1/19 (二)
威探闖通關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1988) 104min

1/23 (六)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1994) 142min

1/26 (二)
接觸未來 Contact-- (1997) 153min

1/30 (六)
浩劫重生 Cast Away-- (2000) 143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大家來我家



大家來我家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2006|USA|Color|10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29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2006德國柏林影展競賽片讀者評審獎
★2007Hochi Film Awards最佳外語片
★2007美國國際影評協會最佳女配角




那個身著時髦,表情嚴肅而憂鬱的小女孩,對著其中一個牛仔說:「我不太清楚他們的歌,我只知道自己的歌,這些歌大多跟死亡有關…我的歌在講自殺,拿延長線上吊之類的,一氧化碳、嗑藥過量…」,這是片中三個不合時宜的角色其中之一,她叫羅拉強森,是強森姊妹的妹妹的女兒,給她取了與外婆同樣的名字。姊妹是這個廣播節目的固定班底,這是她們最後一次的演出,我們似乎也同步收看著,沒有回憶的插敘片頭,沒有他們年輕時初次作秀的青澀羞赧模樣,勞勃阿特曼總是拍攝當下,他很少玩弄時間,重視故事裡每一個角色彼此相處的細節,及每一句充滿記憶、帶有當下回溯情緒的話語,總是雜亂無章,一點也不像是設計精簡嚴謹的舞台劇本。時而感傷,時而懷想,時而匆忙,時而故作姿態,時而吐露白爛笑話……,在眾聲喧嘩的片斷畫面中,一齊度過大時代結束的來臨,他們用的不是淚水而是歌聲,他是如此展示歷史,選擇結束的瞬間,而非三十幾年擷取後的濃縮。

Garrison Keillor告訴小女孩蘿拉:「廣播是不回頭的,這是美的地方,沒人變老,沒人死去,我們就是繼續前進…,我不希望他們被告知要記得我。」她聽到了這一代人的歌曲,正如她所言,她將不清楚,亦無人會記得。唯一不變的是那鬼魂,與《欲望之翼》不同的是,她身前是人,正前往木屋尋找愛人的途中不慎音廣播節目的笑話,而意外車禍身亡。孩子們面對死亡激動啜泣,焦慮地哭喊,大人們卻反倒安定自持,吟唱安魂追悼曲,他們並非對死亡墮入冷感、毫無抵抗,而是以自身僅剩生命之力盡情撫慰、歡唱以及賣力活著,他們總是不如我們濫情地篆刻死亡的憂鬱,且那面向觀眾的開懷笑容比年輕世代的嚴肅更甚。只是那世代如此態度也將隨現場廣播節目秀的沒落而消逝,零星封存於博物館的錄影帶畫面中。

如果勞勃阿特曼希望藉由電影再記得他們一次,模擬了一次現場廣播節目的表演,那麼或許他要後世記得的不是他們曾經存在,而是他們如何面對結束。拒絕遺忘,乃是記得消逝本身無時無刻的存在。勞勃阿特曼的追憶幾乎不參入怨恨、批判,不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左右立場,但並不等於他看不清、不關注整體社會的政經結構、社會文化問題,而是更執著時間如何隨著人們顯露的表情前進,前者並不因影像的再現而停止或者不朽,相反的,他承認同時放慢「逝去」在人們記憶上的刻度與感知,他選擇不頑強抵抗,不編織虛假的希望,但也不因此絕望。

(撰文:陳冠文)


影片片段: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謎霧莊園



謎霧莊園
(Gosford Park)

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2001|UK|Color|137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22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2002美國電影協會最佳導演
★2002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著劇本
★2002英國金像獎最佳英國本土電影
★2002廣電評論家協會票選獎最佳整體演出




一個英國的大莊園中舉辦了一場宴會,與會的賓客們乘著馬車陸續來到,一個複雜而交織的故事隨著人們的到來而齊備各種元素。莊園裡的賓客們在樓上用餐、談天、喝茶、或是應主人要求,來點輕鬆音樂地彈琴。當然,莊園中還有著許多僕人,有莊園裡原本的管家,也有賓客們帶來的隨仕。他們就像是阿拉丁神燈一般,在主人需要的時候就會出現,滿足任何主人的需求,少了他們,那些用餐的賓客們連支叉子都找不到。而這個故事,就隨著僕人們忙碌的穿梭而開展了。

剛開始作女僕工作的瑪莉聰明、安靜,絕對能成為最佳的僕人。但剛接觸這個工作的她還沒學會埋藏起好奇心,因此有雙明亮的眼睛。藉著瑪莉的眼睛,我們看著樓上穿著華服的主人與賓客間的社交對話,裡面的感情稀薄並且流動著彼此的利益,雖然用的是高雅的交談方式,但說話的內容曖昧地苛薄。與之相對的是在他們的對話、談天、打獵間穿梭忙碌卻安靜的僕人們,他們也是能聽能看能思考能感覺的人,但是他們從不發言表達任何情感或意見,他們的存在就是盡可能地滿足主人的所有需求,自己的生活卻是極為簡單與壓縮。在電影的一幕中,有一個僕人忍不住脫口而出了一句話,那一瞬間所有人(包含所有僕人)錯愕的表情與接下來尷尬的一陣沉默,就是大家對於意料之外地發聲的回應了。

所謂上流社交場合言語或情感的乾枯、相對僕人間的情感流動卻是壓抑而細膩。似乎極其不協調卻又交織在一起。同樣是人的生命,卻有截然不同的境遇。但是,人是不能這樣子二分的,我們不能把世界分為主與僕、樓上樓下,只要是相遇過的人,他們的生命就有過交織的痕跡。即便有人是主、有人是僕(也有人非主、非僕),在我看來,雖然他們的身份地位不同,但每個人的價值是等重的,彼此在相遇的下一刻,僕人也有可能在主人的生命裡劃下痕跡。

(撰文:薛光利)


影片片段: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浪漫醫生



浪漫醫生
(Dr.T & The Women)

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2000|USA|Color|122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19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Dr.T是位在病人之間風評良好的婦產科醫生,病人與診所裡的護士們總認為,他除了醫術精湛之外、還是個體貼的好男人。而對於朋友來說,Dr.T不只事業成功,家務事亦然,擁有一個人人稱羡的幸福家庭,尤其對他總能掌握女人在想什麼佩服不已。

就同他人所認知到的,Dr.T也認為女人對於他來說,從來不是麻煩,而是帶給男人成功、幸福的依據,因此需要好好呵護女人,不該讓女人來煩惱任何事情。

然後,一連串的事件來襲。小姨子和先生吵架,帶著小孩子住到家裏、大女兒要籌備終身大事、又發現自己的老婆患了某種心理疾病,而自己被診所裡人滿為患的病人預約纏得脫不開身,這一切一切,都讓Dr.T想暫時逃離這個世界。

就在此時,一位善解人意、又總能舒緩Dr.T緊繃情緒的女性出現了。在時空配合之下,兩人互相對於對方有了好感。但這只是暫時的解離,實際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又該怎麼面對與開脫呢?又人總是說,「女人心同海底針」,女人的想法是不是像Dr.T所想的那樣,輕輕鬆鬆就能駕馭呢?且看勞勃阿特曼怎樣帶來不同的詮釋角度吧!

(撰文:林伯謙)


影片片段:


Sunday, December 13, 2009

霓裳風暴



霓裳風暴
(Ready to Wear)

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1994|USA|Color|13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15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94美國國家電影評論協會最佳整體演出




這部片讓我想起了楊德昌自《獨立時代》之後的電影風格,以及所欲表達的想法。不過看完這部片你並不因此對服裝時尚生態有更多的理解,或者說,勞勃阿特曼思考的是關於服裝本質的東西,那絕不是質料、色彩、款式、風格、季節、品牌之類的範疇,而是在展示於大眾舞台並且獲得眾人注目及掌聲、歡呼之前,被削去、擦拭、消音下那些離人最近的故事。

此片同樣採取多線敘事,彼此又互相交雜,起頭的是一個服裝界主席的死,以及一場即將來臨的展示盛會(這些畫面多在台灣晚間新聞播報結束後的片尾,配合柔和輕快的曲調)。這位主席是故事軸線裡最不重要的人物,我們對他並無更多的理解,只是頂多從幾個人口中耳聞負面的評價。不過若奧利維耶不死,或許將會和平落幕,一切照舊,而衣服仍然未能給予我們從一開始它之所以被發明的實質意涵。

或許,最後一幕並不難理解,以致於觀賞者內心湧起的不是無法直視的醜陋與震撼,勞勃阿特曼目的不在要你去判定眼前所見是否皆為真實、值得可信,相反的,這早已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他賦予此片那一襲恍然大悟的衣裳是溫和、鼓舞的,而非重新包裝、純然的視覺驚悚。第一次,他企圖完成的,是關於觀看者自身一個毫無羞愧的解放與無傷的自省。

(撰文:陳冠文)


影片片段:


Wednesday, December 9, 2009

銀色.性.男女



銀色.性.男女
(Short Cuts)

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1993|USA|Color|187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1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93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94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影片、劇本
★1995Bodil Awards最佳美國影片




一個典型勞勃阿特曼敘事方式的電影,九對男女在洛杉磯互相交織的生活,幕與幕間快速切換像是由零碎片段構成,也正好符合片名 Short Cuts。他們的人生剪影,背負各樣悲傷、謊言、背叛、冷漠…,描寫眾生百相,此即為群像劇。這種類型電影的起源,來自大飯店(Grand Hotel),以各個並立的手法描述同個場所裡不同的人生面貌,後來這種侷限於某個地點或時間的拍攝,演變將不同角色他們的人生拼貼重疊成一部電影,這樣的模式直到勞勃阿特曼算是真正確立,他精細的設計,讓各個片段繁複而不混雜,片段愈顯鮮明而精確。近年昆汀塔倫提諾的黑色追緝令和Paul Thomas Anderson的心靈角落也屬於群像劇的電影。

電影劇本改編自瑞蒙•卡佛 (Raymond Carver)《浮世男女》的九篇短篇小說以及一首詩作,但內容多有刪增。瑞蒙卡佛同時是村上春樹喜愛的作者之一,在村上春樹的一個作品”終於悲哀的外國語”,有一篇”描寫「卡佛鄉」的勞勃‧阿特曼的迷宮電影”,即是寫村上受邀參加”銀色性男女”試片的觀後感,他覺得跟卡佛電影裡最大的差異就是空間感,同時也加入勞勃阿特曼特有的元素進去,讓他們對話,因而與卡佛的原著有不少的差異。

此外喜愛爵士樂的勞勃阿特曼,在他的電影裡皆可尋覓到爵士樂的蹤跡,像是”堪薩斯情仇”(Kansas City),或是”超級大玩家”(The player);而這部電影裡,極負盛名Annie Ross獻聲又獻藝,她跟Low Note五重奏在酒吧演唱一首「Conversation on A Barstool」,是U2主唱Bono與吉他手The Edge寫給MarianneFaithful成為電影插曲,在電影裡扮演的角色為一個酒吧歌手,同時也是大提琴手的母親。

(撰文:杜詩媛)


影片片段:


Sunday, December 6, 2009

超級大玩家



超級大玩家
(The Player)

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1992|USA|Color|124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08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92金球獎喜劇類/音樂類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Tim Robbins)
★1992 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Tim Robbins)、最佳導演




喜歡看電影嗎?尤其是大場面大製作的好萊塢系列?你又特別愛坐舒適座椅、口嚼爆米花、享受杜比音響與大螢幕的視覺震撼?如果上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簡直太棒了!因為勞勃阿特曼將在本片中告訴你,電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社會深具兼容並蓄的先天優良特質,讓一般大眾接觸好萊塢電影的機會跟吃飯一樣容易;由於美國和台灣兩地文化交流太過密切,讓好萊塢在挑選亞洲首映地點時,台灣經常雀屏中選,而每次台北假日票房一開出來,總讓進口片商笑得合不攏嘴,甘心捧著白花花的銀子投資在一次次的好萊塢大片上。

相較之下,本土電影就顯得遜色許多。沒錢可燒,拍一些小成本的藝術電影,觀眾嫌不夠親民;要不就是勉強達到長片的規格,戲院放映來匆匆去匆匆;台灣演員的粗糙演技比起那些動輒奧斯卡的大明星不說,連國內金馬獎也拿不下來。台灣比起好萊塢,套句老掉牙的話,真是XX比雞腿。

提雞腿好像有點低俗,臺灣人還是比較偏愛牛肉的。老實說,外國的月亮不是圓,而是從來就沒有缺陷過,看看他們分工之細緻,每個人都忠實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有誰像《不能沒有你》的導演戴立忍不務正業,身兼製片、編劇、剪接、導演等工作,專業度自然大打折扣。

好萊塢當然不只有個人,電影投資公司、電影製作團隊、演藝明星,再搭配奧斯卡頒獎典禮,面子裡子都顧到了。電影必備的成功元素,勞勃阿特曼將其全部攤在眼前,你以為「作者已死」?其實都只是供人玩耍的遊戲罷了,玩人者人恆玩之,這就叫人生。

(撰文:王欣瑜)


影片片段:


Thursday, December 3, 2009

花村



花村
(McCabe & Mrs. Miller)

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1971|USA|Color|12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05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花村,乍聽其名很難知道這是一部勞伯阿特曼特意顛覆西方西部片的重要作品。名為花村,但並非讓人想像依傍小溪大岳或開著紅花草綠的聚落,它其實是西部開拓史下,提供拓墾工人或商人性滿足的妓院美名。而英文片名<McCabe and Mrs. Miller>直譯為<雌雄大盜>,點出某對各自營利的男女。

在西部片典型中,美國壯漢荒漠騎馬的英勇或吧檯上舉槍倒杯的瀟灑,都不難想像。而電影Leonard Cohen的曲聲中,用低喃的聲音唱出賭徒不留情份而自私的來去,正好讓我們跟著花村來客-華倫比提所飾演的McCabe(麥克柏)進入情境。身為職業賭徒的他,以闊氣和神秘的姿態,讓地方人無不感到他背後寒氣逼人的威脅感。只是像是騙術一般,他不過就是個狡詐的來客,只想獲利而再前往下一站。而茱麗克莉絲蒂所飾演的Mrs. Miller是一個妓女兼老鴇, 她不斷慫恿McCabe出資另籌妓院,營造互利的情形大撈一筆。而McCabe雖然表面強是不屈,但是又讓人感到他處處的妥協。直到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惡勢力大商,麥克柏則慢慢地露出投機者只想求利但無謀的猥瑣感。因此再怎麼外強仍舊是中乾的掙扎,而片尾導演特地以一場大雪,安排重要的槍戰。暴雪的降下取代了沙塵的揚起,英雄的交鋒變成暗處的匍匐與暗算,正是一反讓人以為的對決而勇者成了險境的待援者。

雖然導演有其目的的嘲諷,但仍不失電影中一股詩意的營造,尤其拍攝多是以自然的光源,無論是天然光或室內的燈盞,迷濛間或明或亮,感覺有種昏瞶而殘敗的意境。但或許也因此是更真實的取於當年開拓者,象徵他們生活環境的黯然和心境的卑微。他們是一群被以為,不知道下工回去除了數手指頭還能做什麼的人,又或者只能以猥褻或發洩性慾的方式添滿生活。或許就像台灣自有的羅漢腳一樣。而導演正想告知世人與顛覆的,就是殖懇者未必只有風雲際會的英雄好漢或讓人典型化的情節和以為高調的精神。他們踏出或墾出後世的繁榮,卻有身為無名的甘草人物在大地求生的各種苦悶與掙扎。而求生與機會之間,更多是我們不能以道義作判斷的心境和作為。而這種反傳統西部片的精神,也讓我們留下電影作為表達時空可貴精神以外,描繪人性真實的敬意。

(撰文:吳昱慧)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