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31, 2010

蘇珊的愛情事業




蘇珊的愛情事業
(Suzanne's Career)

侯麥 Eric Rohmer
1963|B&W|France|54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6/01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一個醫學院的窮學生,和他花花公子的朋友,一起遇到了一個女孩:蘇珊娜。他的朋友很快的把到了蘇珊娜,又很快的玩膩而拋棄了她。被拋棄的蘇珊娜頻繁地來找他,甚至大方地請他吃飯、聚會和去酒吧。過了段時間她花光了錢,開始在酒會上遇上其他的男人。後來他的朋友不知為何突然變窮,也離開了這個城市。他開始和另一個美麗女孩蘇菲約會。這時,蘇珊娜要結婚了,嫁給了他的另一個朋友。最後他的考試沒過,蘇菲也離開了他。只有蘇珊娜,甜蜜地躺在她丈夫的懷裏……

在這兩男一女的關係中,男人們不斷的競爭,暗中你來我往的較量。而身為女人的蘇珊娜,看似為最被動的角色,最後瀟灑的揮揮衣袖,全身而退。留下一無所獲的男人,懊悔不已。

故事中的情節對白都如同日常生活一樣平實樸拙。這些大量而瑣碎的細節,反而令人更容易投射進自己的情緒。愛情永遠是最著要的生活習題。故事中看起來幽默輕鬆的道德困境,其實也正值得仔細品味。









(撰文:趙柟)


影片片段:


蒙梭街的麵包女孩




蒙梭街的麵包女孩
(The Bakery Girl of Monceau)

侯麥 Eric Rohmer
1963|B&W|France|23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6/01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一個法國巴黎大學生,對每天擦身而過的女郎感興趣。卻在一次好不容易提起勇氣的搭訕後,卻都見不著心上人。無聊之下他開始藉著和麵包店的女孩打情罵俏來打發時間。就在他準備約麵包店的女孩去看電影時,他心中的真命天女又再度出現。而麵包店的女孩就像麵包紙一樣,被隨手丟掉流入水道。

男主角看似對自己的愛情忠貞從一,卻又不安於自己得不到回應感情。他說「可以看出那個麵包店的女孩對我有好感,你說我虛榮也可以,女孩子喜歡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而她又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希爾維一直占據著我的腦海,因為我一直想著希爾維,我才會對麵包店的女孩曖昧,感覺好像我並沒有愛上別人。」男主角英俊有氣質,麵包店的女孩卻長相普通。他不斷說服自己其實就只是一時無聊。

而就在故事最後他還是回頭選擇了原本的心上人。也許麵包店的女孩已經在咖啡店裡等著他,但在感情的世界什麼約定都可以不算數。沒有同情,當然也不用講道德了。









(撰文:趙柟)


影片片段:


Thursday, May 27, 2010

十二怒漢




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

薛尼盧梅 Sidney Lumet
1957|B&W|USA|9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29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58年英國金像獎最佳外國男演員(Henry Fonda)
★1957年柏林影展金熊獎(Sidney Lumet)
★1958年意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帶獎最佳外語片導演(Sidney Lumet)




一名少年被控謀殺父親。有凶器,有證人,有動機,所有證據都顯示是他動的手。一切都指出他就是兇手,要被判死刑。然而投票結果,十二個陪審員中居然,有一個人不贊成。故事就圍繞在一間斗室裡的十二人而展開。

一開始,十一人都不能理解唯一不贊成的八號陪審員。有人說他趕時間,有人說這沒甚麼好爭的,有人直接說你是來亂的。然而他沉著地提出:「一個人的生死就操縱在我們手裡,難道這不值得我們花多一點時間嗎?」

其中一名陪審員為了省時間嫌麻煩,而隨便遷就無罪那一方。而無論是嫌疑犯或者是死者,討論出結果會關係到一條人命。並不是要塑造搶救無辜嫌疑犯就是正確的情境;就像八號陪審員所說:他不能確定,只是這案子疑點重重,需要去討論和解釋。你如果是對的,請你說服我。

開頭與結局的法院象徵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演員的走位動作,寓意指向性的鏡頭帶動,表現出各個陪審員不同意見的觀點。配合一些巧妙事件發生:電風扇故障、戶外的磅礡大雨。或利用陪審員間的對白,慢慢帶出每個人的背景,也意味著各種矇蔽理性的人性偏頗。

而其中少數對抗多數的辯論,挑戰的是看似公正的陪審團制度和不容置疑的法律。八號陪審員所展現出理性公正,代表的人道主義等精神,對照其他陪審員的枉顧人命關天、種族主義歧視等心理上的偏見所導致的極端行為、或者單單只是毫無定見的推論等,都現出人性的諸多弱點。

原本以為牢不可破的證據,一個個被推翻;原本贊成有罪的人,一個個動搖。最後驚訝的發現,原來換個角度看,這些根本不能算是證據。最終,陪審團也還是不知道少年到底有沒有罪,然而,正因為不確定,他們更不能判他有罪。









(撰文:趙柟)


影片片段:


Sunday, May 23, 2010

梅崗城故事




梅崗城故事
(To Kill a Mockingbird)

羅伯莫里根 Robert Mulligan
1962|B&W|USA|129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25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63年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Gregory Peck)、最佳藝術指導-布景(黑白)、最佳改編劇本(rton Foote)
★1963年坎城影展Gary Cooper獎(Robert Mulligan)
★1963年金球獎最佳促進國際了解電影、最佳劇情類電影男主角(Gregory Peck)、最佳電影音樂(Elmer Bernstein)




梅崗城故事,是改編自Harper Lee的小說,他終身就只寫了這一部小說,並且得了普立茲文學獎。Harper Lee有一個童年好友Truman Capote(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兩個人的小說,都改編成這麼好看的電影。甚至有人說這部梅崗城故事的兩個小孩,就像是他們兩人同年時期的縮影。這部1962年的老電影,至今看起來仍然是非常的好看。拍攝很美,情節安排也非常棒,演員更是演活了裡面的角色,詮釋十分到位。

這部片的英文片名為「To Kill A Mockingbird」(殺了一隻模仿鳥。)模仿鳥是一種長相平凡,歌聲清脆好聽,對人類無害的鳥類。因此,殺害模仿鳥是不正義的行為,這是故事中對不正義的事情做出的隱喻。因為被告是黑人,就將無辜的黑人判為有罪的事情是不正義的;因為小孩的爸爸為黑人辯護,就去傷害小孩也是不正義的。不正義的事情就是不停的發生,那身為律師的人應該要如何處理跟面對?

故事敘述是由一個六歲的小女孩Scout描述他眼中所看到的世界。Scout是個男孩子氣的女孩,喜歡跟著哥哥和好友一起冒險。Scout的爸爸Atticus Finch(Gregory Peck飾)是位律師,獨力撫養她和哥哥長大,雖然不富裕,但盡力給予他們好的生活跟教導他們正確的事情。飾演Scout小女孩非常可愛,將Scout的天真樣貌跟眼神演得活靈活現,總是穿著吊帶褲,和哥哥一起跑來跑去。第一天上學穿裙子時害羞的不敢出來吃早餐;每天晚上,都跟爸爸一起念故事書後才睡覺;有一天學校演完戲,卻找不到原本的衣服,只好穿著演戲用的道具讓哥哥牽著回家。電影中用了許多像這樣的細膩情節襯托出小女孩的個性還有家人間的感情,非常細膩動人。

在電影中Scout曾說,沒有任何事情是Atticus不能解釋的。我看到的時候覺得,當一個律師什麼事情都能向兒女解釋清楚的道理,應該一定也能就成為一個稱職的好律師。社會標準有時候並不是真理,他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並且他很難改變。而處在這個社會裡面的人,就要不停的學習如何將自己在不同的觀念間找到定位,並且清楚知道什麼時候該為正確的信念挺身而戰。









(撰文:薛光利)


影片片段:


Tuesday, May 18, 2010

親愛的!是誰讓我沉睡了



親愛的!是誰讓我沉睡了
(Reversal of Fortune)

巴貝特許瑞德 Barbet Schroeder
1990|Color|USA |11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2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91年金球獎最佳劇情類電影男主角(Jeremy Irons)
★1991年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Jeremy Irons)
★1991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Jeremy Irons)




1980年代美國富豪女Martha von Bulow(Sunny)二度昏迷成植物人。因事件發展和無法釐清的細節,幾乎所有人都將矛頭指向其丈夫Clause von Bulow。他被懷疑為有低血糖毛病的妻子施打胰島素導致其腦部嚴重受損昏迷不醒。事發後28年,Martha von Bulow逝世,但該事件至今仍是一樁懸案。本片乃當時Clause von Bulow的辯護律師為本案所著改編之真人實事。

男主角Clause von Bulow由Jeremy Irons飾演,其細膩演技使Clause von Bulow具有兩種特質:罪惡與清白,跳脫好人永遠好到底、壞人則壞到骨子裡的平板,具備衝突特質的詮釋讓螢幕上的Clause von Bulow變得立體。Jeremy Irons也因本片榮獲金像獎與金球獎雙料影帝。

對法律一竅不通的我而言,無法多由批判角度觀賞本片,但無法否認,因改編自真實案件所具備的八卦性與其敘事手法每秒鐘都試圖吸引觀眾目光。前面提過,Jeremy Irons亦正亦邪的角色詮釋,還有辯護律師為連自己都不相信的雇主盡力蒐證分析、律師團隊對男主角的尖銳審問,以及片中大量使用昏迷的Sunny主觀敘述事件,其嘲弄的視角和想法全都是本片值得一看的原因。

看完本片,我認為中文片名<親愛的!是誰讓我沉睡了>翻譯得饒富興味,和原文片名有種似是而非的微妙關係。雖說是個懸而未決的事件,然本片似乎處處暗示「兇手」是誰,但卻又像個安靜的旁觀者,什麼都沒說。









(撰文:吳依伶)


影片片段:


Sunday, May 16, 2010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
(The Story of Qiu Ju)

張藝謀 Yimou Zhang
1992/Color/China/ 10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18 (日)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00電影座談會(彭心儀教授、林昀嫺教授)

★1992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張藝謀)、國際影片榮譽獎(鞏俐)、最佳女主角(鞏俐)
★1992年溫哥華影展最受歡迎電影(張藝謀)
★1993年金雞獎最佳女主角(鞏俐)、最佳影片




張藝謀導的這部秋菊打官司,以中國鄉村為背景,描寫中國鄉村人民對於法律的不解以及流言的畏懼;有時候覺得像孩子一樣,犯了錯,只要道個歉,一切都可以一筆勾銷,甚至不要任何的金錢賠償;這是否也是暗暗的諷刺著資本主義下對利益的過度重視?

片中秋菊一趟趟的來往鄉鎮市,對於幅員遼闊的中國,這也是不小的一段距離,更何況是對於當時身懷六甲的秋菊,但是為了追求一個「理」,他必須這樣奔波;但是大家似乎都對他的訴求不慎了解,又或許是對於所有「現代人」,這就是合情合理的。

民告官,想必對所有法律制定者而言,這都是一個敏感,必須小心處理的情況;一個中軸不穩的天平沒有人會用,一個本身不公正的法律更不會有人遵守;這貫穿整部片的主軸,似乎只是一個幌子,想要表達的,也許是法律所代表的「道理」以及秋菊訴求的「人情」所產生的對比。










(撰文:林彥宏)




這部電影,在100多分鐘的時間裡介紹了一個村婦打官司的故事,然而思考過後會發現他說的更多,仔細一想還有更多更多。

農村生活所建構起來的共同社會生活習慣,在面臨到西方法律制度的衝擊時,對所有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個體都會帶來難以料想的結果。農村這樣一個人際關係緊密、組成份子單純的生活圈中,村民必須相互幫助才能面對生活的挑戰,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無數次的小磨擦裡,它們陶煉出一種熟悉,建立了彼此行為模式的期待。然而西方法律經過工業革命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也從集團式的生活走向個體化的社會,法律制度因而必須足以應付這種較為疏離的生活圈,而如此工業化的法律體制能否在中國傳統的農村社會中有效運作也是一個問號?片子的最後,秋菊茫然地看著被帶走的村長,這說明了法律制度帶給他的「說法」跟他內心中的正義有很大的落差。

而秋菊勇於追求正義的作法以我們台灣的社會背景或許是正確的行為,然而特定的時空背景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習慣,跨越了時空背景的法律制度那就彷彿坐上時光機般,人們將活在時空斷裂的生活。想像我們現在回到漢朝,我們將面對宮刑這種處罰;回到明朝,我們將見到剝皮的酷刑。這些追求正義的手段跟思維都遠遠超出我們現代的想像,如果能夠體會這種時空斷裂的錯愕,那麼看看秋菊在片中的迷惑與不解,真的很有感觸。

而時空斷裂的法律還將帶來更大的後果。簡單的說,所有積極參與在新時空的人們都將被視為對於舊環境的挑戰,不管他是否理解到他所作所為的後果。秋菊成功的爭取到說法,但在村民看來,在秋菊的家人看來,秋菊“過份”了,她“不近人情”。她的行為挑戰了現行時空下集體生活模式的期待,很有可能會在無形中受到某種非正式的社會制裁,某種程度的隔離。法律為何要一再修改?為了不正是去符合集體共同生活的期待嗎?所謂的正義某種意義上只是最多數人能夠接受的結果而已,這會隨著時空的改變而不斷演化,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習慣的演進。法律,必須不斷的去填補時空的裂痕。

不過有一件事不會改變,那就是人們一定會在社會能夠容忍的限度內最大化地實現權利。不管是西方法律體系中透過法庭解決紛爭的習慣,或是中國農村大家長式的紛爭解決模式,人們總是會要個「說法」,尋求他在這個特定時空背景下所認知的正義。秋菊「過份」了嗎?就結果論而言,村民無法接受村長坐牢的結果,但若設想今天法律的判決是符合村民生活形態下的共同預期,對於秋菊不斷尋求正義的過程,村民還會抱持著負面的評價嗎?社會生活從來不禁止我們尋求正義,不過造成最大障礙的,往往卻是法律自己本身。





(撰文:蘇瀚民(科法所))




影片片段:


Wednesday, May 12, 2010

費城



費城
(Philadelphia)

強納森德米 Jonathan Demme
1993|Color|USA |12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15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93年第66屆美國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Tom Hanks)、最佳歌曲(《Street Of Philadelphia》)
★1994年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Tom Hanks)




企圖稱許某件事物,最好的策略絕對不是直接公告周知,而是透過一面鏡子,折射出該事物的美好。這不僅更具有說服力,也比較不會在宣揚的過程中遭受質疑。

《費城》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即便改編自真人真事,然導演企圖透過同性戀議題的討論,去突顯美利堅合眾國的正義化身,法律公平貫徹於美國的命題,導演不著痕跡地展演得十分精湛。

一切的憑藉都在於法律:身為律師的安迪,為安迪辯護的律師米勒,他們相信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信念,而這是《費城》念茲在茲告訴觀眾的。最終安迪獲得賠償,也為法律的社會價值做了最高峰的註腳,這是一場合乎情理法的審判結局。不過,也或許就是由於《費城》的基礎聚焦於法律,這樣的操作讓觀眾看完整部電影依舊難以對同性戀者萌生同情的理解,反而可能對疾病纏身者產生憐憫的情緒。當觀眾望見病重的安迪被赤裸裸地曝露病體時,他就贏了這場官司。至少觀眾一定這麼期望著。

在十幾年後的現在,同性戀者越來越多,但歧視同性戀者的情況並未稍減,只是礙於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批評聲浪由顯性轉為隱性;而一般人對愛滋病患的刻板印象仍未抹除,只是當今存在更多重大傳染病掩蓋去愛滋病的駭人聽聞。很諷刺地,法律成為捍衛性向與疾病者的武器,卻也讓同性戀者與愛滋病患只能在法律空間得以喘息,價值觀跟不上變動社會的緩慢速度,法律成為捍衛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還好,我們還有法律,不得不託付它,持續維繫人類社會的秩序。










(撰文:王欣瑜)


影片片段:


Tuesday, May 11, 2010

台積心築藝術季主題影展




【台積心築藝術季】

跟著鏡頭去旅行主題影展






環遊世界,從心開始……

HBO金牌製作人一年遊遍四大洲二十六國的背包客之旅;充滿冒險精神的巴西家族一起挑戰麥哲倫傳奇環球航線;知名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巡迴全球的創作之旅;影展「遊幕民族」勇敢追尋電影與愛情的旅程;93歲老先生籌劃了40年的尋根之旅;還有來自蒙古、新疆、西藏還有台灣,12個最動人的旅人故事……從10歲到100歲,人人都是旅行家,出發尋找生命的新大陸!



跟著鏡頭去旅行 主題影展

場次時間:
5.22(六) 13:00~15:00、15:00~17:30、19:00~21:30
5.23(日) 13:00~15:00、15:00~17:30
5.29(六) 13:00~15:00、15:00~17:30、19:00~21:30
5.30(日) 13:00~15:00、15:00~17:30





電影及座談場次:

5/22 (六)
13:00 《星期六的地圖》A Map for Saturday/90min/★
15:00 《39磅的愛》39 Pounds of Love/70min/★
19:00 《不老騎士》Go Grandriders!/60/▲
※導演華天灝Director: Tian-Hao Hua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Hondao Elderly Welfare Foundation Executive Director: Yi-Ying Lin


5/23 (日)
13:00 《小人物征服大世界》The World in Two Round Trips/80min/▲
15:00 《尋找布洛斯基》Searching for Brodsky/60min/▲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教授廖金鳳Producer: Gene-Fon Liao

5/29 (六)
13:00 《一日非洲》One Day in Africa/78min/★
15:00 《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Traveling with Yoshitomo Nara/91min/▲
19:00 《那個夏天》That Summer/30min/▲
※導演彭玫瑜Director: Mei-Yu Peng
《遊幕民族》Screenland Gypsy/30min/▲
※導演徐明涓Director: Gina Hsu

5/30 (日)
13:00 《完美G大調的生命之旅》Travel in G Major/52min/★
15:00 《蒙古草原,天氣晴》Puujee/110min/★

所有影片皆有中文字幕All films are Chinese subtitled.
★英語發音或英文字幕English spoken or subtitled
▲非英語發音且無英文字幕Chinese subtitles only
※映後座談


影片詳細資訊請參照清大藝術中心網頁介紹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2010-05-22(六)~2010-05-30(日)
播映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CNEX基金會、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Sunday, May 9, 2010

以父之名


以父之名
(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吉姆謝利登 Jim Sheridan
1993/Color/UK/13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11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94年柏林影展金熊獎(吉姆謝利登)
★1993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丹尼爾戴路易斯)
★1994年義大利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周杰倫的《以父之名》在說一個罪的猶豫,對神的「父」與對家的「父」,那電影的《以父之名》呢?雖說這首歌是以電影《教父》作為描寫對象,但我認為同樣可以擺置在這裡討論。沒有絕對正義,渴求著被一個時代,乃至於一個環境給予正解。但沒有一種答案,可以如此的絕對。不管我們以誰之名,又犯了怎樣的錯?而錯就一定是真的錯了嗎?日漫《死亡筆記本》中,描寫一位天才,化身為奇樂,不惜為正義殺人,最後仍難逃一死。究竟,生命為我們交涉了什麼,「它」又能否成為行動的籌碼呢?救贖的管道,在神?在法律?或是,被信以為真的正義。

父親可以影響一個人有多深呢?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或者,自認有誰能讓一個人以誰為理由,在自覺或不自覺下,變成一種瘋狂的理由。記得,最近的一則新聞,一位即將當爸爸及新郎的父親,在與新娘的爭執之下,居然選擇丟下新娘與未出生的雙胞胎,選擇自殺。新娘選擇把小孩拿掉,就這樣一個父親與一雙兒女,還來不及認識,確認彼此的未來,就這樣分別了!聽說,新娘在吵架之時,曾傳:「你去死!」之類的簡訊,但沒想到對方真的那樣做了。誰的「罪」?對一個來不及出席的父親和一個來不及當媽的母親來說,這是一個永遠的痛,那未出生的雙胞胎比起《以父之名》的主角,更沒有選擇權,也不會有什麼行動可言。我以台灣最近的新聞為例,講述一則與我們更近人生的傷悲,卻無法彌補悲傷的缺口。











(撰文:白依璇)




我們總是急著想要正義!彷彿正義是一種民生必需品?

總是很急!急急如漏網之魚,忙忙如喪家之犬!彷彿在民眾的期待、媒體的關注下,迅速又有效率的司法才是真正的正義,快速的應報才能撫慰動盪的民心。所以一切都從簡了,彷彿政治正確的大方向抓穩了,其他的小細節就可以從權。司法,似乎也在玩著80/20的法則。

本片中,特別讓我們思考的是:當權者在恐怖攻擊時為了處理社會大眾的恐慌、滿足人民對正義的需求,總是必須找出「犯罪者」,用以承載種種的指責、用以逃脫當權者的責任。讓我們不禁想到遠古時代,為了平息水神的憤怒,以少女做為祭品投入河中的傳說故事。而這樣的傳說到了21世紀似乎仍不斷的上演著。

為了不再玩這種祭品投河的遊戲,我們設立了司法制度,我們要求犯罪必須經過法院嚴格的證明,設立了直接審理、詰問等制度避免刑求的可能性,讓律師協助程序的進行,避免被告在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時的無助。種種的制度,都是人類慘痛教訓的累積,因為沒有人願意當那個被投入河中的祭品…然而種種的制度總有缺陷,再美好的設計也往往無法承載人類的私心以及集體的恐懼。

另一方面來看,不是被綁在架子上準備投入河中的人不能體會面對萬丈深淵的恐懼,而跌入萬丈深淵的祭品也常常沒有勇氣再爬起來,只能隨著這司法的河水漂浮、沈沒。本片除了對於正義的探索與詮釋之外,主角的內心轉折也非常令人感動。從一位浪子,一直到因為父親的過世而體悟人生,拒絕命運的擺弄的奮鬥過程也讓我們看出人類精神力量的偉大。妥協,是人們在無奈時最容易的選擇;一旦拒絕妥協往往要有面對著強力挑戰的心理準備。尤其當對抗的對象是國家時,這個龐大的有機體背後連結著廣大民眾的期待,在司法體系下反抗冤獄的過程中,要面對的不僅是法官檢察官這些國家官員,更代表著在拒絕妥協時將難以得到社會的支持,這是一個孤獨的過程,孤獨地面對社會的指責,孤獨地面對受害者家屬的眼淚與憤怒…

支持受害者這一邊總是比較容易,這可能不太理性、但卻彷彿是人類基因作祟下的必然結果。在本片中也讓我們看到律師的角色是如何地違反人性,當司法制度並不總是那麼可靠時,唯有律師能夠幫助被告面對國家這個龐大的組織,在我們急急忙忙找祭品投入河中的時候,律師是那個提醒國家與社會再三思考的人。如果人類是理性的,輿論也不會總是未審先判;而事實上人類是極不理性的,總是在接受片斷資訊就想做出結論,妄想效法古人片言折獄的「傳奇故事」…而極力堅持「正義」的律師往往也成為被害者這一方的「正義」的敵人。

本部片非常值得令人去想的就是:當我們急急忙忙追求正義時,到底是追求誰的正義?還是只想趕快找到投河的祭品?





(撰文:蘇瀚民(科法所))



影片片段:


Friday, May 7, 2010

造雨人


造雨人
(The Rainmaker)

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1997/Color/USA/13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08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98年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Sierra Award獎Most Promising Actor(麥特戴蒙)




越界多了,界線就會消失

本周放映金獎導演法蘭西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作品《造雨人》(The Rainmaker),改編自美國暢銷作家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的同名小說。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約翰•葛里遜有一連串的法律小說都被改編為電影過,例如《黑色豪門企業》(The Firm, 1993)、《絕對機密》(The Pelican Brief 1993)、《致命內幕》(The Client, 1994)、《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 1996)、《毒室裁決》(The Chamber 1996)、還有近期我們較為熟知的《失控的陪審團》(Runaway Jury 2003)。而他的作品,通俗且易閱讀,本片《造雨人》導演柯波拉就曾說「葛里遜的小說是文學界的可口可樂,人手一本。」可見葛里遜的小說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

除了正義,你還需要一場及時雨。

《造雨人》的故事是我們一般熟悉的「小蝦米對大鯨魚」題材類型,一件拒賠醫療保險金的案件,讓年輕剛踏入法律界的青年律師開始對抗財大氣粗保險公司與經驗豐富的大律師團隊,最後,在一連串看似偶發條件的集合下,例如原本與保險公司關係密切的法官意外死亡,變成一位注重人權的黑人法官接掌此案、有效證據與關鍵證人的取得、律師伎倆的發揮作用等等,使案件看似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讓偷竊來的證據得以發揮作用,逆轉局勢。這也是此部片名「rainmaker」的意義:如下了一場「及時雨」,解決了危機。我想葛里遜這部作品是有意在嘲諷身為現代民主國家為「正義代言人」的法律界,進入資本邏輯下的法律界其實充滿黑暗手段、操弄論述與資源不對等的現實性,但他仍將律師暗喻為「創造」這場及時雨的造雨人,以便強調電影中弱勢一方,不屈不撓的能動性,也在青年律師身上安置了法律的理想性。

畢竟,這是一部小說,甚至是電影。

你能拿出證據來做證明嗎?

但你真的這麼以為嗎?我有時覺得小說與電影比現實更現實。希望有緣觀賞此片的讀者細心體會此片最精采片段,也就是原告與被告雙方在法庭上針鋒相對時,代理律師所拋出的論述。仔細去觀察他們是如何使用證據、掌握話術,遊走在道德與法律邊緣。電影的最後,麥特戴蒙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界多了,界線就會消失。」我想,為法律的兩面性做了一個很好的注解。











(撰文:林柳君)


影片片段:


Sunday, May 2, 2010

恐怖角



恐怖角
(Cape Fear)

傑·李·湯姆遜 J. Lee Thompson
1962/B&W/USA/10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5/04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本次播放學校收錄1962年黑白片的版本,1991年馬丁史科西斯重拍,似乎又有另種詮釋架構與基礎。

這是一部標準正邪對立的電影,因此,選角顯得特別重要,飾演正反派的演員:Gregory Peck(律師山姆)與Robert Mitchum(麥斯)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最令人激賞的應屬律師女兒南西的角色(Lori Martin),將《恐怖角》中的恐怖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導演的剪接也為演員加了不少分。

優點闡述到此為止,接下來請包涵我對這部電影的碎嘴。

我不討論法律,也不想從這部電影去深究律師溢出法律正當性的問題,即便本次影展的主題為「法律」。我仍希望能以電影為基礎,談出我認為它不足的部份。

首先,法律作為本部電影最高準則的意念,就應該被強烈質疑。我懷疑的不是法律這件事,而是就本片的個案來說,似乎只要符合理想正義,正方就可以恣意地用任何方式,懲罰他所認為的壞人。而當我們以為法律藉此被導演拆解的時候,結局卻又重提法律的正當性,可作為懲罰反方的方式。在這裡,法律成為與犯罪同等的凌遲武器,只是它掛有正義的招牌而已。

再者,相對於代表正方的律師,我們完全看不到導演對犯罪者的心理描寫。如果律師因為身家性命受脅、出現遊走法律邊緣的行為,是情有可原,難道犯罪者就真的只是因為單純的報復心態、或心理不平衡,就會做出違反道德的殺戮行為嗎?我完全無法接受導演失衡的角色建立。

如果犯罪者不存在任何立體的犯罪動機,那麼死刑就不應該被一再討論廢或不廢;因為世界都是由一群瘋癲者建立,生不生、死不死,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撰文:王欣瑜)


影片片段:
1962年:


1991年:



法律影展






法律影展
Law Film Festival









當代導演將對法律之社會角色的關注,觀察人們與法律的關係,在電影中呈現出什麼樣的法律形象?近代法律作為國家控制人民的手段,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維持市場運作的工具,是西方電影中所描述探討的對象之一。

法律專業人士如法官、檢察官以及代言者律師,經常被指控為不義的執行者警察,使用法院的案件當事人,以及受司法拘束與監禁自由的受刑人,是法律電影中最常出現的人物角色。法律更是美國好萊鎢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主題,美國高度資本化社會中無所不在的法規、陪審團制度所產生的問題、律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都是電影中喜愛探討的議題。

此次影展的八部片,分別探討了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實踐面向上的不同主題。《恐怖角》探討了正義的定義與界線,片中強暴犯Max認為當年他的律師Sam沒有盡力替他辯護,出獄後便展開對Sam以及他家人的報復。《造雨人》中麥特戴蒙飾演窮困潦倒的法學院學生Rudy Baylor,他的夢想原本是幫助所有需要法律協助的弱勢,但在律師生涯的開始,即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當 “ambulance-chasing lawyer” 混口飯吃。片中的醫療保險糾紛,表現出小市民對抗大保險公司與律師事務所、小蝦米對抗大白鯊的法律故事。主角對法律生涯的覺醒與幻滅,也是片中不容忽視的主題。

《以父之名》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英國,肇因於北愛爾蘭人為爭取獨立所製造的炸彈事件。電影中展現深入的人權議題,人們對於恐怖份子的偏見而產生的政府濫權追訴,經由刑求得來的自白能否作為證據的問題,以及禁錮主角及其父親的冤獄,父親病死獄中,主角化悲憤為力量,與女律師合作,最後終於發掘出警方隱藏真相、羅織罪名的證據,正義終於在十五年冤獄後得到伸張。然而,遲來的正義還是不是正義,也是片中發人深省的問題。片中探及的冤獄與刑求自白的議題,在台灣社會中也有直接對應的例子,如帶起民間司法改革運動的蘇建和案及陸正案。

《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改編自美國最神秘低調之小說家Harper Lee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是一九三○年代種族歧視氛圍濃重的美國南方,透過主角兄妹的孩童視野去述說成人世界種種的複雜與衝突,他們的父親是白人律師,替遭指控強暴白人女子的黑人湯姆羅賓森辯護,在小鎮上引起喧然大波,父親由原本受敬重的地位轉為遭人嘲諷攻擊。片中鋪陳小鎮人們對黑男人強暴白女人的憤怒,指出種族與性別交錯的複雜議題。

美國社會中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經歷民權運動及其他社會改革運動後逐漸得到改善。八○、九○年代逐漸被看見的另一遭污名化的社會弱勢──同性戀──的議題,在電影《費城》中被深入探究。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律師安迪,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罹患了愛滋病,被人發現他的同性戀傾向,旋即被事務所上司藉機開除,為了爭取個人尊嚴與權利,他請求另一名律師喬(丹佐.華盛頓飾演)為其辯護。起初喬並不願意幫忙,但隨著彼此的互動增加,了解漸深,喬開始積極為其辯護,並在安迪病逝之前,為他打贏了這場官司。《親愛的!是誰讓我沉睡了》中探討刑事證據如何判斷的問題,以及法律之下個人面對情感衝突與良心糾葛的主題。《十二怒漢》則反省了陪審團制度的問題。

《秋菊打官司》較不同於向來美國法律電影的議題,說的並非法律專業人士與人民之間的故事,而是一個弱者為了維護自己受損的自尊,藉由法律途徑要求「道理」的故事。片中描述中國西北農村中的村民慶來與村長發生爭執,慶來遭踢傷下體,他的妻子秋菊此時已懷有六個月身孕,去找村長說理,村長自覺有理而不認錯。為了給這件事一個「說法」,秋菊挺著大肚子到鄉政府告狀,調解的結果是村長賠償她家的經濟損失。當秋菊去索要賠款時,村長仍不認錯,並把該賠的錢扔在地上,好強的秋菊沒有撿錢,又踏上了告狀的路途。這個民告官的故事中所呈現的,與其說是法律與正義的議題,不如說是道理與人情之間熟輕孰重的問題。

透過此次影展的八部片,我們或許能看出,法律電影此一類型電影中獨特的情節發展、敘事手法或美學經營。更進一步地,法律電影是否也形塑了我們對法律的想像?是觀影者在此次影展中可以細細去體會的。





(撰文:陳正維)




2010.5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5/04 (二)
恐怖角 Cape Fear-- (1962) 105min

5/08 (六)
造雨人 The Rainmaker-- (1997) 135min

5/11 (二)*范建得教授、陳仲嶙教授
以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133min

5/15 (六)
費城 Philadelphia-- (1993) 125min

5/18 (二)*彭心儀教授、林昀嫺教授
秋菊打官司 The Story of Qiu Ju-- (1992) 101min

5/22 (六)
親愛的!是誰讓我沈睡了 Reversal of Fortune-- (1990) 111min

5/25 (二)
梅崗城故事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 129min

5/29 (六)
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 (1957) 96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