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連&奧利佛史東影展
David Lean & Oliver Stone Film Festival
David Lean擅長大場面的歷史鉅片,包括戰爭、革命等,以壯闊場景呼應角色之間對應的動人情感。Oliver Stone則呈現戰爭與政治、歷史題材,並大膽詮釋搖滾、性、商業體育等,備受爭議。
閱讀大衛連的兩種方式
這次的影展,夜貓子選映了英國導演大衛連作品中史詩般的長篇鉅作。若您曾經看過,那些作品必然隨著時間讓你重有所獲;若您未曾聽聞,那麼不妨趁著年輕,在記憶中儲存幾部值得咀嚼回味的電影糧食。
自1957年的《桂河大橋》、1962年《阿拉伯的勞倫斯》、1965年的《齊瓦哥醫生》,1970年《雷恩的女兒》到大衛連的收山之作1984年的《印度之旅》,從中你可以看見大衛連一再關注的主題─歷史和人性。雖然每部片動輒三小時半,但若能夠耐心觀看,其中承載的思考和探問,是一般好萊塢片不能及的;而其敘事的嚴謹、流暢,畫面的藝術性和節奏之掌握,即使是放在今日都毫不遜色,見證了這些二十世紀後期產生的作品足堪為經典。
我們可以由什麼角度去閱讀大衛連呢?從美學角度來看,大衛連相當熟練於駕馭大場面,不論是俄國的大風雪、印度的連綿山洞還是阿拉伯的沙漠,都能夠找到不落俗套的構圖,壯闊中保有細膩。即便是眾多人群、戰爭殺戮等複雜的場景,他也能在混亂中找到和諧,讓主題精準呈現。大衛連導演的影片大多由小說改編,但若能看過他的系列,你也將發現大衛連其實並不單單滿足於劇情軸線,相反地,他巧妙地融入許多意象,藉著流動的狀態或符碼表達言語之外的情感與批判,讓小說奪胎換骨,擁有影像敘事的獨立生命,折射到觀眾的眼底心裡。
然而最最讓這幾部電影成為經典的,還是這些電影中對歷史與人性的思考。如《桂河大橋》用二戰時桂河大橋的建造與毀滅,隱喻了戰爭的矛盾本質,直指其荒謬與瘋狂。《阿拉伯的勞倫斯》側寫一戰時,協助阿拉伯各族聯合起義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英雄─英國外交部軍官勞倫斯。該片凸顯了人性與時勢交會時的多樣面──勞倫斯除了其正直性格、對阿拉伯文化開放的胸襟、對民族自由的理念,也會面臨權力帶來的驕傲或迷惘,此片並無純粹英雄式崇拜,反而看見一個人在廣大荒漠中的自我追尋。至於由半傳記體裁小說改編的《齊瓦哥醫生》背景在一戰末的蘇俄,凸顯了變動時代中人性的脆弱無力,醜惡中的良善,或是身不由己中選擇的意志。《印度之旅》中則聚焦種族、文化之間因為政治勢力而有的不平等、偏見和衝突,但還原到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相處,仍然有彼此諒解的時刻………..
從美學或是歷史的層面來解讀大衛連,或許相當接近這些作品的主旋律,然觀其篇幅和密度,大衛連的作品所述說的何止於此?至於其他幾種觀看的可能,相信永遠有待觀影者去思索挖掘。
(撰文:憶群)
奧利佛史東的反骨精神
史東除了導演的身份之外,也是個優秀的編劇,寫出的劇本暢快又具有批判意味,在他自己所導的作品中,更展現出強烈的時代反骨精神,所反為何,先從其作品來了解。史東的作品,幾乎以美國為主要場景,以歷史大事為主軸。若置之於拍攝的時間序列來看,首先看到事件發生於1963年的《刺殺甘迺迪》,接著再看他反越戰三部曲(《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天與地》),在本次影展選映其中兩部:《七月四日誕生》描寫1960年代末美國在越戰節節敗退的反戰情緒,《前進高棉》則透露美國在越戰中如何為取勝而不擇手段。然後是資本主義勢力的擴張,從《華爾街》到《挑戰星期天》,看見美國以雄厚資本強勢地向全球行銷美國文化,展現其文化霸權的力量。再從《門》、《閃靈殺手》揭露昇平強盛背後所突顯的社會現象、青少年心理與價值觀。最後再回過頭來嘗試描述更遠古的《亞歷山大帝》,提供史東偏好歷史的另一個嘗試。
從作者本身的角度來看,生命經歷提供史東題材上的寫實與深刻性。例如他曾於1967-68年間參與過越戰。當時正值美國反戰情緒高張,因此反戰題材不斷出現,而史東獨特的暴力美學便從這些大量出現的血腥、暴力畫面中展開,挑戰觀眾視覺上所能接受的極限。事實上,反戰亦可言之為某種程度的反政府,我們似乎可以看見導演化身阿湯哥所飾演的朗柯維克,上台演說關於反戰的議題,大力撻伐國家機器的操作,洗腦人民思想,揭露越戰並非只是表面所言擊退共黨,而是美國政府與南越之間的利益掛鉤。此外,史東更深刻地描寫出了,那些從戰爭中傷殘的士兵在回國後如何飽受心靈創傷難以癒合。
反媒體暴力幾乎可以連貫史東所有的作品,從《七月四日誕生》中朗的家人和他一起觀看電視的報導,呼籲國人為國作戰深受鼓舞而投效越戰戰場,又看見朗終於從心靈創傷中復原,並加入反戰遊行,記者請朗說話時那支奮力伸出的麥克風,呈現一種媒體可載舟亦覆舟的反諷意味。那麼,史東的反戰便又與反媒體連起來了。《華爾街》到《挑戰星期天》可作為代表。國家機器藉由電視媒體的報導,將美國的霸權形象,形成全球化的勢力,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國家戰事,影響無遠弗屆。電視媒體作為一種文化霸權的利器,將資訊至世界各地,世界上大小事用影像的方式傳播。《挑戰星期天》告訴我們,球賽在每個星期天藉著電視節目搭配高額盈收的廣告呈現世人面前,明星球員的形象成為商業廣告待價而沽。球隊的主宰者不再是教練而是出錢的老闆,輸或贏決定了每場球賽的意義,而非努力奮鬥的過程,於是大眾的價值觀被扭曲了。文化確實需要行銷,在行銷和獲益之間,需執持的是每個文化的意義,如同教練一再維護「美式足球」(foot ball)的精神是團隊合作,而不是金錢輸贏而已。
從反媒體暴力的主題中,史東成功塑造他電影作品的所謂的「暴力美學」,《閃靈殺手》可以視為該主題集大成之作,因為他將極深層的內心醜陋用冷酷的殺人畫面呈現出來。諷刺地,電影上映時備受爭議,卻也意外將史東列入媒體暴力的名單之中。
為了表示對於所生活的社會的看法,批判成為許多導演喜歡的表現方式,愈是批判則愈受爭議。對導演而言,如何呈現真實,需要透過所謂的「電影藝術」來詮釋,從年代、場景、人物到事件,營造一個類真實的環境,在這個部分,史東可以說是表現不凡。如果您觀賞本影展,引起進一步探索歷史真相的動機,或是將「反戰」、「反政府」、「反媒體暴力」、「反全球化」自由地相互連結,將會是一種更為客觀的解構。
(撰文:若怡)
2011.1、2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01/04 (二)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River Kwai-- (1957) 161min David Lean
01/08 (六)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216min David Lean
01/11 (二)
‧齊瓦哥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200min David Lean
01/15 (六)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206min David Lean
01/18 (二)
‧印度之旅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163min David Lean
01/22 (六)
‧前進高棉 Platoon-- (1986) 120min Oliver Stone
01/25 (二)
‧七月四日誕生 Born on the Fourth July-- (1989) 85min Oliver Stone
01/29 (六)
‧門 The Doors-- (1991) 140min Oliver Stone
02/08 (二)
‧誰殺了甘迺迪 JFK-- (1991) 206min Oliver Stone
02/12 (六)
‧閃靈殺手 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 122min Oliver Stone
02/15 (二)
‧上錯驚魂路 U Turn-- (1997) 125min Oliver Stone
02/19 (六)
‧挑戰星期天 Any Given Sunday-- (1999) 156min Oliver Stone
02/22 (二)
‧亞歷山大帝 Alexander-- (2004) 165min Oliver Stone
02/26 (六)
‧華爾街 Wall Stree-- (1987) 126min Oliver Stone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元旦暫停播放.春節於初六開始播放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