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7, 2011

盧貝松影展





盧貝松影展
Luc Besson film festivall








播映時間:2012年元月 / 每週二、六20:30
播映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1/23、28遇春節停播

盧貝松(1959-)大概是法國最靠近好萊塢的導演,結合喜劇與警匪,率先創造法國新種類的票房強片,成為成功商業導演的代名詞。本影展主要介紹他早期作品的天真浪漫,縱使特效與經費不如現在的規模,卻濃濃透露出創作者對作品與自己的誠實,充滿零散和卡通式的幻想。








01/03(二)
碧海藍天The Big Blue(1988)168min


01/07(六)
霹靂煞Nikita(1990)118min


01/10(二)
最後決戰The Last Combat(1983)92min


01/14(六)
天使A Angel-A(2005)91min
 *英文字幕

01/17(二)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126min


01/21(六)
地下鐵Subway1985(1985)104min


01/31(二)
終極追殺令Leon(1994)110min










清大夜貓子電影院部落格
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共同主辦:清大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Tuesday, December 20, 2011

來自硫磺島的信



來自硫磺島的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6/Color/USA/141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27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6 美國國家電影評論協會 最佳影片
★2006 美國電影協會 最佳影片
★2006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
★2007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混音
★2007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兔獎 最佳導演





硫磺島戰役是二戰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一戰。日軍22,060名,只有216人生還;美軍則有26,029人傷亡,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唯一一場傷亡比日軍慘重的戰役,也造就了許多英雄事蹟,總共有27人獲得榮譽勳章。此戰役的對美軍而言意義相當深遠,硫磺島成為美軍轟炸機的跳板,在日本本土境內橫行無阻。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在2006月底完成這部作品,該片與同年較早上映的《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合稱電影二部曲「硫磺島計畫」。不同的是,這部片從日方的觀點來看帶這場戰役,一改美國英雄式的風格。裡頭沒有太多驚險犯難、萬夫莫敵的戰爭畫面,反而透過一等兵西鄉昇寫給妻子的書信,一筆一劃勾勒出每個人內心的故事。

這部片真實地呈現了該戰爭中的幾大特色,例如該島遍地草木不生的火山地型,以及日軍挖掘的綿延坑道。但真正成名的地方在於雙方近乎野蠻的戰爭模式,包括美軍看到地堡一律以火焰放射器和汽油彈伺候,日軍在絕望之中集體自殺、或持手榴彈近距離自殺攻擊美軍等。

在絕對效忠天皇的權威下,士兵們總是被期待不靠任何援軍自行打退敵人,若辦不到只能選擇光榮的自殺,但絕對不可投降。本片細膩地刻劃如此身心壓力下每個小兵內心的故事,包括士兵引爆榴彈自殺前痛苦的表情、企圖投降者在裡外不是人處境下的煎熬………….

當愛國主義誓死不降的情結,對上允諾家人會平安賦歸的承諾時,透過一等兵西鄉昇和陸軍中將栗林忠道之口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究竟英勇自殺和努力活下來何者更有價值?究竟效忠天皇的意義是自我引爆身上的手榴彈,還是先迴避敵人的主力,等適當時機再反擊?

無論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何,盼望讀者都能從戰爭片看到和平的可貴,並珍惜我們現在得來不易的生活


(撰文:謝明豪)




影片片段: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1

陌生的孩子



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8/Color/USA/14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20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9 土星獎 最佳女演員
★2009 金衛星獎 最佳女演員(戲劇類)
★2009 美國電影視覺效果工會獎 最佳繪圖背景、劇情影片最佳輔助視覺效果





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單親媽媽克莉絲汀[安潔莉納裘莉飾]下班後發現兒子華特失蹤了。
雖然立刻通報洛杉磯當地警方,但五個月過去後華特仍是音訊全無。一天她接獲通知,警方發現了失蹤已久的華特。驚喜交加的她於是前往火車站,在團團記者包圍下期盼著與兒子重逢。怎料從車廂走出的卻是個陌生的孩子。在警方的強硬說服下,克莉絲汀只得配合著與「華特」於媒體之前演出母子重逢的感人戲碼,而風紀敗壞的紐約市警局則藉此大肆宣揚己方千里尋子的功績。
為何這個男孩口口聲聲喊自己媽媽?克莉絲汀不明白。從生活習慣到種種身體上的特徵都顯示他是另一個人,然而此時令她更擔憂的卻是兒子華特的生命安全。她訴諸警局希望繼續華特的協尋工作,卻換來對方息事寧人的冷淡態度。作為母親的她並沒有因而放棄,透過熱心的牧師、華特的老師與牙醫等人的協助作證,她轉向各家報社揭發警方的惡行。此舉著實令洛杉磯警局臉上無光,不堪名譽受損的警方終於忍無可忍,以出現幻覺等理由逕自將克莉絲汀移送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裡,克莉絲汀飽受折磨。她不斷被迫簽署一份替警方脫責的認錯聲明,若不屈從,院方便強制給予藥物治療。堅持自己的清白與對華特的不放棄,克莉絲汀硬是咬牙忍受種種非人道對待,同時她也發現在這裡亦有許多和她一樣,因為觸怒警局而被送進來的女人──「第十二條」下的受害者。
故事至此,我看到的是人民保母的腐敗以及渺小個人在龐大體制下毫無相搏之力的悲哀。
對於當今社會金玉其外的表象我是嗤之以鼻的,在這講求個人自由、民主法治的現代社會中,似乎人人有權發聲來對抗那些不公不義,但骨子裡的敗絮卻是個人自由以及法治的蕩然無存;為了成就某少部分人的利益,體制可以用任何的理由、手段來埋葬任何人。面對如此巨怪,尋常百姓還能倚賴什麼?我以為最直接有效的武器即是媒體,而如今唯新聞性是圖的功利媒體能否有這樣正面的發揮能卻令人質疑;更甚者,許多弱勢者連說話的機會也沒有,就直接被坑殺淪為無名的犧牲者。回到電影上,即便遭遇如此可憐,劇中的克莉絲汀仍是幸運的,身旁有許多支持者用盡各種管道、資源替她發聲,讓此事件受到矚目,進而獲得翻案的機會。
小人物對抗體制並成功平反的故事,自是激勵人心。不過並非所有故事都有這般美好結局,甚至有些故事我們從來也不會知道。司法體制下的受害者究竟有多少?置身事外的我們又是什麼立場?我想,諸如江國慶與邱和順之名終是被媒體消費的過往雲煙吧。


(撰文:陳冠長)




影片片段: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1

登峰造擊



登峰造擊
(Million Dollar Baby)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4/Color/USA/13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17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5 奧斯卡 最佳影片獎
★2005 奧斯卡 最佳導演獎-克林•伊斯威特
★2005 奧斯卡 最佳女主角獎-希拉蕊•史旺
★2005 奧斯卡 最佳男配角獎-摩根•費里曼





登峰造擊,這部電影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個關於藉由拳擊挑戰極限的熱血動作片,令人想起美國許多英雄式的拳擊手,藉由拳擊挑戰顛峰,激勵人心給人鬥志。當開始觀賞此片時,主角出人意料的是位社會階級低下的清潔婦人,不論怎麼看都不像是所謂的英雄拳擊手。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女子,藉由和一位退休的拳擊手教練請益,開始踏上了拳擊之路。憑著她強烈求勝的鬥志和對夢想的渴求,一路過關斬將,甚至到了挑戰拳王的地步。整部片充滿了小人物為了夢想積極付出的勵志元素,藉由主角─瑪基,充分表達出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意念。因為瑪基不認命、不安於一輩子只是個清潔工,積極為自己生命找出路的熱情才感動法蘭奇這位難搞的教練,藉由訓練瑪基的過程,這位看似難搞教練背後的創傷也漸漸被治癒。

雖然整部片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練習場上,但是整部影片呈現出來的卻不是熱血和暴力,更多的是貼近生活的故事。這部片不是訴說一個打不倒的英雄事蹟,而是一個被打倒的英雄,他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我們很少想到,當一位英雄因為一時的誤判被狠狠擊倒,一輩子無法站起時,其中心境的複雜變化。由天堂掉入地獄的心靈創傷,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痛,總會在黑夜靜默中潛伏出來侵蝕他們的心靈。片中的教練,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因為一場比賽的意外使他留下決定性的創傷,這個傷就這樣一直跟著他,使他一直陷在過去中。瑪基的出現促使他開始正視自己,處理這個傷疤,試圖克服心理障礙突破自己。雖以拳擊為名,但是片中出現的動作份量卻很少,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出現在影片中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往留下的創傷,在彼此接觸連結的過程中,開始使傷痕慢慢消逝。這樣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串起這部電影,讓這個電影看起來格外真實,像是日常生活中隨處角落都可能發生的故事,也因此格外感人。瑪基和教練的情感變化,是片中最感人的部份,從一開始的嘲諷鄙視到後來的師徒關係,甚至到最後把對方當做自己的父親和女兒,藉此來填補失去親人的悲傷,走出過去的痛。這樣轉變的過程由許多看似平常的話語呈現,更顯兩者情感的真實深厚。

這部電影得獎的歷程在某種層面上也和片中的內容有相似之處,在初開始提名時沒人看好這部片,隨著電影上映,許多原先不看好的人竟也被片中真摯的情感和人生的態度與哲學給影響,漸漸的支持的聲音開始出現,最後形成一股風氣,此片就乘著這股風氣,奪下4座奧斯卡。《登峰造擊》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不是一個單純關於實現自己夢想的故事,它更包含了人性和現實面進去,使的這個夢想實現的過程看起來更加艱辛也更加真實。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帶著一些過去遺留下來的傷疤,那可能是在追尋夢想途中失敗留下的遺憾,當這樣的人看著影中的每位角色,就像自身從那種過程拉拔超脫出來一般,這樣的過程非常的痛,那是挖開傷口使之癒合的痛,正因為非常的痛,才有成長突破的價值。
《登峰造擊》這部電影非常地貼近生活,正也因為如此才能感動如此多的人、得到如此大的迴響。影片太真實,也太痛,就因為痛才有反思的必要,也因為真實才有其所應該被正視的價值。


(撰文:黃致豪)




影片片段:



Tuesday, December 6, 2011

麥迪遜之橋



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1995/Color/USA/195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10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6 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 最佳票房電影
★1996 日本藍絲帶獎 最佳外語片
★1996 西班牙佛投格拉瑪斯獎 最佳外語片
★1996 日本電影旬報 最佳外語導演
★1996 日本每日電影特別賞 最佳外語片





《麥迪遜之橋》改編自Robert James Waller在199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也許是對影像閱讀能力還不足的關係,我採用原著與電影交互參看的方式,完成了兩者的閱讀。但不覺得繁瑣,而是相互滲透,擴散出思考空間。

嚴格說來,這篇文章並不能算是影評,是一種對於參看電影與小說的心得罷了。但也希望看過電影的朋友都能找時間借小說來看看(已絕版),相信感受會更多。

先看了書裡第一章「序曲」,交待這個故事是由女主角Francesca Johnson的兒女委託作者寫出來,所以是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剛巧作者和女主角一樣也住在愛荷華,更拉近小說與真實之間交錯迷人的距離。再看第二章「若柏.琴凱」,認識了Robert的個性:一個浪子、一個天才,擅文字、懂音樂、具攝影長才,內在暗藏著不羈的靈魂。接著我開始看電影。電影一開始以倒敘的手法帶到兒女在整理媽媽Francesca的遺物,接著回溯到過去Francesca和Robert的故事。

Francesca(梅莉史翠普飾)從義大利那不勒斯嫁到愛荷華州麥迪遜的農莊。她的故鄉那不勒斯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的氛圍,可以想見應該也是個嚮往浪漫與自由的人。電影裡,在用餐時間打點好一切的Francesca喚丈夫與孩子們用餐,並打開收音機,聽自己喜歡的紓緩的音樂。但是女兒卡洛寧一走進餐廳便毫不顧慮地將收音機轉到搖滾音樂。這一幕十分經典,既簡單、細膩又有力道,清楚刻劃Francesca的處境──為家庭犧牲奉獻的農莊婦女。這一段是導演於小說之外特別加上去的。Francesca看著丈夫、兒子、女兒自顧自吃著早餐,手托著下巴,一會兒看看這,一會兒看看那,好像這早餐並不屬於她,只是為了家人而準備。那她呢?喜歡什麼?什麼類型的音樂?什麼食物?究竟有人關心嗎?相夫教子的生活讓她彷彿被禁錮了。

Robert(克林伊斯威特飾)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為了拍攝遮蓬橋開車到麥迪遜county。兩人的邂逅便從問路開始。像是註定相遇般,他們很快地被對方深深吸引,短短四天的相處,卻成了一生恆久的掛念。那年Francesca45歲,Robert52歲。

不年輕的年紀。

讀過小說第一章對Robert的描述,便容易理解他何以這麼迷人,何以讓Francesca很快地愛上他。一個擁有不羈靈魂的男人,一個從那不勒斯來的浪漫女人,原來就該彼此纏繞的。

至於接下來的劇情,在此不多著墨,簡而言之,在相處4天以後,兩人終究分開了。

電影中,Francesca在第三天晚上突然生氣。她對於兩人註定要相遇感動莫名,很快地答應要跟隨Robert遠走高飛,然而對家庭的責任無法逃脫,也讓這種複雜的心情十分期盼被了解。倘若孤注一擲,而這個男人並不會給予長久的承諾,那麼她終將讓自己和家人都蒙羞。因此,她質問Robert只不過把她當成另一個風流的女人。這一段也是導演特別在小說外加上去的。

當然,事實想必並非如此。電影裡,他對於Francesca決定回到家庭感到傷心,他說:「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但是Robert完全尊重她的決定,即使多麼不捨。

小說中,Robert在臨終前託朋友交給Francesca一封信,寫滿思念與永遠的愛:「我畢竟只是一個凡人。而所能想出的一切哲學推理並沒有使我放棄想念妳,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無法與妳共處的時間,在我內心深深哀泣著。我愛妳,深切地、完全地愛妳。而且也將永遠如此。

這麼多年了,原來Robert想念著Francesca,難以忘懷。

小說中,薩克斯風樂手康明思曾與Robert熟識。Robert將埋藏心中多年的過往情懷向康明思傾訴。康明思說:「他談話的時候竟然在哭泣。掉下大滴大滴的眼淚,一種老人才會掉的眼淚,一種薩克斯風才能奏出的眼淚。…喜愛這傢伙,任何一個能夠對女人懷有這種深刻感情的人,有資格得到別人的喜愛。

這一段就放在小說的最後一章,並沒有安排在電影裡。它更完整交待了Robert對Francesca的愛,足以證明Francesca和Robert之間的感情,是深刻而真誠的。

試想,如果一段不被祝福的愛情,兩個人遠走他方,的就能心安地放下一切,長久地美好下去嗎?也許對於該走還是該留下來,觀眾的看法不一,但在看到小說中Francesca寫給兒女的信之後,可以明白的是,至少她很清楚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也沒有後悔。她寫道:「如果說某一刻鐘我只自私地想到自己,我就不能確定我是否做了正確的選擇,但是在考慮家庭圓滿的部分時,我十分確定我的選擇是對的。」Robert死後,骨灰就灑在她家附近的羅斯曼橋,而她也請兒女將她的骨灰灑在相同的地方,這樣就夠了。她寫著:「我把我的生命獻給了我的家庭;我要把我所遺下的獻給若柏.琴凱。

寫這篇影評時,正聽著主題配樂Doe Eyes,旋律是簡單的,由導演克林伊斯威特親自譜寫。這就是小說中薩克斯風樂手為Robert所寫的紀念Francesca的歌嗎?「我讓薩克斯風發出不同以往的聲音;讓它為所有那些分開他們的距離和歲月而哭泣。在第一小節有一個小的裝飾性旋律,像是在發她的名字──『Fran-ce-s-ca』。」小說作者在序曲第一句寫著:「有些歌悠然自在地從鳶尾草,從百千條鄉村道路的灰塵中傳來。這即是其中一首。」相信看過電影的人,也將會讓這首歌在心中盤旋迴盪。


(撰文:若怡)




影片片段:



Saturday, December 3, 2011

經典老爺車



經典老爺車
(Gran Torino)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8/Color/USA/11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6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8 美國電影協會 年度最佳電影
★2008 美國國家影評會 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劇本
★2009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 最佳導演





早年以飆客三部曲走紅的克林伊斯威特,在大銀幕上以西部硬漢印象深植人心。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克林伊斯威特,可不如既定印象的那樣鐵漢,相反的,他心思細膩、觀察獨到,易感,且深深熱愛爵士樂。從演員轉而執導的導演生涯,在獲金球獎的《菜鳥帕克》(Bird,1988)後,開始得到矚目。而自一舉拿下奧斯卡獎的《殺無赦》(Unforgiven,1992)起,克林伊斯威特幾乎每部作品都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如兩屆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的《神秘河流》、《來自硫磺島的信》,以及直接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登峰造極》。
2008年,克林伊斯威特拍了兩部電影:《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2008),與《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2008)。前者探討母愛、女權,以及30年代腐敗黑暗的洛杉磯警界;後者將目光放在背負歷史傷痕的老兵身上,並且順著老兵的視線,看向白人社會下,黃種人與黑種人生存的艱難與失衡。不同的議題,不變的是他樸實無誇的表現手法。克林伊斯威特用他特有的、沉歛但充滿力度的敘事,將你拉進他所架構的世界,一同既重且痛的感受裡頭真實的情感。

一台老爺車,一個挺直背脊、拿著來福槍瞪著觀眾的老頭,就這樣構成了《經典老爺車》的海報。不明所以的觀影者,大概都會像我一樣,在心底隨著克林伊斯威特的鐵漢形象,勾勒出這部電影大概的雛形。因此,當電影一開始,Walt Kowalski以眉頭緊皺、渾身散發出「生人勿近」氣息的模樣,在妻子葬禮上對一切都露出不滿的表情時,我想,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應該都更加深了這樣的看法。接著,透過對爺爺十分厭煩的Walt的孫子,在地下室和Walt互動的一幕,我們了解:啊,原來這是一名曾經參與韓戰的美籍士兵。然後,在兒子離去時,Walt的自言自語:「買美國車會要你命嗎?」以及兒子與妻子沒好氣的對話後,我們又更明白:啊,原來這是一名在韓戰後,於美製車廠工作了五十年的老人。兒子的批評、孫子的憎厭、神父的無奈,都一再讓Walt Kowalski的形象越顯鮮明:一個固執、講話刻薄、孤傲,且有著強烈種族歧視的「顧人怨」老頭。
是的,「顧人怨」。不合群,脾氣壞,說話以髒字開頭,粗話結尾。這樣一個不討喜的老人,卻在一次事件中,出手拯救了隔壁鄰居──一個苗族移民家庭。
Walt隔壁的苗族移民,住著奶奶、媽媽,姊姊Sue和弟弟Thao,沒有一家之主。這個沒有成年男人的家庭,便時常遭受Sue與Thao的堂哥加入的幫派騷擾,原因是想拉Thao參與他們。Thao一度屈服,在他們的指示下,試圖偷取隔壁老人,也就是Walt的「經典老爺車」 (Gran Torino),但失敗了。想退出,又不斷被混混們騷擾,無奈的Thao一家人莫可奈何。陰錯陽差下,他們得到Walt的幫助:混混們踩到Walt辛苦維護的草坪,憤怒的Walt拿起來福就對準他們的頭,也因此趕走了混混們。歉意加上謝意,Sue與Thao的母親堅持要Thao到Walt家協助Walt,於是,Walt就這樣跟Sue與Thao,結成一段忘年之交。
之後的劇情發展呢?容筆者在這裡賣個關子,讓有興趣的觀眾自行了解。但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要忘記,從此刻開始細細感受Walt展現的另一面:一個貪嘴、好心腸、正義、對事一絲不苟的美好長者。他可以在苗人宴席上,因為美食大肆讚美苗族婦女(我為此笑得合不攏嘴);也可以為了Thao的未來,透過人脈幫他找工作、借他工具;更可以為了Thao一家人,義無反顧的做下決定;當他為了訂製西裝量測身形,說著:「我這輩子還沒穿過訂做的西裝。」時,我幾乎潸然淚下。
不管在故事的開頭,你喜歡,或不喜歡Walt Kowalski,相信看到最後,所有人都會因結局大吃一驚,並為Walt以他的固執貫徹的正義、對Thao可愛的關懷方式而深深喜歡上這個「顧人怨」老頭的。


(撰文:黃旭寧)




影片片段:



Tuesday, November 29, 2011

神祕河流



神祕河流
(Mystic River)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2003/Color/USA/137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3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4 奧斯卡 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
★2004 金球獎 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





故事的起頭,從三個十歲男孩的惡作劇場景開始: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的一條街道上,西恩、吉米剛寫完他們的名字,只剩下戴維拼完V-I-D,就能完成他們在半乾水泥地上的傑作。這時,一輛車上走下來的陌生男人以警察的名義責備他們,並藉故載走了戴維。當戴維從車子後座向後看,只看見留在原地、滿臉困惑的吉米和西恩,離自己越來越遠。

小戴維被關在黑暗地窖整整四天後才逃離戀童癖的魔爪。這場誘姦事件震動了整個小鎮,新聞台、警車和人群圍聚在戴維家所在的那條街。剛回到家的戴維站在窗口看著樓下吉米和西恩,他們也抬頭看著他,愧咎地。從那刻,他們好像就隔著一道沈重的陰影,沒有人願意提起,也許正因為不願意回想或不可言說,他們就以這樣的距離,各自走進不同的人生。

二十幾年後,一場謀殺案件又讓這三個人纏繞在一起。地方黑道老大吉米的女兒在私奔的前晚失蹤,同一夜,戴維的妻子所迎接的卻是深夜歸來的、滿身是血的戴維。當一具屍體被證明是吉米之女時,悲憤的吉米發誓,要在警察破案前親自把兇手做掉。檢察官西恩負責追查此一案件,除了循槍械、酒客、死者交友圈尋找嫌疑犯外,當晚在同一間酒吧的戴維也因此被列入調查對象。

一件謀殺案不僅帶出了小鎮上幾個家庭的恩恩怨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被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快速發酵、蔓延──妻子開始懷疑丈夫,父親懷疑起仇人之子,當兒時玩伴分別穿上檢察官制服和嫌疑犯標籤,看似友好的寒暄也變得疏離虛偽。種種線索逐步靠近可能的真相,也漸漸拼湊出他們三人都想要逃開的過去。

這部電影的調子其實頗沈重,但節奏卻讓人會緊緊跟隨、一起推理或懷疑。
導演的敘事手法非常緊湊,一面讓觀眾以為自己若有似無地知道全貌,然而卻又讓觀眾因這樣的自信而被欺騙。本片改編自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說,但導演以視覺手法加強了另一種感官的強度。整部片場景皆以藍或黑等冷色調為基底,往往是一個人坐在昏暗的室內,即使在白天,多人聚會的場景也是冷清漠然的。窗外或者晴朗或下雨,不論白天黑夜都比室內明亮;然而這些明亮都彷若和捲入此事件中的人們是截然二分的另一世界,彷若他們將永遠被寒冷絕望囚禁起來,與希望毫無關連。導演也巧妙地利用類似的場景,讓人產生一次次記憶的錯覺,召喚童年也召喚傷口,讓人在時間之流中游不到盡頭。

演員的表現充分詮釋了人的多面性,摯愛女兒的父親吉米同時是一個殺人不眨眼也不留證據的黑道大哥;戴維的滄桑外貌下內心卻藏著一個充滿畏懼的孩子,更因為其經歷而被污名化為潛在的加害者;冷靜、積極對破案自信滿滿的檢察官西恩,面對妻子離去卻無能為力,只能被動地等待妻子從未知地點打來卻從不出聲的電話…

故事的結尾在此當然也必須維持神祕感,可以透漏的是,劇中的一開始皆是殘缺的家庭:缺席的父親、死去的女兒、離家的妻子,而最後,有人消失有人回來,看似遞補了空缺同時也複製循環了殘缺,換一個家庭承擔恩怨,但每個家都一樣失落了什麼。
即使如此,日子還是要過下去。在案情結束,終於有一天,鎮上所有人都在慶典遊行中走到了明亮的屋外,在同樣冷清但有些刺眼的陽光下,慶典的熱鬧嘈雜中他們安安靜靜地看著遊行隊伍,像是什麼事都未曾發生。一切都圓滿平息了,不再有不幸,至少過去的他們會先忘記。

隨著隊伍靠近,慶典的音樂聲更大了。


(撰文:邱憶群)




影片片段:



Saturday, November 26, 2011

末路浩劫



末路浩劫
(The Road)

約翰希爾寇特 (John Hillcoat)
2009/Color/USA/111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29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9 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 最佳攝影、最佳演員(第二名)





究竟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沒有人能知曉。然而,《末路浩劫》給了我們一個對未來的輪廓。霾晦的天空,因為陽光照不進來,變得陰冷不堪,土地也失去了生產力,建築物有如廢墟,街上只有被人丟棄的物品和汽車,人性不再,常能聽聞因缺乏糧食而出現人吃人的事……

《末路浩劫》改編自戈馬克‧麥卡錫的《長路》,原作者是當今美國當代知名的小說家,並且被譽為海明威與福克納的唯一後繼者,這是一本因對未來環境的關懷,並給予人類警醒的著作。

整部片的結構非常簡單,就是一個爸爸帶著兒子踽踽而行。整個基調是灰暗的,加上陰沉小調的配樂流動,營造了一種空無一物的寂寥氛圍,在這種晦暗的色調下,卻穿插著明亮的畫面,是過去美好的記憶。

這部片不禁讓我們思考,在那樣的世界,我們還有勇氣活著嗎?當整個環境,幾乎沒有了東西可以果腹,人們開始泯滅人性,氣候愈加惡劣,可以說這完全不適合任何生物居住。在這樣的狀況下,生與死的選擇,成了一個大課題,甚至可以說貫穿了整部電影。

電影裡最明顯的對照組,爸爸和媽媽,跟兒子相比,他們經歷過大部分生命中美好的時刻,看見了整個世態的變化,但爸爸決定活下來;反觀,媽媽選擇死亡,原因是不想苟延殘喘地活著。

電影裡,在路途中,遇到生死交關和長時間的飢餓時,兒子也對於活下去的意志開始動搖,從中能看出渴望了結生命而得到解脫,這應該是一種大部分人的選擇;但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支撐著一個父親,面對著親人朋友離去,但仍能繼續向安全的南方走的動力?

兒子絕對是支撐他向前的動力,就如同電影中,爸爸說:這孩子是上帝派來的使者,甚至是他精神世界的信仰,為了他,他可以殺掉任何傷害自己兒子的人。展現著父母親與生俱來保護自己孩子的本能。

電影中,處處都能看到父親對兒子的保護,甚至是不顧一切地,更能從中看出爸爸除了盡保護兒子的義務和責任,其實兒子是他選擇活著的最主要原因。當然也不能否定,這個爸爸自己本身有很強大的生存意志和自身道德感,活下去的執念讓他可以拋棄值得留戀的美好回憶,自身道德感讓他在這個考驗著人性的世界中,能不走偏路。電影中,這些執念,成為爸爸所告訴兒子的,所謂心中的希望之火,並成為父親對兒子的身教和言教。

這部電影充分展現對於環境的關懷,告誡著人們,加強對於當今環境保育的重視。除此之外,對於這樣的近未來,肯定勇敢活著的意志,以及親情的偉大。


(撰文:許禾逸)




影片片段:



Friday, November 25, 2011

克林伊斯威特影展





【克林伊斯威特影展】
Clint Eastwood film festivall








播映時間:2011年12月 / 每週二、六20:30
播映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12/24、12/31星期六遇節日停播一次

克林伊斯威特(1930-)堪稱影史上作品最豐富的導演兼演員。個人獨特的硬漢性格重構英雄定義,並著重對人性的探討、對抗強權,透露人道關懷。







12/03(六)
神秘河流Mystic River(2003)138min


12/06(二)
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2009)116min


12/10(六)
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135min


12/13(二)
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2004)132min


12/17(六)
熱天午夜之慾望地帶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1997)155min


12/20(二)
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2008)141min


12/27(二)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2006)140min







清大夜貓子電影院部落格
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共同主辦:清大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Thursday, November 24, 2011

千鈞一髮



千鈞一髮
(GATTACA)

安德魯尼柯 (Andrew Niccol)
1997/Color/USA/101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2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7 西班牙恐怖影展 最佳影片、最佳原創配樂
★1998 法國奇幻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1999 英國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年度劇本





當「優生學」發展到極限,會發生什麼事?

《GATTACA》以豐富的想像力,討論了這個假設性問題。在不遠的將來,基因變成優劣的區分標準、新的階級歧視,擁有完美基因的「優化人」天生具備能力與權利,被期待做人類社會最高層的工作;而另一類自然受孕的後代,則被貼上「瑕疵人」的標籤──疾病因子、傾向、壽命都在出生就被診斷出來,那一刻,他們就開始走向只能掙扎於社會底層的命運,一輩子都與夢想遙遙相望……

主角文生的母親選擇自然受孕,文生自幼即被診斷出心臟病、暴力和短暫壽命的基因宿命。孱弱多病的身體,證實了科技的精準預測。為了能當上土星領航員──菁英中的菁英才有機會的一個職業──他努力念書、鍛鍊體能。

執行太空任務的GATTACA公司,僅僅依據一滴血便拒絕了他──充滿缺陷的基因履歷,注定文生一輩子只能以清潔工作餬口。

然而,一筆黑市交易,卻讓文生的夢想有了轉機:傑洛出租身分讓文生有機會進入公司;而文生則幫著傑洛爭回優化人「必須」達到的完美成就。於是,在一連串不計代價的痛苦改造後,文生偽裝成傑洛意外前的樣貌,冒名頂替通過檢查──之後的每一天,傑洛都需要把體液、尿液、血液及毛髮儲存下來,以供應文生在公司繼續冒用身分。

靠著優秀基因與後天努力,完美的「傑洛」終於被挑選為土星領航員。電影卻是由此處開始的:發射前週,一位主管的死亡引起軒然大波,而文生無意間掉落的睫毛,卻讓他變成首要嫌疑犯。

對於文生而言,面臨身分曝光的危機,一度近在咫尺的星空,霎時似乎變得閃爍不定……

《GATTACA》特效不多,僅靠簡潔、冷靜的建築與室內景觀打造出充滿未來感的場景。對位般的語言(諸如升空、游泳等種種隱喻)不時予人一種詩意。

除此之外,《GATTACA》更是處處充滿了悲哀的反諷:文生透過扮演傑洛找到了自信,但每一天的開始與結束,他得近乎歇斯底里地將所有毛髮、皮屑刮除、丟到火爐裡燃燒殆盡,惟恐留下任何證據。某種意義上,他也銷燬了他自己。面對心儀的艾琳,為了掩藏身分,只能說著一個又一個謊言。他究竟是以文生還是傑洛的身分得到愛情?

反觀傑洛,背負著不能不完美的包袱,即使有替身上場演出無瑕戲碼,他也只能把失敗的自己,隱藏在陰影裡生活。日復一日,只有優秀基因的代謝物可以證明他的存在──而他真實的人生,則淪為基因神話的犧牲品。

「我只是把身分借給你,而你卻跟我分享了你的夢想……」傑洛對文生娓娓道來的語氣,有幾分敬佩,但有更多的自我嘲弄與感傷。

「基因」代表了什麼?而究竟什麼才是真正決定一個人的身分、價值、認同和未來?

這部電影拋出了驚人的問號──它也給出了一個最勇敢的答案……


(撰文:邱憶群)




影片片段:



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楚門的世界



楚門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彼得.威爾 (Peter Weir)
1998/Color/USA/103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24 (四) 20:30
合勤演藝廳



★1999 土星獎 最佳奇幻電影、最佳劇本
★1999 英國金像獎 最佳製作設計、最佳原創劇本、導演成就大衛連獎
★1999 金球獎 最佳電影配樂、最佳男主角(劇情)、最佳男配角(劇情)





“We 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which we are presented.”
(我們總對世界的真相不假思索)

每天,太陽規律地升起,接著起床去上班;在熟悉的街口碰到鄰居,不免俗地打聲招呼;下班與太太來個熱情的擁抱後,把電視轉到準時播放的新聞──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倘若今天周遭的人都是演員、你的行蹤完全被掌控,而你卻被蒙在鼓裡呢?

奧姆尼康電視製作公司收養了一名嬰兒,在一座全世界最大的攝影棚內,有個四水環繞的島嶼,仿造一座完整的都市,標榜不用任何特效和演技,單純用無所不在的攝影機,全天候紀錄那孩子的生活,24小時全球電視轉播,從他成長、就學、結婚到工作……歷時長達30年。

偶然機會中,某位演員對主角楚門揭穿了這個騙局,他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生活中諸多異常的現象:包括太太廣告語氣的對話(製片經費主要來自各樣產品的廣告費)、巧合的「意外」阻止他通往某些地方、路人出現時間甚至可以精準地預測、從未見過面的警察竟然知道他的名字……

終於楚門試圖克服心中小時候的陰影,嘗試逃出這個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電視機前觀眾的反應:為何24小時紀錄一個人生活的連續劇,可以延續三十年?導演彼得.威爾藉此諷刺美國聞名全球的諜報科技,不論政府還是個人,這種已到了病態的監視行為,透過操控他人和偷窺達到娛樂的效果;影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部份,包括片中導演坐在攝影棚的頂端,操控著日出、天氣和海浪,指定楚門的好友要說哪些台詞,還可以發號施令給演員進行搜索工作,儼然扮演著上帝的角色!若熟稔歐美基督教文化更能體會這當中的巧思。

然而不同於聖經中上帝的方式,片中導演卻是處心積慮想去控制楚門、這棵維持了三十年的搖錢樹,縱使他說得沒錯:「外面真實的世界更多謊言、比這攝影棚更危險。」然而這種控制不肯放手的愛,卻是讓人不敢恭維。

是否我們也常常說是為了某人,也不知不覺扮演起他人的上帝,而忘記了對方的感受?

楚門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假的,但你卻是真的!


(撰文:謝明豪)




影片片段:



Saturday, November 19, 2011

夢遊交易所



夢遊交易所
(Sleep Dealer)

艾力克斯.里維拉 (Alex Rivera)
2008/Color/USA/90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22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8 柏林國際影展 國際特赦組織電影獎
★2008 納沙泰爾國際奇幻電影展 最佳國際影片
★2008 日舞影展 艾爾福德斯隆獎(Alfred P. Sloan Feature Film Prize)、編劇獎(Waldo Salt Screenwriting Award)





「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我在一個永遠看不到的地方工作,我唯一感覺得到的連接之處,就是這裡。」

不久的未來,透過一套節點系統和傳輸導線,個人可以連接在真實世界碰觸不到的遙遠彼端,過去的記憶,或是他人最深處的內心。大量而陌生的訊息,在非實體的異次元四處流竄著,從一個身體到另一個大腦。真實世界卻是高牆壁壘豎立,標示了國界、城市、鄉村的隔絕,加劇了貧富差距,還有個人和資本統治兩者間──無法踰越的鴻溝。

美國資本家在各地興建水壩,盡可能地竭取地力,讓農民與其仰賴的土地分離;利用節點科技,再將他們轉化成為美國龐大的產業後備軍,同時打造了一個表面上人人皆可共享、實現的美國夢,引誘一波又一波的貧窮墨西哥農民到大城市出賣廉價的勞動力,以意識和動作遙控遠方的機器人,讓資本更有效率地使用從貧窮人們手中奪取的能量,為美國興建夢中之城──但是,礙於高牆阻絕和無處不達的監視系統,那個城市,他們永遠到達不了。

在這裡,沒有國和國之間的平等關係,只有資本的主從支配,而且有了節點和高牆,不用煩惱來自貧窮國度的移工問題。這是一個身體和意識疏離、異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成了一座孤島。

來自墨西哥邊緣農村的梅莫,他也許一開始還無法理解,被資本家奪去土地和水源就等於失去了身份和尊嚴的父親,待他來到提華納的夢遊交易所之後,受制於冰冷的機器,失去自我的思考能力,只是宛如機器人般日復一日重複對他毫無意義、和他毫無關係的作業,他才赫然發現美國夢離他是如此遙遠。

人和人能夠面對面地說話、感受彼此的體溫,對梅莫來說,是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憑依。

「我討厭人之間有這麼多的間隔,節點的唯一好處是,它消滅了那些間隔,把我們連接起來,讓我們能看見。」

多向互連的節點網路,很矛盾地,造就了現實的藩籬、資本的宰制和失去原有秩序的當代社會,卻也為各種人際聯繫的發生帶來可能。

在網路上出售記憶故事想要成為女作家的露茲、從來沒有真正在天空飛行過的戰鬥機飛行員雷邁茲,和梅莫三人在提華納的相遇、相識、流離、探索,意外地挖掘出節點科技的缺陷,進行反撲,實踐他們在現實世界不可能完成的夢想。

片末傾瀉而出的大水,象徵了因科技而閉鎖的肉體與心靈,也因科技重新獲得解放。他們三人再也回不了家鄉,但是,不再否定過去的未來,而在世界的邊緣跨出自己的邊境……

《夢遊交易所》是導演艾利克斯里維拉(Alex Rivera)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他過去的短片,即嘗試探討拉美移民的社經困境與網路的溝通分裂症狀。

《夢遊交易所》在拉美地區資本主義與移工之當代議題和科幻電影的雙元框架下,重新結合二者,更深入地探討科技的有限與無限,暗喻、諷刺美墨兩國間的資本宰制和移工問題,而非一味地批判、指責科技網絡和資本主義的結合單向剝削、抹除個體的身分、認同、尊嚴、成就感和異質性等等能夠構成「人性」的要素。

為了人類的願望與夢想而發明的現代科技,為有限的現在帶來某種限度的破壞,卻也為人類帶來無限的未來與想像──

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撰文:李嘉艾)




影片片段:



Thursday, November 17, 2011

衝鋒飛車隊II



衝鋒飛車隊II
(Mad Max II: The Road Warrior)

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
1981/Color/USA/95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19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2 土星獎 最佳國際影片
★1992 澳洲電影協會 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接、最佳製片、最佳音效、最佳導演





當人類賴以維生的天然能源被消耗殆盡時,世界會剩下什麼?導演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的《衝鋒飛車隊II》(Mad Max II: The Road Warrior)描繪出的未來世界人類將一無所有,只剩下為了相互爭奪石油的殺戮戰場。

延續《衝鋒飛車隊I》(Mad Max)的劇情,戰後的澳洲,文明已被摧毀,剩餘的人類只能苟延殘喘地仰賴著零星的油料,這些珍貴的能源是幫派與部族間暴力火拼的主因。主角Max(梅爾吉勃遜飾)是一個在荒野中流浪的復仇者。七年前失去妻兒的他,將自己封閉,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幫派,只願孤身一人地尋找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石油。旅途中,他一再地遭到公路上殘暴狂野的飛車黨的攻擊,身手矯健的他好幾次死裡逃生,卻再也不願意屈服一切。為了復仇,Max與其敵對陣營交換條件,一同對抗那群公路暴徒。

《衝鋒飛車隊》系列電影成功地將當時少有名氣的澳洲男星梅爾吉勃遜推進好萊塢,成為全球巨星。雖然與現在高超的科技電影特效相比,這部片毫無疑問的相當粗糙,逼真程度遠不及現代電影,卻有一群死忠粉絲大力的擁護,更令人驚訝的是它更是日本漫畫《北斗神拳》故事背景的原型(prototype)。

荒涼且貧瘠的場景、殺人與暴力早已習以為常,這樣的故事背景該是一部描述文明尚未開發年代的電影。然而,導演想講述的故事是發生於未來。這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未來,總讓人有白白淨淨的印象,白色的牆壁、白色的桌椅,連人都亮得發白。這才是我們心目中的未來。

科技進步的美好,容易蒙蔽人類看見科技帶來的另一面向。遠離戰爭已久的我們,很難想像什麼樣的原因,足以讓國家不惜犧牲人民生命而宣戰。一九七零、八零年代的石油危機宣告著「黑色金子」-石油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極力爭奪的重要資源。也有許多人諭示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不再關乎權力、名聲,而是天然資源。

這部暴力與飛車充斥的精彩動作片,除了滿足觀眾感官的刺激外,或許也是一種警示-未來的世界真的像我們想的這麼美好嗎?


(撰文:廖近言)




影片片段:



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光明戰士阿基拉



光明戰士阿基拉
(Akira)

大友克洋
1988/Color/Japan/124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17 (四) 20:30
合勤演藝廳



★1992 阿姆斯特丹奇幻影展 銀幕獎





《光明戰士阿基拉》由漫畫所改編,在漫畫中細膩的畫風和高潮迭起的情節使的此部漫畫大受好評,即使到今日仍被視為是個難以超越的大作,還曾在1984年得到講談社的年度大賞。乘著這股氣勢,阿基拉被改編成動畫片,並且帶起當時日本動畫風潮,堪稱是80年代最經典的科幻動畫。以命題而言,「阿基拉」(アキラ)一詞在日文中象徵光明,阿基拉的誕生就像是神一樣,為眾生帶來希望和救贖。因此如果把《阿基拉》這部片,視為是導演大友克洋對科技文明創世記的想像也不為過。

時間來到2019年。

2019年的東京,是個剛從毀滅中復興的城市,表面上已經是個高科技的繁榮都市,暗地裡卻隱藏著許多令人不安的不確定性,許多的未知都隱藏在角落,好像一不小心這個剛建立起來的幻象就會崩毀。反叛的組織、成群結黨的青少年、駐守的軍隊、一項被隱蔽的科學研究,這一切都蘊含著這個美好未來的幻象即將被毀滅的前兆。

生存在這座城市的人不滿生活的不安和困苦,想要藉由神(阿基拉)得到救贖和解脫,因此利用神的力量之人體實驗。因為這個實驗,使得許多超能力者誕生,而軍方也無所不用其極地利用這股力量──一切似乎看來都「安全」。但是當人類掌握了過於強大的力量──可以創造萬物毀滅一切的力量──人類真的能控制嗎?

這個問號,在鐵雄這位新受試者身上正式引爆。

鐵雄原本只是一個被人欺負、喜歡到處飆車的青少年。在一次意外中,他被軍方抓走,然後做了人體改造實驗。自此之後,他有了接近神的力量。突如其來的力量讓他歡喜,因為他再也不用被人欺負了,他可以用這個力量使每個人屈服於他。

或許是因為之前的弱小,得到力量的他,不僅沒有想要保護別人;相反地,他想要毀滅一切,證明自己的強大。但他萬萬沒想到,得到的這股力量遠遠超出他的想像──他正一點一滴被他的力量所侵蝕,當神的力量不是人所能掌控,而是破壞一切的力量,所有的科技在神的面前都不管用時,人類又將如何面對?


再回頭思考片頭的爆炸片段,其所象徵的意涵其實是小型的宇宙大爆炸,它讓人類的科技文明重新開始,它讓人看見宇宙誕生時的光景,也告誡人類一件事:無論多高明的科技,在創世紀的時候,都必定是以毀滅為開端的。隨著科技發展,我們漸漸邁向未知的科幻領域,許多早期科幻電影中的情結於今都已實現,如果有一天,科技果真觸碰超越人的領域(甚至是神的領域),我們還能掌控並承受後果嗎?


(撰文:黃致豪)




影片片段:



Saturday, November 12, 2011

28天毀滅倒數



28天毀滅倒數
(28 Days Later)

丹尼鮑伊 (Danny Boyle)
2003/Color/USA/113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15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3 帝國雜誌獎 最佳影片
★2003 歐洲電影獎 最佳攝影
★2003 國際奇幻影展 銀獎、最佳導演
★2004 土星獎 最佳驚悚獎





大家一定對《28天毀滅倒數》導演Boyle(丹尼鮑伊)的電影不陌生,《猜火車》、《海灘》、《貧民百萬富翁》到去年的《127小時》等等,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從這些片單也可看出,Danny丹是一位勇於嘗試和冒險的導演。

當電影工業以灑上白花花鈔票作為吸引觀眾的主要方式,「末日片」便成為不斷追求感官極致的選項之一:大場面、動畫、3D…,也使它漸成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典型。

外星人入侵、大地反撲,乃至於像本片的病毒入侵,都可以讓這個世界毀滅(反正人類滅絕就等於這個世界也完蛋了),拯救世界的真勇者,也往往是預見歷史以一擋百的Hero。

這部以英國為背景的電影,把末日片習慣的美國紐約中心主義,拉回歐洲倫敦;它也運用了多種畫面元素,把電影搞得很熱鬧──大量屍體、鮮血淋漓、空無一人的城市,不過它卻直指末日片最原始的宗旨:探討人性。

所有災難起源,都來自人類的自以為是,這是末日片再三提示的重點。本片造成恐怖病毒擴散的原因,來自於動物保護團體對拿猩猩做實驗的憐憫──拿動物做實驗本身已是錯誤,而糾正錯誤者不意帶來了更大的災難,這根本性地暗示病毒擴散的勢不可免。

也就是說,如果人類不以科學之名,任意行使囚禁動物之實,或許這場災難就不會發生;然而,另一方面,在人類中心的思維下,有些犧牲理應是必要之惡,任何憐憫也只是假慈悲和空命題。

人類中心並沒有錯,畢竟掌控這個世界的是人,看電影的也是人。導演在本片要提示的或許是,每個人面對末日時的不同心理變化,這些心理,才是末日來臨的真正象徵。

在面對不殺戮就無法生存的狀況下,人類只能屏除所有多餘的情感,用最原始的本能回應;就像那些染上「憤怒」病毒的人們,極其嗜血並殺紅了眼,以致於到片末,出現正常人類被誤認染上病毒的情況,那時,造就末日的不是病毒,而是人類本身了。

導演使用了大量對比和嘲諷元素組織本片:男主角Jim起初懦弱怯儒,中段因殺人感覺愧疚,到末段無情感的殘殺一連串過程,翻轉了人與人彼此拯救的大愛。如同Selena在電影前半段所示範的,只要發現有人染上病毒,必須在20秒之內把他殺死,無論那人是曾經相救的夥伴、至親父母或兄弟,要生存就得這麼做。

人類僅存的情感,僅剩自私的小愛,如Hannah和Frank的父女之情,Jim與Selena、Hannah的革命情感,這是導演給觀眾的唯一喘息之處,如此卑微,如此渺小。大多時候,本片還是充斥著緊張氣氛和接近B級片式的血腥,還有精彩而不突兀的搖滾配樂,加分。

此外,我特別喜歡電影中強化了女性的強悍與必要性。將軍Henry說,對那些軍人來講,女人意謂著未來。我認為,不能獨立看待這句存在隱喻的對白,女人在本片不是一種被物化和滿足需求的工具,更多時候,她們成為指揮者、救贖者。Selena作為一位黑人女性,比片中其他角色具有更多智慧和決斷力,Hannah在片末也發揮了她意料之外的作用。

即便導演說故事的方法極為殘酷,他卻沒有讓片中的角色變成完全孤獨的狀態。這大概是末日臨頭,人類心理的必要憑藉,可能也是貫串全片、導演唯一賦予觀眾的溫暖與厚道吧。


(撰文:王欣瑜)




影片片段: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1

捍衛機密



捍衛機密
(Johnny Mnemonic)

勞勃隆格 (Robert Longo)
1995/Color/USA/98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12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6 加拿大基尼獎 金輪獎





西元1995年,和現在相距整整16年的時代,對於未來,對於科技,那時的人們有著什麼想像呢?《捍衛機密》就是一部,從1995年的視野去描繪2021年,而拍成的科幻電影。

電影中所呈現的2021年,是這樣一個情景:科技發達,在輻射污染等的影響下,全世界有二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紀黑死病NAS的患者,死亡率極高。盛行的儲存裝置,是人腦。透過機器,將所要輸送的機密資料放入大腦運輸。這些用大腦運輸資料的人,被稱為「使者」。

主角強尼,就是一個「使者」。

電影一開頭,我們看到的是強尼和他的仲介人,正透過視訊電話交談。強尼想要取回他的記憶,但所費不貲,於是仲介人說,「再接一筆,就夠了。」原本打算收手的強尼,遂決定再接受最後一次交易。

但,交易?什麼交易?為什麼記憶需要取回?他難道是一個物品?隨著劇情繼續發展,我們逐漸明白:強尼消去了童年記憶,將大腦改造,成為資料的儲存裝置。這樣的運輸,需要酬勞,強尼以此維生。

然而,看似簡單的最後一筆生意,卻漸漸開始失去控制。先是機密資料所需要的容量,竟遠遠超過強尼所能負荷。若在一天內不取出,他將因資訊滲流而死。

接著,不知從何而來的殺手,鍥而不捨、持續追殺著他。在抵達紐渥克,卻被仲介人出賣、差點被砍下頭顱後,強尼終於明白:他被設計了。仲介人與日本幫勾結,從來就不打算將他腦中的資料輸出,而是他的頭顱,拿來保存資料一定萬無一失。

至此,強尼決定,他要自行尋找方法,拯救自己性命。於是,他透過保鑣的幫忙,向醫生「蜘蛛」與「陋器幫」求助,卻也在過程中發現,他腦中的機密,原來攸關人類的存亡……

作為一部1995年拍攝、成本不高的改編科幻電影,〈捍衛機密〉在許多細節上是略顯粗糙的。但這部片的創意、對未來的想像力,讓人稱奇。片中強尼使用網路的虛擬畫面,非常生動有趣,在過了16年的現在,依舊讓人期待未來是否會有如此酷炫的科技進展問世。


(撰文:黃旭寧)




影片片段: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絕地再生



絕地再生
(The Island)

麥可貝 (Michael Benjamin Bay)
2005/Color/USA/134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10 (四) 20:30
合勤演藝廳






出自《變形金剛》導演麥可貝之手,《絕地再生》堪稱是部懸疑味十足的科幻大作。

「神聖島」,機構裡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去處,那是地球經歷大浩劫後僅存的純淨之地。這般人間樂土自然不是人人能至,只有那些被亂數挑選出的幸運兒得以前往。對此林肯(伊旺麥奎格飾)卻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他質疑機構裡的一切,對自己的來歷以及存在的目的深感困惑:「除了日復一日等待著前往神聖島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

終於,一隻偶然飛入機構裡的昆蟲讓林肯再也無法壓抑自己的好奇心。按機構對內的宣稱,外面的世界嚴重汙染崩壞,已然不是生物所能夠生存。既如此,又何來眼前這飛蟲?於是林肯決定親眼見識「外面的世界」。然而他卻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在穿過層層複雜孔道後竟目睹了這一切背後驚人的事實,並因而招致機構不計代價的追殺。

《絕地再生》迂迴的劇情可說是層巧妙的包裝,其引人入勝的程度自然不在話下。此外觀影的同時,亦不妨留心本片對未來世界背景的勾勒。公元2019年沒有誇張的漫天飛行器,從建築造型、城市樣貌到人物衣著皆保留了濃厚的現實色彩。馬路上大部分的車輛與人們穿的襯衫牛仔褲,也依然與今日所見相去不遠,充分地吻合「近未來」的特色──即著重於「硬科幻」中所強調的真實與合理性。

科幻作品在絢麗奔放的想像外,往往也向觀影者拋出各種深刻的疑問。雖然作品旨在探討的內容不盡相同,我們仍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普遍都是具強烈反思性的──本片最令我困惑的即是人們對「永生」的追求。

人作為萬物之靈,憑傲視其他物種的智能發展文明、建構科學,突破先天上種種限制,克服嚴苛的外在環境,竭盡所能地延長壽命。拜科技之力,或許我們有朝一日終能使動物器官為人體所用,甚至於培養皿中複製出各式人造器官並任意替換自身受損的臟器。如此,人是否離永生更近了一步?又踩在這片資源有限的土地上,人類真有權長生不老?

今日地球人口數已然是超越環境所能負荷,如果人類又獲不死之身,我們豈不更加速走向毀滅?立於科幻想像,我們也許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定能改善環境,解決汙染、糧食等問題,延長自身生命之餘一併延長地球之壽命。然而真有可能做到如此?面對所處自然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挑戰,抑或挑釁?

到頭來,這種永無止盡對生命延續的渴望,是否正適得其反地招致全盤的滅絕?


(撰文:陳冠蒼)




影片片段:



Saturday, November 5, 2011

浩劫餘生



浩劫餘生
(Planet of the Apes)

法蘭克林‧雪福納 (Franklin J.Schaffner)
1968/Color/USA/11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8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68 桂冠獎 最佳動作片
★1969 奧斯卡 最高榮譽獎
★1996 創世紀獎 經典影片





《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於1968年上映,導演為法蘭克林‧雪福納(Franklin J.Schaffner),改編自法國作家皮爾瑞‧布爾(Pierre Boulle)的原著小說,從1969年到1973年總共拍了四部續集。此外在2001年同樣的作品,又再度翻拍成電影《決戰猩球》;2011年的科幻電影大作《猩球崛起》則為這兩部電影的前傳。

這部電影除了作為科幻經典之外,還充滿許多令人省思的道理,其中包含種族歧視、政治、宗教、生物科技和核武器等多個層面。

《浩劫餘生》在結尾部份,也跟原作不同──電影的結尾是泰勒和諾娃終於從人猿中安全離去,然而在泰勒最後看到的畫面竟然是殘破的「自由女神」。暗示其實這並不是其他星球,正是因為人類的貪婪以及無知,導致毀滅的文明地球。由此看來中文片名似乎顯得更為貼切,浩劫餘生的「浩劫」,除了表示泰勒歷經諸多苦難後終於從人猿中逃離出來以外,「浩劫」更像是在形容人類破壞地球這件事情。

人猿的社會制度宛如人類的翻版,有國家組織、學者、科技、軍隊……甚至還有階級制度以及奴役「寵物」這種行為。人類在這個社會下,只是一種寵物,有時候還是拿來當標靶、研究對象,這種情況也和現在社會相映成趣──動物們不也正被人類拿來當成寵物,或是被科學家拿來成研究的活體實驗對象?

接近片尾的時候,主角泰勒把項圈綁在賽斯博士的脖子上,奇拉馬上表示,這樣對博士來說是種汙辱,在此之前,那些人猿也正是用這種手段去對待那些人類。這表示著往往我們認為某些事,別人對我做出來那是不對的,但我們卻常常對別人做出來,將心比心這種美德似乎在很多人身上早就已經看不見了。

此外,作者對於人類對動物所做出的無知行為提出指責,任何的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空間,人類卻會自以為是去控制或強迫動物去娛樂大眾。科幻電影中描述人類自食惡果的作品不勝枚舉,本片以「人類」和與人類相仿的「猩猩」作為主角,自有反諷意味。無論觀眾是否看過2011年的《猩球崛起》,實在有必要看過這部1968年的《浩劫餘生》,在特效不如現今的年代,去體會導演法蘭克林‧雪福納如何將文本轉拍成電影時,注入極為發人省思的意涵,而且可能比《猩球崛起》具備更廣更深的探討空間。


(撰文:吳宗祐)




影片片段:



Thursday, November 3, 2011

超世紀諜殺案



超世紀諜殺案
(Soylent Green)

李察.費里沙 (Richard Fleischer)
1973/Color/USA/97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5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74 阿沃利亞茲奇幻影展 首獎
★1974 星雲獎 最佳影片
★1975 土星獎 最佳科幻片





《超世紀諜殺案》改編自Harry Harrison1966年的科幻小說《Make Room! Make Room!》,預測的未來設定在1999年,描述能源短缺、人口過剩的美國紐約。電影則出品於1973年,是導演李察.費里沙(Richard Fleischer)對於2022年,也就是50年後的紐約所作的未來世界的想像。

因為工業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早已被破壞殆盡,加上人口過剩,生活空間侷促;人們已許久不曾見過真正的大自然,更遑論是真正的蔬菜、水果和肉品。這些珍貴的天然食物,只有階級地位高的人才吃得到。社會上謀殺案件接二連三發生,警方卻都無法破案。

這就是標準的反烏托邦世界,也是科幻文學的一種文體,在描繪人類隨著科技發達,資源短缺、道德淪喪、階級制度橫行的世界。

製造食物的soylent公司生產餅乾「soylent green」,標榜為高能量蔬果綜合食品。一名婦人在市場排了一整天,卻只領到半斤的soylent green,站在市場前大聲地咆哮,引發人民暴動。

既然生態環境都遭到破壞了,那麼soylent要用什麼原料來製成所謂的「高能量」食品?這個秘密只有老闆和員工知道內情。Simonthon身為soylent公司老闆,對於自己可怕的行徑感到良心不安,經常到教堂懺悔以消弭內心的痛苦。再反觀搶購soylent green的民眾渾然不知的情況,顯得十分可悲。

這部1973年出品的電影,恰恰反映1972年的第一次能源危機,所預測的未來正反映著部分的事實,事實有二:

1.人口過剩、生活空間侷促
經濟成長的生活景象是城市面積大量增加,綠地不斷萎縮,人口過剩使得居住空間十分侷促,當時的社會學家紛紛提出人口爆炸的預測,因此電影中貧窮的人們蜷縮在擁擠的空間裡睡覺,連伸展四肢的縫隙都沒有。

2.能源伴隨經濟成長正持續耗竭中
故事地點發生在美國紐約,暗喻已開發國家無止盡向世界各地略奪自然資源,經濟飛快發展,而過度開發的結果是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自然資源快速耗竭中。因此導演以一種能源必然持續耗竭的不可逆情形,作為主要的敘事線;而另一方面來看,電影中只有有錢有權的人才吃得到天然食品,意圖指出即使糧食不足,全世界的人類必須共同承受能源危機,但是已開發國家仍然能夠享受能源,深具諷刺意味。

如果導演所預測的不可逆直線進展成了事實,那麼世界會是什麼樣的荒涼景象?

不過世界終究沒有不可逆的發展,如同1972年舉行世界人類環境會議、1975年頒佈實施能源政策和節約法,人類為了經濟持續發展下去,節能措施是必然的選擇,成為一種抗衡的力量。因此導演當年對50年後的未來想像當然不會成真,而且只剩10年就是2022年了。

只不過可怕的是,其實在全球暖化之下,更多可能的浩劫,例如正負2度C的世界,正等待人類一個一個去面對……


(撰文:陳若怡)




影片片段: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發條橘子



發條橘子
(A Clockwork Orange)

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1971/Color/USA/13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3 (四) 20:30
合勤演藝廳




★1971 紐約影評協會 最佳導演、最佳影片
★1972 雨果獎 最佳影片
★1973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 最佳導演
★1973 堪薩斯市影評圈獎 最佳影片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發條橘子》,作者為英國作家Anthony Burgess(安東尼.伯吉斯),1962年書籍出版時,還遭受刪減。電影版的部分也是刪減版的,導致作者十分不滿,因此影響到他對此作的態度,表示樂意畫清界線。電影版出版於1971年的英國,它的流傳,卻相當廣泛。

坦白說,這部電影是我至今看過最讓我不舒服的一部電影。這部片長達一百三十七分鐘,保守估計讓人不舒服的狀態,可達一百三十八分鐘……

《發條橘子》在節奏與場景設定上十分前衛。即便在現今看來,也能以「前衛」稱之無愧。據說,希斯萊傑在《黑暗騎士》所飾演的小丑,靈感啟發來自於《發條橘子》中的主角亞歷。這兩個電影角色,最讓人覺得可怕之處,在於他們的邪惡沒有邊際、在於他們都在挑戰著人性最黑暗的極限──然而,又不能說他們的邪惡沒有原因,假定「活在現代,乃至於活在未來」,就是一個生存面臨困境的問題呢?「自由」被迫與「當下」進行著協商……

亞歷,聰明、帥氣、家庭溫馨,無可挑剔的各式條件下,他喜歡和同伴出入牛奶吧,四處作惡。械鬥、強暴女人、欺負老人與侵入民家。電影的陳設,充滿了性與暴力,對於世界的不安全感的張力。大量暴露的身體與性象徵,再再地企圖折射出人的壓抑性。亞歷挑戰的,或許不是作惡的花樣多端,而是當人的本質與世界格格不入時,究竟可以「破壞」這樣的協調性,與自以為共識的和平,到達怎樣的地步?

終於,亞歷因為過失殺人,而被判了十四年重刑。在獄中,他表現優良,好讀聖經。但他讀聖經,只是喜歡聖經殺戮的部分。為了讓自己可以更快出獄,他參加了政府的療法,這個療法是為尚在實驗階段的科技,可以讓想犯下錯誤的人,感到想吐,身心非常不適,而更正了自身行為。

終於,剩下的十二年刑期,縮短為治療的二個星期,他出獄了。科技,真的改變他了。但這裡所牽涉到的問題是科技改造的人性,是否還是人性?如果,本質不被社會所接受,就必須被迫改變?以政府之名,擴張了科技的管轄界線,當人與人之間的自由,產生抵制時,科技能否介入處理呢?在人們渴求安身立命的狀況下,亞歷,從壞胚子變成了實驗品。

亞歷因為科技的治療,恢復「所謂的正常」了,他想要回到原先的生活,卻發現自己不被接受。過去,像是翻轉,又像是倒帶。被他欺辱過,全來欺負他。

最後,被反動派作家報復,把他當成對政府的武器。以他被改造遺留下來後遺症的方法(不能聽到貝多芬的第九樂章),逼他自殺。但他沒死,政府為了挽回自己的聲勢,百般討好他,將他又改造成壞人本質的自己。為了補償他,還給他高薪的工作,父母因為歉疚也重新接納他了。

這樣的過程中,使得電影前半與後半的風格,在氛圍與感受上,出現了十分迥異的差距──前半段,亞歷讓人恨得叫牙切齒;後半段,這世界的疏離與權謀,讓亞歷變成令人同情的、犧牲品式的受害者。

又,為何我對這部電影,有著極大的不舒服感呢?

(一)改造前亞歷的壞,壞到入骨。

(二)改造中的過程,讓人看正義假政府、科技之名,無限放大。

(三)改造後的他,良善而謙卑,卻被世界拒於門外。

(四)政府為了選舉的勝利,又運用了科技的力量,將他改造回來。此時,雖然世界決定要接納他,但他早變回壞到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亞歷了。

他擺佈了現代,也被國家機器擺佈。此後,他又將在兩者之間,徘徊……像是,玩具的發條橘子般,受人(政府/社會/科技)控制。但受控制的深層本質內在,又不受控制。


(撰文:白依璇)




影片片段:



Saturday, October 29, 2011

人類之子



人類之子
(Children of Men)

艾方索柯朗 (Alfonso Cuaron)
2006/Color/USA/109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1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7 土星獎 最佳科幻片
★2007 英國金像獎 最佳攝影、最佳製作設計
★2006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攝影





本部電影改編自199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英國作者P. D. James以寫懸疑小說著名,這本科幻小說對作者而言是件很特殊的作品。如果有人認為作者取名Children of Men帶有性別偏見,或許會驚訝的發現P. D. James是一位女性,她本人還在片中客串演出咖啡廳裡客人。
電影劇本在情節上作了很大的改編,但是主題仍緊扣著原著。導演Alfonso Cuaron是墨西哥的新銳導演,早期拍攝的獨立電影屢屢獲獎,受到好萊塢的賞識,2004年導了商業片《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人類之子》則是他目前為止最讓人激賞的電影,得了許多獎項,被「奧斯卡」獎提名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改編劇本,後兩項他本人都參與其中。
劇情講述在2027年的英國倫敦,中年失意的Theo (Clive Owen)與絕大多數人一樣對未來已經絕望,因為在這一天全世界最年輕的男生在一場酒吧裡的打鬥中死亡,他得年十八歲。沒錯,全世界再也沒有比他更年輕的人了,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已經不曾有人生育。末世的氣氛壟罩著整個社會。當Theo在路上突然被人綁架,被帶到一個叫做Fish的革命團體時,他見到了舊日情人Julian (Julian Moore)。Julian用往日的關係以及金錢請Theo幫忙,找他位居政府最高層的表哥Xan (Danny Huston)取得通行證,要協助一個人離開英國。被Fish極力保護的人是一位年輕的黑人女子Kee。從這裡開始電影開始峰迴路轉,Theo跟Kee的逃亡過程中接二連三發生了許多令人料想不到的情節。直到電影的最後,人類的未來還在無法預測的迷霧中。

這段逃亡過程拍的高潮迭起,卻又能注意精緻的細節,即使是在郊外空屋裡出現的鹿、戰場上驚慌走避的羊,導演都處理的一絲不苟。那長達好幾分鐘一個鏡頭拍完的戰爭場面也一定會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探索生命是嚴肅題材科幻小說與電影最常關注的主題,人類靠著創造生命延續一切的努力,尋找心中的希望。《人類之子》讓我們面對生命意義的難題,「當人類不能創造生命時,人還能做什麼?」有創造生命能力的人更應該思考這個問題。在影片結束時,觀眾也許會從陰冷的憂傷中,抱持一線希望,期待未來。

不管你是不是十八歲,你都應該來看這一部關心人類未來的科幻電影。


(撰文:劉瑞華/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October 25, 2011

勿忘我



勿忘我
(Hearts in Atlantis)

史考特希克 (Scott Hicks)
2001/Color/USA/101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29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1 攝影金蛙獎 銅蛙獎
★2002 藝術新秀獎 最佳女演員





鮑比得知兒時玩伴的死訊,而後又在其喪禮上聞訊童年時期的青年竹馬亦在較早逝世的消息,因而勾起童年的點點回憶,再次回到一同成長的小鎮。這則故事該由這裡說起。
由史蒂芬.金的小說〈穿黃衣的下等人〉改編,史考特.希克斯執導的電影《勿忘我》(Heart in Atlantis),是一向給人擅寫恐怖推理小說印象的史蒂芬.金一部少有的劇情作品。在鮑比滿十一歲的生日,一位孤單卻神秘的老人──泰德.布洛提根成為鮑比一家的新房客。這位老人身上似乎具有某種神祕的力量,在交往的過程中,泰德知道鮑比殷切盼望的生日禮物、與凱若之間的純純之愛、在他們面臨危難時出現解圍、預知拳賽結果而獲得大筆獎金,甚至是清楚鮑比母親受到的遭遇。由於泰德的視力限制,藉著讀報朝夕相處下,鮑比也對泰德逐漸建立了忘年之交的情感。在一個偶然的週末,一連串的意外造成泰德的身份外洩,早先籌策的逃亡計畫最終失敗。泰德被黑衣人帶走,從此鮑比再也未見過他一面。而隨著鮑比一家離開小鎮,他的童年只剩下小鎮的舊景與一幕幕的回憶。
在他的回憶裡,鮑比透過酒館裡的父親舊識,重新認識並扭轉在母親的口中鮑比父親賭博成性的不良印象。這個橋段大概是整部片情感轉折最為高張的部分,泰德以接近慈父的形象再一次闖入鮑比的情感,而鮑比重新認識母親的一切行徑,童年的心境在此遭受劇烈波瀾。謊言的創傷落差,由友情更似親情的約定適時的填補,以致最後面臨訣別的片刻,泰德仍道出:「我不後悔認識你!」作為鮑比心裡恆久友情的允諾。
一方面,鮑比在他的生活中家人與朋友的陪伴,是屬於自身的珍貴回憶,因此再回到小鎮之時,儘管人事已非,心裡鮮明的印象仍是證明自己曾經如此存在過,在片末鮑比送給凱若的女兒她母親年少的照片,即是有著這層的用意。另一方面,參照鮑比童年與成年的故事,最容易令人反覆思量的是:年少失去父親的創傷,在種種橋段的鋪陳之下,之於泰德的交心,是否意味著過著真誠的生活,一個對於生命的詮釋有了重述的可能。
小說的魅力在於,讀者試圖在字裡行間中找尋作者經營的畫面;而電影的魅力則是,觀眾在幕與幕轉換之中留下情感的復刻。導演在柔和的燈光場幕下,搭配懸疑神秘的配樂,營造一種接近真實卻富有距離感的平凡場景。這部片相較於史蒂芬.金的其他作品顯得單調平凡,不過,越平凡就越真實。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情感,不時的刻劃出與他者同強烈的記憶深度,然而,在生命中具有意義的幾撮瑣事,倒是容易成為提點回憶的重要初端。


(撰文:廖近言)




影片片段:



Tuesday, October 18, 2011

魔女嘉麗



魔女嘉麗
(Carrie)

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
1976/Color/USA/99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22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77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自然科學基金獎
★1977 法國阿沃里阿茲電影節 最佳影片獎、演技特別獎





即使電影一開始是場再也普通不過的體育課女子排球比賽,而後的,沐浴間的成群高中女子胴體,會讓觀眾心想是不是導演的大放送?但也絕對不能放下心防小看它的可怕威力,因為它正改編自恐怖大師史帝芬金的原創小說──《魔女嘉麗》。一如往常,同學間對於嘉麗的孤僻性格與懦弱行徑皆嗤之以鼻,並加以嘲笑捉弄,更在嘉麗不懂的初潮來臨時,大肆欺負、羞辱她,但大家無法想像的是:眼前被玩弄、可憐躲在角落的嘉麗所擁有的超乎凡人的力量。

虔誠的基督教徒母親,總是歇斯底里地把嘉麗關進小空間裡,要求她向上帝懺悔,懺悔她的不守規矩、懺悔她的月經是來自於她對性的渴望(可是月經來臨是為女生本能)、懺悔……。即使母親行為是如此不合理,嘉麗總是深信母親的威能、不敢反抗。直到畢業舞會快來臨,班上最有才華、帥氣的湯米邀請她共舞,母親堅決反對嘉麗和男性的來往,嘉麗爆發出她神秘的魔力,以為和湯米來到舞會並榮登最佳舞王和舞后後,會是最幸福最開心的時刻。然而,想報復嘉麗的同班同學惡作劇讓嘉麗與湯米在舞台出醜,嘉麗性情大發,這一發不可收拾的神祕力量,傷害了全場所有人,不只如此,更在回家後引爆一場驚世駭俗的家庭革命,使得學校同學畏懼、紛紛轉校離去……

新聞報導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有很多案例在於許多被排擠、被欺壓的學生所背負的複雜家庭背景,而導致他們在學校生活的性格不被同學苟同,於是大夥一起毆打行為孤僻的同學。就如同這部影片,父母離異的嘉麗與性格怪異的母親居住,母親所教予的皆是女子應守身如瓶,性幻想、與男性交往皆是天理不容的事情,應加以處罰、懺悔;可是生活的基本常識,孩子一點也不懂,只能在同學間被恥笑、被愚弄,結果是導致了災難般的下場。回到現實社會,許多父母奔波於工作的忙碌,無心教育兒女,是不是是時候該抽空好好與這個家庭坐下來聊一聊、關懷並分享彼此的情感,讓自己與孩子間擁有親密的連結後,也才能讓下一代學會與朋友、情人產生良好的情誼。

  雖然此恐怖片的意涵原為教育,但導演的個人強烈風格帶領觀眾不只看向男女主角幸福夢幻的浪漫,更有刺激驚悚、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因此整部片從頭到尾不枯燥乏味,反而是使得觀眾沉浸在嘉麗的瘋狂與發怒。劇情看似每場單純卻每場懸疑,攀附心頭的緊張到電影結束時才能如釋重負般的鬆弛。


(撰文:蘋仔)




影片片段:



Monday, October 17, 2011

2011科幻影展 近未來





科幻影展 近未來
Science-Fiction film festivall Near Future








播映時間:2011年11月 / 每週二、四、六20:30
播映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合勤演藝廳
講座地點:合勤演藝廳
播映與講座活動皆採自由入場

[講座1]11/03(四) / 19:00-20:10【可/能的界限與極限】.劉瑞華.清大藝術中心主任
[講座2]11/26(六) / 19:00-20:10【近未來的美麗與哀愁】.難攻博士.搧胡椒秘密基地總司令

今年科幻影展主題為「近未來」,邀請搧胡椒秘密基地總司令難攻博士擔任策展人,不僅呈現科幻界對於科技發展的預言,也包含了改造世界現實的理想信念。

*集章兌獎、FACEBOOK按讚抽好禮、主題書展(水木書苑)等精采活動





表播映場地於合勤演藝廳


11/01(二)
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2006)109min

Alfonso Cuaron

11/03(四)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1971)136min

Stanley Kubrick

11/05(六)
超世紀諜殺案Soylent Green(1973)97min

Richard Fleischer

11/08(二)
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1968)112min

Franklin J. Schaffner

11/10(四)
絕地再生The Island(2005)136min

Michael Bay

11/12(六)
捍衛機密Johnny Mnemonic(1995)103min

Robert Longo

11/15(二)
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2003)113min

Danny Boyle

11/17(四)
光明戰士阿基拉Akira(1988)124min

大友克洋

11/19(六)
衝鋒飛車隊IIMad Max II(1981)95min

George Miller

11/22(二)
夢遊交易所Sleep Dealer(2008)90min

Alex Rivera

11/24(四)
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1998)103min

Peter Weir

11/26(六)
千鈞一髮Gattaca(1997)101min

Andrew Niccol

11/29(二)
末路浩劫The Road(2009)111min

John Hillcoat




影展推廣活動
【集章活動】
每次觀影時請攜帶科幻影展手冊於集章處蓋章。
1.集滿4個章,可於播映地點領取無印良品文具,兌完為止。
2.集滿8個章,於11/29(二)播映後抽出5名幸運觀眾,可獲電影DVD、電影原聲帶、威秀影城票券等精采好禮。
*未攜帶手冊蓋章者,請領取夜貓子電影院貼紙1張,作為下次補章之用。

【FACEBOOK 週週抽好禮】
歡迎加入「清大夜貓子粉絲團」,每週五將張貼觀影相關問題1題,週日凌晨12點截止按讚留言,同時抽出2名幸運觀眾,於11/07起共4個週一公佈獲獎名單,並寄FB訊息給得獎者,影展期間可於播映時領取好禮。
好禮包括無印良品文具組合、送逃命小包包。

【主題書展】
影展期間與水木書苑合辦,展售「近未來」科幻電影原著小說。


主辦單位得視影展需求保留活動辦法更正之權利,最新訊息請參考清大藝術中心科幻影展部落格,與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清大夜貓子電影院部落格:
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清大藝術中心科幻影展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weightlessness/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贊助單位: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晶文化基金會
共同主辦:清大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水木書苑



Saturday, October 15, 2011

迷霧驚魂



迷霧驚魂
(The Mist)

法蘭克•戴拉邦 (Frank Darabont)
2007/Color/USA/12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18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9 土星獎 最佳家庭影片、最佳女配角





或許沒聽過法蘭克戴拉邦,但您一定對他的電影不陌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於1994年拍攝的《刺激1995》,至今仍高掛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的最佳電影排行第一名。另一部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綠色奇蹟》亦是導自其手。此外,法蘭克也曾編寫過《搶救雷恩大兵》與《關鍵報告》的電影劇本。
繼《刺激1995》與《綠色奇蹟》,《迷霧驚魂》為法蘭克第三部改編自史蒂芬金作品的電影。故事始於暴風雨翌日早晨,樹木花草被摧折地東倒西歪,整座小鎮也斷了電力供應,更詭異的是遠方山腳下的神祕濃霧。為了整建家園,大衛﹝湯瑪斯傑恩飾﹞開車載著兒子與鄰居前往超市採買。此刻的超市裡聚滿了鎮民,大夥在收銀檯前對昨夜的暴風雨議論云云。
「霧裡有東西!」突如其來的一句話揭開了恐怖的序幕。男人臉上流著血,驚恐地奔進超市。他要求立刻關上大門:「霧裡有東西,他們拖走了約翰!」眾人紛紛向外張望,赫然發現超市已然被包圍在濃濃霧裡。
隨著犧牲者的增加,人們漸了解自身處境的危急。面對環繞在外的不知名怪物,超市裡一片恐慌。人群中出現了各種聲音,有母親急於返家尋找孩子:有人不願坐以待斃,主張離開超市尋找救援;有宗教狂熱者宣稱這是末日的來臨。劇情推進,群體裡遂形成派系。面對怪物的威脅與超市內緊張的氣氛,最終大衛會做什麼選擇呢?
迷霧的設定相當有意思。其蒙蔽了視覺,失去可依賴的感官,人頓時變得無助。此刻彷彿四面八方都充滿了危險,究竟在前方等待著的是怪物還是前來救援的同伴?除此之外,迷霧雖只具體地存於超市之外,但於精神層面上,其亦在超市內築起了隱形的藩籬,這無形的力量分化了眾人,讓猜忌取代了團結恣意在人心裡滋長著。
霧自然是厲害的,然在此若少了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則顯得力度不足了。這個重要的配角即是「玻璃」。透明的玻璃牆讓困在內部的人們得以窺見潛伏在外的恐懼。此外,玻璃的脆弱性也讓濃霧裡的超市如風中殘燭般岌岌可危。沒有人知道這搖搖欲墜的避難所在下一秒是否會被攻陷。「霧」與「玻璃」就這般充分地利用對方的特色,巧妙地織出了一片異樣的色彩,讓劇中人物手足無措也令螢幕前的觀眾坐立難安。
本片的影評著實難下筆,簡介電影的同時又怕自己對劇情洩漏太多。或許我應該就此打住,把這份驚奇保留給觀影者。文章結尾順帶一提,經導演富巧思的改編,電影版《迷霧驚魂》的結局已迴然異於原著小說。對此,原作者史蒂芬金表示:「電影結局使人震驚!令人為之恐懼。不過看恐怖電影的觀眾也不會預期電影會有個多樂觀的結局吧。」


(撰文:陳冠蒼)




影片片段:



Saturday, October 1, 2011

刺激1995



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法蘭克•戴拉邦 (Frank Darabont)
1994/Color/USA/14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04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5 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 最佳攝影
★1995 波蘭金蛙獎 銅獎
★1996 日本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





當你的一生被監獄硬生生奪走後,你會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人生?

某日「鯊堡監獄」多了一名冤枉被判處無期徒刑的會計師安迪。不同於其他早已安於此地的囚犯,看似外表敦厚溫馴的他,正一步步為自己的人生布局,充分利用獄中的人脈和種種資源來掩飾自己挖掘地道、製造假身份的行動;監獄的鐵欄限制了他的行動,卻絲毫鎖不住嚮往自由的心。

本部電影改編自Stephen King 的《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在片中主要以安迪的獄中老友阿瑞的角度來看這故事,畫面中也會穿插他的旁白,十分具有小說的味道。而故事的高潮迭起、每個橋段的安排、以及出乎意料的結局,更再再凸顯了Stephen King妙筆生花的寫作功力。

本片的特色可從許多角度來探討:一般人想像中的監獄生活應該都是呆板無趣,但無論如何人總有辦法讓自己找到些事情做,有人雕刻、有人準備升學、有人養鳥,甚至找到特殊管道進口香煙和美女海報(當然也有人忙著挖地道)。
不論任何環境,人類生命力所散發出的韌性總能讓觀眾驚豔不已,甚至還有人被關了四五十年,突然被允許假釋後反而手足無措,企圖犯罪讓自己重返監獄,最後還是在現實社會中適應不良而選擇自殺。反映了社會上的病態關係:一個讓你痛苦不堪的環境,一旦時間久了,你反而不能沒有它。

片中也透過詼諧的對照來諷刺宗教道德的偽善家。獄中的典獄長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不但辦公室掛滿聖經經文,還囑咐囚犯要熟讀聖經。然而當他發現會計師A有做假帳的能力後,竟然利用開始利用他非法洗錢,其他獄卒也同樣如此。如此的利害關係使得囚犯和獄卒、執法與犯法之間的界線更加模糊,突顯出真正的邪惡並非只存在於牢籠裡的罪犯,而是披著司法正義外皮的魔鬼。

這部片賦予了監獄全新的詮釋:即便是在備受束縛且邪惡的環境中,一顆嚮往自由的心仍會驅使人找到生命的力量。


(撰文:謝明豪)




影片片段:



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史蒂芬金影展




史蒂芬金影展
Stephen King film festival









史蒂芬金(1947-),美國恐怖小說家。本次影展試圖以文本的角度切入,挑選史蒂芬金小說改編電影之佳作,觀眾可以在文本與影像的閱讀之間,盡情發掘欣賞電影的多元觀點。

*影展期間在水木書苑舉辦史蒂芬金主題書展七九折起,史蒂芬金書迷千萬別錯過!





2011年 10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10/01(六)
鬼店The Shining(1980)120min

Stanley Kubrick

10/04(二)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142min

Frank Darabont

10/08(六)
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1999)189min

Frank Darabont

10/11(二)
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1986)89min

Rob Reiner

10/15(六)
戰慄遊戲Misery(1990)107min

Rob Reiner

10/18(二)
迷霧驚魂The Mist(2007)126min

Frank Darabont

10/22(六)
魔女嘉莉Carrie(1976)98min

Brian De Palma

10/25(二)
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1983)103min

David Cronenberg

10/29(六)
勿忘我Hearts in Atlantis(2001)101min

Scott Hicks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共同主辦: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協辦單位:水木書苑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市川崑物語



市川崑物語
(Filmful Life)

岩井俊二 (Shunji Iwai)
2006/Color/日本/83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27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市川 崑,日本著名電影導演。
與黑澤明、木下惠介、小林正樹並稱日本影壇四騎士。

咦?怎麼都沒有訪談的影像呢?

你一定覺得奇怪,怎麼從頭看到尾,人物的紀實影像竟然在近片尾時才出現,而且只有短短三分鐘。
不同於一般人物紀錄片的形式,岩井俊二選擇用一種很乾淨、很靈巧的方式,來說一個關於市川崑導演的故事。以一張張照片、「岩井俊二式斷句」的字卡和市川崑作品的片段,輕柔的堆疊出市川崑的一生;而聲音,除了如默片那般膠捲轉動的聲音,及岩井俊二親自譜寫的鋼琴樂音外,是全然的靜謐。
影片前面的七十幾分鐘,岩井俊二選擇用編年體的方式,按照時序的進行,從市川崑的出生說起。幼年的觀影記憶,少年時期接觸到動畫,接著進入東寶,遇到他一生的伴侶,展開了夫妻一體的電影創作(妻子筆名和田夏十,為市川崑創作前半期的專屬編劇),直到後來妻子引退、癌症過世……。
市川崑幾十年的電影創作人生大抵可由1976年作為一個分水嶺。那一年,《犬神家一族》票房與評價的雙贏打造出角川春樹、市川崑與石板浩二這個金田一系列的鐵三角。這是市川崑繼妻子引退之後的另一個創作高峰。同時,另一個孩子在電影院看了這部作品後大受震撼,從此開始了他自己的影像創作旅程,這個人是──正值十三歲的岩井俊二。

「我終於瞭解為何我們這般契合,因為眼前這個男人,正是我的創作源頭。」

看到這終於明瞭,為什麼岩井俊二選擇了以文字為主的敘述方式。與其說《市川崑物語》是一部人物的紀錄片,不如說它比較像是岩井俊二回過頭來追朔自己創作的源頭,是屬於他個人的分析筆記。字裡行間,可以看見岩井俊二對於大師的景仰,和後來拜訪大師、有機會與大師合作時,如小影迷般的激動心情和熱切的狂喜。
悠緩移動的影像和不斷出現的,和田夏十的照片,讓我們感受到市川崑導演與其妻子溫柔動人的情深蜜意,也更能讓我們看見市川崑導演作品的清透質地。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認為,這部影片給人一種潔淨、靈巧的感覺。整部影片看完後,彷彿在龜裂的土地上滴下了一顆甘露水,靈巧地滲入其中,留下了雋永、動人的甘甜記憶。


(撰文:張雁婷)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燕尾蝶



燕尾蝶
(Swallowtail Butterfly)

岩井俊二 (Shunji Iwai)
1996/Color/日本/14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24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7 日本電影金像獎 年度最佳新人、最受歡迎影片獎
★1997 橫濱影展 最佳新人獎
★1998 范特亞洲電影節 最佳亞洲電影





「有一段時間,當日圓是世界最強的貨幣時,城裡充滿移民,像是淘金熱一般,他們來此找錢,來此挖錢,移民稱此地為『圓都〈Yentown〉』。但日本人厭惡這名稱,反而稱這些移民為『圓盜〈Yentowns〉』。『圓都』指的是這城市和人的總稱。移民努力賺夠錢的話,可以回國成為有錢人,這像是神話,但卻是錢的天堂──圓都。這是有關圓盜在圓都淘金的故事……」
岩井俊二利用架空的背景創造了一個對於自我種族認同混淆的年代,整部片充斥著各國的人種─黃人、白人、黑人。他們都來自於不同國家,然而他們之間卻都有個再明確不過的共同點:他們都是「圓盜」,都是為了日圓而來。
故事的主軸圍繞著一個名叫固力果的妓女打轉。固力果是個和哥哥們從中國來到日本賺錢的年輕少女,在陰錯陽差下她與哥哥失散,只保留了哥哥為她取的小名──固力果,一種有錢人家吃的奶球糖,象徵著他們意圖像那些有錢人一樣過著闊綽的生活。然而到了圓都,他們才發現一切並不如他們所想。看似華麗的都市就像是一顆已經熟透的水果一般,開始呈現腐化的氣息,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毒品、暴力以及色情充斥著他們每天的生活。固力果在胸前紋上一隻蝴蝶,代表著她的夢想。某一天她和一起生活的「圓盜」們發現了一個秘密,而他們利用這個祕密各自開始飛黃騰達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只是踏進了另一個腐敗的洞坑裡而已……
岩井俊二利用了很多昏黃混亂的片段去處理社會底層的絕望,故事中的主角看似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賺錢,然而他們的生活卻如同那些雜亂無章的畫面一樣,扭曲、混亂、難以明瞭。
《燕尾蝶》可以算是岩井俊二開始探討青少年青澀青春前的最後一部作品(與《夢旅人》同年推出),其中已經有些許導演關心青少年那塊領域的影子在其中。像是《燕尾蝶》中有不少小孩子表現出黑道中老大命令小嘍囉,而小嘍囉並不敢不從的部分,有幾分像是…中霸凌部分的最初萌芽的溫土。
有人稱岩井俊二為「電影詩人」,這也暗示著電影中有許多畫面皆有它們的所想表達的意味在其中。像是電影的一開始即是一場葬禮,葬禮上所有哭泣的人都向警方表示他們不認識受害者,然而他們的眼淚在在都告訴觀影者,他們是認識死者的,由此即可推斷這些「圓盜」在「圓都」有生命沒身分的悲哀。另外,電影中有一段固力果的養女學固力果在胸前紋上一隻蝴蝶的部分,醫生為了分散女孩刺青時所受的痛楚,要求女孩回想第一次看見鳳蝶的片段,然而女孩記憶中鳳蝶所經歷的卻是因為女孩想要捕捉牠卻意外地將牠夾死的結局,回憶的末了醫生問了一句:「妳究竟是那女孩還是那隻蝶?」,但筆者猜想,那隻鳳蝶暗示的是那群在「圓都」中追求夢想的「圓盜」,最後仍舊難逃被「圓都」所吞噬的命運。類似的場面「電影詩人」可不只穿插一次,其餘的就留待所有的觀影者細心品味了。


(撰文:曹妤安)




影片片段:



夜貓子電影院徵求工讀生

夜貓子電影院徵求工讀生
9/19-9/23收件

  

 夜貓子電影院由藝術中心與蘇格貓底咖啡屋合辦,

 自2006年開辦,一個月推出一個主題影展。

 一個影展的呈現,除了放映電影之外,

 有許多幕後作業,包括貼海報、寫影評文章等,

 我們要的不只是喜歡看電影的人,

 而是富責任感、細心,能共同維護夜貓子電影院的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徵人條件】

 1. 不限科系,限大一

 2. 不以工讀為目的,做得快樂最重要!

 3. 願意學習、有責任感。

 4. 團隊合作

【工作內容】

 1. 各月份影展的影評撰寫。

 2. 每週二、六播映的排班,一個月排班3次以上。

 3. 其他所有與夜貓子電影院有關的事情。

【徵人需求】
 5


【工讀金】

 依學校規定大學部工讀金給薪

【報名文件】

 1. 報名表(請下載)

 2. 影評:請依夜貓子電影院上學年播映的影片中,任選一部撰寫影評。字數限800-1200字。片單請參考夜貓子電影院部落格。

【應徵程序】

 1. 將報名表、影評寄至藝術中心陳若怡 lorifriends@hotmail.com

 2. 以電子郵件通知面試。

 3. 面試審核後擇5人錄取。

【應徵截止日期】

  9/19()起開始收件,9/23()17:00截止,逾期不受理。

 *9/26()起進行面試作業,10月影展開始排班。


相關問題歡迎來信或來電

藝術中心 陳若怡(藝術企劃) 516-2017

lorifriends@hotmail.com

其他資訊: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夜貓子電影院部落格 http://nightcats.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