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萬花嬉春



萬花嬉春
(Singing in the Rain)

史丹利‧杜寧 Stanley Donen
1952/Color/USA/103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01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53年金球獎最佳喜劇或音樂類電影男主角(Donald O'Connor)
★1989年入選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國家電影名冊
★1953年美國編劇工會Best Written American Musical(Betty Comden)




萬花嬉春是一部不朽的音樂歌舞片傑作,主要描寫好萊塢影壇從無聲時代過渡到有聲王朝的電影史,並對電影圈中娛樂八卦的部分進行小小的諷刺。

整個故事布局在電影界,電影明星唐是萬眾矚目的巨星,音樂師卡西莫為從童年開始的好友。而在螢幕前唐的搭擋的女明星林娜,兩人為最佳螢幕情侶,然而面合心不合;偶然邂逅了作為舞者去懷抱演員夢的凱西,讓唐開始思考自己的演員身分,當時,有聲電影才剛起步,於是唐決定要嘗試,然而並不是這麼順遂,凱西和卡西莫便提議將音樂融入電影中,歌舞片便開始了。

《萬花嬉春》延續美國自三0年代以來的歌舞片傳統裡甚受歡迎的後台故事類型,片中對於當時的好萊塢許多現象諷刺地揭漏。其中不乏許多我們現今仍能看見的,例如:緋聞炒作,讓人會心一笑以外,也完整展現那個時代電影圈的輪廓,諸多場面都能看到對於過去歌舞片致敬之意,如插曲《beautiful girl》就是仿效《歌舞大王齊格菲》以伸展台的方式詮釋;而萬花筒的鳥瞰鏡頭和爵士風格的踢踏舞,也是那個時代常見的詮釋手法。

《萬花嬉春》最引人入勝的就是音樂和舞蹈,尤其《Singin' in the Rain》一曲更是廣為人知。金凱利所飾演的男主角唐在與女主角凱西道別後,撐著傘走在下雨的街道上,踩著輕快的爵士舞步與雨共舞,輕快卻不失優雅,傳達出對愛情的期待,(就)像熱戀中的情侶道別後,心情愉悅地翩翩起舞。而男配角卡西莫為了鼓舞心情低落的唐所唱之〈Make’em Laugh〉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表演,即興的表演性質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真的有如歌名一般,讓人開懷大笑。

《萬花嬉春》是一部活力十足的電影,多樣化的歌舞詮釋,不論是有如小品抑或是大格局的現代舞都囊括其中,說是歌舞饗宴一點也不為過。









(撰文:許禾逸)


影片片段:


Friday, February 25, 2011

【歌舞吧】影展






【歌舞吧】影展
Musical Cross Border Film Festival









音樂電影的浪漫情懷

看一部電影,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是導演、編劇手起刀落的掌鏡功夫與敘述手法?抑或是華麗流暢的故事場景?也許也有人會說是人類對自身的探討與反思,然而在此,我們想提供您觀察另一個不一樣的元素──音樂。

夜貓子在三月選映了結合戲劇、音樂與舞蹈於一身的歌舞片,從1939年維多佛萊明(Victor Fleming)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到2005年蘇珊史楚嫚(Susan Stroman)的《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告訴你橫跨一甲子的光陰裡,歌舞片在影壇上是如何的蛻變成長。

三零年代到七零年代的歌舞片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影評人公認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歌舞片充分反映當時浪漫主義的色彩,輕快明亮的樂曲忠實且精準的描繪出片中演員的喜怒哀樂,而片中華麗誇張的場景與情節也是當中的重點之一,奠定了歌舞片的基本元素。像是本次影展選映為序幕的《萬花嬉春》(又譯:雨中曲) ﹝Singing in the Rain﹞(1952),一場金凱利在雨中大跳踢踏舞的場景表達了他難以形容的喜悅,不僅成了歌舞片中的經典場面,更表達了浪漫主義所講求的奔放、自由與感性;又例如《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1964)中以愛情為主軸,兩部片均描繪出男女主角不顧現實追求愛情的衝動與熱情,用音樂寫實的表達出他們對於彼此的渴望與盼望。

除了表達浪漫的愛情幻想外,歌舞片也有添加科幻異想成分於其中的作品,以《恐怖洛基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為例,結合了同性戀、吸血鬼、外星人等前衛元素,在保守的當代透過搖滾樂的詮釋,帶來了一波全新的衝擊。歌舞片在此時已經完全突破了《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這部好萊塢史上首部兒童歌舞片的格局,擁有另一種新的可能。接著《異形奇花 》﹝Little Shop Of Horrors﹞ (1986)用音樂重新演繹了原名為《恐怖小店》的奇幻片,利用歌舞片講求誇張華麗的特性鮮明了各個角色,使得故事情節更加的引人入勝。

過了七零年代,人們的眼光不再集中於浪漫主義轉而投向戰爭等社會問題,好萊塢的歌舞片敵不過時代的潮流,只能將精神寄身於動畫片中,直到二十一世紀初的《紅磨坊》、《芝加哥》於奧斯卡漸露頭角後,才重新颳起歌舞片的旋風。《就是不親嘴》﹝Pas sur la bouche ﹞(2003)是部標準的法國香頌喜劇,以詼諧輕鬆的樂曲道出錯綜複雜的男女關係;而《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2005)則以誇張的搞笑形式描述百老匯的小故事,其中還參雜了一些諷刺希特勒的場面於其中,華麗的舞台與歌舞充分的展現歌舞片的精髓。然而在此之前蔡明亮導演已率先以精準的眼光於九零年代推出《洞》﹝The Hole ﹞(1998),一部和以往歌舞片截然不同的新作品,透過音樂與劇情的強烈對比,表現出現代人外冷內熱的矛盾情感。

整個三月的影展選映了九部歌舞片,在整個歌舞片的歷史中只占了極小部分,然而從這九部影片中就能一窺歌舞片的廣度,不管是愛情、奇幻、政治、寫實皆參與其中,這足以證明音樂所能表達情感的延展性是多麼的寬廣,與視覺上的效果相互配合,更能成功的抓緊每個觀影人的目光,使其更容易感染於其中的情節。相信每個人對於音樂的感受度都會有所不同,也當然在觀看每部歌舞片時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夜貓子誠摯的邀請您在三月的時候撥空來蘇格貓底與我們一起體驗歌舞片的神秘魔力。





(撰文:妤安)



2011.3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03/01 (二)
萬花嬉春 Singing in the Rain-- (1952) 103min
史丹利‧杜寧 Stanley Donen


03/05 (六)
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 (1939) 101min
維多佛萊明 Victor Fleming


03/08 (二)
西城故事 West Side Story-- (1915) 155min
勞勃懷斯&傑洛姆.羅賓斯 Robert Wise & Jerome Robbins


03/12 (六)
秋水伊人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1964) 91min
賈克‧戴米 Jacques Demy


03/15 (二)
The Hole-- (1998) 95min
蔡明亮 Tsai Ming-Liang


03/19 (六)
異形奇花 Little Shop Of Horrors-- (1986) 88min
法蘭克歐茲 Frank Oz


03/22 (二)
就是不親嘴 Pas sur la bouche-- (2003) 115min
亞倫‧雷奈 Alain Resnais


03/26 (六)
金牌製作人 The Producers-- (2005) 134min
蘇珊史楚嫚 Susan Stroman


03/29 (二)
恐怖洛基秀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 100min
吉姆薛曼 Jim Sharma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華爾街



華爾街
(Wall Stree)

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1987/Color/USA/12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2/2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8年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Michael Douglas)
★1988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男主角(Michael Douglas)
★1988年義大利奧斯卡獎最佳外籍男演員(Michael Douglas)




此篇並非介紹1987年的《華爾街》,而是透過2010年的續集《華爾街:金錢萬歲》,引領觀眾進入奧利佛•史東的創作歷程裡。在觀賞完1987年的版本後,已來到下個世紀的我們,重新觀看奧利佛•史東如何藉著在兩個時代下,對相同主題所產生的變奏,來揭示越來越露骨、暴烈的金錢遊戲。

《華爾街:金錢萬歲》
威廉•奧利佛•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2010/Color/USA/133分鐘
入圍坎城影展

威廉•奧利佛•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1946年9月15日-)其主要的作品在探討政治與戰爭,《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天與地》,三部以越戰為題材的作品被譽為「越戰三部曲」。另一主題則是社會批判,其中以《華爾街》作為指標,而《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則為續集。沒有暴力情節,主要圍繞在人心與家庭,更正確地說,也許應該是「沒有肢體暴力行為」。

本部電影的劇情接續1987年的《華爾街》(Wall Street),在此先做一個簡短的介紹。巴德(Bud Fox)是證券經紀公司的一名交易員,深具能力並野心勃勃,一直想著一步登天賺進大把鈔票的方法,於是他找上了葛登(Gordon Gekko),希望葛登成為他的客戶。他先故意被葛登問出他父親所在航空公司的內部消息,讓葛登因此大賺一筆。在獲得葛登信任後,巴德順利得到葛登這個大客戶。葛登將財富交由巴德操控,並且採取內線交易的方式,最後消息終於爆發,葛登被判刑入獄,而巴德卻極力為自己辯護,表明自己並沒有違反證券法,因此免除了牢獄之災。

2010年,作為續集的《華爾街:金錢萬歲》依然影射近幾年美國金融危機,一如奧利佛.史東社會批判風格。2008年雷曼兄弟因為一次財務虧損導致公司的股票狂跌,其餘銀行也不願收購,因此雷曼兄弟以破產收場。是否有人在幕後操控?如果當初其他銀行給與其協助,雷曼兄弟還會如此嗎?這則結合賺錢的角力與人心的遊戲的時事,在奧利佛史東2010年的續集中,具有相當高的時代意義。

開頭即是葛登刑期屆滿,即將出獄的畫面,當年那個在股票市場呼風喚雨的傳奇人物,如今也是滿面的滄桑。他主張貪婪對人是好的(Greed is Good),人們因為貪婪才會去掙錢,為了掙錢才會工作,工作才會帶動社會進步,讓社會有穩定的發展;但是反思其中,人如果有過多的貪婪呢?如果人的貪婪太過自私,甚至讓他幾乎泯滅了人性,貪婪還是好的嗎?

葛登的女兒薇妮(Winnie Gekko)歷經父親入獄、母親發瘋、哥哥病逝後,無法再接受他的父親。即便父親出獄,依然沒有主動連繫。她和華爾街的交易員雅各(Jacob “Jake” Moore)交往,兩人雖然不是非常富有,但是生活也還算過得去。雅各是一個極具潛力與抱負的年輕交易員,非常崇拜多年前因內線交易案而入獄的葛登,稱他為「傳奇」。一次財務虧損中,雅各所在的公司KZI股價嚴重下跌,其恩師因而自殺。為了幫恩師報仇,雅各請葛登幫忙。在親情與愛情交錯的關係之間,葛登選擇了親情,得到女兒薇妮的原諒。但是在這金錢萬歲的世界裡,他們就此通往幸福美滿的結局嗎?

如果看過1987年版本,《華爾街:金錢萬歲》可能對大部分的觀眾來說,對於這個續集的期待是會有些失望。它並不是像片名一樣下得那麼銅臭味,金錢撕殺並沒有當初來得激烈,反而將重點一分為三,顯得溫和多了。這三個重點分別為「貪婪」、「情感」和「社會」。「貪婪」講的是人們的貪欲,尤其經典的是裡面的一段對話,「『What is your number?』『More』」,意思是「你想要賺多少錢才收山不幹了?」回答則是「更多」。「情感」的重心放在三個地方,葛登和薇妮、雅各和他母親的親情,薇妮和雅各的愛情。而「社會」則是圍繞在那些銀行家與資本家。上述三個重點在劇中彼此纏繞,形成錯綜複雜的裙帶關係,似乎每件事都互有關連但卻又彼此不相關;這就是這部片迷人的地方,時時都在發生事件,時時都在思考事件的關連性,卻也時時懷疑他們的關連性。例如葛登在女兒薇妮的親情感召下,竟軟化了他「貪婪」的性格。諸如此類的相互纏繞,讓人在看完之後,仍然沉浸在電影的情境中,反覆思索,反覆咀嚼。










(撰文:林彥宏)


影片片段:


Sunday, February 20, 2011

藝術中心「電影組」徵求工讀生

每個月影展的推出、每次電影的播放,看似容易,卻有許多小環節。
當我們熟悉並學會每個環節,不厭其煩地去完成,
一個完整的影展,就會美好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徵人條件】
1.喜歡看電影
2.不限科系,大學部、研究生皆可
3.不以工讀為目的,做得快樂最重要!
4.團隊合作


【其他專長需求】
符合上述徵人條件即可前來報名,具以下任一專長尤佳!
1.擅長撰稿
2.擅長繪圖軟體or影片剪接

【工作內容】
1.各月份影展的前製作業
2.每次播映的排班
3.其他所有與夜貓子電影院有關的事情

【徵人需求】5人

【工讀金】
依學校規定,大學部100元/小時,研究所120元/小時

【報名文件】
1.報名表(請下載

2.影評:請依夜貓子電影院上學期播映之五部片中,任選一部撰寫影評。字數限800-1500字。

(1)教父(十二月影展)

(2)現代啟示錄(十二月影展)

(3)七月四日誕生(一、二月影展)

(4)誰殺了甘迺迪(一、二月影展)

(5)教父2(十二月影展)


【應徵程序】
1攜報名表、影評紙本親至藝術中心找陳若怡報名。
2藝術中心以電子郵件通知面試。
3面試審核後通知可以加入電影組工讀生。

【應徵截止日期】
3/1~3/4親至藝術中心報名,逾期不受理。

*報名表下載
相關資訊與最新消息請見夜貓子電影院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負責人:藝術中心 陳若怡(藝術企劃)

亞歷山大帝



亞歷山大帝
(Alexander)

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2004/Color/USA/16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2/22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4年波蘭Camerimage電影節Silver Frog獎(Rodrigo Prieto)
★2005年世界電影原聲帶大獎Public Choice Award(Vangelis)




歷史上的偉人,總是有著與凡人不一樣的思緒。他們多了凡人所沒有的堅持,少了許多凡人應有的享受,即便他們可以坐擁龐大財富與權力。

亞歷山大大帝,一個擁有極端性格的人,有人認為他是締造傳奇的神,為希臘人帶來希望;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暴君,不斷地征服征戰。

這部由奧利佛史東斥資上億美金拍攝的史詩電影《亞歷山大帝》,請來了新竄紅的柯林法洛飾演亞歷山大,知名影星方基墨與安潔莉娜裘莉則分飾他的雙親-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與皇后,可說是近年卡司相當強力的一部電影。

除了請來了知名影星擔任演員之外,奧利佛史東為了使電影忠於歷史,特別請來了當代編著亞歷山大傳記最有名的學者羅賓恩法克斯為顧問,充分展現奧利佛史東為使本片盡善盡美所花費的功夫。

「再偉大的人還是有其弱點」,這正是奧利佛史東導演在這部片中想要表達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則展現在愛情上,除了敘述亞大山的雙親婚姻失敗對他所造成的影響外,他在異性與同性之間的複雜情愫,更是過去與亞歷山大相關的電影所從未觸及的。劇中,他在妻子蘿珊的身上看見了自己母親的影子,但他的心卻是繫著他從小長大的兄弟兼參謀-赫菲斯欽。

《亞歷山大帝》這部長達三小時的史詩鉅作,鉅資拍攝的壯觀場景是一大特色。一路從非洲的摩洛哥拍到亞洲的泰國,從希臘、波斯的城邦到雪山、雨林之中,場景變換十分豐富;而在戰爭方面,前者拍攝與波斯帝國的大戰,後者則是與印度大象大軍的血戰,每一場都動用上萬名臨時演員,只見各種古代武器全部出籠,殺得是血流成河,讓人為之震撼。

這部電影一開始以倒敘法,由一位擔當旁白的當事人開始講述,從亞歷山大被養育的過程開始說起。性格迥異的雙親、他們對他所賦予的期望以及覬覦王位的王儲,都對亞歷山大造成了心理壓力與改變。在他還年幼時,就目睹父親被暗殺,而被擁立為新國王,又在母親的壓力下,不得不展開驍勇征戰的歲月。但亞歷山大在征服異邦的同時,卻選擇使用和平共存的方式,和其他文明交流。他期望希臘人能傳播文化到東方,建立一個歐洲人與亞洲人融合的大世界。然而,劇中的旁白卻從旁觀者角度道出,這種偉大的夢想無法獲得旁人的認同。亞歷山大的一意孤行,終究使他遭逢親友背叛,慘遭下毒而亡。

歷史浪潮常因英雄而改變前進的方向,但也有人說它其實早已決定好了。英雄只是恰巧站在浪端,不由自主被洶湧的波濤向前推進,所以當自我意志與時代趨勢相左時,則絢爛地墜落。亞歷山大是一個堅持自我夢想前進的英雄,重複著「偉人都受盡苦難的死去,但名字會流傳萬世」,最後,他的殞落,似乎印證了這個道理;而他的名字,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撰文:鍾承佑)


影片片段:


Tuesday, February 15, 2011

挑戰星期天



挑戰星期天
(Any Given Sunday)

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1999/Color/USA/15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2/19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0年拉丁媒體藝術獎傑出女演員獎(Cameron Diaz)
★2000年BMI電影音樂獎(Richard Horowitz)
★2000年百視達娛樂大獎最受歡迎女演員獎(Cameron Diaz)




主角東尼愛足球勝過愛自己生命,身為邁阿密鯊魚隊教練,在四年前帶領球隊連續兩年贏得全美足球大賽冠軍。但物換星移,英雄球員漸漸衰老,如今他面對的是場場戰敗。同時,鯊魚隊的年輕女老板克莉絲汀從父親手中繼承鯊魚隊的經營權,利用優異的行銷手法重振球隊,但冷酷的淘汰無用球員,卻和東尼的理念背道而馳,加上球隊新秀威利被挖掘和反抗,緊接著一場場比賽的到來,考驗著追求著不同目的,但都想求勝的人。

電影以比賽開始,也以比賽結束,競賽不再只關注在運動本身,不再是崇尚團隊合作去取得共同的勝利,而是由背後的龐大金錢利益推動,變相的一意求勝。「勝利」是一種邁向成功的路徑。電影裡每個人都希望球隊能贏得比賽;東尼教練,希望的是球隊每個球員發揮向心力和團隊合作,一齊邁向勝利,是屬於一種共同的勝利,一種運動精神的展現;而球壇新秀威利,求勝是個人張顯的表現,因為過去一直無法被重用的處境,成名後需要不斷的膨脹自己,來達到內心的平衡,求勝對於威利是一種害怕再回到過去的表現;女老板克莉絲汀則因為小時候活在不符合父親期待中,一直渴望達到父親的理想,所以對於求勝有著很深的執念,因而尋求許多手段去讓球隊邁向勝利;然而真正的「勝利」是甚麼?窺究求勝的本意,確實很值得我們探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的拍攝手法,當中常見的的比賽畫面,採用快速的移鏡,顯得雜亂激烈,熱血沸騰;有時則將鏡頭固定在球員或教練身上,定格,無聲,去表達表達球員或教練的內心狀態,突顯屏氣凝神的氣氛。在關鍵性的辯論中,更是採用兩種場景交替,穿插周圍環境的改變,暗示這場談話的激烈,令人印象深刻。

整部片主旨明朗,節奏輕快,看完的當下,很難不被劇情的大方向影響,而感到義憤填膺,但漸漸的,卻能在情緒之後,看見環境的改變下,舊人如何自處和順應,而新人如何尋找自己的定位,回到人道的關懷裡。現實中,沒有所謂真實的對與錯,而是選擇站在怎麼樣的立場與角度,所以或許最佳的評斷標準,就是對得起自己的道德良知吧。










(撰文:許禾逸)


影片片段:


誰殺了甘迺迪



誰殺了甘迺迪
(JFK)

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1991/Color/USA/20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2/08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2年奧斯卡獎最佳攝影(Robert Richardson)、最佳剪輯(Joe Hutshing、Pietro Scalia)
★1993年英國金像獎最佳剪輯(Joe Hutshing、Pietro Scalia)、最佳音響(Tod A. Maitland)
★1992年金球獎最佳導演




1991年12月20日,《誰殺了甘迺迪》在美國進行首映。Discovery頻道也針對甘迺迪被刺殺的事件製作了上下兩集的「甘迺迪之死」。其中有相當多的部分都有被集編劇、製片與導演一身的奧利佛史東在電影中所使用。

電影以大家所熟悉的黑白新聞畫面為開始,那是艾森豪總統於1961年一月十七日舉行的告別演說,在這裡,全劇的主旨已然出現;「……我們必須警惕軍事─工業聯合體……極不適當的權力惡性增長的可能性目前已經存在,並將繼續存在。我們決不能讓這一聯合體的勢力危害我們的自由或民主進程……只有警覺而明智的美國公民才能強迫龐大的工業和軍事的國防機構與我們和平的手段和目標恰當配合,以使安全和自由並駕齊驅,同獲成功。」

196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達拉斯時間的中午十二點三十分,槍響驚起一群鴿子,美國史上最駭人聽聞的事件發生:總統甘迺迪遇刺!當主角吉姆蓋瑞森在電視上看到這則新聞的同時,追查真兇的念頭悄然揚起。導演透過主角展開一連串追查兇手的旅程。儘管過程中主角一度被眾叛親離,但最後妻兒與下屬仍在關鍵時刻站回他的身邊。

導演藉由主角吉姆蓋瑞森與虛擬人物X先生的對話,還有假人模擬場景,使觀眾能夠很快了解整件事件的脈絡,這是相當巧妙的手法。另外巧妙運用許多後人補拍的黑白場景與紀錄片交錯,很容易使人相信影片中的所有影像資料都是真的;畢竟影像資訊遠比文字要為人接受的多。

記不記得在另一部電影「驚爆十三天」裡頭,有著對甘迺迪處境的一些描寫?古巴危機當時,白宮內部已經分裂成主戰的鷹派與主和的鴿派,總統甘迺迪立場偏向主和,自然成為許多人鷹派的眼中釘。

總統身邊的護衛臨時換人、附近大樓未淨空、總統座車保護太過簡陋、路線行經轉角、神奇子彈說等。諸多明顯的缺失到底需要多高的層級才能夠遮掩過去?當政府高層成為神祕恐怖分子,那麼誰來管理這些管理者?人民有沒有質疑國家情報或權力機構的權利?

照官方的說詞,真凶相當明確。激進派狂人李維奧斯華曾加入共黨,也有許多足以證明他就是兇手的資料,更別說他自己也已俯首認罪。然而,在正式審判之前,奧斯華在停車廠被槍殺了,而被訊問口供的他當時甚至沒有律師陪同,也無留下任何口供紀錄。

儘管華倫委員會事後出了數冊報告書解釋事件始末(即有名的「華倫報告」)。但這份檔案被鎖到2029,且要待所有當事人都過世之後才會被打開。一來死無對證,二來案件仍有許多疑點未釐清;誰殺了甘迺迪成為美國歷史上有名的無頭公案。

儘管這部片子引起許多歷史觀點與證據之爭,但史東向高層提出「陰謀論」的這份勇氣,依舊可嘉。

導演在片子結尾,打出這句話:「歷史只是序幕」。

亦即以史為戒,才不會重蹈覆轍。如果這位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沒有被暗殺成功的話,整個近代史可能將就此改寫。

可惜,這世界上沒有如果。我們踩著前人的腳印,背負著後人的眼光,只能低首看看那些足跡上記錄的點點滴滴,而後抬首,昂首闊步且堅定地踏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正道。










(撰文:官鈺禪)


影片片段:


七月四日誕生



七月四日誕生
(Born on the Fourth July)

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1989/Color/USA/8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5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0年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最佳剪輯(David Brenner、Joe Hutshing)
★1990年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電影導演
★1990年金球獎最佳導演、最佳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劇情片男主角(Tom Cruise)、最佳電影劇本(Oliver Stone、Ron Kovic)




美國電影導演和編劇,同時還是一名演員,奧立佛‧史東截至目前(2010年)為止共有十七部電影作品,幾乎都關乎政治、經濟或戰爭等題材。奧立佛‧史東曾經參加過越戰,其中三部作品被譽為「越戰三部曲」:《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天與地》。

第二部曲《七月四日誕生》改編自美國大兵朗柯維克(Ron Kovic)的真實自傳─《Driven by Mon》,與當時已經炙手可熱的影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合作,在片中不惜形象扮醜演出一個禿頭殘廢的越戰老兵,精湛的演技不僅讓他獲得金球獎最佳男演員、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外,也讓整部片更有可看性。

故事的開頭由孩童拿著假槍玩戰爭扮演的遊戲帶出整部片的戰爭主題,出生於七月四日美國國慶寶寶的男主角──朗柯維克(Ron Kovic),是個標準的熱血青年,當美國總統甘迺迪在演講上慷慨激昂地說:「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什麼?」,朗深受感動與鼓舞,正值熱血青年時期的朗毅然決然地投入越戰,原先以為這是個英雄式的選擇,卻在越南看到了一場推翻他前半生天真理想的戰爭。當他還處在迷惘中無法克服,一次中彈後的延誤就醫徹底斷送了他的下半身,胸部以下的癱瘓就跟越戰一樣顛覆了他的世界。

本部片的戰爭場面其實很短暫,只有十七分鐘,著墨最多的部份還是以朗癱瘓後的生活來強調越戰所帶來的後遺症。從他在越南受到的不良醫療到回美國後親朋好友憐憫的目光,甚至於在墨西哥找到一群跟他有相同遭遇的人一起墮落生活,在在充滿反戰思想。導演以一個老兵的角度去刻劃戰爭,讓我們跟著他從熱血、迷惘、絕望、憤世嫉俗到後來成為反戰的熱血份子,一步步的推展生動地紀錄了當時教忠教孝的社會風氣以及關於戰爭的一切,透過強烈的對比手法讓我們從中震撼,然後接著開始省思為什麼美國要出面打這場戰爭?為什麼同樣的一個社會對於越戰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究竟是誰迫使這些軍人的改變?

1959─1975年間的越戰對我們來說也許很熟悉,畢竟歷史課本上都有記載,然而卻很少有人是真正參與過這場戰爭、真正明白這場戰爭所留下的後遺症,《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歡迎你一起來體驗一個美國老兵對越戰的記憶。










(撰文:曹妤安)


影片片段:


Saturday, February 12, 2011

上錯驚魂路



上錯驚魂路
(U Turn)

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1997/Color/USA/12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2/15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小轉彎,都可能是改變未來的關鍵。」這句話可說是真真實實地印證於賭徒巴比身上。楣運纏身的巴比(Sean Penn飾)原本正驅車前往拉斯維加斯還債,車子卻在途中爆胎,無奈之下只好臨時前往附近的一個沙漠小鎮。誰知道這一個意外的選擇,將使他陷入一場意想不到的金錢糾紛與謀殺案風暴。在這個詭異的小鎮中,巴比發生了一連串的衰事,直到他遇上了一名少婦(Jennifer Lopez飾)願意出手幫忙。然而,這到底是一個命運之神憐憫下的轉機,還是會將巴比推向更多的危機?

在這詭異氛圍圍繞的小鎮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糾結與矛盾。當人性在面臨金錢、愛慾、權力的誘惑時,總是迷失自我。在電影中,巴比所面臨到的每件事情,都牽引著他走向某一個抉擇。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常常暗自地替巴比下每個抉擇,然而若是身處相同的情境,難保自己不會迷失於其中。

一部片的精采,最重要的取決於演員的入戲程度。《上錯驚魂路》之所以歷久不衰,我想其實力堅強的演員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一般觀眾對於劇中的男主角-西恩潘(Sean Pean)的第一印象應該來自於《他不笨,他是我爸爸》(I am Sam.)裡面那個弱智的父親,這似乎和《上錯驚魂路》中衰事連連的痞子巴比很難聯想起來。這個四度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的「壞小子」一次又一次的透過精湛的演技證明自己的實力。在這部片中,西恩潘依舊發揮其深刻的演技,讓觀眾隨著「巴比」這一個角色,一同經歷一場高潮迭起的歷險。

不同於過往以戰爭和政治為主題的作品,導演奧利佛史東於《上錯驚魂路》裡轉以批判社會、嘲諷暴力。看似嚴肅沉悶的主題,因為加入大量的黑色幽默元素,反而讓整部片時時有著詭異到令人發笑的情節,也使得巴比本是悲慘驚悚的經歷更顯荒謬。不論是劇中的修車廠老闆、瞎眼的印地安人、又或是商店裡上演的搶劫事件,在導演奧利佛史東精心巧妙地安排下,這一切看似毫無根據的混亂,卻又構成了一場環環相扣的人性遊戲。

若是喜歡黑色幽默類型的觀眾絕不能錯過這部九零年代的經典-《上錯驚魂路》。










(撰文:廖近言)


影片片段:


Tuesday, February 8, 2011

閃靈殺手



閃靈殺手
(Natural Born Killers)

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1994/Color/USA/122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2/12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4年威尼斯影展Pasinetti Award最佳女演員(Juliette Lewis)、評審特別獎(Oliver Stone)




「閃靈殺手」主要描述一對殺手情侶,米奇和梅若立因犯了故意傷害罪及謀殺罪而被通緝,以致開著紅色道奇跑車橫越美國逃亡。在他們沿路殺害了50人後,終於被警方逮捕並訴之於法。但是,被傳播媒體捧為英雄的他們,在一次監獄暴動中越獄…奇跡般地逃出來並過上了普通人的安樂生活。

導演奧立佛史東一直很善於去挖掘社會現存的問題,用電影的方式引導觀眾去沈思,「暴力」: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其實到處暗藏著暴力。

男女主角米奇和梅若立都來自不健全的家庭,這個悲劇的原點建立了主角的性格,而導演這裡使用喜劇的手法,去暗諷梅若立的家庭,以彩色和黑白的鏡頭做分割,表達一種和樂及黑暗;其中的人物對話,鋪陳暴力家庭共有的通病「家醜不可外揚」。由此,不難理解導演的喜劇手法,表現許多家庭在這樣的家庭暴力陰影之下,一直都不敢發聲,好像一片詳樂。

媒體輿論的暴力,在片中不斷顯現。假如對導演奧立佛史東有點認識,不難發現他對電視的不屑,而這裡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電視這個媒介下,存在許多的虛假和真實,然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操作下,利用煽動群眾或輿論,達到一種群眾暴力;抑或是經由後製剪接和拼湊,來成就收視率或金錢利益。這個橋段導演刻意以紀錄片方式去處理,我們看到幕前幕後所存在差異,究竟何謂真實?觀眾只能按著這個劇本導向瞥見一小片風景。而戲本導向的新聞,講究的是劇情的鋪陳和敘事的功力,以及戲劇張力的呈現。運用鏡頭語言,掌握得愈巧妙、愈順暢,則將觀眾的戲劇心理期望拉得愈緊湊,如此運作的結果,就是收視率的穩定甚或成長。

身為保護人民的警察和管理監獄的典獄長,為了社會正義,不擇手段,也是一種暴力,以暴,制暴,濫用自身權利,而罔顧犯罪人的人權,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犯人群起激憤的原因了。

這些經過包裝的「暴力」,需要用虛假的面貌去呈現,所以更反映了電影中米奇和梅若立所認為的真實,而是來自隨心所欲,並覺得這份真實感是純潔的,可以看出「暴力」是一種之於人內心層面的影響;如何制止「暴力」,就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撰文:許禾逸)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