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9, 2011

茉莉人生



茉莉人生
(Persepolis)

文森帕何諾(Vincent Paronnaud)、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
2007/ Color/ France/ 95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4/2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7 坎城影展評審團獎
★2007 倫敦電影節 薩瑟蘭郡獎(Southerland Trophy)
★2007 馬尼拉國際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2007 聖保羅國際影展 最佳外語片獎
★2007 溫哥華國際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每個人的生命中,往往歷經時代與環境的改變,每個人的成長,往往包含著無數的故事與驚喜,有希望與感動的時刻,也有迷惘與恐懼的時刻,然而,如何能在歷經各種人生階段時,堅持自我,踏著不令自己後悔的道路前進,是最重要的。

《茉莉人生》,這部動畫電影是根據法國知名漫畫《我在伊朗長大》所改編,以女性的角度與第一人稱表現,描述一位九歲小女孩瑪姬的成長故事,間接帶出伊朗這個國家時代的變遷,甚至更多性別、種族、戰爭與文化的議題。

居住在伊朗的瑪姬,擁有著和同年齡小女孩無異的夢想、偶像與興趣,卻隨著伊朗革命戰爭的爆發,使瑪姬歷經了來自社會與現實的巨大變動,人生也面臨了衝擊性的改變。在瑪姬的成長過程中,歷經了青澀感情的挫折,目睹了親友戰死的恐怖,體驗了客居異鄉的孤獨,但她始終能以堅強的意志克服逆境;在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應屬瑪姬的祖母這個角色。祖母擔任著女主角的情緒支柱與睿智導師,在她做出錯誤的行為時給予訓示,在她歷經逆境哀傷時,給予庇護,時時散發出令人敬畏的智慧與勇氣指引著女主角,讓我看到了女性生命的溫暖與偉大;祖母在瑪姬要離開家鄉時,告訴她「一生當中,你會遇到許多渾蛋,他們傷害你是因為他們愚蠢,你不必因此回應他們的惡意,世界上最糟的就是自卑與報復,無論到了哪裡,記得永遠保持誠實與自尊。」,這個信念成為了當瑪姬對自身文化認同感產生質疑時,耳中所響起的話語。而祖母身上的茉莉花香,也成為了縈繞不去的鄉愁的象徵。

這部電影中令我最喜愛的,是它讓一部簡單的動畫電影和劇情達到了巧妙的融合,當角色們的心境轉換時,導演運用高明的光影、剪接以及分鏡手法去配合,畫面和畫面間彼此流暢地展現,使茉莉人生在視覺上的效果更加突出,並讓觀眾隨著這部電影樸實溫和的步調,在進入主角人生旅程的同時,憶起自己似曾相似的故事,與主角一同感受生命中的喜怒哀樂。在這其中,諸多複雜深刻的議題也透過動畫中詼諧幽默的手法來展現,導演融入了對戰爭無情、思想打壓、女性主義……等等的批判控訴,以及對伊朗政權的質疑於劇情之中,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眼,看盡二十年中伊朗的歷史變遷。








(撰文:鍾承佑)


影片片段:


Monday, March 28, 2011

【紀實伊朗】影展






【紀實伊朗】影展
Reality of Iran Film Festival












提到伊朗這個國家,你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會是什麼?一望無際的沙漠?戴著黑、白色面紗或頭巾(你甚至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是Hijab)的女人?留著大鬍子的穆斯林、愛在電視上跟西方國家嗆聲的現任總統......?

或者你根本對伊朗這個國家沒啥印象,只是輕易地將它與其他國家塞入「中東」這個詞彙之中-- 一個專門出產石油與恐怖分子的區域。你甚至在聽到夜貓子電影院這個月要撥放「伊朗紀實影展」的時候還疑惑了一下,心想:伊朗有電影嗎?

伊朗是個面目模糊而遙遠的影子,在你的腦海之中等待著他的真實被賦予。

在這個月的「紀實伊朗影展」中,我們希望觀眾們能透過電影這個切面,對伊朗這個國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當你步入這些看似虛構的場域,你將見證了伊朗的真面目,而不是新聞中一張張真實,卻模糊的面孔。在黑暗之中,影子們逐漸找回他們的肉身,空間的隔閡不再存在,你與伊朗,僅剩下螢幕到肉眼的距離。

由2007年的廣受好評的動畫片《茉莉人生》(Persepolis)揭開序幕。透過小女孩瑪姬在伊朗的成長歷程,從旁刻畫出當代伊朗的風貌和社會問題等層面。我們希冀透過動畫片相對討喜而輕巧的特點,先讓觀眾們對於伊朗的風貌有個大略的理解。

從兒童的觀點出發一直是當代伊朗電影的特色之一,在這次「紀實伊朗影展」的八部片中,無論是動畫片《茉莉人生》,到阿巴斯的成名作《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My Friend's House)、賈法潘納希的《白氣球》(White Ballon)等片子都有這樣的特色。以兒童的天真對比成人社會的複雜與現實,在觀影過程中,我們的純真被重新喚起,面對這個世界,我們或許又有了希望與力量。

緊接在動畫片《茉莉人生》之後,我們將介紹伊朗當代電影圈中的兩位大師,他們的電影皆多次獲得國際影展與影評人的肯定: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以及他的徒弟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賈法潘納希之前被伊朗政府因反政府罪名囚禁與限制出境,經由國際上許多電影人聯名抗議之後,仍被褫奪拍攝電影權利20年。
阿巴斯的三部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以及《橄欖樹下的情人》被合稱為是「Koker三部曲」,三部片都在Koker這個小鎮拍攝,每部片都是對前一部電影的探討與探索,並透過電影語言與後設的架構模糊了虛實之間的界線,阿巴斯在之中沉思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阿巴斯的電影故事都不複雜,並且往往不疾不徐地描繪生命裡的一件瑣碎小事。透過這樣舒緩的電影鏡頭,阿巴斯展演他對於生命的態度與思考。在他的影像中,生命是完整而細瑣的,許多生活的平凡光影總會在鏡頭中被詩意地捕捉。這樣的鏡頭中,電影的虛構性相對隱形了,但是伊朗的生活風貌也相對清晰了起來。
在導演阿巴斯的電影中,他尤其喜歡探索電影這類樣媒介的意義。像在本次影展選映的《風帶著我來》,就可見到阿巴斯對於「拍攝電影」這件事的思考:究竟電影的真實是什麼?

導演賈法潘納希的電影語言一定程度承繼了阿巴斯的電影瑣碎且舒緩的風格。在他們的電影之中,時光的流轉緩慢而悠長,故事不斷被角色周邊的小事延遲、打攪,就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
但是相對於阿巴斯偏重於對生命的哲學思考與探索,潘納希的電影則較具社會批判性質。在這次選映的三部片《白氣球》、《生命的圓圈》《誰能帶我回家》中,都直接或間接地看到他對於伊朗當代社會的批判與思索。尤其是伊朗社會中,女性遭受歧視、地位低落的處境。在潘納希的電影中,伊朗社會較不光彩的那一面也被揭露了出來。伊朗政府或許因此對潘納希特別感冒,才會以反政府的罪名限制他的拍攝。但這樣就看出了伊朗當局對於這些社會問題感到心虛,他們心知肚明這些問題是需要被解決的,卻只強硬地透過限制拍攝的方式遮掩社會的瘡疤,而非面對問題。也因為如此,透過潘納希虛構的電影,我們反倒能夠看穿伊朗政府施下的迷霧,而直接接觸到伊朗的真面目。

我們希望透過這一系列與伊朗為主題的電影,能夠讓更多的人更了解伊朗這個國家,以及它多元的面貌。他們就跟我們一樣,有著紮紮實實的生命力。
希冀您能來到這,與我們一同用肉眼來淺酌伊朗迷人的風貌。在台灣溫煦的春日中,體驗更灼熱的陽光。





(撰文:余韋達)



2011年 4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04.02(六)
茉莉人生Persepolis (2007) 95min
瑪嘉莎塔碧&文森帕蘭德Marjane Satrapi & Vincent Paronnaud


04.09(六)
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 (1994) 103min
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04.12(二)
生生長流Life and nothing more… (1992) 91min
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04.16(六)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1987) 83min
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04.19(二)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118min
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04.23(六)
誰能帶我回家The Mirror (1997) 95min
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


04.26(二)
生命的圓圈The Circle (2000) 90min
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


04.30(六)
白汽球The White Balloon (1995) 85min
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Saturday, March 26, 2011

恐怖洛基秀



恐怖洛基秀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吉姆.沙曼Jim Sharman
1975/ Colour/UK&USA/10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29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0美國奇幻恐怖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2005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影片




一對平凡新婚男女因為汽車在大雨中拋錨,在尋求協助時來到一座古堡正巧遇到了Frank-N-Furter博士以及一群「外星人」在古堡辦轟趴。在誤打誤撞之下觀賞了博士造人(Horror Rocky)的計畫,接著遇上一連串離奇詭異的事件。如果只看到劇情大綱,我想很多觀眾只會把它當作一般恐怖科幻片看待吧。而且這故事還是以藍色蜘蛛網、台灣變色龍這種類戲劇的模式展開,還有一位犯罪學家「西洋盛竹如」不時在之中講評劇情。這看似俗濫到不行的劇情居然也能成為一部影史經典,讓人不禁開始懷疑: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影迷的糾葛,還是歷史的業障,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先來說文解字一番。
這裡一點也不恐怖。用現代的標準來看,劇中的畫面只能勉強說是「華麗的詭異」,稱不上恐怖。那些文化符碼如:變裝癖(Transvestism)、同性戀、變性(Transsexual)、亂倫……在我們當今社會當代早已不再驚世駭俗。
這裡有洛基,但是不是我們比較熟知的那個在戰場中來去自如的「英雄」洛基,而是個被變裝癖科學怪人製造出來的金髮無腦肌肉男,恐怖洛基(Rocky Horror),但是他仍然一點也不恐怖,而是如初生的嬰孩無害、純潔。
這裡有,而且不只一場。從電影的開頭到結尾,每個角色都過動地邊唱邊跳。電影蓬勃的生命力就在劇中一場接著一場的歌舞秀中傳遞到了觀眾身上。隨著他們的歌舞,我們悲傷、歡樂、發噱、震懾……我們就像女主角珍娜一樣,對Frank-N-Furter博士那個華麗而詭異的正常世界外的世界有著顫慄的好奇,然後一步步地了解那個被社會排斥的世界,最終我們的身體裡也將永遠流著那兒的血液。

歌舞是這部電影的靈魂,你很難想像如果把歌舞片段抽離之後,這部恐怖洛基秀會變成什麼樣子。當那些角色的聲線被從旋律剝離之後,是否仍會生氣蓬勃且引人入勝?我想是不會。恐怖洛基秀之所以可以成為傳奇,歌舞的元素必定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朗朗上口的旋律(誰能忘記Let’s do the time warp again如何哼唱?)搭配時而俏皮時而詭譎,但又不失敘事性的歌詞,使看似鬆散的劇情增添許多風采。此外,許多向經典科幻電影致敬的片段也重現的恰到好處而趣味,尤其向金剛致敬那幕更是令人哭笑不得。

洛基恐怖秀在電影史上絕對是個傳奇。從著名的舞台音樂劇改編而成電影,但是一開始票房卻不如預期。直到在午夜場電影院重新上映之後,才逐漸聚集了大票的死忠粉絲。直到現在,在歐美各地仍然有午夜電影院會定期的放映洛基恐怖秀。洛基恐怖秀也成為邪典電影(Cult Film)*的經典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一名「專業的」洛基恐怖秀的粉絲,在觀影的時候是必須忙碌的。專業的粉絲絕對不會只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在內心與劇情共鳴,而是「身體力行地」與劇情互動。譬如在電影開頭婚禮那幕就要一齊撒白米、當劇中角色說出「給我一片土司」的時候,就得扔土司「給」他……這樣獨一無二的觀影傳統也使得洛基恐怖秀的魅力永垂不衰。在粉絲自製的官方網站www.rockyhorror.com裡面有相當完整的「觀影指南」給從那些從未造訪洛基恐怖秀世界的麻瓜(或用他們自己的術語「處女」(Virgin))參考。

想要利用時光穿梭前往洛基恐怖秀的世界嗎?這裡有一張單程票給你。
你問我為什麼不是來回票?因為我相信你去了之後,就不想要回來了。




*邪典電影(Cult Film):邪典電影(Cult Film)是指那些在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也可稱為非主流電影或另類電影。這種電影通常難以獲得小圈子外的大規模票房成功。它不是一種嚴格的電影類型,也不是一種電影風格。(Wikipedia)




(撰文:韋達)


影片片段:


Tuesday, March 22, 2011

金牌製作人



金牌製作人
(The Producers)

蘇珊史楚曼Susan Stroman
2005/彩色/USA/134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2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近年來似乎流行著將音樂劇改編成歌舞電影的風潮,而劇情大多偏向改編歷久不衰的經典劇碼,例:芝加哥(Chicago)、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同樣也改編自經典百老匯舞台劇,而這部百老匯音樂劇則是改編自梅爾布魯克(Mel Brooks) 1968年的同名諷刺喜劇電影,雖然有別於以往一貫的經典舞台劇改編電影風潮,但演員爆笑的動作與誇張的表情以及歡樂的歌舞音樂,巧妙融合在諷刺意味濃厚的劇本之中而受到廣大的迴響。

麥斯(Max)曾是百老匯呼風喚雨的超級製作人,但走紅後推出的作品卻每況愈下,不僅評價跌到谷底,票房更是奇慘無比。在如此低潮情況下,一位生活平淡的查帳小會計布魯(Bloom)帶著突發奇想的詭計走進他的百老匯歌舞世界。他們計畫推出一齣超級無敵史上大爛片大撈贊助人一筆並捲款潛逃。於是麥斯與布魯開始不眠不休的尋找能夠冒犯所有種族、宗教……等議題的劇本,以此挑起觀眾們敏感的神經進而達到成為大爛片的目的。

由於本片為改編自百老匯舞台劇,其歌舞元素較偏向華麗壯觀場面的舊式百老匯風格,例如「I Wanna Be a Producer」以歌曲配合計算機機械式聲音和後段的多人歌舞呈現出大場面的華麗。而為了配合其搞笑惡搞的劇情,也常使用挑戰禁忌的歌曲,例:「Springtime for Hitler」以及「Keep It Gay」(Gay有同性戀、快樂的意思,此指快樂,而唱這首歌時由同性戀演出)。

本片藉由諷刺詼諧的方式訴說成為百老匯當紅製作人的經歷,利用出賣自己的感情與身體交換廣闊的贊助人脈與資金、忍受怪裡怪氣製作團隊的脾氣,諷刺地說明了其實成為一位超級製作人不需要什麼特別專長,只要記住最重要的一點:作假帳並且一定要記得「A錢」。舞台劇的最高殿堂百老匯是如此,而電影界最大龍頭好萊塢也是如此。只要你懂得操縱募得的贊助金,操作行銷玩弄觀眾,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金牌製作人」。








(撰文:高萓璘)


影片片段:


Saturday, March 19, 2011

就是不親嘴



就是不親嘴
(Pas sur la bouche)

亞倫‧雷奈 Alain Resnais
2003/Color/France/11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22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4年法國凱撒獎最佳服裝(Jackie Budin)、最佳音效(Jean-Marie Blondel)、最佳男配角(Darry Cowl)
★2004年法國盧米埃獎最佳導演
★2004年法國Étoiles d'Or最佳影片




這是一部荒謬有趣又諷刺無比的歌舞小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姬珀在美國和美國佬艾瑞克結婚,兩人的婚姻本來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因為艾瑞克在十二歲那年被學校女老師奪走初吻,從此以後對「接吻」這件「噁心又不衛生」的事深惡痛絕,演變成兩人婚姻的地雷。離婚後,姬珀回到法國。因為前一段異國婚姻沒有得到法國當局承認,所以姬珀自始至終都是登記著「卜小姐」的身分,偏偏第二任丈夫喬治誤以為她還是處女才娶了她。這天,喬治要和美國來的客戶談一筆大生意,而這個客戶正是艾瑞克!前後兩任丈夫相遇會為姬珀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除了令她頭痛的兩任丈夫,還有喜歡熟女而拼命追求她的年輕藝術家查理、愛慕查理的年輕女孩雨桂以及渴望愛情的老處女姐姐,連專門勾引有夫之婦的老男人法瑞都來湊一腳。原本就複雜難解的三角關係,又更演變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多角關係。

故事背景雖然是1920年代一群法國上流社會男女的愛情故事,卻大剌剌地引出處女情節、虛偽的社交禮儀、單身公寓的偷情現象、不倫和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元素。題材雖然不特別有新意,卻因為上述元素交互作用,而讓人看得相當過癮!

本片是法國新浪潮左岸派電影大師──亞倫雷奈在2003年的作品改編自André Barde 和Maurice Yvain於1925年在法國巴黎首度演出的同名輕歌劇(operetta)。其知名作品尚有1959年的《廣島之戀》、1961年的《去年在馬倫巴》以及1980年的《我的美國舅舅》。八十多歲的雷奈晚期著迷於輕歌劇創作,1997年《法國香頌》便是另一例,且成績相當特出。本片演員陣容也是重量級。飾演愛慕藝術家的少女──奧黛莉朵杜曾擔綱《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和《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女主角,飾演姬珀的莎嬪艾慈瑪曾兩度獲頒法國凱薩獎最佳女主角獎,而飾演姐姐阿荷的伊莎貝拉南迪也曾獲法國凱薩獎最佳女配角獎。

上文提及的輕歌劇指的是十九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歌劇類型,和歌劇(opera)相較之下,輕歌劇顯得風趣、輕鬆,且故事和音樂都更簡單。後來輕歌劇由劉別謙引入電影歌舞片範疇,使得歌舞片得到進一步改良,此後許多歌舞片便融入輕歌劇元素,而本片也是如此。再者,一般而言歌舞片又可再依寫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兩種風格劃分。前者常以演藝事業環境作為背景,而角色則是在其中討生活的人物。如此一來,角色便理所當然地有唱歌跳舞的動機,如《萬花嬉春》就是以1930年代左右聲片甫出現之際對電影圈造成的影響作為故事背景,而主要角色也都是在這圈子中奮鬥的演員。形式主義風格則不會特別設計故事背景,人物也並非演藝人員,所有角色都可以隨時隨地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就是不親嘴》便是如此。

本片的歌舞動作相較其他歌舞片更為平實,也許對於看慣美國片廠時期經典歌舞片的觀眾來說不那麼富有視覺動感。然而即使沒有舞王舞后弗雷亞斯坦(Fred Astaire)和金姐羅吉斯(Ginger Rogers)或金凱利(Gene Kelly)等大師級膾炙人口的舞蹈,但全片用字卡分作三段各以三個獨具匠心的場景呈現這些男女關係的醞釀、進展/隱瞞和攤牌,以及完全仿照1920、30年代的服裝設計和幾段旋律動聽的曲子都是這部電影值得細細品味之處!









(撰文:吳依伶)


影片片段:


Tuesday, March 15, 2011

異形奇花



異形奇花
(Little Shop Of Horrors)

法蘭克歐茲 Frank Oz
1986/Color/USA/88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19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7年美國科幻恐怖片大獎土星獎最佳音樂(Alan Menken)




《異形奇花》是80年代的歌舞片,同時也是B級奇幻片。1960年代羅傑柯曼導演《異形狂花》的前身《恐怖小店》時,即是一部奇幻片;而後霍華艾許曼找來亞倫孟肯合作,一人寫詞一人譜曲,融入歌舞元素改編成歌舞劇,1982年在外百老匯首演時便大獲成功,於是好萊塢決定找導演法蘭克歐茲改拍成電影。

男主角西蒙是一名孤兒,自小被史基路上的花店老闆收養,心地善良,每天在花店幫忙。花店的女店員奧黛莉貌美卻自卑,與多金的牙醫交往後一改襤褸衣裳,搖身一變成了濃妝豔抹、打扮時髦的女郎。牙醫的醫術冷酷變態,對她十分粗暴。即使奧黛莉喜歡西蒙,但自認配不上善良的西蒙,而無法輕言離開牙醫。一天,走在街上的西蒙,經過一家中國人經營的花店,正巧遇上日全蝕,瞬間一道閃電打下,出現一株無人見過的植物,花苞碩大。西蒙覺得甚為驚奇,當下決定把奇怪的植物買回家。愛慕奧黛莉許久的西蒙,將奇怪植物命名為「奧黛莉2號」(以下稱奇花)。自從奇花被置放在西蒙工作的花店後,很快出現許多慕名而來觀賞奇花的客人,順道買了店裡的花,花店的生意便奇蹟似地好轉,盈收大增。

劇情描述至此,接下來從歌舞的角度繼續切入劇情。
1.三位黑人女子
影片中總不經意出現三位黑人女子邊唱邊擺動身軀,作為呼應劇情之用,這是1960年時的原作和歌舞劇版本所沒有的。她們有時冷眼旁觀,有時跳出來說話,有強化劇情的作用。例如當影片一開始,西蒙描述自己所處的史基路有多麼貧窮時,她們便在旁哼唱,用獨唱、合唱、重唱的方式,詮釋史基路的貧窮,為貧窮的小人物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吶喊,並映襯西蒙的卑微。再者,當奧黛莉被牙醫施虐後返家,三位黑人女子又突然出現在路邊,哼唱著離不開牙醫的奧黛莉愛慕虛榮,譜曲的亞倫孟肯在這個部分融合了黑人民歌直率的特色。

2. 《Dentist Song》
本片跳舞的元素並不明顯,而是曲風、歌詞和劇情自然相融,銜接自然巧妙,最經典的是牙醫登場的那一段。一名打扮得像貓王的男子一邊騎著摩托車一邊唱歌《Dentist Song》,歌詞描述他從小由母親鼓勵而立志成為牙醫,於是「牙醫」角色登場。當他到達診所為病人看診,在一間接著一間的看診室內,拿著看診工具邊唱邊跳舞,舞步相當隨性而表情愉悅。他虐待了一個又一個患者,病人恐懼的表情和他愉悅的神情,詮釋了他的變態。此時三位黑人女子又出現了,露出不可思議又冷眼笑看的表情,像是幫兇一般,又像在和觀眾對話,彷彿代替觀眾表達真實感受。

3. 《Mean Green Mother From Outer Space》
西蒙發現奇花竟然靠吸食人血而愈加茁壯,伸出長長的枝蔓,在花苞處張開駭人的大嘴,並且慫恿他殺掉牙醫以解救心愛的奧黛莉。這一幕的音樂《Mean Green Mother From Outer Space》,是霍華艾許曼和亞倫孟肯為這部電影特別作的新曲,於隔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歌曲的提名。眼見愛人被虐待,西蒙情緖受到奇花鼓動,和張著嘴的奇花一起唱和,奇花身上長著好幾株花苞,也張著嘴重唱,除了畫面令人作嘔之外,一同唱歌的聲勢也連同畫面更為意象鮮明。

4.正向與愛情的歌舞片特色
深愛著奧黛莉的西蒙在受了奇花的鼓舞之後,究竟會對牙醫採取什麼行動?他會殺了牙醫嗎?他和奧黛莉的結局為何?觀眾在片尾西蒙和奧黛莉兩人合唱的一首《Suddenly Seymour》中,便會知曉兩人戀情發展的結局。此處預先點出的是結局是正向的,因此也維持了歌舞片中樂觀積極的特質;兩人的愛情貫串、主導劇情走向,更是歌舞片總愛訴說的故事。

《異形奇花》在1980年代,經過實力堅強的霍華艾許曼和亞倫孟肯作詞譜曲,以及導演法蘭歐茲的角色安排和改編,讓角色鮮明、劇情緊湊,既保留了1960原作異想天開的故事情節,又符合歌舞片的特色。也因其歌舞片的成功地位,對其「奇幻片」類型電影而言,誇張、荒謬、噁心張嘴和吃人的畫面,更是大大具有促進作用。喜愛歌舞片的觀眾可以自行挖掘更多導演在歌舞元素的巧妙運用,而喜愛奇幻片的觀眾一定也會對這部片的奇幻元素拍手叫好!









(撰文:陳若怡)


影片片段:


Saturday, March 12, 2011




(The Hole)

蔡明亮 Tsai Ming-Liang
1998/Color/Taiwan/9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15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8年坎城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Ming-liang Tsai)
★1998年美國芝加哥影展金雨果獎最佳影片
★1999年新加坡影展銀螢幕獎最佳亞洲女主角(Kuei-Mei Yang)、最佳亞洲導演、最佳亞洲影片




「自來水公司在下午正式宣布,從西元2000年開始,將對所有的疫區採取斷水斷電措施。」二十世紀末,一場傳染病開始在臺灣蔓延,政府要求民眾撤離疫區,不再提供收垃圾服務、並停止供水。但在一棟鄰居彼此生疏不相識的老舊公寓裡,恰好分住樓上樓下的一男一女仍不願搬離。

儘管斷水,屋外下著大雨,屋內漏著大水。水電工前來檢查,在兩樓層間地板挖出個洞之後,不見去向。但這從前互不相識的兩人間,卻開始有了一點點的交集,儘管,一開始不完全是善意的互動…,故事從此展開。

《洞》是蔡明亮導演的第五部電影作品,延續了之前《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的創作理念,藉影像表達導演對現代城市人內心的孤寂、封閉冰冷的感受,亦承接《河流》中「水」的元素應用,在片中不斷以顯性、隱性的手法,呈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情慾、甚至疾病與死亡等種種不同意涵。

場景由李康生睡在居住公寓的客廳沙發上開始:沉寂的夏日空氣,窗外傾著大雨,日光燈開著的室內,凌亂的花生殼、啤酒罐散亂了滿桌一地,像極了《河流》裡的那個家,人好像微弱生命力的寄居生物,潛伏於自己所熟悉私有的角落。

水電工進門,拿著榔頭敲著地板,想找出出水點。楊貴媚提著一大袋衛生紙和泡麵,囤積生活必需品準備長期抗戰,進入另一個家。似未有任何交集的兩人,在下一幕,地板上猛現被敲出的洞,水電工已不見蹤影。像是一個冥冥中的使者,意圖就是為這齣夏日舞劇開場。

在大水、不知名的傳染病、陰暗裡蟑螂四處爬的空間中,兩人間侵入式的互相干擾、若有似無的溝通,以至於從無意到有意的窺探,靜默畫面中的悄然意念,是遭傳染病蔓延的即將死寂城市裡的蠢蠢欲動,是大雨滂沱又像山洪將爆發,每一幕的寧靜都叫人屏息以待。

表面看起來似乎冷冰冰沉默的都市裡,蔡導演將情感元素一點一點地運用他獨特手法加了進來,那麼不讓人察覺,卻又像喝水行為那樣自然地存在。常在蔡明亮電影中出現的喝水場景,在《洞》中轉成了燒開水煮泡麵,是否要加味的水才夠滿足生命所需、慾望投射、或兩者兼得?其中代表的意涵卻又是觀眾需自我解讀的。

蔡明亮首次在他的電影裡加入歌舞的元素,使得這部片在一貫蔡明亮風格的長鏡頭、單調色彩、沉默無語、像是低限主義式的影像處理中,以岔斷方式插入了聲光效果十足的五段歌舞。有別於其他大多以歌舞形式幾乎貫穿整部創作的類型電影,蔡導演的歌舞片,再次展現他獨具的處理情感元素手法與觀看角度,既是中斷劇情的錯愕,又是與整部片的流動徹底整合的作品。

妙的是,蔡明亮導演選用的這五首曲子,皆非伴隨電影生產的原創音樂,而是50年代歌手葛蘭所演唱的歌曲。蔡導演不讓演員重新演唱詮釋,而是用原音搭配兩個角色,以呈現超脫於劇情之外的幻象,看似跳脫的行為動作,卻也聽似角色的內心世界自白。導演對於情緒掌握的高明,已超乎觀眾的自覺能力,於是觀看電影的我們,就只能被導演帶著,看進那塊他所想表達給我們的世界,那感情像是公寓中兩人被窗外大雨所隔絕,也被五光十色歌舞所包圍的自我沉醉。

蔡明亮不太掩飾他對於老歌曲的喜愛,自《洞》之後,在他後續的多部作品裡也加上了這些或許現代觀眾不太熟悉的老歌曲。這次全部選用葛蘭的歌,除了蔡導演在片尾題字中的感謝致敬之外,對於葛蘭熟悉的年長一輩觀眾,或許能記憶起葛蘭在當紅的50~60年代拍的眾多歌舞片的某些片段,演唱舞俱佳的她,迄今在華人影壇亦無人可超越此多棲能力,更可能是蔡導演心中無可替代的美好世界印象。

上帝用七天創造了世界,在離疫區斷水還有七天的二十世紀末,蔡明亮用不一樣的歌舞獨白,給了我們將毀滅的疏離城市裡,一線希望與感動。









(撰文:林伯謙)


影片片段:


Tuesday, March 8, 2011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賈克‧戴米 Jacques Demy
1964/Color/France/9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12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64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Jacques Demy)、OCIC特別獎(Jacques Demy)、技術特別貢獻獎(Jacques Demy)
★1965年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最佳電影
★1963年法國Prix Louis Delluc獎




正值17歲的珍妮薇(Geneviève),與母親在法國雪堡鎮一起經營雨傘店,初嘗愛情滋味的她與汽車技工基(Guy)陷入熱戀。懷著對愛情及未來憧憬的兩人,相約結為連理,盼望共同組成家庭。珍妮薇的母親卻以女兒年紀太小,及對方不可託付為由,拒絕珍妮薇與基的婚事。此時戰爭爆發,基接到動員令,被迫離開家鄉兩年,情人灑淚離別,珍妮薇也在那一晚暗結珠胎。等待的時光之中,戰事時時緊迫,少有情人的消息,珍妮薇鬱鬱寡歡。這時出現了一位對她傾心的富商,甚至承諾將孩子視為己出,面對歸期未定的情人,與現實中的壓力,最後珍妮薇選擇了與富商結婚。戰爭結束後,基回到了雪堡小鎮,才發現過往熟悉的一切,已褪色變形…。

以《蘿拉》一片打響名號的傑克德米,也許是法國新浪潮中較不愛說教的那一位。繽紛,亮麗,鮮活的法式浪漫,是傑克德米用電影重現的愛情幻想。相較於批判與哲學思辯較多的高達與雷奈等人,傑克德米的電影顯得通俗易懂,貼近大眾。《秋水伊人》就是一部這樣可口的小品,甜美抒情,卻也嘗到現實的酸澀滋味。

愛情濃烈時的海誓山盟堅不可摧,一但背棄承諾,情人就像獨站於殘風敗景中。類似的故事,導演其實可大灑狗血,幻化成淒美的生死離別。《秋水伊人》裡的愛情甜美,但對現實的刻劃力道卻俐落無情。珍妮薇在等待期間沒有忘記與基的約定,卻也並非不曾考慮過接受富商的追求,「如果他看到了我大腹便便的模樣,還肯娶我,我就很難拒絕他了。」 現實婚姻的委全與愛情的幻滅一語便靜靜道盡。而基初回家鄉面對人事已非,灰心喪志後,也與另一女孩結婚共譜家庭。失去愛人無以為根的煽情淡了,現實的多變,反而從平鋪直敘中逐漸體現出況味。我非常喜歡最後一場戲,兩人相遇,彷彿已隔多年,簡單的問候與回答,沒有淚水也沒有謾罵,基最後不願見女兒一面,對我來說更像與過去劃開界線,見了面能做什麼?再跨過去已經是不能掌握的現實了,那不是基的生活,也並非是過去兩人擁有的未來,簡單務實的道別,在風雪紛飛中各自回到現實的幸福去。低調的處理在最後像一句懸在心口的嘆息,人事已非,只有觀眾仍記得,這一段曾經被記憶過的愛戀。

從未間斷的歌曲,從頭唱到尾的對白是《秋水伊人》的一大創舉,殊不知這個念頭,曾嚇壞了製片人與投資老闆,以為德米簡直是「瘋了」,險些使此片胎死腹中。《秋》片上映後大受歡迎,捧紅了凱薩琳丹妮芙和音樂大師米榭‧李葛蘭,一首「I ‘ll Wait For You」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歌曲,也使李葛蘭音樂魅力超越國界,被好萊塢肯定進入美國影壇。繼而寫出《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 1966)與《往事如煙》(Summer of ’42, 1971)等經典主題配樂,拿下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有人說,李葛蘭的音樂調性呈現─喜樂的悲傷(joyful sadness),慣以甜美燦爛的旋律來表現憂傷的主題,意象鮮明,帶有懷舊風味。









(撰文:鄭雯芳)


影片片段:


Sunday, March 6, 2011

【聞天祥來了】2011金馬奇幻影展新竹宣傳講座






【聞天祥來了】
2011金馬奇幻影展
新竹宣傳講座









時間|2011年3月16日 19:30-21:00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自由入場
講題|2011金馬奇幻影展選片指南
講者|聞天祥


2011年為金馬奇幻影展第二屆。「奇幻影展」作為類型電影而言包羅萬象,恐怖、驚悚、歌舞、喜劇、動畫、同志、B級片,以及華語電影武俠片、印度寶萊塢、各國經典Cult Films等,皆可稱為奇幻片。如此具有活潑生命力的類型於2010年在台灣開辦,盛況空前。而今年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更南下新竹清華大學與影博館,並邀請知名影評人聞天祥前來舉辦【選片指南】,歡迎影迷們共赴奇幻嘉年華會!

*更多資訊請參考2011金馬奇幻影展網站
|2011金馬奇幻影展新竹場04.08-17
|主辦單位: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協辦單位:清大藝術中心









Saturday, March 5, 2011

西城故事


西城故事
(West Side Story)

勞勃懷斯&傑洛姆.羅賓斯 Robert Wise & Jerome Robbins
1961/Color/USA/15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08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62年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George Chakiris)、最佳女配角(Rita Moreno)、最佳彩色美術指導(Boris Leven)、最佳彩色攝影(Daniel L. Fapp)、最佳導演、最佳剪輯(Thomas Stanford)、最佳音樂劇配樂(Saul Chaplin)、最佳影片、最佳音效(Fred Hynes、Gordon Sawyer)
★1962年金球獎音樂類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George Chakiris)、最佳女配角(Rita Moreno)
★1962年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電影導演




美國當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所創作的音樂劇〈西城故事〉,屬於不朽的傑作。而這個傑作,更在改編拍成電影後,一舉拿下十項奧斯卡大獎,在歌舞劇的歷史上寫下一頁璀璨。如果問我,這般優異的成績由何而來,我會回答:是優美音樂加上動人畫面,以及通俗簡單卻能打動人心的故事,一同創造出的。

〈西城故事〉改編自莎翁筆下最浪漫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原本義大利兩大家族Capulet與Montague敵對的背景,搬到了五零、六零年代的曼哈頓,就成了本地幫派噴射機幫,以及由波多黎各移民所組成的鯊魚幫的對峙。而原本各身為兩大家族族長獨子與愛女的男女主角,在巧妙地更改設定後,就成了已經淡出噴射機幫派但身手優異的首領好友東尼,以及鯊魚幫的首領親妹妹瑪麗亞。故事劇情大致與〈羅密歐與茱麗葉〉相似,但在時空背景不同的條件下,導演於很多設定上做了修改,使得〈西城故事〉除了〈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個原始藍本所呈現的浪漫感人外,更反映出了當時美國移民文化和青少年犯罪的種種問題,在膾炙人口的音樂以及豐富精采的舞蹈背後,其實有許多議題值得我們省思。

故事開始於噴射機幫在街頭鬧事,而隨後對鯊魚幫的挑釁更直接點出兩幫派的不睦。這裡透過傑洛姆‧羅賓斯傑出的編舞,將一些街頭少年日常可見的動作描繪的相當精彩,通俗但絕不低級,幽默之餘更讓人目不轉睛。接著直接帶出主角,東尼與瑪麗亞,以及電影的重頭戲──舞會。在東尼與瑪麗亞相遇那一刻,導演將兩人以外的畫面都柔焦處理,彷彿天地萬物間他們只看得到彼此,即使看完電影許久後,那一幕仍然使我悸動不已。之後情節大家都耳熟能詳:被身世阻隔不能相愛的兩人、決定火拼鬥爭地盤的兩邊,誤殺加上誤會,最後依舊釀成了悲劇──眾人踏著沉重的腳步,哀傷地尾隨捧著東尼屍體的瑪麗亞,電影結束。

平心而論,電影的故事本身不算是高潮迭起,甚至因為改編自名氣太大的劇本,猜測劇情走向絕非難事,所以少了些驚奇。但,令人驚艷的歌舞使這些缺點被撫平,達到瑕不掩瑜的效果。不論是劇中名曲〈Tonight〉、〈Maria〉、〈Somewhere〉,或是精彩的幾段歌舞場景,例如舞會、〈America〉、〈Gee, Officer Krupke〉等等,都讓人耳目一新。哪怕這部作品離我們的年代已有些許距離,卻還是吸引力十足,在歌舞片不再是主流電影的今日,我想,它仍舊擁有打動人心的能力。









(撰文:黃旭寧)


影片片段:


Tuesday, March 1, 2011

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

維多佛萊明 Victor Fleming
1939/Color/USA/10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3/05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40年奧斯卡獎最佳電影配樂(Herbert Stothart)、最佳主題曲(Harold Arlen、E.Y. Harburg)
★2006年美國科幻恐怖片大獎土星獎Best Classic Film DVD Release
★2009年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獎Sierra Award 最佳DVD




在紛亂的1939年,歐洲正遭受戰火的侵襲,許多歷經痛苦的人們莫不期望逃離恐懼,尋得一處和平安樂的桃花源。此時,一部叫做《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電影誕生了,這部由維克多佛萊明 (Victor Flemming)所導演的作品,正是敘述所有人皆耳熟能詳的故事:

一個住在堪薩斯的小女孩桃樂絲,被跟著房子被龍捲風吹到了奧茲王國,她的房子正好壓死了一位壞巫婆,拯救了一個小人國脫離苦難。但是,她必須再去尋找偉大的法師,幫助她返回家鄉,於是她一面展開旅程,一面提防壞巫婆的姊姊報復。一路上,她結識了想要有腦子的稻草人、想要有顆心的機械人、以及想要有勇氣的獅子為伴,在途中,他們一起突破萬難、互相幫助,並且達成任務……

雖然這部電影改編自眾所皆知的故事,卻同時反映了即將捲入戰爭的美國人民的恐懼,他們就有如故事中的主角,憂慮又帶著希望,找尋回家的路,他們希望能早日結束戰爭,回到往日的和平年代,在這路途之中,雖然漫長又處處充滿威脅,但也有許多夥伴互相扶持、突破難關。在這歷史背景之下,《綠野仙蹤》成為了當時美國觀眾最重要的共同回憶之一。

在這部電影之中,將歌舞與戲劇緊密地結合,故事中角色的心境和對白透過歌唱表達出來,融合得輕柔而不突兀,並且隨著主角的情緒起伏變化而行,影響了許多往後的歌舞片拍攝。而其中最具紀念意義的,恐怕是飾演桃樂絲的茱蒂嘉蘭(Judy Garland,1922-1969)和那首永垂不朽的「彩虹曲」(Over the Rainbow)吧!她那美妙渾厚的歌聲,以及桃樂絲無法找人傾訴煩惱時的心情,融化了所有觀眾的心。

在劇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那隨著主角的奇遇旅程而變化色彩的拍攝,當桃樂絲在堪薩斯老家的時候,畫面是以黑白拍攝,反映桃樂絲苦澀的心境;而在桃樂絲到達奧茲王國後,畫面的色彩則轉為鮮艷,配合上油畫般閃亮如童話故事的色彩,帶給觀眾視覺上的衝擊。此外,《綠野仙蹤》這部童話歌舞片也想必給予了當時的人們心靈上的寄託,將他們一起帶入了奇幻王國,而其中的溫情、真實、感人,也使其成為了1939年的經典電影,深植於人心。









(撰文:鍾承佑)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