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3, 2011

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
(The Hours)

史帝芬.德奧瑞(Stephen Daldry)
2002/Color/US&UK/114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16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3 奧斯卡 最佳女演員
★2003 柏林影展 最佳導演、銀熊獎(最佳女主角)
★2003 金球獎 最佳戲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改編自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的普立茲小說獎的同名得獎作品《時時刻刻》(The Hours),故事主軸由三位生活於不同時代的女性生命當中,短短一天的零碎片刻所交織而成。她們的生命乍看沒有關聯,但是當看到影片最終,卻會組成一幅震撼人的生命景貌。

這三位女性分別是1920年代的英國著名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她飽受精神疾病所苦而移居鄉下,這一天,她正在撰寫小說《戴洛威夫人》(Mrs. Dalloway);第二位是1950年代,懷孕的家庭主婦蘿拉.布朗,她喜歡閱讀《戴洛威夫人》,而這一天,是她先生的生日;以及2000年代的女同志編輯克勞麗莎,他病入膏肓的詩人朋友理查,因為她的名字與戴洛威夫人相同,因而總暱稱她為戴洛威夫人,而這一天,她正在為理查榮獲詩人終身榮譽獎籌備宴會幫他慶祝,這恰恰好與吳爾芙小說筆下的戴洛威夫人的生命旅程相似。

戴洛威夫人的幽靈頻繁地現身在電影之中,無論是創造她的人,或者受她影響或者隱喻的人,都無法逃脫她的陰影,雖然不曾讀過原著,但就我從電影的觀察,戴洛威夫人就是那些深陷於瑣碎生活中女性的縮影——從不曾為自己而活,她們生命總是去成全別人的生命,尤其是男人的生命。她們被稱為戴洛威夫人(Mrs. Dalloway),而不是自己的名姓,自己的身影,消遁在別人的陰影之下。

《時時刻刻》裡的時光雖然橫渡了八十餘年(1920年代、1950年代、21世紀),故事場景也橫跨大西洋(英國、美國),但是未來的女性,還是很難逃出戴洛威夫人巨大的陰影,她們都步履於她的足跡之中,成為一個個沒有臉孔的戴洛威夫人們。電影的開頭,透過將三位女性的晨間梳洗過程的巧妙剪接,或許暗示著這三個看似迥異的女性,其實經歷的是相同的生活,可以輕易被相互取代以及替換。不過,《時時刻刻》終歸不是去哀嘆此般的現狀,而是講述片中的三位女性角色,如何在這一天中,最終擺脫戴洛威夫人龐大的陰影,艱辛地脫離自己飽受限制的生命。當然,會面對這樣生命困局的不僅僅只有女性,只是在社會的歷史脈絡裡,女性所受到的社會束縛總比男性來的多。

對我來講《時時刻刻》最深刻的部份,莫過於當理查講到:「我還是得去面對宴會之後的時光,不是嗎?我指的是,宴會之後的時光,以及時光之後的時光。」在生活裡,可能會用各式各樣的手段去矇住自己的眼睛,假裝自己在生活著,而逃避生命的責任。但是時光仍在流動著,每一次的欺矇,只是延後了認真面對生命的時間。電影中,吳爾芙在寫給丈夫的信中,也寫道:「你無法透過逃避時間獲得平靜。」誰都無法逃離時間的限制,逃避時間的洪流,只是讓自己更晚做出反應,而被沖的更遠,更難以回頭。

《時時刻刻》吟誦著生命與時間的流動,也追悼著蹉跎歲月。


(撰文:余韋達)




影片片段:




Saturday, August 6, 2011

海灘的一天



海灘的一天
(That Day, on the Beach)

楊德昌
1983/Color/中華民國/16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9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3 亞太影展 最佳攝影獎




第一幕從黃昏海灘上嬉戲的人群背影開始,這場戲就註定不是單純地只想講一件事。
故事由林佳莉與青青這兩位久未碰面朋友的對談內容所引導,佳莉是青青年輕時男朋友的妹妹。核心主線記述著佳莉在大學畢業後,從被家庭庇護中的年輕女孩轉變成為今日獨立自主新女性的過程。穿插著生命過程裡遭遇的不同事件,與不同人物的邂逅,以至於心境輾轉的不同階段。整部電影所概括的就只是兩人聊天的一個午後的時光,而給觀眾經歷的卻是兩人闊別後長達十三年的人生起伏。
長達近三個小時的影片,伴隨著臺灣社會的五◯年代至八◯年代,由農業社會、父權為主的傳統式家族主義轉變而為經濟起飛、人口往大都市集中,家庭的組成元素也逐漸濃縮至小家庭、甚至只有單親或一個人的自處環境。
在這部有很大一部份講述現代人愛情生活的電影中,引領臺灣新浪潮電影世代的楊德昌導演,用的不是瓊瑤式那誇張對白與濫情橋段,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扮演角色的知性及深化探討。傳統中的中國女性,在歷經長時代的男尊女卑思想與日劇時代父權至上觀念的侷限下,如何從農業轉向工業的大環境裡、走出家庭,選擇自我的生活與工作,在《海灘的一天》中也表現了屬於這一個臺灣世代的中國女性位處社會轉型期的自我成長及獨立。
但楊德昌導演要講的故事不單單只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還有在面對家族親友壓力下女性的自主意識抬頭;面對長輩為自己安排好婚姻時,人生中的愛情與親情拉鋸;以及一個堅忍女性想要維持住心中那個對於幸福人生的小小想望時,面對強留已出走的愛情、或是鬆手讓兩人自由的智慧抉擇。藉由不同時間點、不同片段的故事串接,緊湊的生活與平凡人生裡的衝擊,在在都寫實了一個新時代臺灣女性,在大環境時空下,不可超越的宿命性。
在電影裡,不論是導演或誰的巧思,有幾幕場景是我特別喜愛的。
在家中,佳莉與哥哥佳森的對談光景裡,兩人對於父親為兒女安排婚事的截然不同反應,以及對於被定型了的苦乏生活所抱持的不同態度,在兩人娓娓道來的對談時空裡,時間似乎像是靜止了一般。沒有那摻和在平日生活裡的鬱悶,也沒有擾人心情的俗事煩身,靜謐的小小的一張桌子兩張椅子的空間裡,包容進了兄妹二人所承受的家族、時代的壓力。在電影結束後的回味裡,是令我回味再三的氛圍。
在片中佳莉描述的那個「帶著輕微的幸福,走回家的路上,充滿希望的清晨」景象,在多年婚姻爭吵的疲憊之後,唯獨那個清晨令人再度全身注滿了重生的勇氣。佳莉走過街道,清晨的陽光從行道樹的間縫洩下,路上的車稀少緩慢,而佳莉步伐自信中帶著些許輕快。只有短暫幾秒的時間,但彷彿跟著劇中人物走了一遭那段不悅生活的我也得到了救贖。
片末,整個故事並沒有明確的結局。佳莉的醫生父親所經營的診所,接續被哥哥佳森所繼承,隨著時代的推移,家庭診所漸漸式微。佳森與佳莉的談話中,佳森說道,過去太相信自己了,沒想到時間淘汰了自己,以及那間診所。被時代所牽制的醫療診所已經走不出新的道路,新社會下的女性則需要去信賴自己,去做選擇。兩相對比間的一起一落,正對上了轉折世代的交接矛盾。
生活總都是平凡的。那偶爾來的小滿足,是建立在人格由純粹理想邁向成熟的過程中,才能夠體會到的抽象。處在這個環境下的我們,不管選擇的是什麼樣的生活、追求的是什麼樣的人生,都該問問,「自己真的快樂嗎?」


(撰文:林伯謙)


Tuesday, August 2, 2011

機遇之歌



機遇之歌
(Blind Chance)

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1981/彩色/波蘭/12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1 波蘭影展 最佳演員、金獅獎




在極度苦痛與熱切中作畫的芙烈達‧卡蘿

《時空影展》是本月夜貓子的主題,圍繞著時空的故事在古今中外可說是不勝枚舉,其中以「機遇」作為主題近代最著名的應該就屬1999年湯姆提克威(Tom Tykwe)的《蘿拉快跑》(Run, Lola, Run),而1981年由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所導的《機遇之歌》則可說是《蘿拉快跑》的前傳。

故事中的主角威提從小就依循著父親的期許以醫學院為目標,長期在外唸書的他卻也因此而沒有趕上父親臨死前的最後一面,當父親透過話筒告訴他他再也沒有義務時,威提一直以來賴以為生的價值觀瞬間崩解,他不知道甚麼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於是,他選擇來到車站,打算去其他地方開始他的新生。

在車站,威提因為「機遇」的不同而有了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如果威提順利的趕上火車,他就會在車上遇見一位老共產黨員──維納,從此踏上了他的共產黨之路,與一個有著截然不同觀念的女孩戀愛;要是威提因為鐵路警察的阻擋而沒有順利趕上火車,一氣之下襲警的他便會遇見反對黨的夥伴,在宣揚自由思想的同時成為上帝虔誠的信徒,與一名猶太裔的女人交往;倘若威提在火車站既沒有趕上火車也沒有襲警,那麼他將走上另一條路,成為一個從頭到尾都沒有選邊站的中間份子,平順地和醫學院的女同學結婚生子。

雖然威提的人生從車站開始出現三條分歧,然而最終卻會在機場合而為一:身為共產黨員的威提因為與女友產生誤會,想要飛向巴黎卻遇上罷工,阻擾了他的路;被貼上反對黨標籤的威提想去巴黎傳教,卻也因為身上的標籤而無法獲得護照;中間份子的威提則是為了趕赴巴黎主持會議坐上飛機,可飛機卻在藍天中爆炸殞落。巴黎對於威提來說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不管是哪一種人生他都無法達到,這也許正代表著機遇對人所開的玩笑,以及表達人無法與宿命對抗的一種消極態度。

本片是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經典作品《十誡》前所創作的作品,《機遇之歌》卻是部備受爭議的電影。1981年拍攝結束時因為牽涉到共產黨與反對黨的敏感話題還一度被波蘭當局禁播,直到1987年才得以上映。仔細探究其中的內容,真的會發現一些細節,例如威提在第三段人生中要搭上飛機的前一刻,導演讓反對黨份子也與威提坐上同一架客機,最後飛機在上空爆炸是否也暗示著共產黨的運作?這些充滿爭議的小細節就留待各位來到夜貓子電影院中仔細尋找了。

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巧妙的將故事的開頭與結尾都設在同一個場景,然而從第一個點移動到第二個點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路徑。這就像場RPG遊戲一樣,主人翁在遇見不同的事件與不同人有著不同的談話,每一句對白都是選擇,最後這些對白會累積成不同的結局。人生就是由許多種不同的選擇所組成,只是不同的是我們無法像導演一樣,可以看盡自己的人生會有哪些種結局,唯有靠機遇譜成一首首各具特色的人生之歌。


(撰文:曹妤安)


Monday, August 1, 2011

時空影展






時空影展
Now And Then… film_festival




8/27(六)《怵目驚魂28天》因蘇格貓底停電一天,取消播映乙次,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時間為縱軸,空間為橫軸,而在時空之內如繁星閃爍的,是人生。
生命無可避免的會遭到時空的力量而改變、消逝。
但電影作為一種時空之術,嘗試著時空的可能。它不僅讓世界的某個時刻凍結,使影中人的容顏永不衰老;也透過剪接與編劇的巧思,挑戰時空線性思維的侷限,讓時、空兩軸上不同的片刻,在電影之中被交織、揉和成嶄新的時空輿圖……




嘿,別急。
千萬別又毫無準備的就跳入時空的急流之中。
你明明知道,跳下去就不能回頭的。直到像你現在,暫時抵達一方陸地得以歇息。
才剛從前一個時空抵達這裡的你,不考慮先歇會兒嗎?
瞧,你的髮梢還帶著尚未被太陽曬乾的時間,正一滴,一滴,規律地流動著。先把過去或者未來的事情都拋到腦後,無論是悲傷、歡樂、憂愁或是怨恨,都暫且放在一邊吧。
在如此眾多的平行時空之中,你既然來到了這裡,看到了這段文字,為何不選擇把它讀完,讓我們意外(或是預料之中?)的相遇延長,然後再選擇是要離開,繼續你的旅程;或者留下來,一起欣賞在不同時空之中的電影人,怎麼樣沿著「時空」這個看似廣泛卻又與我們的生命密不可分的命題,呈現出各自獨特而迷人的視覺饗宴。
在《機運之歌》裡,導演奇士勞斯基呈現出一個在生命中看微不足道的轉捩點,如何影響命運未來的走向,傾訴著他對生命中那些無可名狀的宿命與機運的詮釋。在冥冥之中,生命就駛上一條沒有歸途的路,那有時往往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
在《蘿拉快跑》當中,與《機運之歌》一樣是透過影像的剪接,來挑戰正常時空中的直線思維,去檢驗與探索在命運當中,引領我們邁向迥異時空的時刻,但是不同的是,在《蘿拉快跑》當中,鏡頭對命運的轉折的觀照不僅限於主角,而是張開一張更大的網,把那些擦身而過的眾生帶入、揉合在敘事之中,彼此的生命相互共鳴,一如磁吸,前往各式道路。

而《王牌冤家》則透過科幻的設定,將過去記憶的回溯之流,以及當下生命無可迴避的前行並置,訴說著那些在時空流轉、世事變化當中,我們的生命是如何遭受時光的磨損,但是同時又隱隱然留存下一些不變的本質,它們持續在生命中影響,變化著我們。

當前幾部電影透過一部電影檢驗生命的旅途如何飽含不同發展的可能性,《時時刻刻》就是透過一部電影來探索在三個不同時空中,三個女性的生命,如何相互映襯、影響。透過影像微妙的處理,交織出一首生命的交響詩,而時鐘的分秒就是在樂音之下,默默去支撐生命結構的節奏。

《海灘的一天》當中,楊德昌導演跳脫出傳統的線性敘事結構,而是讓敘事來回穿梭於角色生命中的不同年華之間,使得在短短的三小時內,角色悠長生命的衝擊力更深刻而強勁。那些片刻一如點點繁星,在生命的星圖上,透過導演的巧思,組成一個閃亮的星座,在黑暗之中,發著光。
《有一天》同樣的也使用透過穿梭不同平行時空的剪接,先讓觀眾落入十里雲霧之中,弄不清楚這個當下,究竟位處於哪個時空。在過往有關時空旅行的電影裡,往往處理的是如何挽回過往的遺憾,或是扭轉重大事件的發展,但是在《有一天》當中,毋寧說是在探索生命的滋味,究竟是要短暫一如流星的幸福,還是永恆的日復一日?

《怵目驚魂28天》當中,一樣是在處理時空旅行,導演卻是透過懸疑式的情節安排,以及主角紛亂而帶點青春迷惘的生活,搭配著世界毀滅喪鐘的預言,譜成一幅奇異的圖像。《怵目驚魂28天》所嘗試去處理的,也是面對時空之時,我們從無法逃避的課題——「選擇」,當你早得知自己以及他人未來生命的走向,會因為自己的一個抉擇,而有重大的變化,你會怎麼去選擇?透過時空旅行的手法,《怵目驚魂28天》也把這個課題推到不同的境界。

而在《2046》中,過往的記憶,以及隨之而來的遺憾,也是時空引發的後遺症,正在每個人類的體內隱隱作痛,「每個去2046的人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找回失去的記憶,因為在2046一切都不會改變。」在電影裡,過去/當下的相互穿插,也使得2046既作為一個時空的烏托邦,也是一個被記憶築起的牢籠。

《今天暫時停止》中,主角則是被電影中的造物主——導演,關在時空的牢籠之中。外界的時空在此一如跳針的唱盤一樣,在相同軌道中循環,無法前行到下一個音符。然而,主角的生命卻在重複的音符之中,兀自變奏出嶄新的生活。

在這次時空影展所選播的電影當中,就展演了如此繁雜的時空景貌,其實這也隱隱然在對真實的生命下註腳:我們對於過去的事情感到後悔、遺憾,希望有個方法可以挽回、彌補;我們對於未來的選擇感到疑惑、不安,期望有個指北針,能夠指引出最好、最理想的方向。我們的生命就是一條沒有指標的單向道,不能逆行,也無法同時走上兩條路,每一道在交錯於身上,時空所留下的痕跡,都是生存著的證明。

嘿,你願意留下來,選擇在這個時空裡與來自不同時空的電影交會嗎?


(撰文:韋達)







2011年 8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8.02(二)
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108min
米歇爾‧岡瑞Michel Gondry

 與談人 謝莉蘋

8.06(六)
機遇之歌Blind Chance (1981) 114min
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8.09(二)
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 (1983) 166min
楊德昌Edward Yang

 與談人 林柏謙

8.13(六)
蘿拉快跑Run, Lola, Run (1998) 81min
湯姆提克威Tom Tykwe


8.16(二)
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 114min
史帝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

 與談人 余韋達

8.20(六)
有一天One Day (2010) 93min
侯季然Hou Chi-jan


8.23(二)
20462046 (2004) 130min
王家衛Wong Kar-Wai

 與談人 陳冠文

8.27(六)
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 (2001) 122min
李察凱利Richard Kelly (Ⅱ)


8.30(二)
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 (1993) 101min
哈洛雷米斯Harold Ramis

 與談人 張雁婷


*每週二場次均有電影播放與映後座談會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Sunday, July 31, 2011

河豚


憑《河豚》電影票根至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可享餐點9折優惠,或免費咖啡一杯。(特映會不在此優惠活動內)


劇情介紹
電影《河豚》劇情描述,剛失戀的小尊(潘之敏 飾)將前男友的河豚上網拍賣成交後,便帶著河豚赴鄉間面交買家棒球教練(吳慷仁 飾)。沒想到,棒球教練的老婆剛跟別人跑了,使這對飽受情傷的男女,初次相見、便在河豚面前上演了「乾柴烈火」…。有趣的是,隨著拍攝進行,潘之敏與這些「搭檔」的感情也日益加深,不僅分別為這六隻河豚各起了暱稱小名,甚至還為他們寫詩,其中一隻叫「黑寶」的河豚和潘之敏感情最為交好、戲份也最多;而每當這些小演員搞「膨脹」(不乖或想自衛),只要潘之敏出馬安慰、河豚便服服貼貼,潘之敏還因此被劇組戲稱為最「夠力」的演員指導!這部有潘之敏和河豚不少對手戲的電影《河豚》,是今年暑期浪漫與激情兼具的獨特國片,將於8月5日全台上映!

河豚‧快活映畫

Saturday, July 16, 2011

揮灑烈愛



揮灑烈愛
(Frida)

茱莉.泰摩 (Julie Taymor)
2002/Color/U.S.A. &France& Mexico/123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19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3 奧斯卡 最佳化妝、最佳原創音樂
★2003 金球獎 最佳原創音樂




在極度苦痛與熱切中作畫的芙烈達‧卡蘿

著手書寫這篇影評前,我一直思考該從哪個角度切入談我所觀看的《揮灑烈愛》。是該放在「小三影展」的框架下,來談芙烈達與狄亞哥轟轟烈烈的愛情,還是用「道德」的判定,討論兩人奇特伴侶關係下的孰對孰錯?或是更大的框架去談《揮灑烈愛》裡頭的兩條主線「革命與戀愛」──社會主義裡所牽涉共產黨黨員的集體信仰;自由意志,芙烈達與狄亞哥不受道德束縛的性關係,難道挑戰的不是一種曖昧的身體意志?還是搬出更學理的分析:女性主義、後殖民理論呢?而「革命與戀愛」這個主題,也不禁令我想起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與台灣第一位社會主義革命女鬥士謝雪紅的故事,有哪些作品再現過、或是如何再現這樣的愛情與革命呢?我想會是個蠻有趣的觀察點。但最後,我想這部電影對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主旨還是芙烈達‧卡羅,這位畫家的生命「意志」,她受苦痛折磨的身體、愛情與信仰,如何交織在她的畫作裡。

《揮灑烈愛》精湛之處,我想首要來自於隨著卡蘿的生命經歷,一幅幅卡蘿的畫經過電影媒材的特殊處理,生動且精準地與畫面結合,讓自傳電影不再平板枯燥,充滿了視覺的刺激。再來搭配著充滿拉丁美洲獨特風情的音樂,直接抓緊你的聽覺;最後,導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處理卡蘿的故事,不會只偏重戀愛的瘋狂、八卦式的獵奇、情慾的挖掘,還有由小歷史所輻奏出的大歷史,透過墨西哥的知識份子與藝術家,我們看見了那個時代社會主義的革命浪潮如何席捲拉丁美洲;而卡蘿又是如何透過兩次美國經驗,觀看家鄉墨西哥與美國。《揮灑烈愛》透過卡蘿呈現出「愛」的多種面向。

看完電影後,記得不要錯過卡蘿的畫,卡蘿的一生與畫緊密結合。對所有的創作者而言,「創造」是一件必須聚精會神的工程,但因為身體的傷殘與病痛,使卡蘿必須更用力的審視自己的內心,穿越那些殘痛所帶來的心理扭曲、自卑、自溺、自大、與怨恨,如何透過個人強烈的意志,轉換成細膩的筆觸。我們可以發現他作品裡的線條複雜、扭曲且鍾愛盤根錯節的表現形式,尤其表現在自畫像與靜物畫上,比如〈想起死亡〉(1943)、〈靜物畫〉(1942)、〈椰子〉(1951)、〈靜物畫〉(1952)、〈生命之果實〉(1953)、〈靜物畫〉(1952)、〈編有髮辮的自畫像〉(1941),等等。我在想,自畫像與靜物畫比起其他主題,更需要的是細膩的「觀察」,畫自己的同時也在剖析自己,繪畫已變成一種精神的來源,也像是另一種心理手術,她透過繪畫療癒自己,因此在她的畫裡我們可以看到滿滿的情緒張力。
  
我特別喜歡電影裡某個橋段,1938年當蘇聯共產黨革命家托洛茨基流亡海外,暫居狄亞哥與卡蘿家時,幾個共產黨革命分子在院子裡談論卡蘿的畫作,狄亞哥提到紐約想要跟卡蘿買兩幅畫到紐約美術館展出,卡蘿卻不賣,卻賣了兩幅畫給家附近的流浪漢和瘸子;這時卡蘿說:「我認為我的畫就是要給他們才有意義。」


(撰文:林柳君)




影片片段:


Tuesday, July 12, 2011

安琪狂想曲


安琪狂想曲
(He loves me, He loves me not)

萊提西亞哥隆巴妮 (Laetitia Colombani)
2002/Color/France/95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1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依稀記得《艾蜜莉異想世界》裡,奧黛莉的天真無邪和古靈精怪,總令人為之美麗所深深吸引。這部《安琪狂想曲》使奧黛莉的特色淋漓盡致地展露無疑:甜美、慧黠、清新,只是看完後會讓人備感悚然,因為有人比你﹝妳﹞對愛情更瘋狂!
花叢中,安琪﹝藝術大學學生﹞選了一朵玫瑰請花店老闆寄送給路易克﹝心臟科醫師﹞,雖然安琪深知路易克已經結婚,但她仍無怨無悔地想在生日前一刻表達她的愛。「可是,他會為了妳拋棄妻子嗎?」,「你那麼多男人,你不會了解的。我若不相信他,我還有什麼?」,路易克的老婆懷孕了,安琪的好友表示這樣的疑慮-可能路易克會因此返回到妻子身旁,對安琪置之不理。但愛情就是信任彼此,安琪相信路易克是愛她而非他的妻子,加上路易克計畫了兩人普羅旺斯之旅,安琪滿心期待,訂了機票、試穿婚紗…。與路易克的甜蜜旅行就要啟程了,可是機場仍不見伊人的身影,安琪失望、憤怒、撕毀了婚紗,但她仍愛他,願意為他殺除任何想傷害他的人,就算路易克不給任何承諾、屢次爽約、還有家室,但安琪不在乎,只因為兩人相愛勝過所有。
下一秒,由路易克的視角來重述整個故事,無緣由收到玫瑰花、畫作、告白信件…等等,接連引起老婆懷疑,更導致兩人的分居。對於路易克而言,這是莫名且惱人的騷擾,想抓出始作俑者,卻使得他疑心與焦慮越來越嚴重,是推拿醫師同事?還是女病人?最後受不了崩潰地看見黑影就開槍,誤認其中一位女病人就是嫌犯,並甩了她巴掌,路易克成了被告,幾日後,此位女病人竟傳出因扭打造成心臟病死亡,路易克嫌疑最大而被押扣入警車。事件在幾經波折-回想起信紙上寫了:「沒有你,我什麼都沒有」、寄到家裡的鑰匙可以開啟鄰居的家門……,路易克終於了解到,是那位住在隔壁女孩,只因為當時的自己無故地送了她一支玫瑰花,引起這個女孩的無限幻思後,而釀成這些不幸的禍患。
電影的前半段總不禁令人同情安琪的遇人不淑:男人可以擁有明媒正娶的妻子,還要另個無身分地位的女人為他付出一切,在在的行為皆令人唾棄、不恥,反觀安琪對愛情的堅毅不搖,令人慨然涕下全世界女人們為愛而不顧一切;可鏡頭來到後半段,回想起安琪的一切犧牲和包容,反而讓人錯愕前半段所發生的一切:路易克妻子的流產、普羅旺斯之旅是怎麼一回事、還有女病人的死亡……等等,是愛情把人變傻了?還是為愛什麼都可以做?另外一方面,這部片令人驚訝於導演的別出心裁,把原本誤以為的肥皂劇,設計成既震撼駭人又脫俗、不同於一般的單一視角,讓人深刻感受一事兩面不能只端看一方的說法。


(撰文:謝莉蘋)




影片片段:


Tuesday, July 5, 2011

紅氣球之戀



紅氣球之戀
(Enduring Love)

羅傑.米契爾 (Roger Michell)
2004/Color/UK/100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9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4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 特別殊榮
★2005 英國帝國雜誌獎 年度最佳場景
★2005 英國影評人協會 年度最佳男演員
★2007 聖約地影展 最佳外國演員




《紅氣球之戀》(Enduring Love)──羅傑.米契爾(Roger Michell)鏡頭下的異色事件

《紅氣球之戀》(Enduring Love)改編自英國當代備受矚目的作家伊恩.麥克伊旺(Ian McEwan,1948-)的作品《愛無可忍》(Enduring Love),此作品曾獲1997年詹姆斯‧泰德‧布來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台灣由王文倩譯,台北:天培文化,於2006年3月出版。

一個寧靜閒暇的午後,在倫敦郊區的自然生態保留區內,森林、草原、陽光、微風與一對戀人組成了閒適的浪漫時刻。鏡頭在一陣風速的引導下,一個巨大的紅色熱氣球進入了我們眼簾,似乎準備開始打斷先前寧靜的時刻。忽然男主角跑了起來,四面八方也有幾個人參與了進來,他們全都跑向那巨大的紅氣球,裡頭有位驚慌失措的小男孩,外頭緊拉著繩索的是他焦急的外公。六名陌生男子一湧而上,唯一目的是拉下熱氣球搭救在裡頭的小男孩。但就在大夥拉住熱氣球,稍稍安心的那一刻,鏡頭帶向遠方樹林的騷動、即將襲上眾人背脊不安的速度感,另一陣強風來臨,就在那一秒稍稍鬆手的六個人毫無選擇地再度抓緊熱氣球,畫面似乎真空了,他們都被帶上了天空。也在幾秒後,不知由誰開始陸續鬆手,最後只剩家庭醫師一人掙扎於繩索上,失去其他人向下拉沉重量的熱氣球,越升越高,家庭醫師錯過鬆手的一秒,眾人眼見他於高空中墜落。

這是《紅氣球之戀》開場,最令人屏息的那場突如其來的紅氣球事件,吸引了觀影者的眼光,也由這場「死亡」引發了後續的故事。我將它稱之為「偶發事件」,之所以稱為「偶發事件」來自於每一位參與者是被迫參與了這一事件,而故事接下來的發展,圍繞著男主角一名生物學教授Joey(丹尼爾克雷格 Daniel Craign飾)所展開。「偶發事件」所帶來的「死亡」讓他久久無法釋懷,事件搭救者之一的Jade(萊斯.伊凡斯Rhys Ifans飾)開始不斷闖入他的生活,似乎時時提醒著他的罪責。故事的後續發展,演變成Jade對Joey激情的「愛」,Jade認為每件事都有其意義,是紅氣球這個意外事件將他們勾連在一起。故事至後演變成Jade對Joey幾近神經質、偏執、詭詐的求愛方式,似乎導演設計著這樣的橋段,為了挑戰男主角Joey所傾向的達爾文主義,認為人與生物無異,「愛」最後其實只為了做愛、生殖與繁衍後代。我認為這樣的挑戰是十分有趣的,電影進入「愛」的討論,看似「正常」的「愛的形式」:異性之愛、夫妻之愛、寬容之愛,被Jade所代表的神之愛、啟示之愛、同性之愛、激情之愛所挑戰著。唯一可惜之處,在電影的後半段,焦點完全導向了Jade的神經質,不知是導演為了忠於原著(伊恩.麥克伊旺的原著中有對「克雷杭波症候群」又稱為「激情精神病」(les psychoses passionelles)或「純粹色情狂」的探討),或是過分拘泥於描寫這樣特殊的精神疾病,我認為這讓一開始衝擊觀者的那場「紅氣球事件」,顯得浪費了。本來紅氣球事件的轉折,可由偶發事件的「獨特性」轉變成具有「普同性」,去討論本來是善意「搭救」的一群人,卻因某些原因搭救失敗導致死亡的衝擊,開始探討人在人生某些時刻是否因無心或好意,導致某種後果後,開始「被指控」有罪,或「自認」有罪,那這樣的「罪的意識」如何「贖罪」。但在羅傑.米契爾的鏡頭下,我反而變得像是在觀看一場異色的電影,電影的最後我的思考反而只剩下「該不該原諒Jade這種方式的求愛呢?」

其實蠻多電影也討論過「罪的意識」,比如說《告白》(2010)、《贖罪》(2008),而罪與愛通常雙生,可以看《令人厭惡的松子的一生》(2006)。至於伊恩.麥克伊旺的原著《愛無可忍》,我只看了小說開頭對那場偶發事件的描寫,可以看到麥克伊旺描寫的筆力頗為深厚,在文字描寫視角上常可感受到他對數學、生物學、病理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對於「克雷杭波症候群」的探討,應該有更為細膩的處理,對於「罪的意識」的探討也較有思辨性,我想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原著來瞧瞧囉。


(撰文:林柳君)




影片片段:


Saturday, July 2, 2011

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王家衛 (Wong Kar-Wai)
2000/Color/HK/98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5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2 阿根廷影展 最佳外語片
★2000 亞太影展 最佳攝影、最佳剪輯
★2000 坎城影展 最佳男主角、最佳技術獎




《花樣年華》放在小三影展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小三不一定要搶別人的另一半,像周先生和陳太太這樣曖昧的情感,也是一種婚外情,當然是小三。然而觀看這部電影,鬱悶、憐惜的感覺讓我們不在定義上打轉。

1962年的香港一棟上海人聚居的大樓,周慕雲(梁朝偉飾)和他太太、陳太太/蘇麗珍(張曼玉飾)和她先生差不多時間搬進去。故事就從一碗雲吞麵開始。周先生坐在麵攤吃著雲吞麵的落寞背影,陳太太提著從麵攤買回來的雲吞麵穿梭在窄巷和狹長的樓梯間,孤寂無聊。原來,兩人的另一半恰巧外遇在一起,都經常不在家。周和陳總是在狹窄的空間裡錯身而過,兩個寂寞的心那麼貼近,終於相互依伴起來。那大樓的居住空間是開放的、吵雜的,顧太太打麻將打到天亮,無法忍受的陳太太躲進周先生的房間裡,吃東西、打盹、閒談,沒做什麼地共處一室,卻那麼讓陳太太感覺安心,安心到可以安穩地睡了一覺。王家衛不用裸露、煽情的鏡頭,只要像這樣在暗室裡點上一盞亮澄澄的燈,就足以詮釋相依伴的情感了。

王家衛好懂曖昧,六○年代的懷舊氛圍,在服裝、陳設、音樂、室內燈光、場景設計之中,相當細膩地營造出來。你有沒有發現陳太太打字用的那台答答響的打字機,還有她總共穿過26件六○年代風格的旗袍,還有周璇的音樂?他們沒有說過一句關於愛的隻字片語,卻在帶著矜持和壓抑的懷舊氛圍裡,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個年代那樣的曖昧情感。

起先,「他們是怎麼開始的?」陳太太問。後來,陳太太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是這樣開始的。」王家衛不直接告訴觀眾他們的情感到底怎麼回事,而是很巧妙地用戲中戲的方式烘托出來內心的想法。陳和周藉由演練可能的情況來試探彼此,先是陳把周當成陳先生,質問他是否外遇,肯定的回答讓陳哭了,發現自己遭到先生背叛原來那麼難堪,也發現自己對眼前這個男人的依賴。明明心靠近了,卻時而近時而刻意遠離,深怕流洩的情感被對方察覺,但豈能藏得住?他們不斷告訴自己、告訴對方:「我們不會像他們一樣的。」然而情感綿綿密密悄悄滋長,問不清確定的開始,他們是這樣開始的,原來他們的太太和先生是這樣開始的。如果周和陳其實也「像他們一樣」,婚姻的意義頓時被抽離,長久的承諾原來會在莫名其妙之間崩毀,那麼,這一段,究竟要放手去愛嗎?

陳聽到顧太太提醒她出門玩玩要有分寸時,排山倒海而來的道德感壓抑在胸口,終於撥出電話給周說要少點見面。最後一次演練時,蘇對周說:「你不要再來找我了。」周說:「好吧,不再找你了,你好好守著你的丈夫吧。」陳鬆開手讓周離開,一指一指鬆開,那麼依依不捨,卻還是倒在周懷裡哭到不能自己。難道是因為害怕世俗的撻伐嗎?還是另有原因?

身為觀眾的你,能認同他們的婚外情嗎?你認為他們該不該、能不能、會不會在一起?王家衛一步一步留著線索,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在從前,當一個人心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會跑到深山裡,找一棵樹,在樹上挖個洞,將秘密告訴那個洞,再用泥土封起來。這秘密就永遠沒有人知道。」周的朋友告訴過周這個傳說。片尾,去了新加坡的周,對著石洞像在說秘密。陳和周的秘密,也許永遠藏在彼此的記憶裡,最是美好。


(撰文:陳若怡)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