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08

天譴



天譴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
1972|West Germany|Color|9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3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本片曾參加1973倫敦影展,並由"Sight & Sound"雜誌選為1974十大名片


1560年,秘魯土著欲報復西班牙皇家探險隊的殖民侵略,進而捏造出黃金城的存在。見獵心喜的先遣部隊深入險惡亞馬遜河域找尋,事情卻不若預期,只看到飢餓,恐懼和死亡。士兵暴動,自立為王、茂密叢林、河流險惡、印地安人亦步亦趨監視,四周草木皆兵。旅程最終會有歸途嗎?

「我願意承受一切,我是上帝之怒,有誰要跟我去?」

士官阿奎爾自命為「偉大叛變者」,教唆一連串暴動,處死貴族,宣稱西班牙王國已廢。堅信新世界就在眼前。「財富不只是黃金,還有權勢、名利。」然而當片尾說出這句話的時刻,阿奎爾孓然一人,任憑舟伐不停打繞。隨著河流暗湧,英雄主義逐步荒蕪,沉淪。荷索再度描繪孤獨的史詩。

電影根據當年參與探險的一位神父日記撰寫,於影像上展露驚心動魄的蠻荒歷險,題旨類似康德拉小說<黑暗之心>或是科波拉之<現代啟示錄>。探試英雄主義極限。然而所謂英雄主義與偏執,其實更展現於導演荷索之性格上,於祕魯的拍攝過程就像電影般寫實。拍攝人馬困在環境惡劣的山區,劇組時時刻刻提心吊膽防備印地安人的襲擊,而主角克勞德‧金斯基更是天天和脾氣一樣差的荷索吵架。荷索更拿槍指著攝影師與主角,強迫他們照其方式拍攝。令人分不清真正偏執在戲裡戲外何者戲劇性為甚。

撰文:陳建宏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29, 2008

電影,是他們找回人性的方法



電影,是他們找回人性的方法

清大藝術中心主任 劉瑞華


我初次看荷索、溫德斯與法斯賓達的電影,是1979年電影圖書館(國家電影資料館的前身)成立之後的事。即使我已經自以為看過不少艱澀的「藝術」電影,我的電影胃口還是被這三位德國新銳導演的作品翻攪的難以形容。之後,很長時間以來,我難以解釋為何會對《生命的表徵》、《恐懼吞噬心靈》這些痛苦的電影念念不忘。去年當我完整的看完了溫德斯的《尋找小津安二郎》,我發現,我記憶中並不只有痛苦。

溫德斯與法斯賓達都出生在二次大戰結束的那一年,荷索比他們大兩歲。他們所成長的環境裡,文化的氣氛是令年輕人非常困惑的,一方面繼承著曾經發動侵略戰爭的罪惡,另一方面背負了戰敗被否定的羞辱。即使大戰之前,德國威瑪時期有著輝煌的藝術文化,以及在電影方面有許多表現主義的傑作,經過戰爭的摧殘,都顯得虛弱與可疑。在這樣的陰影之下,他們並沒有自詡清醒、或者呼喊正義,而是用他們獨特的影像方法,承擔痛苦、找回人性。

荷索不停建構令人驚奇的故事,從挑戰中呈現難以想像卻可以理解的人性。為了讓電影中的人物故事讓人相信,荷索堅持使用實景、拒絕特效。他曾經錄下拍攝時的對話,證明《天譴》中主角近似瘋狂的反應,其實就是當時真實的狀態。相反地,法斯賓達則是從小人物的身上,看到簡單卻不凡的特質,電影在他混亂而短暫的生命中,表現了他最清醒的時刻。《恐懼吞噬心靈》裡平凡人物最基本的人性需要卻必須展現極大的勇氣,影片結束時的感覺可能讓你畢生難忘。

一直在流浪的溫德斯,在電影中經常把主角送上失去方向的旅途,去尋找自我。《巴黎,德州》裡每一個人都是寂寞、迷失的,而在《慾望之翼》中連天使都要從迷失中找回自己。這三位導演的電影經常根據著引人入勝的故事,卻很少用劇情滿足觀眾想要獲得的悲喜情緒。從他們的電影中,我開始發現,一般電影裡可以預期的感動是比較廉價與虛假的,他們的電影中所創造出的共鳴則是真實的,原因可能是他們在電影中所呈現給觀眾的是他們自己。

如果不是溫德斯自己拍攝了《尋找小津安二郎》紀錄片,我大概不會想到德國這三位導演與小津有什麼關係。小津在戰後日本創作的多部家庭倫理影片,怎麼想都與德國新銳導演的電影不同。在小津的電影中,不管家中留下了什麼戰爭的傷痕,家人們都有堅定的感情迎向未來。顯然這樣堅強的家庭價值對溫德斯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即使在上一輩的人身上也難得一見。戰後的德國導演只能羨慕追悼,繼續用電影找回他們渴望的人性。


德國電影三傑影展

德國電影三傑影展
New German Cinema Director Festival


法斯賓達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作品橫跨電影、電視與舞台,又寫影評寫自傳。作品不拘形式,題材無視情慾禁忌,大膽揭開人生卑微的一面及無國界性別之愛情觀。自1965年起至1982年去世為止,共完成43部作品,如《瑪麗‧布朗的婚姻》獲1979柏林影展銀熊獎,《過氣女伶》獲1982年柏林影展金熊獎。


《恐懼吞噬心靈》Fear Eats the Soul
《十三個月亮》In a Year of 13 Moons
《瑪麗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莉莉瑪蓮》Lili Marleen
《勞拉》Lola
《過氣女伶》Veronika Voss



荷索
Werner Herzog

共編導超過40部電影,出版十餘本散文,導演十多齣歌劇。影片大多在遠離現代文明的偏僻地區拍攝,主角大多是孤獨的狂人,以強烈美學風格處理人物的偏執與瘋狂,強調人力與天意的對抗,有如預言\寓言。他的電影表達出對弱勢族群和邊緣人物的悲憫,也嚴厲批判現代文明機制與大眾文化,創作力十足且充滿挑戰性。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天譴》
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賈斯伯荷西之謎》
Stroszek 《史楚錫流浪記》
Nosferatu the Vampyre 《吸血鬼》
Fitzcarraldo 《陸上行舟》




溫德斯
Wim Wenders

戰後的德國新浪潮當中,溫德斯是受到高度注目的新導演之一。1982年以《事物的狀態》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84年《巴黎.德州》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1987年《慾望之翼》再次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除了電影,溫德斯更涉入攝影、繪畫、音樂、寫作及出版等領域,自1986年至今,其攝影作品屢屢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攝影藝術家。

《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
《漢密特》Hammett
《巴黎,德州》Paris, Texas
《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播映場次:


五月


5/03 (六)《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
5/06 (二)《恐懼吞噬心靈》Fear Eats the Soul *
5/10 (六)《賈斯伯荷西之謎》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
5/13 (二)《史楚錫流浪記》Stroszek *
5/17 (六)《十三個月亮》In a Year of 13 Moons *
5/20 (二)《吸血鬼》Nosferatu the Vampyre *
5/24 (六)《瑪麗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
5/27 (二)《莉莉瑪蓮》Lili Marleen *
5/31 (六)《勞拉》Lola *



六月

6/03 (二)《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 *
6/07 (六)《漢密特》Hammett *
6/10 (二)《過氣女伶》Veronika Voss *
6/14 (六) 清大畢業典禮暫停乙次
6/17 (二)《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
6/21 (六)《巴黎,德州》Paris, Texas *
6/24 (二)《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
6/28 (六)《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


*法斯賓達 R.W. Fassbinder
*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
*溫德斯 Wim Wenders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星期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共同主辦: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校門口告知節目名稱,以公益活動單次入校二十元計。


Saturday, April 26, 2008

索拉力星



索拉力星 (Solaris)
-- Base on the Novel by Stanislaw Lem

史蒂芬索德伯 (Steven Soderbergh)
2002|USA|Color|99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9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本次影展最新的一部電影是史蒂芬索德伯(Steven Soderbergh)2002年重拍的「索拉力星」(Solaris)。這位導演多才多藝有許多佳作,這是他初次執導科幻電影,不過,拍攝本片的幕後力量是拍過「異形第二集」(Aliens)、「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無底洞」(Abyss)等科幻钜片的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他們的Solaris與三十年前塔可夫斯基的作品相差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捨棄了當今科幻片浮濫的特效,讓影像風格與演員的精緻表演來呈現影片中複雜的層次。本片在上映時受到觀眾的反應也很複雜,熱愛塔可夫斯基的人嗤之以鼻,喜歡卡麥隆的人昏昏欲睡,認真的年輕觀眾卻樂得見到好萊塢主流導演誠懇地拍出藝術電影。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22, 2008

接觸未來



接觸未來 (Contact)
-- Base on the Novel by:Carl Sagan

羅勃齊密克 (Robert Zemeckis)
1997|USA|Color|15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6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接觸未來」(Contact)的原作是天文科學家Carl Sagan唯一的一本小說創作,他也參與了劇本的改編,可惜在影片完成不久,曾經啟發許多人對科學興趣的Sagan博士過世了。導演Robert Zemeckis拍過「回到未來」系列(Back to the Future I .II. III)、「阿甘正傳」(Forrest Gump)、「浩劫餘生」(Cast Away)等名片,用了很認真的態度拍成本片,精緻的描述了人類渴望接觸外星球智慧生物的努力,以及科學與信仰爭議的現實,把Carl Sagan鼓勵年輕人投入科學研究的熱情,化作感人的故事。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Sunday, April 20, 2008

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
-- Base on the Novel by:Philip K. Dick

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
1982|USA|Color|117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2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當年在1982年上映時並未造成轟動,在「星際大戰」之後的這部影片沒有給觀眾一種史詩型的科幻風格,而是冷冽灰暗的未來世界,可是隨著時間的沈澱,這部片子卻成為無數科幻影迷們無法忘懷的經典。小說原作者Philip K. Dick有許多作品被改編過,卻都沒有達到本片的藝術價值。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有太多傑作,另一部我們必須割捨的科幻經典電影「異形」(Alien)也是他的作品,近年他以「神鬼戰士」(Gladiator)獲得奧斯卡的榮耀,本片卻是他真正不朽的傑作。這部電影不僅能讓觀眾思考生命的價值,也是一部公認的曠世钜作。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15, 2008

第五號屠宰場



第五號屠宰場
(Slaughterhouse Five)
-- Base on the Novel by:Kurt Vonnegut

喬治洛希爾 (George Roy Hill)
1972|USA|Color|104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9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同在1972年馮內果(Kurt Vonnegut)的名作「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 Five)被拍成電影,導演喬治洛希爾(George Roy Hill)以膾炙人口的「刺激」(Sting)、「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享有盛名,然而本片才是讓他受到影評人高度尊敬的原因。馮內果的小說裡主人翁在時空交錯的情節裡尋找真正的自己,卻反映出不同時空下的荒謬與無奈。這部電影與小說當年在臺灣文化界曾經引起很大的迴響,是許多人認識嚴肅科幻文學的初體驗,當時年輕的觀眾有了人生歷練,如今再看應該會有全新的體驗。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Sunday, April 13, 2008

科幻搖滾音樂會就在周四晚上






科 幻 搖 滾 音 樂 會

2008/4/17 (四) 18:0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女巫店》駐店歌手:

五哥、Robin and 神祕嘉賓



看經典科幻電影
再給你一個搖滾到底的夜晚


Saturday, April 12, 2008

飛向太空



飛向太空 (Solaris)
-- Base on the Novel byStanislaw Lem

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1972|Soviet Union|Color|16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5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72坎城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1972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72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1972年是科幻電影的豐收年,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將波蘭科幻小說家Stanislaw Lem的作品Solaris搬上銀幕,獲得了坎城影展大獎。這兩人的合作可能是科幻電影的完美組合,片中的影像顯現了塔可夫斯基的強烈風格,劇情也依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可是原作者認為導演改編了小說的結局,違反了他的原意,是他所不能認同的。導演的改編顯然創造了小說之外的文學與藝術價值。這個爭議也許可以反應正如許多觀眾在看過電影後的經驗,「Solaris是什麼?」,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解釋。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8, 2008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 Base on the Novel by Arthur C. Clark

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1968|USA|Color|134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榮獲1968年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並入圍最佳導演
★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藝術指導、錄音,並入圍最佳影片
★義大利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1968年完成「2001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ey),建立了科幻電影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根據的小說是備受尊敬的Arthur C. Clark所作,片中呈現的過去與未來的影像,讓人驚奇,即使是當今許多利用高度特效技術的電影也無法望其項背,片中的配樂也開創了科幻電影的新紀元,對後來的科幻電影有很深遠的影響。在近乎完美的驚人影像之下,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留給觀眾的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還有更深刻關於人類未來的思考。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Sunday, April 6, 2008

華氏451度



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 Base on the Novel by Ray Bradbury

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66|UK|Color|112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8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66威尼斯金獅獎入圍
★1967英國學院最佳英國女演員入圍


「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的小說原作出自Ray Bradbury之手,由同高達一樣屬於法國新浪潮的名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執導,在1966年拍成,中立冷酷的風格與楚浮的其他電影相差很大。影片描述的是一個禁止閱讀、恐懼知識的焚書社會,小說與影片的名稱與內容顯然啟發了最近備受爭議的「華氏911」。有些年紀稍長的觀眾在二十幾年前可能曾經看過這部電影,當時被當成反共電影在電視上放映,這是一次重新回味的機會。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1, 2008

阿爾伐城



阿爾伐城 (Alphaville)

高達 (Jean-Luc Godard)
1965|France|B&W|99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5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65柏林影展金熊獎


法國新浪潮的怪傑高達(Jean-Luc Godard)導演的「阿爾伐城」(Alphaville)會是觀眾比較陌生的一部影片,強烈的黑白影像風格與演員冷酷的表現讓這部片子獲得過柏林影展金熊獎。這部影片是九部中唯一沒有原作小說的電影,不過閱歷豐富的觀眾也許會發現,劇情有一點接近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名導演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也曾經將類似的主題用於他的越戰經典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這將是許多觀眾認識這部作品的難得機會。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