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此,總務處替我們製作了一塊立牌,好讓新朋友不再迷路啦。
立牌就立在總圖書館前方的人行道上,從正門口直直走就能看到。
歡迎舊雨新知繼續支持,夜貓子電影院祝大家新年快樂!

《賴活》,高達的第四部電影作品,一部由十二個場景串起的小品。
第一次觀看高達作品,我只能先去脈絡化的解讀,並嘗試避開某些地雷,以免影響觀者太多。於是,我想先用比較基進的女性角度批判這部充滿男性觀點的作品,可能會有點趣味,那不一定是高達觀點,卻也有可能是他無意識下的生產,或者,一切都是原著搞的鬼。
娜娜,一位看透了愛情的22歲女生,她決心要安排自己的人生。她以為放手背棄理想的愛情,就能擁有掌握人生自主權。或許太年輕、太天真太衝動太自以為是,她可以為了當演員,去演一個不知名的小角色;也可以為了養活自己,販賣身體為業。可是,她並不知道自己快不快樂。
她周旋在各個男人之間,男人付錢作為性愛的回報,男人因為她得以賺上大把鈔票,男人貪戀著她青春的身體,一遍一遍週而復始地瘋狂親吻著。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更多的時候,娜娜因為男人無法給予愛情的滿足而離開,娜娜在掮客的逼迫下呼來喚去,她有一些女性朋友,看起來卻跟她一樣墮落,就連那位教導娜娜人生哲學的人士都是男性。娜娜渴求被觀看,特別是男性,演員和妓女兩者本質並無不同,唯一的差異或許只在親密程度吧。
以上敘述不代表本人立場。
《賴活》的片名取得很好,只有一些些失準。娜娜的「心態」可能不是「賴活」,只是娜娜的生活表現看起來很「賴活」。她嘗試要認真面對生活,不然就不會主動去做改變,可是人生之中有太多選擇是無法獨立完成的,有太多無奈、徬徨、遲疑、得過且過,這些都無可厚非,在小至食衣住行、大至生老病死的轉折處,娜娜的多面情緒都可能投射在我們自身。我仍舊覺得娜娜並不隨波逐流,她是在迎向接踵而來的困境,好死不如賴活著的陽光版。
只是,導演結局的設計是意味著他自己的人生態度,還是大男人主義作祟呢?進來貓店看看你會有比我更棒的解答。
(撰文:欣瑜)
影片片段:
相關連結:
1. 國家電影資料館簡介
2. 內文分析《賴活》的形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