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0, 2009

約翰福特影展



約翰福特 影展
John Ford Festival



電影開始時,銀幕上是一個身穿風衣的背影,走在熱鬧的市集人群中,鏡頭也亦步亦趨。我轉頭對朋友說,「這人一定是主角。」「為什麼?」她問。

「因為電影一直不讓我們看到他的臉。畫面上這麼多人,只有這個角色被這樣處理,目的是製造神秘感,引起我們最大的好奇心與注意力。所以他一定是主角。」

不一會兒電影開始在人群與背影之間交互剪接。「那個白衣男子一定也是主角之一,」我看著他的黑眼黑髮與紅色嘴唇。「電影用幾個對比強烈的顏色,把他的外型從人群中勾勒出來,並且不只一次,給他超過一秒鐘以上的時間有意無意地面向鏡頭,讓我們能辨識出他的東方人五官。如果他不是主角的話,電影在這裡就浪費太多注意力了。」

「妳看,現在出現的這個人也是主角之一。一部電影有三位主角已經很多了,所以不會再有新的主角出現了。」

「為什麼最後一個人也是主角?」她問。

「因為她是女的。」

這是發生在朋友家客廳的一段真實對話。如果我們嘴巴不是那樣壞,也不要在電影院這類敏感場合煞人風景,上面這段對話倒是清楚說明,電影在嘗試敘述一個故事時,所可能援引的觀眾反應與敘事原則。

一般而言,如果故事可以透過角色的對話、行動、困惑與成長而展開,有幾種手法能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這些角色身上。

電影可以透過視覺與聽覺的對比,透過反覆強調,透過這些角色異於旁人的行動來正面描繪;電影也可能刻意隱藏這些角色的活動與動機,製造神秘感,來反面刻劃。再有一個方法,就是運用明星和女性形象。

一旦有了成功的角色,故事往往也就水到渠成。而就像「從爪痕即可辨識一頭猛獅」,有時候看電影如何著手一個故事,就能看出大師的手筆。

要綜論約翰.福特的電影無疑是件難事。但也許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得出一點味道。

固然,在福特為數眾多的作品裡不乏像亨利.方達、約翰.韋恩這些「帥到不可能不是主角」的明星演員,一般而言,他塑造角色的手法是要比尋常導演來得細緻深刻許多。

他不常用誇張的攝影角度,也不用刻意操弄剪接,而偏好稍有距離的、緩慢的、單純的畫面、含蓄的對話細節、眼神與動作。

他的主角們充份地溶入背景,又不失其形貌。往往,只是平穩地鋪陳故事背景,隨情節推進,他就可以讓角色自然而然地從場景中浮現出來。

有時候,他放著故事逕自跑個二十分鐘,再讓主角出場。有時候,他任由角色的生命隨波逐流,直到某個關鍵的時刻,才突然拔地而起。正因為這些角色是浸潤在如此具體可感的處境中,她們具有難以言喻的紮實厚度,而非只是抽象戲劇功能的化身。

或許可以這麼說:在福特的電影裡,我們先看到處境,然後才是其中的人。是這樣寫實生命的況味感動了我們。

(撰文:吳柏旻)




2009.5月播映場次:

5/05 (二)
驛馬車 Stagecoach-- (1939) 96min

5/09 (六)
青年林肯 Young Mr. Lincoln -- (1939) 100min

5/12 (二)
怒火之花 The Grapes of Wrath -- (1940) 128min

5/16 (六)
翡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 (1941) 118min

5/19 (二)
菲律賓浴血戰 They Were Expendable -- (1945) 135min

5/23 (六)
俠骨柔情 My Darling Clementine -- (1946) 97min

5/26 (二)
要塞風雲 Fort Apache -- (1948) 125min

5/30 (六)
雙虎屠龍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 (1962) 123min

2009.6月播映場次:

6/02 (二)
一將功成萬骨枯 Rio Grande-- (1950) 105min

6/06 (六)
原野神駒 Wagon Master-- (1950) 86min

6/09 (二)
蓬門今始為君開 The Quiet Man-- (1952) 129min

6/13 (六)
光榮何價 What Price Glory-- (1952) 111min

6/16 (二)
騎兵隊 The Horse Soldiers-- (1959) 115min

6/20 (六)
虎帳狼煙 Drums Along the Mohawk-- (1939) 104min

6/23 (二)
珊島樂園 Donovan’s Reef-- (1963) 109min

6/27 (六)
驛馬車 Stagecoach (重映)-- (1939) 96min

6/30 (二)
搜索者 The Searchers-- (1956) 119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 辦: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抵用卷,以公益活動單次入校二十元計。

金融海嘯影談會

金融海嘯影談會

時間:5/2(六) 14:00
主講:鄭有傑 Cheng Yu-Chieh (電影《陽陽》、《一年之初》導演)
地點: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77年出生於台南市。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曾經擔任電影短片及MV導演、助導、場記、演員及攝影助理。鄭有傑從小就對電影極感興趣,大一時便開始和朋友以V8攝影機隨興創作,不久後接觸到戲劇和表演藝術,主演了多部的學生電影並開始嘗試自己創作劇本。大三時以DV形式完成第一部個人短片作品《私顏》,後來在製片岡本誠一和導演葉斯光的協助之下,再以一年半時間用16mm底片重新拍攝完成本片,並受邀參加2000年金馬國際觀摩影展之短片動畫單元,2002年獲得台北電影節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評審團特別獎,2001年完成的16mm電影作品《石碇的夏天》也獲得了多個獎項。2003年完成『一年之初』電影劇本,獲選為新聞局92年度優良劇本徵選之最佳劇本。2005年退伍後,於林書宇導演之《海巡尖兵》中演出,一直到2006年才完成了個人的首部35mm劇情長片《一年之初》,同時獲得不少佳評。年紀輕輕的他,資歷不深但其成熟的拍片手法,是目前國片導演中極被看好的一位。

引用來源:台灣電影筆記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337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4/7-5/2,每星期二、四、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 辦: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抵用卷,以公益活動單次入校二十元計。


當幸福來敲門



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蓋布瑞 穆契諾(Gabriele Muccino)
2006|Color|USA|117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5/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你玩過魔術方塊嗎?在參考高手分享的秘笈前,
先試著重新排列那些五顏六色方塊的過程十分有趣,但也折煞人的耐心。

不過為了餬口而必須做出的努力就不見得如此五彩繽紛又迷人了。

Chris是個有妻子和稚兒的男人,由於他投資的骨質密度掃描機銷售失利,讓他無法維持家計,妻子選擇離他而去,兒子只能就讀三流的托兒所,旁邊牆壁上塗鴉的字"Happyness"還是"Happiness"的誤拼,是本片片名的由來。在絕望之際,Chris看到證券經紀公司招募無薪實習生的機會,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從20人當中脫穎而出。即使他厄運連連,和兒子不但被趕出公寓,銀行存款又因欠稅的關係全數充公,導致他和兒子必須睡在教堂庇護所、地鐵、甚至公共廁所,但他還是努力在兒子面前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並專注堅持朝著想要的目標前進。

也許有人會認為本片對幸福的定義--得到一份穩定並高薪的工作--顯得庸俗,不過對苦苦求生的人來說,得到溫飽是基本需求,也是能夠踏上追求幸福之路的重要通行證。Chris在片中一直不停地跑,奮力銷售儀器,趕上一個個必要時刻,在舊金山迭盪起伏的街道間為生計奔走,隨著Chris在追趕中踏出的每一個步伐,觀眾的心也隨之震盪,無法不為所動。

《當幸福來敲門》是由美國知名股票經紀人Chris Gardner的自傳改編,描寫他如何從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轉變為企業家,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正經歷一次經濟泡沫化,Chris因而必須在一片愁雲慘霧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他手邊的器材成了時光機,曾經讓他和兒子能暫時脫離現狀描繪美夢,街友堅持能透過它回到更美好的60年代,人人渴望幸福,但幸福只能在當下發掘,Chris也竭盡所能,面對成功人士時不卑不亢。因為是真人真事改編,飾演Chris和兒子的Will Smith和Jaden Smith實際上也的確是父子,觀賞時覺得劇情格外貼近現實。作為此次「金融海嘯影展」拍攝年代距現今最近的電影,對抗橫逆以及一個父親為保護孩子無底限的付出,是歷久彌新的題材,現在觀賞一樣令人動容。

(撰文:中嬿)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28, 2009

錢線對戰



錢線對戰
(The Bank)

羅伯特 克隆尼(Robert Connolly)
2001|Color|Australia|109 min
※英語發音‧無字幕

播映時間與地點

4/30 (四)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人如何改變歷史?掌握世界?難道是蒐集七顆龍珠以後,一陣黑天暗地後,就可以叫神龍實現嗎?漫畫世界(上引七龍珠),蒐集龍珠的旅程,我們就留給想像力吧。但對於人會相信一種改變、掌握世界的力量,可一點也不荒謬與不可信,翻看人類史於前於後都有這樣的力量經驗。比如,有人以為搖滾可以「改變」世界,透過憤怒與噪音形成向世界吶喊的喧囂與控訴,姑且不論世界瞬息變化的走向,這種態度與聲明的確是一種世代所造的趨力與推势。然而,也有權力者嚮往一種欲以掌握世界創造與改寫歷史,如德國納粹誤用哲學家尼采曾以,人對自我意志的克勝所提出「超人」的境界,認為世界的種族是可以由他們決定改變走向淨化,其結果也造成野心引來人類集體屠殺的悲劇。因此當某種力量的匯聚,想要發動改變與掌握的行為宣言時,在那登高一呼的情境,究竟是一種人類共享的扭轉契機?還是一種自私者的野心咆嘯?

「錢線對戰」此片出於澳洲製片,講的是金融界資產家的地下操盤問題。面臨財政困惱的資產家(賽門)遇到天才數學家(詹姆斯),數學家所發現的穩賺股票大錢的數學公式不僅可以幫助賽門解困,也讓賽門看到一種世界未來盡在手掌中的契機。過人的慾望與智慧相遇後,智慧變成加速實現慾望的工具,而那慾望正足以讓賽門感到一種「改變」、「創造」歷史的快感。

正在此時,湖邊發生一件小孩溺水案件。在屍體上的銀行合約,小孩父母認為孩子的死,便是這股票公司擴張利潤下的犧牲者。此事件,慢慢與賽門的銀行和金融公司有所牽連。數學家利用聰明才力替公司化解官司上不利的立場,但卻在回程中感到一陣噁心的愧疚。這也讓人想到一種心理學佛洛伊德所謂的「戰慄」,意指人在生命的死亡的本能恐懼外,感到一種不適的恐懼感,是種來自奇異而似曾相似,並且因為「看見」複製的替身威脅到自我認同與存在的狀況。而這種感覺正是電影轉捩點所在,在製造驚人的數字、圖表、經濟的效益以外,其實數學家也有一段自己的過去,數學啟蒙了他但也帶給他生命史不可抹滅的記憶感,資產戰場的緊張感、愧疚的嘔吐感都將一一解開,也影響最後市場的「重要決定」。

回到那想要改變與創造歷史的動力,數字的擴張刺激了資本家控制的慾望,就像資本家賽門不斷宣示自己想要「創造歷史」、「改變世界」,但世界的改變對他們而言可能只是(財經)數字的變化,以及線性圖的飆升。然而在圖表的背後、升線的末端恐怕是社會經濟的種種環鍊與其中廣大牽幅所影響的各式人生,這是操縱市場熱錢的資本家不想看見的瑣碎。導演用了一齣悲劇點出這樣相扣的可能,用一平凡家庭與財經大集團兩相不直接相涉的衝突感,點出這樣影響暗地操盤下的破壞與暴力性,悲劇或許看似一個生命的犧牲,然而真正背後的扣連關係正是值得我們深思與理解的「註定相關」之所在。

(撰文:小昱)




Saturday, April 25, 2009

搶錢大作戰



搶錢大作戰
(Boiler Room)

班 楊格(Ben Younger)
2000|Color|USA|11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8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Boiler Room是J.T.馬林股票經紀公司交易辦公室的名稱,裡面沒有任何圖表,沒有人超過30歲,只有數不清的電話和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夥子。為了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努力,他們說謊編故事,無所不用其極的兜售同一支股票,賺取高額傭金。老闆麥克利用發行股票增資的方式,成立空頭公司,名不見經傳,但是掛上網路、生技、高科技等熱門名詞,透過電話散播謠言,利用對方一點點的貪婪,還有手底下更貪婪的年輕人,集合買氣炒高股價,當資金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他就轉換目標,要推銷員改推銷其他股票,導致原本股票買氣潰散,股價瞬間崩盤,淪為壁紙,投資人血本無歸。說穿了,J.T.馬林其實就是鑽法律漏洞的金融詐騙集團。

男主角賽斯原本經營賭場,因為與身為法官的父親產生衝突,轉而尋覓股票交易員的工作。雖然是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但是傭金報酬卻意外的高。他反應靈敏,思考冷靜,工作很快便如魚得水,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但原以為是正當合法的職業,後來卻發現內情並不單純。他開始懷疑是否要繼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昧著良心賺錢,他愈接近真相愈覺得掙扎,到底是朋友、前途、財富重要?還是這份工作原本的目的,尋求父親的認同與肯定重要?

本片有許多向經典致敬的設計,相當有趣。例如:經典Wall Street用象徵80年代的爵士樂開場,Boiler Room就用嘻哈音樂,體現這群即將進入21世紀的新世代,不同以往的活力。進公司的集體面試,Ben Affleck表現穩重而且搶眼,活像是Glengarry Glen Ross裡的金牌推銷員Blake的翻版,開法拉利,滿口髒字,對ABC-Always be closing的信條堅信不疑。本片核心衝突是父子價值觀的對峙,與Wall Street如出一轍,最後救贖也都來自父親的諒解。警世意義亦相呼應,經濟罪犯無論曾經如何風光,最終仍難逃法律的制裁。

對照今日,很多金融經理人依然故我,為了賺取交易傭金,往往運用誇張的語言,矯飾的說法,隱匿妨礙成交的風險資訊,只告訴投資人可能的獲利,甚至不可能的獲利,卻不告訴投資人很可能發生的重大損失。最實際的例子就是雷曼兄弟的連動債,在泡沫化價值崩潰前夕,被以各種名目拚命出售,明明是風險很大的商品,卻因為有高報酬的誘因,就誤導投資人以為是保本型的安全債券,或是什麼賺匯差的外幣定存,這表示經理人為了拚業績卻根本不瞭解或是沒去瞭解手中商品,這種行為在法律上也許不構成詐欺,但在職業道德上卻有嚴重瑕疵。買賣雙方處於資訊不對等的情況,善盡告知責任絕對是買方的誠意,當然,賣方自己也要有查證的功夫,否則雙方為了一點點的貪婪,釀成無可挽回的對立,實在得不償失。

那這部看起來像是只顧著向經典致敬的電影,究竟有何可看之處?年輕演員Giovanni Ribisi、Van Diesel、Ben Affleck的演技絕對是重點,當時他們都還沒大紅大紫,用貼近現實的口語,詮釋股票推銷員,讓你對他們產生認同,並且告訴觀眾,這群年輕人必須承擔的獲利與風險,就像劇中交易員下班後一起觀賞Wall Street一樣,模仿劇中人物表演,用得意的聲調詮釋對白,將貪婪大亨Gekko奉為偶像,揣摩他呼風喚雨的神態,模仿他不可一世的表情,期盼自己跟劇中人同樣,年輕而且富有,可惜他們似乎沒察覺,電影所蘊含的警世意味。

(撰文:師堯)


影片片段:


Thursday, April 23, 2009

征服錢海



征服錢海
(The Big Kahuna)

約翰 史旺貝克(John Swanbeck)
1999|Color|USA|9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5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從市面上可見的簡介推想,恐怕會以為這部電影講的是三個個性迥異的業務員如何合作以搶得公司生意的大訂單?其實不然,涉及真正的「談生意」的橋段可以說是沒有,遑論會看到過度浪漫的商業人士歷經挫敗而後成功的戲碼。

改編自舞台劇的「征服錢海」,幾乎所有的場景都在一個飯店的大套房內。從開始到結束,幾乎所有的情節都圍繞在這三位主角的對話上。真的就像在看一齣舞台劇,欣賞演員的表情語言動作,在狹小而單調的場景內感染他們各自表達的情緒。場景在室內,不見外面風景,時間也是在午後至深夜,加上獨立的三人,種種安排都讓人有種悶悶的感覺,也許導演也是想試圖用這種方式增加表達的說服力:三人各自的壓抑心理與抵擋外在衝突時會更加牢固地抓起心裡札根已久最直接的想法作為武器。

公司的業務老鳥賴瑞與菲爾,這次和一位新人巴伯一起出差,試圖談成對公司有史以來最大收益的訂單。賴端和菲爾深諳這一行的道理,談生意就是要先有吸引人的排場,抓住客戶的注意力,再藉機接近客戶,強力地推銷生意。

篤信基督教的新人巴伯,卻對這種作法無法苟同,認為這不是真誠的待人處世方式,甚至對前輩的私人行為都不認同:不該帶著邪念看妻子以外的女人、世界上不該販售情色雜誌、……。認為這都是「犯了罪」。任何現實營生的事都應次於對上帝的信仰。這種不入世的想法與作法和兩位前輩格格不入,巴伯變成了這次出差行動的阻礙。

意料之外,巴伯卻因為這種堅持而在招待客戶的派對上抓住了客戶的心。和客戶坦裎談論聖經與上帝,對生意業務一事支字未提。賴瑞得知後對巴伯怒不可遏,兩人激烈的衝突在這時成為電影的高潮,衝突過後,菲爾對巴伯一番談話為這部電影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賴瑞推銷生意(賣工業用潤滑油)與巴伯談論信仰、上帝,其間有什麼不同?如果不曾經歷過一些人生的起伏,做過一些多年後才令人後悔的事,學會在乎(真正重要的事)與不在乎(失去了又何妨的事),在處世上如何能夠真正地對別人感同身受地表現出真誠?就像菲爾所言,巴伯並沒有歷練過人生才有的個體獨特的個性,和他人大談信仰變成流於表面浮誇的正面形象,骨子裡缺少了因為經歷過風浪而雋刻在心的「世故的真誠」,成了名符其實的「推銷員」而不自知。

言談間菲爾則扮演揭露這種後悔萌發的可能性的角色,他當了這麼久的業務員,表露出他已經疲累目前的工作,想嘗試截然不同的工作型態,但是他不知道他要做什麼,也不知道能不能轉業成功。也許真的換了工作後他會後悔,但他無法事先預料得準。

不是說賴瑞就比較高尚,但他卻是很誠實地想推展業務,可能看在別人眼裡手段也不見得高明,至少心裡的態度是一種沈澱後的執著。這種執著的誠實表現釀起和巴伯的衝突。在這整樁生意上,賴瑞不見得是對的,和巴伯的衝突也讓他退一步再次沈澱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態度。

衝突過後,也許三人合作失敗,生意沒談成。也許三人彼此會釋懷,生意又成功。無論怎麼走下去,電影會結束,但螢幕裡裡外外的人的個性不會在一夜之間形塑而成或改變。工作、生活、追求物質、維持生命云云,不過是一種營生,如何活出自己的個性與獨特的價值,卻是超越物質之外,讓你成為一個獨立個體可以為自己驕傲的原因。

「征服錢海」有別於一般商業電影中商場電影的情節。它藉由過程的純粹白描表現人性,其中的言談雋語值得人玩味,而使用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讓觀眾不必對結果陷入非黑即白框架式的期待,三位主角之間的互動變化才是真正的精華。

(撰文:景東)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21, 2009

大亨遊戲



大亨遊戲
(Glengarry Glen Ross)

詹姆斯 佛利(James Foley)
1992|Color|USA|10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3 (四)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筆者看完這部電影時有一種錯覺,好像自己剛剛看了一場爆發力十足的舞台劇!能量傳遞既直接又震撼,髒話滿天飛但又不覺低俗,劇情轉折微妙深刻,而且腳色充滿張力,演員陣容更是無與倫比─哪一部電影可以湊到這樣的頂級陣容?一般能找到兩個影帝捉對廝殺就已經很不得了,Glengarry Glen Ross硬是囊括了三個影帝和兩個最佳男配角,其中任誰一人參與一部電影都足夠撐場。看一群戲精在三個簡單場景裡火拚,實在非常過癮,陽剛味十足的用語言對決,為生存下去爾虞我詐,將近兩小時卻毫無冷場。

背景是市郊的一間房地產仲介公司,業務員最近業績普遍低落,辦公室氣氛顯的百般聊賴,死氣沉沉,唯有風頭正健的Roma(Al Pacino)業績獨走。總公司為了激勵士氣,從城裡派來了年輕的金牌業務員Blake(Alec Baldwin),他用力叫囂嗆聲,倡導ABC—Always Be Closing的不擇手段,並且訂下遊戲規則:第一名擁有百萬凱迪拉克和潛在客戶名單,第二名只剩牛排刀,其餘的人得通通捲舖蓋走路。頓時整個辦公室緊張了起來,業務員紛紛拿起電話衝業績。Moss(Ed Harris)感到被無禮冒犯,邊打邊罵,計畫要找人偷走名單賣給競爭對手;George(Alan Arkin)唯唯諾諾希望這一切不是真的;資深業務員Levene(Jack Lemmon)因為女兒生病而且年紀大了,非常需要這份工作,不惜低聲下氣向主管Williamson(Kevin Spacey)交換條件,索取對方負責保管的名單,但只換回一陣嘲弄。隔天,辦公室被人闖空門,沒丟什麼東西但是名單遭竊,每個人都有嫌疑,但究竟兇手是誰?套一句柯南的話:真相只有一個!

影片結構綿密,由兩個重要轉折點與許多小插曲組成。Blake的出現是第一個轉折點,他就像是Wall Street裡的Gekko一樣,將世間萬物都放上金錢秤砣上評量,人生過得非常輕鬆,一切向錢看齊,不但可以仗「錢」壓人,還可以刪除所有金錢無法衡量的模糊地帶,像是道德、情感這些曖昧不明的干擾,可惜卻苦了他人。他訂出本片的生存法則,讓劇情急轉直下。

另一個衝突點是Levene與Williamson的衝突。Jack Lemmon不愧是第一個拿下大滿貫影帝的偉大演員,把過氣業務員詮釋的絲絲入扣。那種惦記輝煌過去與現實窩囊的衝突,不但在他體內爆發,在外在語言神態表現上也呈現顫抖,彷彿矮小的身體被加諸巨大負擔,被逼入牆角的衰老獅子在做最後掙扎,到底要不要咬牙跳牆。Kevin Spacey在演出本片時尚未拿到影帝,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實力。雖然他飾演的半調子主管是常見人物,但他演得比任何人都冷靜而且冷酷,像是隨身帶著警棍與鑰匙的獄卒,非常清楚自己的工作範圍,對於組織的排序相當仔細,知道凡事該按照規章走,在規章裡安心優遊。面對闖空門意外時,明知兇手是誰卻選擇默不作聲,靜待對方自己露出破綻。被羞辱也不回嘴,被吹捧也不得意,整片都扳起一張撲克牌臉,從頭到尾,大概只有在玩弄Levene的時候,難得微笑,而且笑得很狡滑。

還有兩個小插曲很值得注意:一個是Roma與客戶Lingk(Jonathan Pryce)的互動。比起影片裡的其他人,運用舌粲蓮花的說謊技巧─什麼『我今天恰巧路過此地,只停留一天的時間,今晚剛好有空』,或是『有一個絕對賺錢的好機會要介紹給你們』,Roma對於推銷員的詮釋又是另一種層次,他反其道而行,一開始說些不相干的引起對方注意,再找適當機會切入正題,運用慵懶浪漫的語調甩脫業務員的庸俗,最後把對方哄的出神,成交。但是一回到辦公室就換了個人,繼續問候大家的父母。另一個小插曲是Moss與George間的互動:一個是急驚風,火爆小子,對世界充滿憤怒與不滿;一個是慢郎中,還有一點點遲鈍口吃,對於自身煩惱難以掌握,須要有人從旁釐清。但他們卻是辦公室裡最聊得來的兩個人,有點互補或是互相利用的味道。

劇本是知名劇作家David Mamet的舞台劇作品改編,該劇曾經獲得普立茲文學獎。Mamet擅長以日常語言描寫美國社會底下的小人物,探討資本主義裡人與人的尖銳關係。不斷的語言衝突,夾帶著不同目的的發言,隱含著權力、慾望、意識形態與男子氣概的緊密連結,語言成為人們在現代社會生存的必備工具。其中最突顯的例子便是推銷員,台灣習慣稱為業務員,他們擅長使用語言的多面性,靠說話餬口甚至創造鉅富,運用語言侵略、設計、捕捉他們周遭的人,習慣用謊話、誇飾、保留來達到目的。

Mamet的劇本裡尤其強調男性,看Glengarry Glen Ross中一個女性也沒有,最多只有驚鴻一瞥的客戶太太,連花瓶都找不到容身之處。整片就是看一群大男人開口閉口問候別人父母,相互攻擊逞口舌之快,想在氣勢上壓過對方,在語言上展現強悍的一面,在自以為勝利的暢快語言裡找回一點安慰。令人聯想起國內知名劇作家紀蔚然老師的作品『夜夜夜麻』系列,同樣的大吼大叫,同樣運用簡單的腳色與場景,同樣擅長操作男性化的語言,同樣營造出一個快人快語的空洞世界。

Glengarry Glen Ross裡的每個人似乎無時無刻都在四處開砲,口沒遮攔,像是把平常藏在心底的話突然都爆發出來,不再遮遮掩掩。那是因為劇作家想要體現,現代人身處巨大經濟體中的渺小性,每個人都背負著巨大壓力,很難一直維持忍耐與理性,情感與自我需要適時宣洩,避免失控悲劇的發生。藉著粗糙的語言形式,讓因為過度競爭而扭曲的人際關係得到紓解,使人看完電影後有一陣暢快感覺,和緩人們平時必須小心運用語言的壓力,也提醒觀影者─將現實中的無助訴諸語言暴力,就算短時間占了上風,結局仍將是沒有贏家的全盤皆輸。

(撰文:師堯)


影片片段:



Saturday, April 18, 2009

錫人



錫人
(Tin Men)

巴瑞 李文森 (Barry Levinson)
1987|Color|USA|112 min
※英文字幕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1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BB和Tilley都是鋁板銷售員,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兩人都開凱迪拉克轎車。BB剛付完凱迪拉克的頭期款,開新車一出展示館就與Tilley的車撞個正著。兩人大吵一架之後勢不兩立,不停利用機會處處為難對方,除了破壞對方的車以外,BB更想出誘拐Tilley妻子Nora的招數。然而兩人在惡整對方的過程中卻雙雙遇到生命的浩劫;Tilley慘遭國稅局追討欠稅、因為業績不佳加上詐欺可能飯碗不保、妻子又與BB雙宿雙飛;BB同是業務的好友突然生病、新車被破壞得越來越嚴重、原本意圖報復Tilley而追求Nora的事被揭穿,卻對她產生了真感情而心痛不已。這混亂局面究竟會如何發展下去呢?

本片多處呈現出生活中熟悉的場景,片中角色對奢侈品(如凱迪拉克)具有迷戀,一群人閒聊卻永遠聽不見別人在說什麼,對金錢錙銖必較等等,讓人放聲笑看其中的荒謬,對話和演員的表現都極為生動有趣。除了高度娛樂性,劇情也探討了許多嚴肅的議題。如果看過童話《綠野仙蹤》的讀者,應該不會忘記那個與桃樂絲一同上路、想要獲得一顆心的角色。本片雖然沒有金屬打造成的錫人,兩位主角都因為銷售房屋鋁製牆板的職業而得名(tin,錫,泛稱房屋的鐵皮)。把房屋加上鋁板裝飾既昂貴又不會提昇居住功能,為了鼓吹人們掏錢,分別為不同公司效力的兩位主角想出各種古怪花招推銷,包括誑騙人們他們房子的照片會被使用為雜誌上「加工前」的例子,而別人的則是「加工後」;或者採取詐騙集團常見的「免費」伎倆。兩個人原本的生活態度,就像沒有心肝的機器一樣,只希望完成交易而不顧銷售的物品或方式是否合乎常理。社會上有不算少數的投機份子,罔顧道德只為獲得利益或金錢,令人髮指。

鋁板事業因此和公權力之間處於對立。鋁板事業奠基在違法交易之上,片中的「調查委員會」試圖改正這樣的亂象。該單位傳喚銷售員(例如Tilley)出庭,並嘗試混入企業,依然效果不彰。值得欣慰的是片中的法律規範未受企業價值觀影響,長久以來世界上某些政府機構意同於貪污、洗錢場所,每個人能保護自己的武裝如此單薄。

BB和Tilley之間發生的衝突看似雞毛蒜皮,不過是無人受傷的小車禍,在報復對方的過程中他們卻得到機會重新審視自己內心殘留下來善良的部分。如果目前全球經濟崩盤能讓企業反省原本惡質的運作模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對一般民眾的剝削,也許危機能夠化為轉機。可惜的是,這樣的現象似乎並未發生。幸好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鏡兩位主角的愚行而自我警惕,並為他們各自找到的新方向喜悅。


(撰文:中嬿)


影片片段:



Thursday, April 16, 2009

懶夫睡漢



懶夫睡漢
(The Bad Sleep Well)

黑澤明(Kurosawa Akira)
1960|B&W|Japan|151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8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黑澤明的電影一向以人性為出發點,關懷人們在各種艱難情境下的抉擇與反應,但影片裡總是不乏近乎英雄的角色,用來彰顯超越人性的價值,無論是『生之慾』中具有超凡耐心的公務員,還是『野良犬』裡勇敢坦承的警察,都具有超脫俗世的特質,但是懶漢睡夫卻因為套上了有別以往的公式,而顯得與眾不同,儘管演員陣容一樣是一時之選,有筆者最喜歡的志村喬和三船敏郎,影片氣氛也維持了一貫的濃厚人情,但主角卻變成了徬徨不定的凡人。

男主角冷靜的面具底下焦慮異常,想用悠哉的吹口哨來掩飾,卻輕易的被多年好友識破,他舉棋不定,充滿憤怒,但冷靜下來後會進一步思索復仇的動機,會質疑行動的手段,會告訴自己不要心軟,面對溫情攻勢時卻又馬上軟弱下來,兒女情長,比起英雄人物脆弱許多,但更添一分人味,也因此更難跳脫命運的陷阱,註定被世事給徹底捉弄。

故事圍繞政商高層如何掩蓋一件將要爆發的貪污醜聞打轉,主線由三船敏郎飾演的一個年輕人西(Nishi)的復仇歷程開始。西的父親是公務員,因為受弊案牽連,被高層當作替罪羔羊犧牲,跳樓身亡。西為了復仇,處心積慮的接近仇人,藉著與仇人女兒交往的機會,逐漸進入權力核心,並且暗地蒐集證據要向公眾揭發真相。但是,當計畫付諸實行時,他卻逐漸陷入迷惘,他發現自己愛上了仇人的女兒,也慢慢察覺到自己被憎恨扭曲的醜陋一面。

懶漢睡夫,乍聽之下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是關於中年失業閒賦在家的影片,英文片名The Bad Sleep Well,壞人睡的好,意思清楚多了,一場悲劇。將莎翁經典哈姆雷特(Hamlet)的人物特性與日本病態的社會現象結合,利慾薰心的國王,天真近傻的公主,和憎恨瘋狂的王子都有了新的位置,鬼魂陰影與猶豫不決齊飛,將原本有形的殺人毒劍,巧妙地替換為無形的死亡壓力。

這種壓力來自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傳統的君臣關係─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衍生至現代就成了嚴酷無比的從屬關係,『社長始終相信你』,一句傳話就能要一個人的命,陷入者根本無從逃出,像是體內老早就被埋下機關,毫無選擇的被迫服從,死亡犧牲。影片明確的點出違背人性的社會現象,不合情理的人際關係─上司一旦決定斷尾求生,底下的人就無路可走的悲慘窘境─被刻劃的入木三分。

好巧不巧,電影上映後沒多久,日本果真爆發了一系列政商勾結弊案,自殺疑雲層出不窮,並且延續數年,接連不斷,在1972年洛克希德醜聞時達到高峰,當時的首相田中角榮還因此瑯鐺入獄,從前許多捕風捉影的謠言,對照電影裡記者之間的耳語流傳,最後證明都不是空穴來風,只是被暫時壓下而已。

(撰文:師堯)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14, 2009

岸上風雲



岸上風雲
(On the Waterfront)

伊力 卡山(Elia Kazan)
1954|B&W|USA|10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6 (四) 20:30
清大遠距教室
*請注意地點更改



※原播映地點(蘇格貓底二手屋咖啡屋)前將有專人引導遠距教室位置



囊括奧斯卡八個獎項,也是馬龍白蘭度第一次拿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電影。電影中的馬龍白蘭度年輕、瀟灑。看這部電影時,幾乎是帶著興奮和懷疑的心情看完的。這真的是馬龍白蘭度嗎?這個舉手投足都帶著自信,還會斜倚在牆上跟女生講話的年輕人,將會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教父。也許是在下巴剛毅的角度裡,或是堅定的眼神中,似乎可以找到我們的教父的相似神色。

在電影外的馬龍白蘭度,活脫脫就是電影主角泰瑞的翻版。他叛逆、自信、節傲不馴,用自己的態度跟人生觀過生活,他曾經公開宣布自己是同性戀,讓印地安女孩代表他去領奧斯卡,有數不盡的情人等等堪稱驚世駭俗的事蹟,是電影界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熱愛生命中的各種事物,盡情享受美好的人生,同時他關懷別人,長期投入社會運動並且站在第一線。這樣美麗且悲天憫人的心靈,總是讓人有愛的有氣跟力量。

Edie: Which side are you with?
Terry: Me? I'm with me, Terry.

電影中,女主角問泰瑞支持哪一派人物時,他回答了這樣的一句話。I am with me. 我沒有哪一派,我是泰瑞派,只代表我自己。他的回答向我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選邊站,而不能就單純的僅僅是站在自己的良心上面思考而做為自己就好?雖然我們常常說柔弱勝剛強,即使有時候直立的態度會比較容易受傷,但這樣自信、堅定的態度總是能激起人心中快樂的、美好的那個部分。而他烈火一般的自信與驕傲,終究也帶起了原本柔弱的碼頭工人,追隨他開始用自己的力量反抗。

(撰文:光利)


影片片段:





Saturday, April 11, 2009

單車失竊記



單車失竊記
(The Bicycle Thief)

維多里奧 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
1948|B&W|Italy|9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4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快要從經濟體系脫落的時候,說什麼都要往上爬,其他人也是如此,連結「在職」與「失業」的繩索又太過細窄,一次又一次嘗試讓自己撐住時,希望同時燃起又熄滅。

大戰過後的歐洲百廢待舉、經濟蕭條。《單車失竊記》的故事發生在羅馬,記錄一個父親為了鞏固得來不易的工作,鋌而走險尋找遭竊單車的過程。Antonio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一份貼海報的工作,為了符合工作要求,他的妻子典當了原本是嫁妝的床單讓他購買單車,兒子Bruno將單車視為珍寶,興奮地將它擦亮,全家喜出望外。然而Antonio在第一天工作時,單車就在他眼前被人強騎走,他登時慌了手腳,一夜難眠後第二天就和兒子到街上尋找單車。在紛亂的時代,竊盜橫行,因為猜測車子會被轉賣,Antonio和兒子首先到市集苦苦尋找卻一無所獲,唯一線索是一位可能知道嫌疑犯下落的老人,父子兩人跟著他一段時間後還是跟丟。Antonio又嘗試了各種方法,甚至詢問了本來斥為迷信的靈媒,嫌疑犯終於在他無預期的情況下出現,但他因為沒有證據指證犯人而難以服眾。被逼到絕路的他,一時情急之下...

導演狄西嘉細膩刻畫陷入困境時人性的表現。不同於一些明顯區分善惡的電影,《單車失竊記》裡Antonio的道德感是相對的,在尋找單車的過程中他做了許多錯誤的決定,例如恫嚇路上遇到的老人,失手打了兒子後為了補償而帶他到高級餐廳,最後一籌莫展之下自己也成了竊賊,人的性格裡矛盾之處毫無掩飾地在本片中呈現。Antonio的個性上有缺陷,鏡頭下他貼海報的表現也暗示了他似乎無法勝任這份工作,然而他為一家生計奔走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的兒子Bruno對他無法動搖的信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原諒,是冷酷現實裡熟悉的溫度。

狄西嘉是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的大家,他在這部電影裡選用非職業演員飾演主角父親和兒子,流暢自然的表現,不需刻意修飾渲染就能扣人心弦。《單車失竊記》已經是六十年前的電影,但對照目前全球低迷的經濟現況,人們不惜一切只為得到一份工作,依然顯得分外深刻。雖然享受了半世紀以上的商業繁榮,六十年後同樣的問題依然浮現,人類文明發展究竟是不斷進步,還是一直在死胡同裡打轉?無論如何人都會奮力生存,即使徒勞無功,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



(撰文:中嬿)


影片片段:



Thursday, April 9, 2009

風雲人物



風雲人物
(It’s a Wonderful Life)

法蘭克 卡普拉(Frank Capra)
1946|B&W|USA|13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1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47年奧斯卡五項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原創音樂
★1947年金球獎最佳導演
★1949西班牙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又是一部中文片名翻譯過於表面、有可能因此降低觀賞意願的好片。

乍看似是撰述某人偉大事蹟的傳記型電影,深究其中,也確為圍繞喬治.貝利(George Bailey)打轉的故事。然而,導演並沒有把George擺在過於獨特的位置(就像一般傳記電影的敘述模式),而是藉由George告誡世人:「It’s a wonderful life.」

So why don’t you face it? Or enjoy it? 即使身處艱困的現今。生活要美好絕對不是環境賦予的,而是掌握在個人;世界上少了George以後,某些事情有了改變:地球仍舊運轉,歷史繼續書寫,時間不會因為George的消失就後退,但他卻發現,只要一次轉念的行為,蓄積的能量將足以改變整個世界(至少貝德福瀑布不會改名)。這個人是不是叫George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有沒有成為George當仁不讓的企圖,去創造屬於自己的wonderful life。
這部片被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勵志電影其來有自。

先不管片中因時代久遠的一些小缺陷(劇情合理性、演技誇張度、剪接痕跡等等),整體來說確實是一部絕無冷場的好片。首先,男主角戲份雖多,導演卻把他處理的極為人性(相較之下片中的大反派就顯得機械),尤其在他人生階段中產生的不同拉扯。此外,導演在細節處理上的匠心獨具,特別是唾手可得的幽默感,使這部節奏明快的電影兼具個人風格,在被商業片大肆炒作氾濫的21世紀,能從觀眾眼中的老套劇情中殺出一條血路,證明好片是不會被時代淘汰的。

最重要的是,Bailey家族興衰史和美國史兩者有所呼應對照的設計,Bailey如何面對時代巨變做出調整?放諸當代仍極具參照性與對照性。像Potter這種視錢如命的野心家俯拾即是,Bailey大概只存在天方夜譚。
不過George本身還是小開出身,他的和因善果基本上還是建立在既有的經濟基礎和天生的聰明才智上,身為頭腦簡單的市井小民,或許會覺得就是少了那麼一點說服力。唉呀,本來人處在不同的階級位置就會有不同的困擾嘛,Potter不也一直存有被害妄想症嗎?……。為什麼我老爸不是李嘉誠?(《少林足球》二師兄語錄)為什麼我不是George呢?看完本片後我打上一個好大的問號。


(撰文:欣瑜)


影片片段:





導演介紹:Frank Capra法蘭克.卡普拉(1897-1991)
原籍義大利的Capra,一生所獲奧斯卡獎座數僅次於John Ford(廣告:5月起夜貓即將展開John Ford(約翰.福特)之旅!),執導電影無數,並有多部成為經典,入選2007年美國電影學會百大經典電影的就有《風雲人物》、《史密斯遊美京》和《一夜風流》,也因此成為不少好萊塢巨星的推手。
更多有關Frank Capra的生平來自維基百科:http://0rz.tw/CloKc

其他觀影重點:
1. “It’s a Wonderful Life”為眾多國家度過平安夜的必播影片!
2. 電影中的烏鴉Jimmy,為Capra電影的固定班底!
3. 台灣信用卡廣告George&Mary的靈感源頭來自”It’s a Wonderful Life”?!

(參考資料:http://0rz.tw/fRlpB 維基百科)


Tuesday, April 7, 2009

怒火之花



怒火之花
(The Grapes of Wrath)

約翰 福特(John Ford)
1940|B&W|USA|128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9 (四)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4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John Ford)
★194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Jane Darwell)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指定典藏





怒火之花(又名「憤怒的葡萄」)是美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由南奈利•強森(Nunnally Johnson)根據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原著小說《憤怒的葡萄》改編而成。內容描寫美國三零年代經濟大蕭條時,一戶貧苦的勞工家庭準備舉家遷移至加州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現實社會卻讓他們不斷地感到事與願違的經過。

一九三三年,由於美國中西部廣大草原地帶受到猛暴風沙侵襲,造成大片的耕地變成荒蕪,奧克拉荷馬州的「喬」一家人為了生計被迫背井離鄉。這時恰逢湯姆【亨利•方達(Henry Fonda)飾演】出獄,全家十一口人坐著一輛老式福特汽車,藉著國道六十六號公路橫越沙漠,到加州尋找出路。一路上傳來的盡是有關加州的負面消息,加以年邁的祖父母相繼辭世,使得旅途倍感沉重,更顯得路途顛簸障礙重重。無法忍受旅途的艱辛,湯姆的妹婿-康尼瑞門悄然離去,而朋友凱西又因替勞工爭取權益引來殺機,前途茫茫之際,只有母親仍鼓勵大家堅強地活下去。

片中,以相當篇幅描述一九三零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下層階級勞工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為了生計,這些勞工們不得不放棄經營已久的家園向西部遷移。透過傳單,他們為自己將在西部開展的未來畫出了美麗的藍圖。不料,當他們真正抵達夢想中的境地時,才發現一切只是資方所設計的海市蜃樓。擁有相對強勢資本及權力的資方,拉攏警方的強制力,漠視勞工生活所需,一切以營利為目的。在資方的控制之下,勞工沒有反擊的可能,只能過著幾無人道、勉強維生的日子。

但不論是導演John Ford、編劇Nunnally Johnson或是原著John Steinbeck,可以想見都是相當具有人道關懷的,他們雖然點出了當時下層階級的困境,但卻提供了故事中小人物們一個重大的轉折。政府直營的營區以及社區自治的管委會,使這些勞工不再受到無理的剝削,並且能夠獲得自主且有尊嚴的生活,為晦暗的黑夜點亮了一絲星光,讓人在經濟蕭條的時局之下不致於絕望。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運用了一位沉著穩重的女性-母親【珍•達威(Jane Darwell)飾演】緊緊地將全家人攏在一起,導演所借重的不僅是「女性」更是「母性」,她或許不是決策的關鍵,卻是整個家無法取代的心靈支柱,透過她的緩衝削減了旅途上大大小小的衝擊,正如同與下層階級最為親近的大地一般有容且安定,值得令人信賴倚靠。

(撰文:惠玉)


影片片段:



Wednesday, April 1, 2009

華爾街



華爾街
(Wall Street)

奧利佛 史東(Oliver Stone)
1987|Color|USA|12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7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華爾街為何會被廣大影迷奉為經典,因為它關切議題不同一般,展現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資產─訊息;因為演員表現精湛,飾演Gekko的Michael Douglas以本片獲得奧斯卡影帝寶座;更深一層的原因是因為它直指人性,細膩的描述人在迷失後如何找回自己。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一般觀眾看這部電影,絕對會被導演Oliver Stone營造的快節奏所吸引,滿足的暈頭轉向,而且影片除了揭露資本市場向錢看齊的本質,還更進一步加入了其他觀點,賦予更多血肉。

年輕氣盛的華爾街股票交易員Bud Fox,一心想證明自己與眾不同,處心積慮的要接近股市投機大戶Gorden Gekko,希望利用他做成揚名立萬的交易,得到巨大財富與父親的認同。但想不到Gekko的生財之道非循正當手段,而是違法蒐集市場內幕,進行短線進出的內線交易,但Bud抵擋不住紙醉金迷的誘惑,最後不但被Gekko收編,甚至被Gekko利用出賣父親公司的內部資訊。Bud後來得知Gekko收購公司根本無心經營,只是想要清算資產,吞掉員工的退休基金,陷入兩難的Bud面臨抉擇。

男主角與父親的價值觀差異─飾演父親的Martin Sheen與男主角Charlie Sheen是真實父子,兩人在片中數度交手。藍領階級出身的父親想法樸實,認定苦幹實作賺來的金錢才是真的,要陌生人買東西的推銷行為,金融市場的數字買賣,都是不腳踏實地的虛幻;兒子卻認為父親觀念陳腐,而且工作苦悶報酬低,守舊的想法註定一輩子勞碌命。其實兩人一直都互相擔心著對方,但卻沒機會好好的溝通,總是各說各話。父子情感的衝突、交流與回歸,這是筆者認為本片更值得注意的地方。

『醒醒吧朋友,你若不是内幕人士,就是局外人了。』1987年的電影到現在,超過20年,世界還是逃不出貪婪陷阱。從當前的金融海嘯,到國內諸多內線交易弊案不斷,涉及層面不減反增,不但有企業人士和政客,甚至連執政者和他身旁的親戚、底下的雞犬也止不住隱,走下高台,攜手加入遊戲,真的,對他們來講這些只是遊戲,就像電影裡的Gekko一樣。他們每天只是閒聊,偶爾看看圖表,討論下一頓約在哪裡吃飯;用什麼名牌鋼筆、手錶,買賣藝術品掩飾銅臭;躲進私密的料理店裡談判,交換情報,運用內幕消息,運用來路不明的資金,散布謠言,炒作訊息,營造虛有行情,最後獲利了結,全身而退,坑殺來不及逃走的菜籃族,留下住套房的散戶。吃虧的不只是投資人,還有被他們利用的公司,影響所及甚至包括底下的員工,以及公眾辛辛苦苦建立的市場秩序。

假如說,這部影片創造了什麼真正的經典,那就一定是Michael Douglas飾演的投機大亨Gekko,意外的也可以說是不意外的,他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大眾對華爾街大亨的刻板印象。電影裡他的許多對白被視為經典,『Greed is good』,『Money never sleeps』,『Because it’s wreckable』,『Greed will save USA』。許多人都希望能像他一樣,在股票市場上呼風喚雨,賺到沒有時間可以浪費,24小時在世界各地殺進殺出,獲取巨大財富,擁有跑車、豪宅、美女、私人飛機和奢華的物質生活,集財富、權勢、名聲於一身。

Gekko講出『I created nothing, but I own things』的豪語,一語道盡一切,這種把世人都當做傻瓜的態度,同在現實世界引發金融海嘯的華爾街人一樣:公司發生鉅額虧損,依然坐領高薪;把股東的錢賠光,照舊領取年終紅利;公司財務槓桿失衡,破產倒閉卻自認委屈;沒有及時紓困,怪政府無能;搞的國家要用人民的納稅錢買銀行,捅出來的信用擴張黑洞要所有人買單,一個國家的一小撮人亂搞,居然拉全世界一起陪葬。最誇張的是,大家居然能容忍這群人,繼續任他們胡作非為,因為市場必須自由化,政府不能訂太囉嗦的遊戲規則,只能大呼無恥。

美國貴為全世界最龐大、最成功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許多次大小不一的泡沫化與經濟衰退,2000年的網路科技泡沫化至今也不過8年時間,仍舊沒有記取教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若無法走出慾望迴圈,也只能繼續接受貪婪支配。

(撰文:張師堯)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