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5, 2012

爸爸出差時




爸爸出差時
(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
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
1985/Color/南斯拉夫/135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6/12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5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背景介紹
於1985年完成的《爸爸出差時》是庫斯杜力卡第二部作品。 1954年庫斯杜力卡生於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的塞拉耶佛,1975年畢業於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接著1988年前往美國發展,1993年又至法國。一生不斷在流浪的經驗,因而從遷徙的過程加上自身國族政治環境的複雜性,積累出不受拘束的創作風格。 為了更清楚了解本片的歷史背景,先簡介南斯拉夫當時的政治環境。導演在片頭以字卡呈現故事時間地點為「塞拉耶佛/1950年6月」,意指這是一部歷史電影。當時南斯拉夫剛與蘇聯共同體決裂,掌權者為獨裁的提托共黨政權,統理境內各共和國。提托政權實行黨國思想箝制,人民因被誣指思想偏差而被抓去勞改,造成許多家庭破碎、人人自危的悲慘景況。本片1985年拍攝時由於提托逝世而政權勢微,南斯拉夫境內的各共和國意欲脫離自主,呈現一片紛亂的狀態。因此導演有意借古諷今,以當年的情況來對照今日國內不安定的緊張氛圍。

劇情簡介
爸爸米薩與女飛行員偷情,無意間在報紙上看見政治諷喻漫畫說了疑似批評共產黨的言語,女飛行員因不得正名而故意將此事告訴米薩的妻舅,米薩因此被送去礦廠勞改。大人們為隱瞞實情而告訴兒子米力克爸爸去「出差」。自從爸爸「出差」以後,米力克開始在夜裡夢遊,爸爸的角色從他的家庭中缺席了,可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這件事對他造成很大的影響。
接著是媽媽為了讓家庭完整而舉家搬遷至礦廠旁邊,一家貧困地過日子,但一家人至少團聚在一起。然而爸爸不改偷腥的本性仍藉著工廠到外地採買時去找女人,使得爸爸與媽媽爭吵,家庭又瀕臨破碎的邊緣。故事以家庭為敘事中心,和樂、破碎又和樂、破碎,每一次米力克都因此在夜裡夢遊,而他的夢遊何時才能休止呢?

政治思想箝制
當時提托共黨政權對人民的思想箝制,巧妙地在片中多處安排著。不只是米薩因批評共產黨而被抓去勞改,那份報紙上關於宣傳黨國思想的政治漫畫,背後透露著黨國思想藉由各式媒體滲透人民的思想,除了報紙之外還有電視。片中多次出現眾人聚集在一起收聽球賽轉播,報導著南斯拉夫隊伍又獲勝的消息,意味著體育運動競賽在共產國家,經常作為一種凝聚民族精神的工具。諷刺的是,當大家正在歡呼時,鏡頭同時帶到米薩接到即將被送去勞改的電話,表示在國家機器操作之下,一邊是人民為國家的榮譽而驕傲,一邊是違抗黨國意識型態者將受到處分,形成強烈的對比。

魔幻寫實風格
電影有時將現實呈現得太真實,會讓人對於殘酷的現實感到過度悲傷,而魔幻寫實的手法,正好可以用超乎現實的、較為詼諧的方式來訴說真實的故事,而這個手法是庫斯杜力卡電影所擅長的。他運用米力克夢遊的方式呈現兒童心裡對於家庭破碎的害怕,便是對魔幻寫實下了最好的註解。
米力克無力改變家庭破碎的事實,因此藉由夢遊在心裡抵抗著。他三次夢遊,都是在家庭出現破碎危機的時候。第一次是爸爸被抓去勞改時,第二次是爸爸和朋友們出去找女人時,第三次是爺爺離家去老人院住時(實際上還有一兩次虛實難辨)。當他夢遊時穿過黑暗的大街小巷、山崖峭岩,很不可思議地總是毫髮無傷,近乎魔幻的夢遊歷程。同時,電影配樂的主調是羅馬尼亞作曲家伊奥西波.伊凡諾維奇(Losib Lvanovici)創作的〈多瑙河波光〉,旋律相當輕快。每當米力克夢遊時就出現這段配樂,讓夢遊更加顯得荒謬,又像在對殘酷的現實耍點黑色幽默一樣,更加深刻地詮釋魔幻寫實的用意,令觀眾發笑又印象深刻。

在那個年代,許多家庭都因為家人「出差」而變得破碎不全,導演想表達的不只於此,「家庭破碎」暗喻拍攝當時南斯拉夫境內各國意欲獨立,而米力克的夢遊意指人民對此紛亂世局的一種無聲的抵抗。然而即使那麼悲慘的時代,導演很可愛地注入溫暖的元素,像是媽媽帶著米力克去礦廠探望爸爸時,相擁而泣的感人畫面;當爸爸再度偷腥回來與媽媽大打出手之後,一家人還是愉快地肩並肩坐在沙發上吃東西看電視,一派和樂的景象,好像在跟觀眾開玩笑一樣,卻又那麼真實。現實是殘酷的,親情是溫暖的,我們不得不佩服導演實在是太幽默了。


(撰文:若怡)




影片片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