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9, 2008

電影,是他們找回人性的方法



電影,是他們找回人性的方法

清大藝術中心主任 劉瑞華


我初次看荷索、溫德斯與法斯賓達的電影,是1979年電影圖書館(國家電影資料館的前身)成立之後的事。即使我已經自以為看過不少艱澀的「藝術」電影,我的電影胃口還是被這三位德國新銳導演的作品翻攪的難以形容。之後,很長時間以來,我難以解釋為何會對《生命的表徵》、《恐懼吞噬心靈》這些痛苦的電影念念不忘。去年當我完整的看完了溫德斯的《尋找小津安二郎》,我發現,我記憶中並不只有痛苦。

溫德斯與法斯賓達都出生在二次大戰結束的那一年,荷索比他們大兩歲。他們所成長的環境裡,文化的氣氛是令年輕人非常困惑的,一方面繼承著曾經發動侵略戰爭的罪惡,另一方面背負了戰敗被否定的羞辱。即使大戰之前,德國威瑪時期有著輝煌的藝術文化,以及在電影方面有許多表現主義的傑作,經過戰爭的摧殘,都顯得虛弱與可疑。在這樣的陰影之下,他們並沒有自詡清醒、或者呼喊正義,而是用他們獨特的影像方法,承擔痛苦、找回人性。

荷索不停建構令人驚奇的故事,從挑戰中呈現難以想像卻可以理解的人性。為了讓電影中的人物故事讓人相信,荷索堅持使用實景、拒絕特效。他曾經錄下拍攝時的對話,證明《天譴》中主角近似瘋狂的反應,其實就是當時真實的狀態。相反地,法斯賓達則是從小人物的身上,看到簡單卻不凡的特質,電影在他混亂而短暫的生命中,表現了他最清醒的時刻。《恐懼吞噬心靈》裡平凡人物最基本的人性需要卻必須展現極大的勇氣,影片結束時的感覺可能讓你畢生難忘。

一直在流浪的溫德斯,在電影中經常把主角送上失去方向的旅途,去尋找自我。《巴黎,德州》裡每一個人都是寂寞、迷失的,而在《慾望之翼》中連天使都要從迷失中找回自己。這三位導演的電影經常根據著引人入勝的故事,卻很少用劇情滿足觀眾想要獲得的悲喜情緒。從他們的電影中,我開始發現,一般電影裡可以預期的感動是比較廉價與虛假的,他們的電影中所創造出的共鳴則是真實的,原因可能是他們在電影中所呈現給觀眾的是他們自己。

如果不是溫德斯自己拍攝了《尋找小津安二郎》紀錄片,我大概不會想到德國這三位導演與小津有什麼關係。小津在戰後日本創作的多部家庭倫理影片,怎麼想都與德國新銳導演的電影不同。在小津的電影中,不管家中留下了什麼戰爭的傷痕,家人們都有堅定的感情迎向未來。顯然這樣堅強的家庭價值對溫德斯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即使在上一輩的人身上也難得一見。戰後的德國導演只能羨慕追悼,繼續用電影找回他們渴望的人性。


德國電影三傑影展

德國電影三傑影展
New German Cinema Director Festival


法斯賓達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作品橫跨電影、電視與舞台,又寫影評寫自傳。作品不拘形式,題材無視情慾禁忌,大膽揭開人生卑微的一面及無國界性別之愛情觀。自1965年起至1982年去世為止,共完成43部作品,如《瑪麗‧布朗的婚姻》獲1979柏林影展銀熊獎,《過氣女伶》獲1982年柏林影展金熊獎。


《恐懼吞噬心靈》Fear Eats the Soul
《十三個月亮》In a Year of 13 Moons
《瑪麗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莉莉瑪蓮》Lili Marleen
《勞拉》Lola
《過氣女伶》Veronika Voss



荷索
Werner Herzog

共編導超過40部電影,出版十餘本散文,導演十多齣歌劇。影片大多在遠離現代文明的偏僻地區拍攝,主角大多是孤獨的狂人,以強烈美學風格處理人物的偏執與瘋狂,強調人力與天意的對抗,有如預言\寓言。他的電影表達出對弱勢族群和邊緣人物的悲憫,也嚴厲批判現代文明機制與大眾文化,創作力十足且充滿挑戰性。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天譴》
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賈斯伯荷西之謎》
Stroszek 《史楚錫流浪記》
Nosferatu the Vampyre 《吸血鬼》
Fitzcarraldo 《陸上行舟》




溫德斯
Wim Wenders

戰後的德國新浪潮當中,溫德斯是受到高度注目的新導演之一。1982年以《事物的狀態》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84年《巴黎.德州》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1987年《慾望之翼》再次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除了電影,溫德斯更涉入攝影、繪畫、音樂、寫作及出版等領域,自1986年至今,其攝影作品屢屢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攝影藝術家。

《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
《漢密特》Hammett
《巴黎,德州》Paris, Texas
《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播映場次:


五月


5/03 (六)《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
5/06 (二)《恐懼吞噬心靈》Fear Eats the Soul *
5/10 (六)《賈斯伯荷西之謎》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
5/13 (二)《史楚錫流浪記》Stroszek *
5/17 (六)《十三個月亮》In a Year of 13 Moons *
5/20 (二)《吸血鬼》Nosferatu the Vampyre *
5/24 (六)《瑪麗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
5/27 (二)《莉莉瑪蓮》Lili Marleen *
5/31 (六)《勞拉》Lola *



六月

6/03 (二)《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 *
6/07 (六)《漢密特》Hammett *
6/10 (二)《過氣女伶》Veronika Voss *
6/14 (六) 清大畢業典禮暫停乙次
6/17 (二)《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
6/21 (六)《巴黎,德州》Paris, Texas *
6/24 (二)《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
6/28 (六)《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


*法斯賓達 R.W. Fassbinder
*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
*溫德斯 Wim Wenders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星期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共同主辦: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校門口告知節目名稱,以公益活動單次入校二十元計。


Saturday, April 26, 2008

索拉力星



索拉力星 (Solaris)
-- Base on the Novel by Stanislaw Lem

史蒂芬索德伯 (Steven Soderbergh)
2002|USA|Color|99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9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本次影展最新的一部電影是史蒂芬索德伯(Steven Soderbergh)2002年重拍的「索拉力星」(Solaris)。這位導演多才多藝有許多佳作,這是他初次執導科幻電影,不過,拍攝本片的幕後力量是拍過「異形第二集」(Aliens)、「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無底洞」(Abyss)等科幻钜片的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他們的Solaris與三十年前塔可夫斯基的作品相差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捨棄了當今科幻片浮濫的特效,讓影像風格與演員的精緻表演來呈現影片中複雜的層次。本片在上映時受到觀眾的反應也很複雜,熱愛塔可夫斯基的人嗤之以鼻,喜歡卡麥隆的人昏昏欲睡,認真的年輕觀眾卻樂得見到好萊塢主流導演誠懇地拍出藝術電影。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22, 2008

接觸未來



接觸未來 (Contact)
-- Base on the Novel by:Carl Sagan

羅勃齊密克 (Robert Zemeckis)
1997|USA|Color|15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6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接觸未來」(Contact)的原作是天文科學家Carl Sagan唯一的一本小說創作,他也參與了劇本的改編,可惜在影片完成不久,曾經啟發許多人對科學興趣的Sagan博士過世了。導演Robert Zemeckis拍過「回到未來」系列(Back to the Future I .II. III)、「阿甘正傳」(Forrest Gump)、「浩劫餘生」(Cast Away)等名片,用了很認真的態度拍成本片,精緻的描述了人類渴望接觸外星球智慧生物的努力,以及科學與信仰爭議的現實,把Carl Sagan鼓勵年輕人投入科學研究的熱情,化作感人的故事。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Sunday, April 20, 2008

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
-- Base on the Novel by:Philip K. Dick

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
1982|USA|Color|117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22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當年在1982年上映時並未造成轟動,在「星際大戰」之後的這部影片沒有給觀眾一種史詩型的科幻風格,而是冷冽灰暗的未來世界,可是隨著時間的沈澱,這部片子卻成為無數科幻影迷們無法忘懷的經典。小說原作者Philip K. Dick有許多作品被改編過,卻都沒有達到本片的藝術價值。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有太多傑作,另一部我們必須割捨的科幻經典電影「異形」(Alien)也是他的作品,近年他以「神鬼戰士」(Gladiator)獲得奧斯卡的榮耀,本片卻是他真正不朽的傑作。這部電影不僅能讓觀眾思考生命的價值,也是一部公認的曠世钜作。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15, 2008

第五號屠宰場



第五號屠宰場
(Slaughterhouse Five)
-- Base on the Novel by:Kurt Vonnegut

喬治洛希爾 (George Roy Hill)
1972|USA|Color|104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9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同在1972年馮內果(Kurt Vonnegut)的名作「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 Five)被拍成電影,導演喬治洛希爾(George Roy Hill)以膾炙人口的「刺激」(Sting)、「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享有盛名,然而本片才是讓他受到影評人高度尊敬的原因。馮內果的小說裡主人翁在時空交錯的情節裡尋找真正的自己,卻反映出不同時空下的荒謬與無奈。這部電影與小說當年在臺灣文化界曾經引起很大的迴響,是許多人認識嚴肅科幻文學的初體驗,當時年輕的觀眾有了人生歷練,如今再看應該會有全新的體驗。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Sunday, April 13, 2008

科幻搖滾音樂會就在周四晚上






科 幻 搖 滾 音 樂 會

2008/4/17 (四) 18:0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女巫店》駐店歌手:

五哥、Robin and 神祕嘉賓



看經典科幻電影
再給你一個搖滾到底的夜晚


Saturday, April 12, 2008

飛向太空



飛向太空 (Solaris)
-- Base on the Novel byStanislaw Lem

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1972|Soviet Union|Color|166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5 (二)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1972坎城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1972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72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1972年是科幻電影的豐收年,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將波蘭科幻小說家Stanislaw Lem的作品Solaris搬上銀幕,獲得了坎城影展大獎。這兩人的合作可能是科幻電影的完美組合,片中的影像顯現了塔可夫斯基的強烈風格,劇情也依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可是原作者認為導演改編了小說的結局,違反了他的原意,是他所不能認同的。導演的改編顯然創造了小說之外的文學與藝術價值。這個爭議也許可以反應正如許多觀眾在看過電影後的經驗,「Solaris是什麼?」,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解釋。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


Tuesday, April 8, 2008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 Base on the Novel by Arthur C. Clark

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1968|USA|Color|134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4/12 (六) 20:30
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榮獲1968年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並入圍最佳導演
★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藝術指導、錄音,並入圍最佳影片
★義大利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1968年完成「2001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ey),建立了科幻電影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根據的小說是備受尊敬的Arthur C. Clark所作,片中呈現的過去與未來的影像,讓人驚奇,即使是當今許多利用高度特效技術的電影也無法望其項背,片中的配樂也開創了科幻電影的新紀元,對後來的科幻電影有很深遠的影響。在近乎完美的驚人影像之下,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留給觀眾的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還有更深刻關於人類未來的思考。

撰文:清大藝術中心 劉瑞華主任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