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0, 2019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香港記憶政治 系列講座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
香港記憶政治 系列講座

本次講座是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所共同主辦之【浮城猛步.香港影展】系列活動之一,影展規畫了「香港記憶政治」講座四場,從電影放映出發,注入電影、文學和文化研究等討論面向,邀請香港文化人蒞臨傾談。

【講座須知】
.每場講座於開始前2030分鐘開放進場。
.新竹場每場講座時間約進行2.53小時,台北場每場講座時間約進行1.52小時。
.新竹場專題講座皆採事先網路報名以保留現場座位,網址:https://reurl.cc/VGXX6
.台北場 10.06 請至電光影裡書店粉絲專頁私訊報名,11.01 採線上報名:https://reurl.cc/K6rZ1p
.當天皆開放現場報名,於活動開始前十分鐘進場。



【講座介紹】
❖   講座一
杜琪峯與香港黑幫片的新地盤
時間:2019.10.17 () 13:20
地點:清大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講者:蒲 鋒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前會長&香港電影資料館前研究主任
主持:蔡華臻 交大社文所助理教授
※台北場:10.06 () 14:00 電影光裡書店

1999年的《鎗火》建立出圓熟的風格後,杜琪峯在這二十年間一直維持旺盛的創作力,可說是香港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導演。杜出身於電視台,拍的往往是商業類型片,但卻能夠在類型片中滲入強烈的個人風格,令到影片充滿張力之餘,也往往為類型片開拓出新境。黑幫片是香港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浪漫的《英雄本色》,富劇力的《跛豪》,充滿青春活力的《古惑仔》系列,都曾在港台兩地叫座,甚至做成熱潮。這次講座,希望介紹杜琪峯二千年後的兩部重要作品,《黑社會》(2005)及《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如何推陳出新,為香港黑幫片開拓出過去未有涉及的境地,並從而見到九七後即使在商業類型片中,也仍展示出香港人心的焦慮不安。

蒲鋒
香港電影研究者,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編有《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合編)、《主善為師──黃飛鴻電影研究》(合編)、《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合編)、《江湖路冷──香港黑幫電影研究》、《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合編)及《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14-1978》等。2018年移居台灣,於西門町開設電光影裡書店,引介香港電影書籍、舉辦相關活動,仍勤於撰寫電影文章。


❖   講座二
香港社會想像/實踐/紀錄練習
時間:2019.10.31 () 19:00 
地點:清大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講者:李維怡 香港文字耕作者、社區藝術工作者、社區組織者、影行者總監
主持:李癸雲 清大台文所教授
 台北場:11.01 () 19:30 台北浮光書店(台北浮光場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6rZ1p

紀實是否只是關於過去?想像又是否只是關於未來?紀實是否沒有想像成分?想像又是否與現實無關?

世上千千萬萬的小型、日常的抗爭,是景觀式(spectacle)社會行動以外的另一種社會想像練習。如果我們想像社會應該走向一個更民主更自由更平等的(亦即未存在的)狀態的話,那麼,在輸贏之外,還有一些必須忍受的磨礪;一些永恆被置於視野以外的生命,在地表的污水灘中,隱約反照著這個壓於其上的世界……

長年在香港社會從事社區草根組織、社區藝術工作、紀錄片創作和文字耕作的李維怡,將與大家分享把想像實踐成現實,把現實又記錄成文字或錄像的紀實,在紀實中再生想像這個生生不息、螺旋前進、躑躅難行的過程。

李維怡將從自身在各種基層平權運動和媒體民主化運動中的參與談起,述及因之而生出的文字創作,還有其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分享敍事和感受外,也與大家分享主流媒體以外的香港視角。

李維怡
一直認為藝術創作應該屬於所有人,努力學習如何將藝術從殿堂想像拉回人民生活的空間。這幾年與不同的市民一起共同創作一系列人文關懷的紀錄片,包括有關灣仔利東街人民規劃運動、2005年反世貿抗爭、紥鐵工人罷工、貨櫃車司機生活、有關保衛天星皇后碼頭運動、都市貧民反迫遷、資本全球化的個體流徙、舊區生活感知、年青人到社區探索的小故事等等。

閒時也書寫,認為寫實與想像可以並行,並嘗試發展著一種紀錄片式的書寫。目前結集有《行路難》(2009)、《沉香》(2011)、《短衣夜行紀》(2013)。其他未結集詩歌、小說見於《文學世紀》、《字花》、《虛詞》、《明報.世紀版》及個人網誌等。


❖   講座三
焦慮與俗麗之美:再話陳果「九七三部曲」
時間:2019.11.14 () 10:10 
地點:清大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講者:劉 嶔 香港電影文化工作者
主持:王鈺婷 清大台文所副教授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由非職業演員演出,用不少其他製作所剩菲林拍攝的《香港製造》公映,是為導演陳果「九七三部曲」系列的首部。陳果在香港主流影業浸淫多年,《香港製造》卻是港片中罕見的破格創新,基層年輕人如困獸的生涯,狂恣悲觀的人生態度,低成本而銳利跳動的風格,均令人動容,許多影評和研究並視之為對香港的一種詮釋。接著的《去年煙花特別多》直截了當,描述華籍英兵在煙花慶回歸之際「失業」,中年焦慮,鋌而走險,真可浴火重生,比諸前作,更為激烈、犬儒。終結篇《細路祥》,鏡頭放慢,營造舊區老街的人情片段,港人和大陸新移民交流,都情感溫和,但不乏妙想詼諧的惡作劇。拍過「三部曲」,陳果便自成一家。他是最直接回應香港回歸及基層生命的香港導演,寫實主義的敘事基調,不時插入跳出現實的意念,爆發庶民的戲謔和怒火,自有一份植根於香港市井的浪漫,亦形成其作品風格和美藝的俗麗之美。二十年過去,香港和陳果的創作,千帆過盡,期願未減,「九七三部曲」的光采和意義,益堪我們尋思細看。

劉嶔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曾任《信報》與《明報》記者,任職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員期間參與多項研究、出版及放映計劃。現從事研究、編著、電影專題策劃,並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教授電影史和電影導演分析。研究興趣包括默片、世界電影史、華語電影史和藝術風格。編輯書籍包括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美與狂——邱剛健的戲劇.詩.電影》、《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等,策劃電影專題有《編+導回顧系列:岳楓》、《編+導回顧系列:李萍倩》等。




❖   講座四
消失的檔案背後:港左、蜑與金雞
時間:2019.11.28 () 10:30 
地點:清大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講者:游 靜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席教授
主持:宋玉雯 清大中文博士.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本講座企圖爬梳香港電影中的左翼淵源及其與流行文化中性工作再現的關係。一九三十至四十年代上海左翼電影運動中充滿舞女、妓女、站街者的身影,但在四九年以後,中國左翼電影傳統雖然持續,卻不能再呈現性工作。性在電影中的再現,顯得愈來愈抽象及「浪漫」。

三至五十年代香港電影,一方面深受上海左翼文化思潮影響,另方面亦創造了華南電影特色,重視方言及倫理寫實,並直面華洋雜處、人口高度流動的社會脈搏。更重要的是,從一些最近出土的香港早期電影可見,性工作作為華南地區的流行工種,一直從未歇息,反而顯得日趨多樣,繼承並豐富了中國左翼電影的性論述。隨著冷戰資本主義在殖民地的高速發展,「蘇絲黃」甚至成為了香港或「東方」的代名詞。在九七前後,香港這只會「生金蛋的雞」,更成為半帶調侃的自我認同。在這段文化歷史中,什麼被「消失」了?是左、性,還是香港?

游靜
一九八年代開始在香港報章雜誌上寫專欄,並發表詩、文化藝術評論等。九十年代在紐約學習紀錄片理論及製作、錄像藝術創作等,在倫敦研讀世界電影史及電影理論,並參與製作性小眾電視節目。長期關注性與性別、媒體及再現議題,近年研究香港文化史、民國及中國現代性。

曾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席教授、香港大學人文學院(比較文學)名譽教授。著作多種,包括《游動的影: 游靜影評集 1987-2016》、《游於藝》、《大毛蛋》、《我從未應許你一個玫瑰園: 香港文化政治生態》、《性/別光影: 香港電影中的性與性別文化研究》、《Filming Margins: Tang Shu
Shuen, a Hong Kong Forgotten Woman director、《裙拉褲甩》、《另起爐灶》及電
影劇本集 《好郁》; 編有《As Normal As Possible: Negotiating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性政治》等。詩集 《不可能的家》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也為獨立電影導演。





影展行事曆|http://goo.gl/hsLU1X
上手冊|https://reurl.cc/pDZ0Ml
策展人|陳若怡、宋玉雯
最新訊息|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專頁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洽詢窗口|清大藝術中心陳小姐 03-5162017、516222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