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9, 2010

機動戰士鋼彈:哀.戰士篇


機動戰士鋼彈:哀.戰士篇
(MOBILE SUIT GUNDAM:Soldiers of Sorrow)

富野由悠季Yoshiyuki Tomino
1981/Color/Japan/13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23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機動戰士鋼彈劇場版以電視版為基礎重新剪輯,加上新作片段並且更動部分故事的劇場版,於1981年-1982年之間分成三部上映:
1.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機動戰士鋼彈)-以TV版 1-13 集編輯而成的劇場版
2.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II 哀・戦士篇』(機動戰士鋼彈 II 哀戰士篇)
3.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III めぐりあい宇宙篇』(機動戰士鋼彈 III 相逢宇宙篇)

是否想過,參與戰爭對一個人會造成多大影響?

《機動戰士鋼彈:哀.戰士篇》正是訴說著這樣的故事,這樣哀傷的故事。人類因人口膨脹而向宇宙移民已過了半個世紀,地球聯邦政府的殖民衛星『SIDE 3』,以『吉翁公國』之名,向地球聯邦政府發起了獨立戰爭。人們用來爭戰的武器,擁有武力上優勢的巨大機器人─『機動戰士』,於是產生了。一次戰爭中,殖民衛星『SIDE 7』的少年們,因為情勢所逼而參與了戰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戰鬥,『SIDE 7』的少年們逐漸從『外行人』變成了『戰鬥員』。

『外行人』與『戰鬥員』有何不同?是一個衍生出來的問題。除了經驗上的差距之外,還有自我目標與價值觀,而這正是構築一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核心部分。『SIDE 7』的少年因為戰爭的衝擊而導致價值觀劇烈轉變,也因為找不到戰鬥的目標,讓自我認同產生強烈的矛盾以及迷惘。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戰鬥,沒有喘息思考的時間,在更為重要的前題─生存前,只能暫時的被壓抑下來。被戰爭的洪流所捲入,找不到為何而戰,卻又不得不戰,為了生存。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或許就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哀吧。

除了人物內心的掙扎與衝突之外,這部電影也探討有關戰爭的部分。在革命戰爭之下,沒有正邪之分,都是為了自己的理念而戰,想要透過這場戰爭達成某個目的,為了己方陣營或是自己。『機動戰士』不過是人類拿來爭戰的工具,戰爭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從武器、戰術、組織到後勤補給,每個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從全盤去考量,只擁有某項優勢,不代表你就會贏得這場戰役;如果另一項處於劣勢,更可能的是輸掉這場戰役。

《機動戰士鋼彈:哀.戰士篇》可以當成一個獨立故事來看,不會因為不了解鋼彈及其相關背景,而無法了解這部電影想要探討的主題。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或許是以電視版動畫剪輯而成,難免在一些場景轉換或是故事轉折的地方,不是那麼的流暢,但是不會影響故事完整性,以及他所想要表達的事物,可以說是瑕不掩瑜。









(撰文:朱逸樵)


影片片段:


Monday, October 18, 2010

駭客任務立體動畫特輯


駭客任務立體動畫特輯
(The Animatrix)

華卓斯基兄弟Larry and Andy Wachowski
2003/Color/USA/94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19 (二) 20:30
清大合勤演藝廳



★2004年安尼獎年度最佳家庭娛樂動畫產品




1999年,駭客任務(The Matrix)來日本做宣傳的時候,本部電影的導演兼編劇─華卓斯基兄弟同時拜訪了許多在日本動畫產業有重大影響力的電影工作者,最終決定要與這些動畫導演合作。

《駭客任務動畫特輯》(The Animatrix)的概念也在此時逐漸萌芽。當華卓斯基兄弟返回美國之後,他們開始著手編寫《駭客任務動畫特輯》的內容,但是最終只寫出了四段故事的腳本。剩餘的腳本以及動畫編導的工作幾乎都交給了日方的電影工作者。

本片中的九部動畫的世界觀都建立在電影《駭客任務》的架構上。有些短片訴說著在母體之中人們的生活;有些則描述著那些想從母體世界逃脫之人的歷程;有些故事則專注描繪其他反叛者如何對抗由電腦創造出來的母體世界。

以下就簡略介紹片中的九部動畫短片:
《二度文藝復興》(The Second Renaissance):由《終極幻想世界~太空戰士》的導演前田真宏執導,故事取材自華卓斯基兄弟《駭客任務》的一個漫畫短篇。本片可以算《駭客任務》的前傳,故事描述了在未來,人類如何自我墮落、機器人的反抗以及人類的自取滅亡,讓母體世界取而代之。本片警世意味濃厚,值得觀眾省思。

《程式》(Program):由《妖獸都市 動畫版》的導演川尻善昭編導。虛擬世界的設定在日本戰國時代。關於兩個駭客的愛恨情仇,以及叛逃回母體與否的掙扎。故事中也展現了人類其實往往無從辨別自己生存世界的真假。究竟哪一個是創造出來的程式?哪一個才是真實世界?很難看得清。

《世界紀錄》(World Record):由導演《Red Line》的小池健執導,川尻善昭編劇。故事描述著一個無意間靠自身之力逃脫母體控制的短跑選手,以及母體怎麼樣將主角重回母體的掌控之下,洗去所有有關真實世界的記憶,但是自由的印象卻仍永烙腦海之中。

《少年故事》(Kid’s Story):由《星際牛仔》的導演渡邊信一郎執導,華卓斯基兄弟編劇。故事主角在電腦上收到《駭客任務》主角尼歐的邀請,邀請他逃離母體世界。隔天,當他在學校上課時,特務卻來追捕他。主角要怎樣才能逃離特務的魔爪,成功逃離母體呢?

《異度空間》(Beyond):由日本著名動畫導演森本晃司編導。故事講述著一個為了找尋走失的貓而來到母體程式漏洞的少女。對於母體是如何無時無刻的控制以及監控民眾,以及合理化這個虛擬世界,在這部短片中一覽無遺。

《變節》(Matriculated):由韓裔美籍導演鄭彼得編導。故事講述著人們嘗試改寫機器人的程式,使機器人成為對抗母體的幫手。機器人本身是沒有邪惡與否之別的,差別在於寫入他之中的程式是怎麼樣應對事物。片尾看似悲情,卻也有一種希望在黑暗中萌芽。

《偵探故事》(A Detective Story):由渡邊信一郎編導。一個落魄的私家偵探,某天收到一個神秘客戶要求他去尋找一個代號為崔尼蒂(Trinity)的駭客。在過程中,我們可以依舊看到特務對於母體人民的嚴密掌控,以及他們如何處心積慮的要捕捉這些駭客。

《絕命飛行》(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由製作知名電玩《太空戰士》的史克威爾公司北美分部負責動畫,華卓斯基兄弟編劇。故事描述Osiris這艘戰船的最後一戰,以及駭客們如何為了保衛人類的最後基地—錫安,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換取人類世界的安全。

透過這九部短片,觀眾得以窺見在電影主線緊張激烈對戰之外,關於這個世界的各種面向。每部短片長短雖然約十分鐘,但是每部片都精采絕倫,絕對能夠一下就把觀眾拉進故事之中,與角色一同體驗這個母體世界的箇中奧秘。

對於本來就是《駭客任務》影迷的觀眾,《駭客任務動畫特輯》絕對會給予截然不同的感官與精神享受;但是對於《駭客任務》不甚熟悉的觀眾也不必感到懼怕,因為本片也可以作為一個進入《駭客任務》世界的敲門磚,透過本片,逐漸把這個世界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景貌。

你準備好要面對這個虛擬世界了嗎?










(撰文:余韋達)


影片片段:


Tuesday, October 12, 2010

駭客任務



駭客任務
(The Matrix)

華卓斯基兄弟Wachowski Brothers
1999/Color/USA/13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16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99年奧斯卡獎最佳剪輯(Zach Staenberg)、最佳效果(音響編輯)(Dane A. Davis)、最佳效果(視覺)、最佳音效
★2000年英國金像獎最佳特別視覺效果、最佳音效
★2000年美國科幻恐怖片大獎土星獎最佳導演




我想《駭客任務》絕對標誌著一個時代,1999年,它不只帶給電影工業視覺特效上的震撼,更大的衝擊在於,華卓斯基兄弟從科幻領域開啟了一個哲學命題的預言,越過人面對人造機器人的「人性」辯證,我們集體進入了科技時代,「電腦」化身為肉體,「符碼」化身為靈魂。我們開始熟練地搜尋(searching)、傳輸(transmissing)、下載(downloading),直至身體變成了資訊,資訊變成了身體。這就是《駭客任務》的主旨,原來,真實世界才是虛擬的幻象,是一堆電子符碼的建構與傳送,刺激著我們大腦的認知,一個互動的虛擬世界,也就是電影裡所謂的「母體」(The Matrix);而網際空間竟然才是真實的戰場,我們在裏頭與電腦人搏鬥,試圖喚醒同類。於是,一場虛擬與真實的戰鬥於焉展開。

先來談談電影本身。《駭客任務》的視覺特效,絕對是這部電影裡最撼人的元素,但光有視覺特效若無一個完整且具哲學思考的故事節奏,《駭客任務》可能票房仍然會很好,但卻無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首先,記得電影一開場,女主角崔妮蒂就為我們展示一記令人屏息的正面飛踢嗎?這就是《駭客任務》讓人為之經典的手法─「子彈時間(bullet time)」,也就是將攝影機以360度鑲嵌的方式,製造轉瞬時空凝結的「慢速環場」效果,延長肉眼無法感受的那一瞬間。因此「崔妮蒂的大鵬展翅」、「尼歐的下腰閃子彈」、「尼歐與電腦人衝向對方,子彈削過臉頰的畫面」,才會那麼深刻的印在我們腦海中。再來,第二令人驚艷的,想必是尼歐吞下紅色追蹤定位藥丸後,那一段變成真實人的「再製」過程。破碎的鏡面,本來反射了兩個尼歐,但卻在尼歐注視時凝合成如水銀般的張力鏡面,接著當尼歐碰觸它時,墨菲斯說:「你曾作過一種夢彷彿實實在在發生過?要是你醒不過來呢?你該如何分辨夢世界與真實世界?」真實與虛擬的辯證,是《駭客任務》最為精彩的部分,也是《駭客任務》對資本化的機械世界最大的反諷。而墨菲斯這群真實鬥士的化身,為了保護純種人類最後的盛地「錫安」,背負使命尋找救世主(The One)的邏輯,仍是西方「天賦人權」的宗教觀,但這次「人權」的爭奪場域,轉移到虛擬世界,由墨菲斯所帶領的這群「真實鬥士」,也仍得經過母體的再製。

再來,我想《駭客任務》標誌了一個時代,也在於它集合了20世紀人類文明世界幾項關鍵改變,第一、工業的發展與機械文明的崇拜;第二、電腦的發明與資訊時代的來臨;第三、科技與生物技術上的突破(也就是電影中所謂的AI);第四、前三項變因對於「人」之所以為「人」,此一物種,在演化意義上所帶來的改變。因此,我們在《駭客任務》裡看到電腦人史密斯,對著代表傳承人類使命的使者墨菲斯這麼說:「我在試圖把你們這種生命體進行分類時,發現你們其實不是哺乳類。地球上的每一種哺乳類,都有一種適應環境變化而取得平衡的演化本能,但你們人卻沒有。你們就像一種病毒,為了生存的唯一辦法就是無限擴散,直到所有自然資源都被用盡。」這暗諷著什麼呢?當《舊約‧創世紀》裡的神,照著祂的形象,創造了人,並使人管理海裡的魚、地上的牲畜,和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到了《駭客任務》中,我們卻面臨電腦人的威脅,他們試圖分類、研究、創造另一套程序語言,使得「秩序」更容易掌控,在他們眼裡人類的失控,就像病毒,是地球上的癌症,必須消滅。這其中的寓意,層次豐富,令人拍案。

科幻作品,常被置入「後人類」的討論框架,而呈現一種虛無與狂歡的氣息。不是過度厭惡科技,便是誤認虛擬世界的「無根」為一種必然。我較傾向一位研究者的觀點,他認為當現代科技早已進入我們生命每一部份、甚至血液和細胞時,我們必須重新評估什麼是人、什麼是文化。而科技所造成的第二自然,不斷會反過來衝擊我們,尤其是在科學與技術之間,後者已逐漸脫離人類文化系統的掌控。尖端科技造成一個不斷使宇宙間的物質複雜化的現象,整個科技領域通過技術製成品亦儼然佔有中介者地位,主動要求我們作出回應。而怎樣去適應一個所謂「科技真實 」(technological real)的情況,當然也就是研究科技文化學者的重要課題。當我們進入一個後人類文化想像,一方面避免停滯在一個簡單的『科技恐懼』(technophobes)層次,另一方面又可以從城市人的生活點滴,逐一從具備體驗能力的角度上,反證其中種種的文化深層意義1

若你問我的意見,我或許較傾向於電影中那位背叛者賽佛,他選擇相信感官認知,是所謂的真實。「看。用你的感官,像嬰兒一樣好奇。真理與知識來自大地。」亞里斯多德如是說。

1 王建元,《文化後人類:從人機複合到數位生活》(台北:書林,2003年2月。)










(撰文:林柳君)


影片片段:


Saturday, October 9, 2010

魔鬼終結者2



魔鬼終結者2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
1991/Color/USA/137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12 (二) 20:30
清大合勤演藝廳



★1992年奧斯卡獎最佳效果(音響編輯)、最佳效果(視覺)、最佳化妝、最佳音效
★1992年英國金像獎最佳音效、最佳視覺效果
★1992年美國科幻恐怖片大獎土星獎最佳女主角(Linda Hamilton)、最佳導演、最佳新人(Edward Furlong)、最佳科幻電影、最佳特殊效果獎(Stan Winston)




《魔鬼終結者2》為導演James Cameron繼《魔鬼終結者》後之新作,延續《魔鬼終結者》部分,主要是描述後工業社會,因為人類過度依賴機械所造成的末日毀滅感,以及用感情對抗無情的未來機械世界;至於特出的部分,則是特效的運用吧!

先來談《魔鬼終結者2》的劇情,《魔鬼終結者2》中,John Connor是未來的人類領袖。機器人主宰者為了一舉殲滅人類,從未來世界派遣暗殺者T-1000機器人回到1997年,企圖改變歷史,追殺童年時的John Connor。未來世界的John Connor派遣終結者T-800回到過去保護童年的自己,並且為了救出被關在精神病院的親生母親Sarah,終結者與暗殺者展開精采對決。而後,John與Sarah潛入製造出未來機器人的電腦公司,打算將那些可能改變未來世界的機器人資料銷毀,但暗殺者仍然在後窮追不捨。

從特效的角度來看,James Cameron在《魔鬼終結者2》中創造液態機器人,運用電腦動畫技術使其變形幻化,例如機器人頭被切半又復合,或是從方格形的塑膠地板中升起等,滿足觀眾視覺享受。《魔鬼終結者2》無論在道具、節奏、特技、爆破場面等方面都超越第一集,對未來世界的建構想像更為深入且前衛。然而,高科技的世界愈吸引觀眾,更凸顯James Cameron所強調的末日毀滅感,使一切變得矛盾起來。

再以感情對抗未來機械世界的角度來看,《魔鬼終結者2》刻劃出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真情的流露與無感官世界的不同。當終結者問童年時的John為什麼人類要哭的時候,他回答:「當人類內心悲痛時,會哭泣。」終結者當下無法理解,直到最後必須分離時,終結者才明白人類之所以會哭,不單是因為生理上的傷痛所造成,心理因素也是成因之一。人類與機器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人類有感情,雖然感情可能造成怨恨,導致互相殘殺,但,也是因為有感情才會有愛。

人類對於未來機器人的發展,充滿了無限的憧憬,而未來的發展,就像一條岔路:倘若人性仍能保存,將走向更科幻美好的世界;反之,則是無可想像的毀滅。簡單來說,James Cameron極盡特效之所能,想訴說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撰文:高萓璘)


影片片段:


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星際大爭霸(迷你電視電影版)


星際大爭霸(迷你電視電影版)
(Battlestar Galactica (mini series))

麥克.萊墨Michael Rymer
2004/Color/USA/183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9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3年,科幻頻道(Sci-Fi Channel)決定重新翻拍格林.拉森於1978年的科幻電視影集《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並找來了曾參與著名科幻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製作的羅蘭.莫爾擔任製作人。麥克.萊墨則擔任導演。

本部迷你電視電影版可以被視為《星際大爭霸》影集的前導劇。之所謂前導劇,就是觀眾可以直接透過這部三小時電影,立刻釐清《星際大爭霸》的故事背景以及世界觀。譬如什麼是賽隆人 (Cylon)?為什麼只剩下這艘戰艦在宇宙中尋找一個未知的星球……

《星際大爭霸》的故事開始於某個星系的人類與賽隆人簽署停戰協定40年之後,賽隆人突然對於人類生存的十二個殖民地發動毀滅性的攻擊。賽隆人是由人類創造出的機器人生物,但他們卻背叛了人類,想將人類滅絕。人型賽隆人的誕生,使得人類更難分辨敵我。而僅存的戰艦Galactica像是聖經中的諾亞方舟一樣承載著人類的火種,延續著生存的希望,只是這次的浩劫不是由上帝降下,而是人類一手促成。人們創造的科技這次帶來的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人類文明的毀滅。

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反撲一直是電影圈的熱門題材,但這同時是我們不能忽略的議題。科技真的會為人類社會帶來進步嗎?更精密的儀器是否將我們帶往一個無法獨立生活的世界?當生活正一步步被科技吞噬的時候(請想像一個沒有電腦、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世界),人類是應該無條件的接受,還是對於這個現象有所反思?當科技不再造福人類,而是帶來毀滅之時,我們又該怎麼應對?

另外,有關機器人/外星人對於人類生命的威脅,我想在好萊塢的世界裡面也已經司空見慣。觀眾早已習於看到一名英雄會在人類延續存亡之刻,瀟灑地與壞人對抗,最終成功消滅這些壞蛋。可是在《星際大爭霸》中,卻沒有這樣的「英雄」,而是由一個個有性格缺陷的「人類」保護著人類的最後希望。新版的《星際大爭霸》對於人性的黑暗面以及性格缺陷皆有不少著墨,故事情節也比較黑暗與隱晦。

但這也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特別之處。人不是機器人,所以有情感,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有對於過去的懊悔,有不能提起的秘密。在《星際大爭霸》裡,可以看到每一個角色一方面在與賽隆人作戰,一方面也在與自己的生命瑕疵搏鬥。當然,他們可以忽略那些錯誤,但是唯有當他們承認失敗,才能迎向新的視界,並一同為人類之火奮鬥。

「作為一個人類,我們為什麼值得被拯救?」Galactica的戰艦指揮官阿達曼如是問。而我想這也是貫串整部電影的一個重要命題。在電影中,賽隆人很少亮相,多數的鏡頭都著墨於人類角色的互動。或許在這個危及存亡之秋,觀眾們更能夠找到回答這個命題的解釋吧。

《星際大爭霸》可以只被視為一部科幻娛樂片,畢竟劇中的情節緊湊,高潮迭起,以打擊樂為主軸的配樂編制也讓觀眾的心情更容易隨著情節脈動。但是在這些娛樂之外,我想《星際大爭霸》還放入了更多對於人類社會的反思,值得觀眾再三品味。










(撰文:余韋達)


影片片段:


Sunday, October 3, 2010

鑽石宮



鑽石宮
(Westworld)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73/Color/USA/88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5 (二) 20:30
清大合勤演藝廳





1973年出品的科幻電影”Westworld”為麥克.克萊頓執導的首部長片,而令觀眾較熟悉的是該導演的另一作品《侏儸紀公園》。若談到以「機器人」為主題的科幻影展,本片以「人類創造機器人,機器人反撲人類」的劇碼呈現,最後帶給觀眾一個保守但安全的解答。

將近四十年前的電影,不拿當代科幻電影做對比,”Westworld”呈顯了科幻電影的傳統敘事,影片中存在許多鉅細靡遺的歷史幻想,至今看來依舊引人入勝。電影中企圖以單一敘事營造出專注的緊張感,且其細膩的元素及設計,正是吸引觀眾的重點所在,雖因敘事的單調遭到削減,仍舊不容小覷。

當劇情邁向高潮,觀眾隨情節起伏,不免幻想自身也能恣意待在夢想的年代。如果在台灣,不禁讓人想回到每一個看似驚濤駭浪的歷史關鍵時刻:鄭成功登陸台南、施琅收服台灣、1985年乙未抗日、1945年日本戰敗、二二八事件、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為了看棒球比賽熬夜、鄉土文學論戰、高雄美麗島事件、台灣新電影發軔、解嚴、野百合學運……。許多政治、文學、體育、影像交織於歷史、現在看來影響重大的詮釋,說不定在當時,只像風一般靜靜吹過,激不起任何漣漪?

就像克萊頓的”Westworld”,沒有給我們太跳躍的歷史形象,電影中的美國歷史被刻板地展演—機器人同樣遭到機械複製,而人們享受其中,包括那些不在當代時空裡所允許的殺人越貨。

電影走到一半,劇情急轉直下。導演花了大篇幅描繪機器人追殺男主角的場景,人類一個個被消滅,最終剩下一對一的真假對決。電影劇情的不合理、人物性格的不立體、結局的不明朗,導演帶給觀眾許多疑問。如何抽絲剝繭找到本片的最終意涵,都留待觀眾自行欣賞與解讀。









(撰文:王欣瑜)


影片片段: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新世紀福音戰士:序


新世紀福音戰士:序
(Evangelion: 1.01 You Are (Not) Alone)

庵野秀明Hideaki Anno
2007/Color/Japan/11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02 (六) 20:30
清大合勤演藝廳



*19:00《主題講座 機器人時代的誕生前夜》
                             -- 搧胡椒秘密基地總司令 難攻博士




此部新世紀福音戰士《序》是自1995年由日本動畫公司GAINAX製作、庵野秀明導演電視版26話的延伸作品,期間在1997、1998年已上映兩部劇場版,而《序》則為2007年「新劇場版四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破》亦於2009年上映。

《序》在畫面上跟以往比起來除了精緻度提升、與敵人「使徒」的對戰場面也採用3D動畫,具有十足震撼感。對於從未親臨《EVA》的觀眾,或許會是一次動畫映象上的視覺革命,即使是《EVA》的粉絲,我想亦會對此重製的用心啞口無言而不得不感到佩服吧。,撇開以當今技術程度也不足為奇的感官效果不談,《EVA》作為動畫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不管是新手或舊迷都不禁雙眼為之一亮,接下來從它的故事內容談起吧。

雖然談及《EVA》,無法和過去的動畫作品區分開來,但還是以《序》的內容作為主要討論的對象。說到科幻電影,一般人都會聯想到西方好萊塢的外星人、未來世界,或者日本的機器人對抗邪惡勢力的印象。但《序》讓人耳目一新,它在情節、敘事、節奏,與人物設定上徹底翻轉了舊有的刻版印象。劇情一開始,人類即面臨不明生物來襲的浩劫,社會處於極度不安穩的狀態,雖然人類也有同等對抗的應變措施,但卻非處在絕對善惡對立的明確思考框架中;同時,在兩方的角色、組織命名上,亦放入基督、聖經等故事作為象徵或符號的隱喻;至於內容,神秘組織所主導的「人類補完計畫」亦非單純對抗外來敵人保衛地球的一般模式,計畫的目的是為了使人與人之間得以徹底融和,彼此不再有心防、界線與隔閡,這也通往一直以來備受討論的,關於「進化」的科幻命題。

當然,它的厲害之處不只如此,其實前部分的巨大命題皆與角色、敘事的設定上有密切的關聯。主要角色是由幾個14歲的青少年、國中生駕駛機器人EVA,執行與敵人「使徒」對抗的任務。但有趣的是,導演卻著重在角色的內心世界,使之成為主要的敘事基調,這和過往主角驍勇善戰、無往不利的英雄形象完全不同。例如主角碇貞嗣便是一個性格孤僻、懦弱、心思複雜細膩的青少年,由於父親於組織工作的緣故,而被迫成為駕駛EVA初號機的一員。對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極為光榮,對他而言,卻是一件壓力沉重、甚至不幸的事。比如,當他曾憤怒地抱怨:「保護人類?這種沒有實在感的重要事情,為什麼要我來做?」,這種強烈的反英雄形象,也使得角色顯得更加鮮明,深深地烙印在初次觀看者的內心。劇情裡充斥著青少年面對駕駛的重責大任,以及父親權威的心理分析,跳脫了我原有的想像而感到新穎,也讓我開始思考起角色之間存在與互動的關係。在《序》裡提到一個稱之為「刺蝟的兩難」(Hedgehog's dilemma)的詞彙,意思是刺蝟想傳達自己的溫暖,越是靠近對方,越因自己身上的刺而使彼此受到傷害。而如《序》其中一個角色赤目律子所說的:「所謂的成長,就是不斷靠近與分離,直到找出彼此都不易受傷的距離」,是我在接受聲光效果衝擊之餘,仍不斷繚繞著餘韻的一段話,與《序》的副標:「You are (not) alone」之間,值得令人再三玩味。

雖然《序》不過是完整版本的四分之一,對《EVA》劇情陌生的初學者而言,仍像在穿梭於五里霧中摸不著頭緒。一方面給與懸疑之感,為心生持續追索的慾望預留伏筆;另一方面,劇情的複雜卻不減導演在人心與他人關係的辯證上,所給予觀者潺潺如流水般的體驗與反思;在虛構的情節之上,包含著人類心靈創傷,如何彼此治療的共同課題。我想,《序》在層面上的確開啟了一個讓所有人皆得以進入,並自我觀看的契機。









(撰文:陳冠文)


影片片段:


2010科幻影展-機器‧人







科幻影展-機器‧人
Science-Fiction Film Festival- Robot/Android/Cyborg









「一開始機器人還不會說話,最後他們挺立於人類與毀滅之間……」
──蘇珊‧凱文(Susan Calvin)

時間:2010年10.02-11.30 / 每週二、六 20:30播映電影
地點:週二~清大合勤演藝廳、週六~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免費入場
*註:10/2(六)主題講座跟電影播放地點為合勤演藝廳

機器‧人 ◎劉瑞華/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後約‧創世記 ◎難攻博士/搧胡椒秘密基地總司令


主題講座-搧胡椒秘密基地總司令.難攻博士
.10.02(六) / 19:00【機器人時代的誕生前夜】THE EVE OF ROBOT ERA
.11.02(二) / 19:00【失樂園】THE UPRISING OF ROBOTS

*18:40開放進場 敬請提早蒞臨觀賞





觀影好康-艾西莫夫小說、新世紀機器人終極百科、新世紀福音戰士之漫畫、DVD、電影套票、蘇格貓底飲料餐點優惠券等精采大獎

活動1-觀影獎勵
*集滿5個章者,可憑手冊後的戳章至藝術中心兌換蘇格貓底下午茶優惠券‧換完為止

活動2-抽獎活動
*每週二播畢後,將抽出4位幸運觀眾可獲贈a.艾西莫夫小說、b.蘇格貓底飲料優惠券
*集滿9個章可憑手冊後的戳章抽大獎,於11/30閉幕時抽出5位幸運觀眾,可分別獲贈-新世紀福音戰士之漫畫、DVD、電影套票

活動3-機器人主題書展
本次影展與水木書苑合辦主題書展,展售貓頭鷹出版社之艾西莫夫小說系列與《新世紀機器人終極百科》等書籍。

活動4-我也是影評人:部落格讀影心得徵選
*參賽資格:凡所有觀賞本年度科幻影展之觀眾歡迎踴躍參加,不限於本校學生

【活動辦法】
請至網頁下載表格,將讀影心得mail至jichen@mx.nthu.edu.tw,由主辦單位與策展人難攻博士共同投票選出最佳作品,公佈名次於網站後至藝術中心找負責人領取獎品。本中心將最新訊息公佈在科幻影展部落格

【截稿日期】請於2010年11/25(四)前寄至信箱,逾期概不受理

【名次獎項】

優選3名:新世紀機器人終極百科、電影套票、免費享用貓店精緻排餐乙份
入選10名:蘇格貓底精緻排餐7折優惠券乙張
*詳細資訊請參考科幻影展部落格








2010.10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10/02 (六)
新世紀福音戰士:序 Evangelion: 1.01 You Are (Not) Alone.-- (2007) 115min
*19:00《主題講座 機器人時代的誕生前夜》搧胡椒秘密基地總司令 難攻博士

10/05 (二)
鑽石宮 West World-- (1973) 88min

10/09 (六)

星際大爭霸(迷你電視電影版) Battlestar Galactica (mini series)-- (2004) 183min

10/12 (二)
魔鬼終結者2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 (1991) 137min

10/16 (六)
駭客任務 The Matrix-- (1999) 135min

10/19 (二)
駭客任務立體動畫特輯 The Animatrix-- (2003) 94min

10/23 (六)

機動戰士鋼彈:哀.戰士篇 MOBILE SUIT GUNDAM:Soldiers of Sorrow-- (1981) 135min

10/26 (二)
神通情人夢 Electric Dreams-- (1984) 89min

10/30 (六)
變人 Bicentennial Man-- (2005) 130min





2010.11月播映場次:
播映時間:晚上8:30

11/02 (二)
機器人奇諾丘 Hinokio-- (2005) 110min
*19:00《主題講座 失樂園》搧胡椒秘密基地總司令 難攻博士

11/06 (六)
獵殺代理人 Surrogates--
(2009) 96min

11/09 (二)
機器戰警 RoboCop-- (1987) 103min

11/13 (六)
攻殼機動隊2.0 Ghost in
the Shell 2.0-- (2008) 99min

11/16 (二)
時空悍將 Virtuosity-- (1995) 105min

11/20 (六)
攻殼機動隊 二 Ghost in
the Shell Innocemce-- (2002) 99min

11/23 (二)
異形終結 Screamers-- (1995) 108min

11/27 (六)
複製嬌妻 The Stepford Wives-- (1975) 115min

11/30 (二)
新世紀福音戰士:破 Evangelion 2.22 : You Can (Not) Advance-- (2009) 111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
      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獨家贊助: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力晶文化基金會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後約‧創世記






【後約‧創世記】
Genesis : Post-Testament









「一開始機器人還不會說話,最後他們挺立於人類與毀滅之間……」
──蘇珊‧凱文(Susan Calvin)


透過「科學」這面唯物之鏡,人類開始懂得端詳自己身上「造物者」所留下的接縫與痕跡,甚至點燃起模仿造化同工的驕傲原罪──從瑪麗‧雪萊以雷電喚醒了《科學怪人》起算,人類就不曾停止過藉由「科學大能」來「製造人類」的狂妄!

這部《後約‧創世記》,其後在卡爾‧恰佩克席捲歐美的科幻戲劇《羅森的萬能機器人》舞台上,正式賦予了「機器人」這群「準人類」頂替上帝應許之地的位階,埋下了「人類」定義上至今無解的神性亂倫悲劇……

「人類」與「機器人」,究竟是「父子」還是「兄弟」?「機器人」對「人類」而言,到底是「救贖」抑或「審判」?

《魔鬼終結者》裡「天網」所指揮的機器人暗殺部隊、《駭客任務》中「母體」所遙控的機器人戒嚴大軍……反應的似乎是一種伊底帕斯式的掙扎輪迴──很顯然地,這部由「科學」所一手謄寫的《後約‧創世記》版本,從一開始就為「後人類世界」奠下了屬於末世的陣痛基調。

於是,「後人類先知」艾西莫夫頒佈了「三誡」,企圖緩解這種伊底帕斯陣痛: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背第一法則。
第三法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安全,除非違背第一與第二法則。

艾西莫夫的「三誡」藉著科幻小說傳播福音,而後在好萊塢化身為電影《變人》及《機械公敵》感染異邦。不過,很顯然地,艾西莫夫的「後人類救恩」似乎仍是無法抵禦「人類」與「機器人/準人類」之間互控異端的二元對立錯亂情結──關於這一點的深刻體會,去問問《A.I.人工智慧》裡的小木偶男孩大衛就可以刻骨銘心地徹底明瞭了……

從2007年開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的科幻影展已經踏入了第四個年頭。去年,我們「接觸」了來自遠方的「外星異客」;今年,我們來到了「機器人時代的誕生前夜」(The Eve of Robot Era)。

從科幻影像文本的世界中,我們目睹了西方人如何將機器人視為「永遠的對照組」;我們也窺見了日本人如何將機器人視為「自身的延伸物」──但,華人的「機器‧人」文化視點應該擺在何處?「機器‧人」之間的關係又將是怎樣的一種獨特光景?

看罷影展,我希望你會自己開始去尋找答案……









(難攻博士/搧胡椒秘密基地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