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4, 2012

春去春又來




春去春又來
(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金基德(김기덕)
2003/Colour/Korea/10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07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4 韓國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國外影片




韓國鬼才導演金基德向來擅於描寫人性中的原始欲望,以極端尖銳的題材諸如性、暴力、殘忍、絕望帶給觀眾視覺衝擊與反思。2003年推出的《春去春又來》風格丕變,一反過去總交織畸戀、謀殺、情色、血腥的鏡頭,這部片如中國山水畫般優雅寫意,餘韻無窮。幽遠的群山與靜謐的湖泊、古剎中莊嚴微笑的佛像、老僧與小僧駕著一葉扁舟緩緩前進——縱然故事的背景如此恬靜美好,但說的仍是與花花世界同樣的故事,屬於人間煉獄中的貪瞋癡慾念。人世的輪迴一如四季的遞嬗,《春去春又來》用四季輪轉變化的手法闡明世事幻化的無常,滿盈佛學禪意。

春,貪玩的小和尚在小魚、青蛙和小蛇身上綁上了石頭,看著牠們笨拙難以行進的樣子忍俊不禁地捧腹大笑。夜裡,師父撿了塊大石,趁小和尚睡覺時綁在他身上,教導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要小和尚把牠們找出來,放了牠們,才可將身上的大石取下。老僧說:「壓在身上的石頭隨時可以拿下,要是有任何一隻動物死了,這塊石頭將壓在你心上直到你死為止。」小和尚慌忙尋覓那些小動物,卻為時己晚。小和尚看到死狀悽慘,顯然死前掙扎許久的蛇,不由得放聲大哭。這個百花盛開的春天,卻是小和尚心底的冬天,揮之不去的陰影積壓在心上一角,伴隨他長大……

夏,小和尚已成少年。一位患病的少女為求取內心平靜與治療惡疾,遂在寺中住下。心神蕩漾的小和尚首次嘗到愛情的酸甜滋味,從偷窺、碰觸、獻殷勤、感到罪惡頻敲木魚念佛,到最後和少女一同在波濤洶湧如欲望翻騰的湖中嬉戲,於扁舟上纏綿。

湖中寺沒有牆壁,卻立著空有形式的門,一如行為的準則、心中的規範。不似過去總由這道「門」出入的小僧,夜裡,少僧越過這道門與少女繾綣。兩人情事被老和尚知曉,老和尚並沒有以禮教怒斥,只說:「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接著不慍不火地對少女說:「妳病都好了。這帖藥就對了,妳可以走了。」少僧傷心欲絕,老僧淡淡開示:「淫念會引發執念,然後喚醒殺生的念頭。」心焦的少僧欲下山尋找那個日夜思慕的少女,他連夜打包,也一併帶走了佛像,躺在床上的老和尚察覺後,只是幽幽地嘆了口氣,聽著漸漸遠去的槳聲,心想或許因緣註定如此。

秋,少年和尚變成一個苦悶的青年,因殺妻案而逃回湖中寺,他的眉間多了些許暴戾之氣。老僧問青年:「你為什麼痛苦?」青年回答:「愛是我唯一的罪孽,我只想要她。」老僧道:「你難道不知道世事無常嗎?人有時要捨得,你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老僧要青年用他犯下罪行時的匕首來刻《摩訶波羅般若密多心經》。摩訶波羅般若密多,意思是「以大智慧通達彼岸」。刀可用來殺人,亦可用來刻經;刀刻的只是木板,但字刻的卻是他的心。「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隨著不停地刻寫,青年的表情變得平靜祥和,內心也逐漸安定下來。老僧為青年所刻的經文塗上色彩,此時,經文如秋天的楓紅般瑰麗,青年心中的嫉恨已然消彌,平靜地與前來逮捕他的警察離開。老僧回到船上,在自己的眼耳口鼻貼上「閉」字,靜靜在乾柴堆上打坐,熊熊烈火吞噬老僧的肉身,老僧圓寂了。秋風,更加凜冽的刮著,蛇在水裡悠游。

冬,冰雪封山,湖面冰凍一如銀色的琉璃,晶瑩剔透的發亮著。青年變成中年,出獄回到湖中寺。一尾蛇自由地在寺中來去,中年已放下執念,不看牠也不理牠。一位蒙面婦人抱著小孩來到寺中,中年和尚趁婦人睡著欲揭露婦人的面紗,卻被她握住手阻止。夜裡,女人偷偷起身離去,卻失神掉入湖面被老僧鑿開的洞口,被湖水給凍死了。中年和尚明瞭因果循環,遂灑掃荒蕪的寺廟,潛心修練。中年和尚拖著石磨帶著佛像上山那段路程,穿插著他過去做過的殺業,每一步都是對過往點滴的贖罪:從童年頑皮、少年情欲、中年罪孽到老年悟道,一切歷歷如目。六祖慧能說:「煩惱即菩提」,因緣產生了煩惱,走過這些悲喜苦樂,進入不著慾念的境界,方能解脫成佛。歲月如梭,中年僧轉為老僧,當他在山頂上靜靜地坐在菩薩像旁時,也露出了如佛像般莊嚴的微笑,一切了然於心:一切的貪嗔痴,皆是值得感念的俗世必經過程,唯有親身走過一遭,才能化為拈花微笑,渡化眾生的佛。

春天又來了。古廟裡,老僧正在縫衣服。古廟外,一個與當年童僧完全一個樣的孩子,正在快樂的玩著烏龜。他敲著龜殼,想把烏龜的頭給揪出來……小小僧重覆老僧幼時欺負動物的舉止,晝夜交替,四季更迭;春去,春又來。廟門的匾額上寫著寺院的名稱叫「人生庵」,這不只是一個小僧的故事,而是世間所有一切眾生輪迴的故事,人在輪迴中修習諸法,輪迴一如四季,千萬年來恆久循環不滅。


(撰文:君薇)




影片片段:

Thursday, August 2, 2012

海岸線




海岸線
( The Coast Guard)
金基德(김기덕)
2002/Colour/Korea/9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04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打從封鎖線穿越,到步槍開火的那一刻,早已宣判整件事將以悲劇收場。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悲劇,竟然引燃更多的悲劇,將人心最晦暗的一面化為鮮血、性愛、暴力和子彈。

悲劇之所以產生,總是先有仇恨的醞釀。導演金基德在電影《海岸線》中,刻畫一個兩韓海岸交界處的南韓軍營,在此駐紮的軍人們理當肩負防範間諜的重任。然而長期風平浪靜的生活,多數士兵早已失去戒心,也丟棄了紀律;民間更是對這些軍人的態度與行為不以為然,軍人已不再有戰時的威信和尊嚴。主角姜翰澤是當中少數堅守軍人榮譽感的年輕士兵,胸懷壯志的他,每天接受嚴酷的訓練,期待自己有機會將對岸偷襲的水鬼一槍斃命!直到某晚,一對平時習慣挑釁軍人的熱戀男女越過海岸旁的警備線,在海岸邊歡愛起來;黑暗中,姜翰澤將槍口對準兩人,毫不遲疑射擊,並扔擲手榴彈,男友當場成了支離破碎的屍塊……

大難不死的女孩瘋了,姜翰澤也瘋了:一個把所有的軍人都當作自己慘死的男友,被佔盡了便宜;一個永遠背負軍人的身份,所有觸犯他底線的事物,都以情緒性的方式解決。於是一個理當軍紀嚴厲的團隊,失職違規變成了常態:掉槍、性愛、外人闖入等問題屢見不鮮。儘管上頭一次比一次嚴厲的處分,卻無助於改善這令人歇斯底里的氣氛,長期憤怒累積下來,終於槍聲再度響起,然而這次中槍對象換成了同袍弟兄。大部分人都以為是發瘋的姜翰澤所為的,鮮少人卻意識到:人人都已變成另一個姜翰澤。

金基德的作品向來以極端的性和暴力,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劇。電影裡頭有需多怵目驚心的畫面,例如女主角被迫人工墮胎後,隔日清晨踩著血腳印躲進了家裡的愛心型魚缸,然後將魚頭都活生生咬死往外丟,一池的紅水與滿地的魚屍不言而喻的闡明了這裡頭極大的傷痛;而女孩發瘋後不再能正常言語,似乎也意味著韓國女性地位低落,受到欺負也不能為自己發聲。

當警戒線被突破的那一刻,註定會給人們帶來悲劇,但也讓我們看到警戒線背後所粉飾的太平與和諧的假象,甚至動搖了一個早已過氣的制度。或許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還充斥著許許多多種族、階級、文化等封鎖線,且由一群無形的衛兵默默監視著。


(撰文:明豪)




影片片段:

Wednesday, August 1, 2012

金基德影展






金基德
김기덕



性愛、暴力、死亡,約可概括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主題。




畫面構圖、象徵意象、敘事性強的音樂,以及角色間鮮少的對話,達到純粹的內心溝通,是金基德獨特的電影語言。在疑幻似真的人生場景中,開場與收場連成無止盡的生命迴圈,於是在無可奈何中尋求自癒的路徑…





2012年8月 / 每週二、六20:30
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08.04(六))
海岸線 The Coast Guard (2002)91min


08.07(二)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2003)106min


08.11(六)
空屋情人3-Iron (2004)88min


08.14(二)
只愛陌生人 Bad Guy (2002)97min限


08.18(六)
情弓The Bow (2005)89min


08.21(二)
援交天使 Samaritan Girl (2004)95min


08.25(六)
窒息情慾Breath(2007)84min


08.28(二)
夢蝶Sad Dream(2008)95min


09.01(六)
漂流慾室The Isle (2000)82min限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Tuesday, July 24, 2012

劫後生死戀




劫後生死戀
(Fearless)
彼得威爾(Peter Weir )
1993/Color/USA/122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24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接近過死亡,甚至目睹死亡,但最終從鬼門關逃過一劫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有什麼改變?彼得威爾在《劫後生死戀》中敘述了一個大難不死的故事,故事關於這場事故,如何對倖免於空難的主角麥克斯以及家人的生活產生衝擊;此外,故事也敘述了另一個受這場事故影響的人:在空難中倖存,卻失去兒子的卡拉。

建築師麥克斯因為公事與合夥人好友搭上由舊金山飛往休士頓的班機,飛機在飛行途中引擎發生故障,墜毀在鄉間的玉米田,麥克斯目睹好友及同機眾人的死亡,也一度相信自己將死。雖然已經如此的靠近死神,但本來就懼怕坐飛機的他,在面對極大的衝擊時竟然毫不感到恐懼,反而表現得極其鎮定,並且帶領許多人逃出毀損的機艙而獲救,可說是這起意外的英雄人物。

但是這些行為顯然是因為遭遇的巨大創傷而發生的反常狀況,在這場意外之後,麥克斯開始對任何危險的事物不合常理地無所畏懼,他鋌而走險地挑戰死神,像個穿越人間的鬼魂。他覺得死神既已帶走過他的生命一回,自己隨時從人間消失也無所謂。但是,麥克斯的反常卻為他的家庭很大的難題:他的妻子蘿拉覺得丈夫與這個家越來越疏離,也常常發生爭吵,蘿拉用了很大的努力想要將事故發生前的丈夫拉回身邊,但是卻不見起色。

於此同時,航空公司聘請了一位心理醫生,來替空難的倖存者做集體治療,醫生於是引薦麥克斯給治療一直不見起色的卡拉,認為經由與麥克斯的談話,卡拉可以走出兩歲兒子喪生的陰霾,打開心房,重新走入人群。麥克斯給了她有同理心的傾聽,也只有他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態能夠治癒卡拉對兒子之死的歉疚。

這部電影在結構上巧妙的地方不在於它一開始就解釋男主角的心境,而是隨著劇情的推演,漸漸揭露出災難的事發過程,還有當時麥克斯的所見所聞以及心理上巨大的恐懼。隨著電影的鋪陳,麥克斯不尋常行為的背後原因,也隨之越來越明朗。

電影一開始對於失事過程的描述是既吵雜又令人不安,使觀眾同樣感受到災難給人的恐懼,而隨著劇情發展,災難的過程轉化成了一種心靈的救贖,越來越趨近於平靜的昇華。當災難還原到飛機墜落、肢解的瞬間,反而是平靜而光明的,感覺不到痛苦,也沒有死亡。片末災難的片段與現實的畫面層層疊疊,麥克斯對於生命的價值的疑問也在此時得到解答,他彷彿大夢初醒,開始擁抱著生命的美好。

整部電影描述麥克斯的敘事手法,像是漸漸拉近的長鏡頭,一開始巨觀的角度,我們看到的麥克斯是模糊古怪的,但隨著劇情發展,我們慢慢地能看見他的內心,到電影的最後,我們穿透他的表層,進一步能透過他的方式思考,也彷彿歷劫歸來,並且得到拯救,平安降落。 我覺得這樣說故事的方法非常順暢,也非常精彩緊湊,災難的事件與現在的事件彼此編織,若不看完整部電影就無法得知全貌,精神與情緒也隨之波動,值得一看。


(撰文:許家茵)




影片片段:

Saturday, July 21, 2012

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
(The Way Back)
彼得威爾(Peter Weir )
2010/Colour/USA/133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21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 2011奧斯卡最佳化妝提名
★2011 IFTA 最佳女配角





一群西伯利亞古拉德集中營的「罪犯」,憑藉對自由的信念而決定逃跑出來,徒步穿越西伯利亞、蒙古、西藏、喜馬拉雅山。在缺糧斷水的情況下,還要面臨雪山的嚴寒、沙漠的酷暑,一路還要躲避德蘇的爪牙、面對醜惡的人際關係,最終到達英屬印度。4500英里的旅途只有一個目標:自由。

改編自Slavomir Rawicz半自傳小說《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 (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楚門的世界》的導演彼得威爾 (Peter Weir) 繼《怒海爭鋒:極地征伐》後,睽違影壇七年打造的集中營題材,橫跨多國拍攝的壯闊格局、動人心弦的人性刻劃與驚險萬分的逃亡歷程。
這是一部充滿象徵性意義的電影。電影在保加利亞、印度和摩洛哥等地取景,季節巧妙地隨地理環境雪山、森林、河灘、沙漠轉變,暗示了漫漫征途中,所渡過的漫長時間。全片充滿著濃厚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數十年冷戰的氣息,令人感到大時代下人的渺小與無力。在惡勢力下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反抗,因為人們有不同的羈絆,有許多人在受到壓迫後,被迫選擇加入納粹;而種種原因將幾位主角聚在一起,共同展開後來的逃亡之路。

逃亡之路想必不容易,而任何一種生活怕的不是艱苦,而是人性滅絕的那種絕望和掙扎;電影的豐富性體現於絕望和希望的交織。直到由莎柔絲羅南飾演的愛蓮娜加入逃亡隊伍後,才成功化解原本彼此互不信任的一行人的心防,展現人性之美,讓眾人從絕望中振作。儘管當他們發現界碑上史達林和蒙古領導人的肖像時,草原的寬廣和自由頓時蕩然無存。但是因為對自由的信念,確保了希望的存在,得以繼續前進。貝爾加湖邊蘇聯農民教會的驅蚊辦法和蒙古牧民贈與的那一袋水,恰恰也證明:人類之所以能夠懷抱希望,那就是人性之中的善不會因為一切惡劣而徹底淪喪。

電影後半段,美國老人的故事和波蘭青年逃跑的動因逐漸揭示,這條漫長的旅程通向的是身體自由與心靈的雙重自由,生存故事背後的含義由此被擴展和豐富,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刺激1995》中男主角身上。在同一個環境下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意念,而決定了他們不同的道路。

導演本人是屬於很難界定的類型,雖然他也參與劇本創作,選擇的題材也總是具有政治、歷史、社會、人性多重意義,可是普通影迷往往只是記得電影,而難與其作者相聯繫。可能就是因為他在展示題材內容的同時從來不放棄電影的可視性,故事的可述性;而面對敏感的話題,他都是以一種中間人的視角,儘量從人性方面去挖掘本質,而這本質才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本片保持著彼得威爾一貫的優良水準,影片從宏大的視覺所抒發的積極情緒,加上遍佈全球最為艱辛的拍攝外景,還是非常感人和享受的。體會自由之路,每個人的終點都不一樣。能達到心中嚮往的自由或者心裡覺得自由,那就是自由了。


(撰文:歐陽建文)




影片片段:

Sunday, July 15, 2012

證人




證人
(Witness)
彼得威爾(Peter Weir )
1985/Color/ America/112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17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
★第5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入圍





一輛四輪馬車從鄉村小屋出發往火車站前進,後面緊緊跟著一輛滿載貨物的貨車,兩輛小汽車尾隨其後呼嘯而過。原始與文明,閒適與忙碌的對比鮮活地浮現眼前,彷彿預示著《證人》全片裡,與世無爭的阿曼教區生活與貪婪醜陋文明世界的鮮明對比。鏡頭一轉,孤零零的馬車在喧囂的車流中靜止不動,恍若對現代文明置若罔聞,一如阿曼教徒恪守教條與傳統的生活狀態:安詳、寧靜、與世隔絕。

荷蘭神父門諾於西元一五六三年創立基督教門諾會(Mennonite),倡導自由教會、順服基督。十六世紀末門諾教派分裂,瑞士主教阿曼於一六九二年另立阿曼教派(Amish),教規更為保守,追求最原始儉樸的生活。到了十八世紀,阿曼教徒為躲避宗教迫害及法國大革命的徵兵令,大量遷徙到美國。這些阿曼教徒遠離城市,以德文在自家進行禮拜;他們不從軍、不接受社會福利或任何形式的政府幫助,許多人也不購買保險;他們拒絕使用電腦、電視、汽車、電話等現代文明產物,多從事農業及手工藝維生;時至今日,阿曼教徒的穿著打扮幾乎仍與十七世紀沒有絲毫不同。澳洲導演彼得威爾(Peter Weir)在1985年所拍攝的第一部美國片《證人》,即是以如桃花源般遺世獨立,一個賓夕法尼亞州蘭卡斯特郡(Lancaster County, Pennsylvania)的阿曼教區為背景,訴說著不同文化衝撞與對話的故事。

甫喪偶的瑞秋(Rachel)帶著兒子山繆(Samuel)離開原本阿曼教徒聚居的農村,打算投奔住在巴爾的摩的姐姐。途經費城,山繆卻在等待轉車時無意間目睹了一樁殺人案。負責調查此案的警官布克(Book)將母子倆留在自己姐姐家住下,以便讓山繆辨認出嫌疑犯。山繆意外地在警局的玻璃櫥窗所展示的警員照片中認出其中一個殺人犯,使得案情逐漸明瞭。布克決定打破舊有官官相護的陋習,挺身面對貪汙腐敗的警界黑暗面,然而殺機也尾隨而至……有天返家的路上,布克中彈負傷,但布克為了保護山繆母子的安全,勉強開車將他們送回了阿曼教徒的農莊,也在農莊裡開展一段他從未曾想像過的生活:從因文化間的不解而產生的排拒到包容,他逐漸地和部落建立起融洽的關係;沒有家累的布克與瑞秋之間也在朝夕相處下萌生了愛意。在規範與情感糾葛中掙扎的瑞秋,一度脫下白紗帽迎向布克,但最終又戴回她的紗帽,告別必須回到都市裡的布克。

其實,看似與世無爭的阿曼教區跟外界紛擾的城市有時也是相似的:有人的地方,都是江湖。它們各有一套規範要去遵守。警界黑暗齷齪的景況讓布克幾乎窒息;教派保守的規定也阻擋著瑞秋追尋真愛。布克和瑞秋在面對所屬團體帶來的壓力時,皆不畏舊有傳統,挺身而出。一如《楚門的世界》裡走出被建構的世界的楚門、《終浪》裡努力抗辯的伯頓,彼得威爾導演的作品裡總有個勇於反抗、突破枷鎖的人物,他們的面孔、性別、身分皆不盡相同,但他們總是同樣地不畏現實的艱難與困頓,努力地追尋著真理、尋找一個美好的烏托邦。


(撰文:君薇)




影片片段:

Friday, July 13, 2012

加里波底




加里波底
(Gallipoli)
彼得威爾(Peter Weir )
1981/Color/ Australia /110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14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加里波利之戰(Battle of Gallipoli),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島的一場戰役。始於一次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然後佔領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此次登陸戰中,協約國方面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近十一個月的戰鬥後,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但最終卻以失敗收場。加里波利之戰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到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也設立了「澳紐軍團節」(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來紀念4月25日那天於加里波利登陸。

不同於一般史詩般的戰爭電影,《加里波利》的故事的焦點設定在澳紐軍團中的兩位年輕人:鄉下來的賽跑選手阿奇里,以及來自城市的浪子法蘭克。電影有如日記一般記錄下了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一場百米競賽的認識,接著為了從軍橫渡沙漠、隨軍遊遍了埃及大街小巷,種種回憶以及年輕人所散發的活力,彷彿青春就是由一連串的冒險所構成,然而直到最後要爬出壕溝,衝往土耳其軍的機槍陣時,這份青春的經驗未免也太沈重了,一切回憶過往將不再有意義。

這是澳軍在一次大戰中死傷最慘烈的一次,但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更多令人難過的事實。由於上級戰略失當,命令也不一致,導致許多新兵成了戰場上的砲灰,幸運的人受傷後會被即時拖回壕溝,不幸陣亡的人則會有下一梯次的人持續加入陪伴的行列。另外影片中也花了不少篇幅描述戰地中若有似無的生活,人們對於不定時的砲擊早已司空見慣,軍中也有各樣物品的交易,老兵則對所有的路線瞭若指掌,就像《雙城記》所說得:「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的是人們可以在此混亂的戰場上捎得一份寧靜與豁達,壞的是這一切瞬間都可能化成泡影。或許這份特別的體悟,只有實際藏過壕溝的士兵才能真正明白吧。

在1977年用電影討論白人與原住民文爭議是非常難得的。白人想要透過文化來改變原住民,然而原住民本身的靈性是不容許這樣蠻橫的侵入,影片中暗示原住民得更深入了解白人文化才能在都市中以部落存在,但真的是如此嗎?導演巧的跳過對與錯的二分法,以更圓融的方式留給觀眾一個思考的空間。

在電影中不難發現導演運用很多大自然徵兆來描繪,而演員之間的交流也以眼神和肢體動作代替許多言語的台詞,我很自然地將這種不自然的接觸聯想到70年代種族之間的隔閡,許多事情都被選擇性地忽略,許多事情人們不願意談論,只能透過更深刻的觀察,才能在彼此之間找到一座橋樑。

能以驚悚片的方式呈現澳洲矛盾的社會現象其實是非常的特別!而我想這也是彼得威爾令人讚賞的地方,這樣的拍攝方式很自然地流露出一股人類之間的「恐懼」,而這樣的效果是很難酖酖用故事來呈現!整部電影看下來十分的過癮。


(撰文:明豪)




影片片段:

Tuesday, July 10, 2012

終浪




終浪
(The Last Wave)
彼得威爾(Peter Weir )
1977/Color/ Australia /10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10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澳洲電影協會獎最佳攝影與最佳音效




澳洲殖民者與原住民之間的認同和妥協,一直是股不平衡的拉力,拉扯著每一個澳洲當地生活者的價值觀。彼得威爾雖然成功地打造許多好萊塢片子,取得票房和商業的成功,然而真正建立起在澳洲影壇的地位,絕對是七十年代拍攝的《終浪》莫屬。

《終浪》是一部充滿魔幻色彩的電影,透過一位殖民者白人律師無意間接手一樁原住民殺人為電影主軸,展開來「當一個對人生非常務實的人經歷某種預兆時會如何?」的探討,並從中依序皆露出澳洲特有的人文性質。片中的律師擁有幸福的家庭,然而卻在原住民涉嫌殺害案中捲入一場撲朔迷離的辯護。律師在與面臨死刑和刑責的被告,發現了被告有著更深層的恐懼和秘密是不願公開,這引起律師極大的興趣,窮追不捨的要找出真相,然而這樣「貿然」的行動卻讓律師陷入了夢魘和真實交錯的糾葛,下一步開怎麼做選擇呢?隱隱透露出澳洲人內心的衝突。

本片值得特別一提的的是不同場景所安排「水」的印象。片頭以海浪鏡頭展開,緊接著措手不及的大風暴、滿水的浴缸、雷電交雜的暴風夜、如泥般的黑雨…到片尾宛致命的大浪,層層水體一波又一波地向我們襲來、包覆又釋放。水的象徵和意義不斷在片中被強調,我們很容易就被導演捲入這一場水的災難中,在懸疑和驚悚中一步步揭開真相。

在1977年用電影討論白人與原住民文爭議是非常難得的。白人想要透過文化來改變原住民,然而原住民本身的靈性是不容許這樣蠻橫的侵入,影片中暗示原住民得更深入了解白人文化才能在都市中以部落存在,但真的是如此嗎?導演巧的跳過對與錯的二分法,以更圓融的方式留給觀眾一個思考的空間。

在電影中不難發現導演運用很多大自然徵兆來描繪,而演員之間的交流也以眼神和肢體動作代替許多言語的台詞,我很自然地將這種不自然的接觸聯想到70年代種族之間的隔閡,許多事情都被選擇性地忽略,許多事情人們不願意談論,只能透過更深刻的觀察,才能在彼此之間找到一座橋樑。

能以驚悚片的方式呈現澳洲矛盾的社會現象其實是非常的特別!而我想這也是彼得威爾令人讚賞的地方,這樣的拍攝方式很自然地流露出一股人類之間的「恐懼」,而這樣的效果是很難酖酖用故事來呈現!整部電影看下來十分的過癮。


(撰文:雪涵)




影片片段:

Tuesday, July 3, 2012

蚊子海岸




蚊子海岸
(The Mosquito Coast)
彼得威爾(Peter Weir )
1986/color/USA/117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7/03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天才發明家Allie厭倦了美國腐敗的生活與核戰危機,毅然離開美國,帶著全家大小移居中美的原始之地「蚊子海岸」。在下榻的旅館裡,Allie向酒醉的德國人買下了一個小城傑洛米洛——原來Allie所想的不只是遠離家鄉,更野心勃勃的想在這片蠻荒之地實踐個人哲學。

憑著領導特質與機器專長,Allie帶領村民闢疆拓土,廣闢農田興建水利,並在叢林中建造了巨大的製冰機,改善酷熱的房子、增加生產力。然而隨著小城的發展趨漸順利,Allie卻無法滿足,興起狂想運送冰塊造福印第安人,卻在抵達之時融化成水。而運送冰塊的失敗也意外招來西班牙強盜的入侵,為了驅趕強盜,卻使製冰機爆炸而摧毀了村莊。伊甸園已毀,受創傷心之餘,Allie的妻子與孩子們想重返美國,Allie此時卻向大家說,美國已經毀滅了…。

《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是根據保羅.索魯( Paul Theroux )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澳籍導演彼得威爾與哈里遜福特,繼口碑甚佳的《證人》後再度合作。彼得威爾風格多變,但就觀察《終浪》、《加里波底》與《危險年代》,不難看出導演似乎對殖民議題有濃厚的興趣。Allie在片中代表著理想家,自詡與民平等共處,建造快樂的社會。而片中另一個要角,Spellgood牧師,則負傳教之任(上對下,全能上帝的使者與無知的野人),有責將蠻荒之城開滿上帝的種子。當Spellgood來到傑洛米洛之後,Allie與Spellgood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辯。爭辯的鋒機,便是徹底暴露Allie這樣英雄、牧歌式的矛盾之處,當兩方人馬在爭執著屬於自己的「子民」,與村人的無聲與徬徨形成強烈的對比。我認為這正是彼得威爾作品中的母題,導演關照的並不是原住民(被殖民者)的立場與處境,而是外來人士必定會難以自清的殖民者情結。不論是溫厚的中產階級、憂心忡忡的知識份子或是自大狂妄的冒險家,似乎都會落入這個圈套,更別說人是各種切面的混合。

彼得威爾也擅長使用各種象徵與隱喻,片中末端Allie打開教堂的門,卻發現村人們正對著大螢幕發愣,原來牧師講道之職以由傳播媒體代替,本人無須親自出馬,即可透過彩色電視直問上帝何在,反諷之餘更指涉宗教與資本主義的關聯,而Allie所打造的「超自然法則」社會,正是奉行著全民勞動、福利全村的共產主義。Allie革命性的燒毀教堂,再透過剪接,造成Spellgood處決Allie的錯亂,在毀滅的大火中,渲染了烏托邦的潰敗勢在必行。

另一面,導演將Allie的行為對比到上帝造人的層次,Allie將機器比作人體,科學能修正不完美的一切,並創造一個完美的社會,狂人之姿讓人有種荷索精神的乍現,但只是靈光一現,《蚊子海岸》角色上充滿太多典型符號,英雄陰暗面的戲劇張力暴露太多一廂情願的父權權威,過度概念化使得故事少了點人味,成了寓言。看得太快,你只能看見太多象徵和隱喻。


(撰文:尼吉)




影片片段: